第24卷2014年3月 第3期 计算机技术与发展 C0MPUTER TECHNOLOGY AND DEVELOPMENT Vo1.24 No.3 Mat.2014 基于多传感器的光电监视系统设计 吴 川1夭 I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图像室,吉林长春130033) 摘要:针对成像系统的传感器日益增多、成像过程越来越复杂,获取的图像数据急剧增加,其系统设计难度不断增加的 问题,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多传感器的数字成像系统。采用三个摄像机共用光路,实现无需图像配准即可得到同一视场的 同一时刻图像;通过千兆网传输图像,解决了以往数字图像传输过程中连线过多问题;因为不同传感器的成像特点不同, 应用一种改进的双边滤波技术对异源图像进行融合,融合图像质量优于各波段图像,进一步提高了光电监视水平。 关键词:多传感器;成像系统;共用光路;千兆网;融合 中图分类号:TP39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629X(2014)03—0150—04 doi:l0.3969/j.issn.1673—629X.2014.03.038 Design of Optical Electronic Surveillance System Based on Multi-sensor WU Chuan (Image Lab,Changchun Institute of Optics,Fine Mechanics nd Physa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Changchun 1 30033,China) Abstract:Aiming at the problems of growing imaging system sensors,increasingly complex imaging processing,isirng image data gmned rapidly,system design becomes more dificult,put forward all imaging system based on multi-sensor.Use three CCD to share the sainc optical path,realizingthat obtainthe Sallletimeimagesinthe sanlefield ofviewwithoutimageregistration.Solvethe problem ofexce¥- sive wiring process in digital image transmission through Gig network.Because of he ditfferent imaging characteristics of iferdent sensor, bilaterl failtering technology is applid feor he fustion of muli-stensor images.The fusion iage quamlity is better than the band image and this improves the photoelectric monitoring leve1. Key words:multi-sensor:imaging system;same optical path;GigE;fusion O 引 言 随着应用条件的日益复杂、观测信息的日益多样 以及对成像质量要求的不断提高,单一传感器成像系 统已经不能满足要求,而基于多传感器的光电监视系 统是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的成像系统 。由于在成 提高。针对目前多传感器光学成系统存在的问题,文 中设计一种多传感器实时成像系统。采用可见光彩色 相机、近红外相机、紫外相机三个不同波段相机组成成 像系统;针对CamerLink制式的数字信号传输线路短 的问题,在图像传输过程中在信号发送端把Camer- Link数字图像编码成标准网络数据包,通过千兆网传 输给计算机;采用三个波段相机共用光路的方法得到 同一场景图像;此外由于图像来源于不同波段的相机, 像系统中使用了多个谱段的传感器,因此能够得到更 为丰富的图像信息。多传感器成像系统同单一传感器 成像系统相比,系统具有多个成像传感器,传输数据成 倍增加;此外为了得到同一场景的不同波段图像,光路 设计和光学系统的机械加工要求更高;在电子学方面, 因此尽管图像的场景相同,但内容并不完全一样。为 了得到信息互补的图像,以提高观测能力,这里通过把 彩色图像和近红外图像或紫外图像融合,得到所含信 息更为丰富的图像。 