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人教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教案

来源:知库网
10 杨氏之子

教学目标:

1、会写6个生字,会认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家禽”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能根据注释理解词句,了解课文内容,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 教学重难点:

指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读懂句子。体会人物语言的风趣和机智。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学生预习课文,自行进行文意的理解。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理解句子的意思。 2、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步骤

一、出示文言文,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

1、这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幻灯出示文章)仔细读一读这篇课文,和平时读的课文感觉有什么不同吗?

文言文和我们平时学习的课文最大的不同是文言文——难理解。

小结:文言文语言很简练,有时候一句话只有一个字,但包含的意思很多。读文言文的时候要善于想象,把一个字变成好多好多字,把一句话变成好多好多话,这样你就能读懂。

2、那你能读懂题目的意思吗?谁来说说?(姓杨人家的儿子) 课文中的小孩姓杨是杨氏之子,你姓什么?在古代你就是——

文言文看似很短,但不像我们平时的课文那么好读。怎么读好它呢?先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看。

二、借助停顿符号读通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读通读顺。 2、教师指导读

幻灯出示: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孔君平/诣/其父,父/不在,乃/呼儿出。为/设果,果/有杨梅。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3、检查生字的理解情况

17

“诣”是生字,会读了,你能说说它的意思吗? “为”读四声,这里省略了谁为谁?“曰”的意思。

“应”、“禽”是什么意思,有一个成语叫——飞禽走兽,不是家禽的意思。 4、谁愿意来读一读全文。 三、自解意思,初述大意

1.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哪些句子。 2、说说全文的大意。 四、流利地朗读课文

五、作业:1、熟读课文。2、抄写生字词。

18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读懂课文,体会故事中孩子应对语言的巧妙、风趣和机智。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步骤

一、朗读课文,体会“聪惠”

1、这个姓杨人家的儿子怎么样?请同学们读第一句,你了解到了什么? “甚聪惠”的意思是非常聪明。那么,从哪儿看出来这个小孩非常聪明呢?

2、请同学们从课文中找出体现“杨氏之子”聪惠的语句。幻灯出示: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儿应声答曰:“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那他聪明在哪儿呢?

(1)“儿应声答曰——” 说明他反应很快,思维敏捷。(不假思索地回答) (2)孔指以示儿曰:“此是君家果。”——听出了孔君平的“话中话”,听出了“弦外之音”。这说明他很会听。

(3)孔君平抓住杨梅的“杨”和杨氏的“杨”都是同一个字来开玩笑——“此是君家果”,小孩马上抓住孔君平和孔雀都有一个“孔”字来反驳:没听说过孔雀是你家的家禽。孔君平在姓上做文章,孩子也在姓上做文章,由孔君平的“孔”姓想到了孔雀。回答得很巧妙。他的回答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叫做——天衣无缝、无懈可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这说明他很会说,善于言辞、伶牙俐齿、对答如流、能言善辩。

师相机板书:会听、反应快、会说。 3、分角色读对话。

4、大家看,杨氏之子,第一,会听,能够听出话中话;第二,反应快,思维敏捷;第三,会说,回答得十分巧妙。我还有个问题,“甚聪惠”的“惠”书上说是通假字,跟智慧的“慧”是一个意思,但作者为什么不直接用“智慧”的“慧”呢?这个“惠”跟智慧的“慧”有何区别呢?我们从哪里可以看出小孩不但聪明.而且很有教养、有礼貌呢?请同学们轻声地读、细细地读课文,每一个字都要注意思考。

生细读,指名答。

(1)“为设果,果有杨梅”,从这里可以看出杨氏之子的哪些好品质?

那他端出多少水果?就一种吗? 从哪里可以看出来? (“果有杨梅”,果子中有杨梅,证明不止有杨梅。“设果”,就是摆水果:如果只有一种水果是称不上摆的。) 从这里可以看出,这个小孩非常热情好客,端出好多水果招待客人,懂得待客之道。

再往下看,还从哪里能看出他是一个非常懂事、有礼貌的孩子?

(2)从“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中的“夫子”两个字里看出来,夫子是尊称,说话很得体,很有教养。古人说话真是有礼貌,孔君平用了“君家”来称呼“杨家”,表示尊重。

(3)“未闻”这个词看出来他很有礼貌。“未闻”的意思是——没有听说。他没有直接说“孔雀是夫子家禽”,而是用了否定句进行回答。

19

幻灯出示: 孔雀是夫子家禽。 未闻孔雀是夫子家禽。

比较一下,如果这个小孩直接这样回答:那么孔雀就是你家的鸟了。这样回答好不好?为什么?

