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1140-1207
南宋词人..字幼安;号稼轩;历城今山东济南人..出生时;山东已为金兵所占..二十一岁参加抗金义军;不久归南宋;历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东安抚使等职..任职期间;采取积极措施;招集流亡;训练军队;奖励耕战;打击贪污豪强;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坚决主张抗金..在美芹十论、九议等奏疏中;具体分析当时的政治军事形势;对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协投降的谬论;作了有力的驳斥;要求加强作战准备;鼓励士气;以恢复中原..他所提出的抗金建议;均未被采纳;并遭到主和派的打击;曾长期落职闲居江西上饶、铅山一带..晚年韩□tuo1胄当政;一度起用;不久病卒..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热情;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为“苏辛”..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等均有名..但部分作品也流露出抱负不能实现而产生的消极情绪..有稼轩长短句..今人辑有辛稼轩诗文钞存..辞海1989年版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丑奴儿 内容: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得愁滋味; 欲说还休;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注释:
丑奴儿:即采桑子.. 层楼:高楼.. 赏析:
这首词是作者带湖闲居时的作品..通篇言愁..通过“少年”时与“而今”的对比;表现了作者受压抑、遭排挤、报国无路的痛苦;也是对南宋朝廷的讽刺与不满..上片写少年不识愁滋味..下片写而今历尽艰辛;“识尽愁滋味”..全词构思新巧;平易浅近..浓愁淡写;重语轻说..寓激情于婉约之中..含蓄蕴藉;语浅意深..别具一种耐人寻味的情韵..
夏承焘唐宋词欣赏:他这首词外表虽则婉约;而骨子里却是包含着忧郁、沉闷不满的情绪..……用“却道天凉好个秋”这样一句闲淡的话;来结束全篇;用这样一句闲淡话来写自己胸中的悲愤;也是一种高妙的抒情法..
深沉的感情用平淡的语言来表达;有时更耐人寻味..
张碧波辛弃疾词选读:这首词写得委婉蕴藉;含而不露;别具一格..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蝶恋花·戊申元日立春席间作 内容
谁向椒盘簪彩胜 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
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 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
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
鉴赏:
这首词作于宋孝宗淳熙十五年戊申1188正月初一这一天;刚好是立春..在这样的节日;人们忙着庆贺这个双喜的日子..尤其是年轻人;更是天真烂漫;兴高采烈;欢呼新春的到来..但是;这样的节日场景;对于长期削职闲居;壮志难酬的辛弃疾来说;无疑是别有一番滋味;眼看着这一派歌舞升平的气象;却怎么也乐不起来..自然界的节候推移;触发了他满腔的忧国之情..这一年他已四十九岁;屈指一算;他渡江归宋已经整整二十七个年头了..二十七年来;他无时不盼望恢复大业成功;可是无情的现实却使他一次又次地失望了..于是;他在春节的宴席上挥毫写下这首小词;借春天花期没定准的自然现象;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对国事与人生的忧虑..这也是辛词善于以比兴之体寄托政治感慨的一个特点..
这首词的开篇通过节日里众人热闹而自己索然无味的对比描写;表达了自己与众不同的感伤情怀..“谁向椒盘簪彩胜整整韶华;争上春风鬓”;说的是当时民间春节风俗..旧俗;正月初一日各家以盘盛椒进献家长;号为椒盘..彩胜;即幡胜..宋代士大夫家多于立春之日剪彩绸为春幡;或悬于家人之头;或缀于花枝之下;或剪为春蝶、春钱、春胜等以为戏..整整是辛弃疾所宠爱的一位吹笛婢;这里举以代表他家中的年轻人..正当美好年华的整整等人;争着从椒盘中取出春幡;插上两鬓;春风吹拂着她们头上的幡胜;十分好看..这里通过描写节日里不知忧愁为何物的年轻人们的欢乐;来反衬自己“忧愁风雨”的老年怀抱..接下来两句:“往日不堪重记省;为花长把新春恨..”笔锋一转;说明自己并非不喜欢春天;不热爱生活;而是痛感无忧无虑的生活对于自己早已成为“往日”的遥远回忆..并且;其不爱春天热闹的原因还有更深的意义..在过去的岁月里;作者岁岁苦盼春来花开;可年复一年;春天虽来了;“花”的开落却无凭准;这就使人常把新春怨恨;再没有春天一来就高兴的旧态了..显然这里一个“恨”字;已不是简单地恨自然界的春天了..