由于目前多传感器成像系统的光学相机多采用高分辨 率数字相机,而数字相机多为CamerLink制式的数字 接口,信号幅值只有200 mV左右且信号线较多,这导 致一方面同时采用多个数字相机,信号线过多从而布 线复杂;另一方面当数据传输线路过长时,图像误码率 收稿日期:2013—06—03 作者简介:吴修回日期:2013—09—09 1 系统组成 系统主要包括成像光学系统、摄像机、信号转换 网络出版时间:2014—01—07 基金项目:中国科学院航空光学成像与测量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Y2HC1SR125) 川(1974一),男,副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图像融合、目标识别、目标跟踪。 网络出版地址:http://www.cnki.net/kcms/detail/61.1450.TP.20140107.1511.003.html 第3期 吴川:基于多传感器的光电监视系统设计 ・151・ 器、计算机,如图1所示。观测场景经过光学镜头传递 给三个摄像机,通过信号转换器中的外同步触发电路 以15 Hz的频率向三个摄像机发送同步信号,确保三 个摄像机能够同时把同一时刻的观测场景以Camer- Link制式的信号传递给信号转换器,因为CamerLink 制式的信号具有幅值低,不易长线传输的问题,此外每 路CamerLink信号至少需要l8根线,如果直接传送 CamerLink信号无疑增加了线路的复杂性,所以这里 通过信号转换器把三路信号编码成标准的网络数据包 通过千兆网传递给计算机。这种传输的好处在于: 1)通过网络传输数据解决了CamerLink制式视频 信号不能长线传输的问题; 2)由于网络传输数据速度快,可实现大数据量以 15 Hz的频率传递,保证了显示系统在不丢帧的情况 下显示观测场景; 3)通过千兆网络传递数字信号,减少了数据线数 目,增强了传输距离。 光学镜头 纛 信号转换器 l 千兆网数 l 据传输 I 计算机系统 图1 系统组成 1.1共用光路设计 多传感器成像系统的光学设计目前主要有多摄像 机多镜头设计、单一摄像机配多个波段滤光片组转盘 设计、单镜头多摄像机设计等几种设计 。这里采 用紫外、可见光和近红外三个波段CCD摄像机共用同 一入射镜头,利用胶合棱镜进行分光,在棱镜的胶合面 上镀有分色膜,能够将不同波段的光束进行反射和透 射。入射光束到达棱镜前胶合面时,紫外波段被反射, 紫外光束经过特制的紫外镜头,聚焦到紫外探测器靶 面,形成紫外图像;同时,波长大于400 nm的可见光和 近红外光被透射,到达棱镜后胶合面时,可见光被反 射,聚焦到可见光3CCD摄像机靶面,分别形成红、绿、 蓝图像;波长大于760 nm的近红外光被棱镜后胶合面 透射,聚焦到近红外探测器靶面,形成近红外图像。其 镜头与摄像机接法示意图如图2。多个波段的光学系 统采用这种共窗口结构,有以下几个优点: 1)在目标距离变化时,严格保证各个波段光学系 统的视场一致; 2)各个波段的视场严格一致,有利于多个波段图 像的融合处理; 3)使光机结构更加紧凑,提高了系统的合成性, 有利于系统的装调。 图2 多光谱成像系统光学组合示意图 1.2信号转换器作用 在多传感器成像系统中要求各光谱相机同时输出 同一场景图像。这不仅要求在光学设计中多传感器共 用光路,而且要求三个波段相机能同一时刻输出图像。 为此系统设计了信号转换器,该转换器以三DSP+FP- GA为核心器件,主要完成如下功能: 1)产生一个15 Hz的同步信号触发三个相机,使 三个相机同步输出视频信号; 2)三个DSP在FPGA的控制下分别读取三个相机 输出视频信号,在DSP中实现图像的一些必要的处 理,如图像增强、去噪、通信信息的植入等; 3)处理后的图像按紫外图像、近红外图像,彩色 图像的红色系图像、绿色系图像、蓝色系图像共五路图 像为一包数据通过千兆网传递给计算机; 4)根据图像当前亮度,向相机串口发送数据,控 制相机调节曝光时间和增益。 1.3 CCI)摄像机选择 多传感器成像系统一般要求能够全天候地进行场 景观测,并且对于一些披有伪装的人或车辆具有一定 探测能力。因此这里在选择传感器时,尽量选择分别 对不同波段光谱敏感的摄像机,使它们在一起工作时 能够起到互补作用。根据人或车辆比周围温度高的特 点,这里多个传感器中选择一个对温度比较敏感的近 红外摄像机,工作波段在0.76 m~1.10 m。再选择 一款紫外摄像机作为观测的一种有效补充,它主要工 作在0.30 Ixm~0.40 m波段,在这一波段,近地目标 会改变大气散射的太阳紫外线辐射分布,在均匀的亮 背景上形成暗点,这就为目标的识别提供了可能 。 此外系统中还采用了一款可见光彩色摄像机,作为常 规观测使用,其工作波段在0.40 m一0.76 m。这样 整个多传感器成像系统对0.30 m一1.10 Ixm的光谱 第3期 吴川:基于多传感器的光电监视系统设计 ・153・ 同彩色图像相比具有成像细节更丰富、图像对比度更 强等特征,因此双面滤波后得到的图像称为细节图像; 3)把原彩色图像、边缘图像、细节图像通过一定 面滤波融合技术对原始彩色图像和近红外图像进行融 合得到高质量的彩色图像,实践表明该系统具有一定 实用价值。 参考文献: [1]高稚允,金伟其,徐丽芳,等.一种可实时化的多光谱图像 融合系统[J].光学技术,1995(4):13—16. [2]靳贵平,庞其昌.紫外成像检测技术[J].光子学报,2003, 32(3):294—297. 