4、此时,孔君平不禁会赞叹,用文中的一个词是——甚聪惠!怪不得人们赞叹说——梁国杨氏子九岁,甚聪惠。

5、读懂了文章,那能背下来吗?给大家三分钟时间背下来。(生自由背诵课文) 指名背诵课文,最后全班一起背《杨氏之子》。 五、拓展阅读。

1、那你知道《杨氏之子》是哪本书里的故事吗?(选自南朝刘义庆的《世说新语》)。 这本书里还有一篇《徐氏之子》,幻灯出示:徐孺子年九岁,尝月下戏,人语之曰:“若令月中无物,当极明邪?”徐曰:“不然。譬如人眼中有瞳子,无此必不明。”讲的也是一个九岁男孩的故事。

1、请同学们读一读,注意恰当的停顿,做一做记号,读好文章。还要借助注释了解意思,说一说讲了一个什么故事?

2、指名读,并说说这个故事的大意。(徐家有个小孩,年方九岁,曾有一次在月亮地里玩耍,有人对他说:“若是让月亮中什么都没有,它是不是应该更加明亮呀?”这个姓徐的孩子说:“不对。比方说人眼中都有瞳仁,没有瞳仁就看不见光明了。”)

孩子的回答太妙了,妙在哪里? 五、作业

1.写一写对精彩语言的体会。 2.背诵课文。 板书: 会听 聪 反应快 杨氏之子 会说 (机智、幽默、巧妙、不失礼节) 惠 有教养 有礼貌

20

11 晏子使楚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重点:

教学难点:理解重点句子含着的意思和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词。

2、粗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懂第一件事。 教学步骤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能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检查读书情况。

3.读书,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并做上记号。 4.交流不理解的词句意思。

5.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6.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自由读文,质疑

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楚王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怎样反驳? 四、解决第一个问题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自己读文解决。(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五、作业:1、抄写生字词语。2、熟读课文。

21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 达方法。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哪个地方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晏子是怎样反驳的?找出有关语句读一读,说说语言的巧妙之处。 3.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5.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6.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7.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8.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9.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四、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故事。 板书设计 10 晏子使楚 进城门——推理——狗国 见楚王——将计就计——下等国 机智、能言善辩、维护国家尊严 赴酒宴——打比方——风气不好

22

*

12半截蜡烛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在理解课文内容基础上,说班次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指导学生认真朗读,通过对伯诺德一家人从容镇静的动作、神情、语言、心理描写去体会一家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清文章脉络。 教学步骤

一、揭题:

1、板书课题:半截蜡烛

2、齐读课题,学生质疑:课文为什么用“半截蜡烛”作题目?这“半截蜡烛”有什么特别的地方吗?

围绕“半截蜡烛”写了什么内容?…… 3、请同学们围绕问题自读课文。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内容 1、自由轻易朗读课文。

2、小组朗读检查,读通课文,解疑。 3、课堂交流:解决了哪些问题。 4、再读课文,检查字词的掌握情况 三、指导分段朗读。 四、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朗读,并思考课后练习4

23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伯诺德夫人母子三人在危急关头与敌人作斗争时的机敏,勇敢,学习他们热爱祖国的精神。

2、体会人物动作、神情、语言、心理等描写的方法。 教学步骤

一、复习引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半截蜡烛》这篇课文。谁能根据屏幕提示说说伯诺德夫人一家在危急关头是怎样与德军周旋的?伯诺德夫人一家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引入新课。 学习第一场戏。

1、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读第一场戏(第三自然段),思考:你准备通过伯诺德夫人的哪些动作如:神态(﹏)、语言(——)及心理活动(……)来演出她的勇敢、机智。把重点词句用相应的符号圈画出来。 2、交流。

3、小结:尽管情况危急,伯诺德夫人内心十分焦虑,但她还能表现得这么从容、机智,真是了不起。如果让你演伯诺德夫人,你能通过动作、语言、神情、心理活动把伯诺德夫人机智、勇敢的形象表演出来吗?

4、除了伯诺德夫人,这场戏中还需要哪些角色?(三个德国军官。)演出他们怎样的特点?文中提示我们演好哪个动作?(闯)除了动作,你还能联系第一二节的内容想象一下他们进来会说些什么吗?杰克、杰奎琳什么特点?

5、布置任务。下面的同学以小组为单位,商量一下如何把文中提示我们的动作、语言、神情及心理活动表演出来。

6、演员表演,观众注意看他们的动作,仔细听他们的语言,还要观察什么呢,自己动脑看吧。

四、学习第二、第三场戏。

1、小结布置:刚才,我们通过共同合作、探究,非常成功地完成了第一场戏的演出。能采用刚才的方法自己下去合作完成后二场戏的演出 五、总结,延伸。

在这么危急的情况下,伯诺德夫人一家以国家利益为重。靠自己的机智、勇敢终于成功地保住了蜡烛中的机密,多么爱国的一家人啊!其实,在第二次世界期间,发生过无数像这样感人的故事。同学们可回去拿些资料,并把今天的方法试着把他们编成课本剧来读读演演,好吗?

板书设计: 伯诺德夫人 杰克 机智、勇敢、爱国

24

杰奎琳

教学目标:

1、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习浏览的阅读方法。

2、体会相声语言的艺术特点,认识到说话要简明扼要,不说废话的重要意义。 教学重点、难点:

通过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主要内容,体会相声语言的精妙与幽默。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揭示课题

相声是一种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深受人们的喜爱。今天,我们就一块来学习由我国著名相声表演艺术家马季、郭启儒合说的相声《打电话》,领略相声这门艺术独特的语言魅力。(板书课题)

二、浏览课文,初步感知

1、浏览全文,想想这则相声说的是件什么事?

2、相声里的这个打电话的年轻人说话的特点是什么?(说话啰唆、废话连篇) 三、再读课文,深入品悟

1、正像同学们所说的,课文中打电话的这个人说话啰唆,废话连篇,你从哪儿感受到他的啰唆?请先浏览课文找找依据,说说你的理由。

2、学生自主学习。 3、集体交流: 4、小结。 5、想像:听电话的小王会有什么感觉?假如你是旁边准备打电话的人,你会怎么样? 师小结:所以到最后不但浪费了自己和他人的时间,还耽误了事情。

6、通过学习相声《打电话》,你受到了什么样的启迪? (我们平时说话不仅要把话说明白、得体,还要说得简练才行。)

四、了解特点,学习表演

1、学了这个相声,你现在觉得相声的语言有什么特点?

(通俗易懂、贴近生活、风趣幽默、极其夸张,有很浓的讽刺意味。)

2、小结:相声是一门语言艺术,它以反映现实生活为主要内容,表演中说、学、逗、唱是它的主要形式,常常在最后要“抖包袱”,引人发笑,让观众们在雅俗共赏的语言表演艺术中,在阵阵笑声中得到启迪。

3、学习表演:

五、拓展阅读:听听其他的相声选段,再次感受相声的语言魅力。 板书设计:

打电话————相声 说话啰嗦 通俗易懂 废话连篇 风趣幽默 耽误事情 语言夸张

25

13

*

打电话

说话要明白简练 给人启迪

口语交际•习作三

教学目的:

1.让学生在交际中学会怎样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地劝说别人,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2.让学生学会写发言稿,体会发言稿在生活中的作用。

3.继续引导学生练习把自己的意思表达具体清楚,把句子写通顺。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体会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学会根据具体情景、具体需要写发言稿。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以“劝说”为题进行口语交际,感悟劝说的策略和技巧,了解规劝语言的特点,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景、激发劝说欲望 1.学生表演

2.提出问题:这个模拟表演为什么颖没有说服爷爷?

3.让学生回忆被别人劝说的事情,思考自己是怎样接受别人意见的。

4.师根据学生的回答做出总结:在劝说别人时,以理压人、说软话求人都不大可能奏效,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让对方心服口服。另外,劝说还要注意对象、场合、方式方法。

二、交流、体会劝说语言特点。

1.小组交流。假如你是颖,你会怎么劝说爷爷?在小组内讨论、表演。 2.全班交流。把每个小组的方法进行交流,比较,说说哪种说法更容易奏效,体会劝说的艺术。 三、拓展、运用。 1.小组交流。

师:刚才大家帮颖解决了难题,可是生活中还有很多类似的问题。如:爸爸烟瘾很大、妈妈多次劝爸爸戒烟,可他就是不听;走在大街上,好朋友把果皮随手乱丢,其实不远处就有果皮箱;剧院里,大家都在静静地看戏,可身旁的两个人就是说个没完没了;邻居的大哥哥一放学就玩电子游戏,顾不上吃饭,既影响学习,又伤身体。。。。。。遇到类似的情况我们应该劝说别人。请大家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先说说你打算针对什么事进行劝说,再商量一下怎样劝说会更有效。

2.模拟表演。请若干小组上讲台进行模拟表演。

26

3.全班评议。让学生评一评谁的劝说效果好,为什么好?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指导(学写发言稿) 教学步骤

一、了解发言稿的写作方法及作用

1.课前让学生收集发言稿,如:班委竞选发言稿、班队会发言稿等,课堂上让学生在全班朗诵自己所收集的发言稿。

2.师在全班朗诵课前搜集到的发言稿。如:开学典礼上校长的发言、值周老师的发言、新生入队时新生代表的发言,教师节表彰的先进教师的发言。以此调动起学生的经验积累,使学生从感性上了解发言稿,体会到发言稿的作用。