参数进行加权,得到的图像即为融合图像,融合图像公 式如式(4)、(5)所示,其中 和 为设计参数,分别为 0.3和0.7。 通过双面滤波融合算法得到的融合彩色图像及相 应的原始图像如图4所示。 [3]Lueey P G,Wilcox B B.Mini-SMIFTS:An uncooled LWIR hyperspeetral sensor[C]//Proc of imaging spectrometry IX. [s.1.]:[s.n.],2004. [4]焦斌亮,王朝晖,林可祥,等.星载多光谱CCD相机研究 [J].仪器仪表学报,2004,25(2):146—148. [5] 李树楷,薛永祺.机载扫描式激光测距一多光谱成像制图系 (a)原始彩色图像 (b)融合后的彩色图像 统[J].武汉测绘科技大学学报,1998,23(4):340—344. 图4原始图像及融合图像 [6] 曹芳,吴迪,郑金土,等.基于可见一近红外光谱和多光 D(p,s)= — g(x, )= e (2) (3) 谱成像技术的梨损伤检测研究[J].光谱学与光谱分析, 201l,31(4):920—923. [7] 李勇.紫外成像检测技术在电力系统的应用[J].宁夏电 ,=,原彩色图像+ ,边缘图像+卢,细节图像 = (4) 力,2009(3):5—6. [8]Tomasi C,Manduchi R.Bilateral filtering for gray and color image[C]//Proc of the 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er vision.Bombay,India ̄[S.n.],1998:836—846. [9]Petschnigg G,Agrawala M.Digital photography with flash and : ㈥ 3 结束语 文章介绍了一种多传感器成像系统,为了能够得 到同一场景的多个光谱图像,设计了多传感器共用光 路,较好地解决了三个摄像机成像一致的问题;为了得 到同一时刻的三个摄像机的输出图像,设计外触发脉 no-flash pairs[J].ACM trans on graph,2004,23(3):661— 669. [10]Erie P,John L,k0nard M.Multispectral bilateral video fusion [J].IEEE trans on image proc,2007,16(5):1185—1194. [11]Durand F,Dorsey J.Fast bilateral filtering for the display of high-dynamic range images[J].ACM trans on graph,2002, 21(3):257-266. 冲触发相机的方式得到同一时刻图像;通过信号转换 的方式把CamerLink制式的数字视频信号编码成网络 数据包通过网络进行传输,在不影响传输质量的前提 下,不仅减少了传输过程中的信号线数量,并且延长了 传输距离;此外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彩色图像,采用了双 [12]Socolinsky D A,Lawrence B.Muhispectral image visualization through ifrst—order fusion[J].IEEE transactions on image processing,2002,11(8):923-931. (上接第149页) [6] 王国胤.Rough集理论与知识获取[M].西安:西安交通大 学出版社,2003. tional intelligence,1995,l1(2):339-347. [1O]苗夺谦,胡桂荣.知识约简的一种启发式算法[J].计算机 研究与发展,1999,36(6):681—684. [7] 张文修,吴伟志,梁吉业,等.粗糙集理论与方法[M].北 京:科学出版社,2001. [8]Hu X H,Cercone N.Learning in relational databases:A rough set approach[J].Computational intelligence,1995,1 1(2): 323—337. [11]韩素青,赵201O. 岷.Reduct理论[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渝.一种基于Rough set理论的属性 [12]常犁云,王国胤,吴约简及规则提取方法[J].软件学报,1999,10(11):1206— 1211. [9]Jelonek J,Krawiee K,Slowinski R.Rough set reduction of at— tirbutes and their domains for neural networks『J].Computa. [13]朱国龙,李龙澍.不相容决策系统中的规则提取方法研究 [J].计算机工程,2013,39(2):46—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