二、明确发言稿的写作特点。

1.请写过发言稿的学生讲一讲他们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如:为竞选准备的发言稿,要讲清楚为什么竞选这个岗位,自己有哪些优势,如果竞选成功怎样为同学服务)

2.师举例讲一讲在写某一发言稿的时候要写进哪些内容。

3.请学生根据以上例子归纳总结发言稿的写作特点:发言稿的内容要根据具体需要、具体环境而定。(师予以帮助) 三、尝试习作。

1.让学生根据习作提示自己选择写作情景。

2.明确习作要求:①内容具体、适合当时需要;②感情真实;③语句通顺。 3.学生根据自选情景写作。 四、交流

1.学生互评互改。

评价方向:不必拘泥于字数多少,以符合当时的发言要求为评价标准,以发言稿内容是否具体、语言是否通顺为评价重点。

2.教师根据巡视观察指名几个学生读习作草稿,让学生结合评改中出现的典型问题自己修改作文草稿。

27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习作讲评

28

教学目的:

回顾•拓展三

1.回顾本单元的课文,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2.交流搜集、积累的相声、剧本、快板等语言材料,不断丰富语言积累,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

课前准备:整理在综合性学习中搜集到的各类语言材料;小组合作演一演语言类节目。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学习“交流平台”,交流学文的感受、体会与收获,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

教学步骤 一、激情导入

师:在本单元的课文学习中,我们时时处处可以感受到机智巧妙、幽默风趣的语言艺术。小林和小东两位小朋友学完课文后很有自己的感触,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二、读对话,交流感受

1.学生自读“交流平台”,想想是否也有同感,或者还有自己的独特的体会与感受。 2.小组内交流自己的读文感受。 3.全班讨论、交流自己的感受。

(1)指名结合本单元的课文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例1:我觉得《晏子使楚》一课中“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句话把齐国人口众多说得很形象生动。

例2:我觉得相声特别有意思,因为里面有很多语言很幽默,它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说话不要罗嗦,而是通过有趣的对话让我们明白了这个道理。

(2)指名结合课外的知识与资料谈感受,其余同学进行质疑、补充。

①结合生活中的例子或见闻谈怎样说话。如同学之间有时因为一句话不中听而闹矛盾;有时因为话说得委婉巧妙而化干戈为玉帛。

②结合课外阅读知识谈怎样说话。如:有一次周恩来总理接受外国记者采访时,外国记者问了他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西方人走路时总昂着头,而中国人走路时总是低着头?这个记者的本意是想贬低中国人,给周总理难堪,可是周总理略一思索,说:因为西方人走的是下坡路,而中国人走的是上坡路。那位西方记者对周总理的敏捷才思和机智从容十分佩服。

(3)教师小结。

希望同学们在将来的学习和生活中能继续关注、学习语言,在交流中有意识地练习用

29

得体、精当的语言与他人进行交流,不断丰富自身的语言,提高口头表达的能力。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学习“日积月累”和“展示台”。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中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其中,有一种独特的文学艺术形式,那就是对联。(请学生谈谈对对联的了解。)

1.读对子,读准字音,想想意思。

2.出示文中的四句对联,学生自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顺流利。 3.指名读,正音。 二、感悟对联特点

教师点拨:你们再认真读读这几句对联,看你有什么发现。 1.生自读,反复吟诵,感悟特点。 2.四人小组交流自己的想法。 3.全班交流讨论。

4.全班再读这些对联,体会特点,大致了解对联的内容。 5.全班交流。师适时点拨。 6.课外拓展:

(1)教师提供对联,学生诵读,感悟特点。 (2)交流课外收集的对联。

(3)说说你喜欢这些对联吗?为什么?

可以从内容上说,对联的内容包罗万象,有写景、有说理……可以从语言形式上说,对联短小精悍,对仗工整,富有音乐感,读来朗朗上口…… 三、背诵积累

1.学生读课文中的对联,试着背诵。 2.同桌互相背诵。 3.指名背诵。

4.自由选择老师提供或同学交流的对联抄写背诵。 四、展示台

展示、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资料。可以 1.表演课文中剧本或故事中的片断。 2.相声表演。

3.展示自己收集的谚语、歇后语、广告词等等,并交流看法。 4.播放收集的相声或小品、电视剧的精彩片断,观看并交流。 5.动手设计广告词、提示语等。

发挥资源共享的作用,让学生在丰富多彩的语言形式中、在自主的语言实践中,调动探究感悟语言的兴趣、热情,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开拓眼界。

30

第三单元小结

31

3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