接下来;作者从一个“恨”字出发;着重写了自己对“花期”的担忧和不信任..字里行间;充满了怨恨之情..这种恨;是爱极盼极所生之恨..“春未来时先借问;晚恨开迟;早又飘零近..今岁花期消息定;只愁风雨无凭准..”作者急切盼望春来;盼望“花”开;还在隆冬就探询“花期”;但花期总是短暂的;开晚了让人等得不耐烦;开早了又让人担心它很快凋谢;今年是元日立春;花期似乎可定;从他平时言行我们不难了解;可是开春之后风风雨雨尚难预料;谁知今年的花开能否如人意作者在这里写的虽是自然
界的变化;实际上是在曲折地表达了对理想中的事物又盼望、又怀疑、又担忧;最终还是热切盼望的矛盾复杂心情..作者之所以会有如此缠绵反复、坚凝执着的心理呢就是因为他心中有抗金复国这一项大事业 所谓“花期”;即是作者时时盼望的南宋朝廷改变偏安政策;决定北伐中原的日期..就在他写此词前两个月;太上皇赵构死了;这对于恢复大业也许是一个转机..如果宋孝宗此后善作决断;改变偏安路线;则抗金的“春天”必将到来..可是锐气已衰的孝宗此时已无心于事业;赵构刚死;他就下令皇太子赵悙“参决国事”;准备效法他老子传位于太子;自己当太上皇享清福了..由此看来;“花期”仍无定准;“风雨”也难预料..上饶离临安不远;作者想必已听到这一消息..而他在词中所感叹的“花期”无定、“风雨”难料;也是由此而发..通篇此词;作者比兴结合;含而不露;十分自然地表达了他政治上的感受和个人遭遇的愁苦复杂的心情..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千年调 内容
蔗庵小阁名曰“卮言”;作此词以嘲之
卮酒向人时;和气先倾倒.. 最要然然可可;万事称好..
滑稽坐上;更对鸱夷笑.. 寒与热;总随人;甘国老.. 少年使酒;出口人嫌拗.. 此个和合道理;近日方晓.. 学人言语;未会十会巧.. 看他们;得人怜;秦吉了..
鉴赏:
宋孝宗淳熙十二年1185;辛弃疾经历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被罢官的痛苦生活;这一年;他被免职后居住在江西上饶;这首词就是作者在这一时期写作的..由于他的好友郑汝谐字舜举的居所有一个小阁楼名叫“卮言”;由此;作者产生了写这首词的想法..
这首词最大的艺术特点;就是选取某些特征相似的事物;来尽情描
绘;多方比喻;辛辣讽刺;鞭挞世俗;达到了畅快淋漓的境地..词人于讽刺中又表现自己的节操和态度;故它不仅仅止于讽刺;自己的形象也显露了出来;起到了对比作用..这首词由于比喻生动、贴切;不仅增加了词的含蓄性;给人更多的联想;而且也增强了词的形象性与幽默性;于幽默、嘲讽之中;透露出作者的愤激之情与鄙夷之色..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永遇乐 内容
戏赋辛字;送茂嘉十二弟赴调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 得姓何年;细参辛字;一笑君听取.. 艰辛做就;悲辛滋味;总是辛酸辛苦.. 更十分、向人辛辣;椒桂捣残堪吐.. 世间应有;芳甘浓美;不到吾家门户.. 比着儿曹;锳锳却有;金印光垂组.. 付君此事;从今直上;休忆对床风雨..
但赢得、靴纹绉面;记余戏语..
鉴赏:
唐宋八大家之一的苏轼由作诗转为填词;到了辛弃疾时;则更进一步以词代文;表情达意;这首永遇乐;就是这一方面的成功之作..茂嘉;辛弃疾的族弟;因他在家中排行第十二..稼轩词中有两首送别茂嘉之作;一首虞美人;作于茂嘉远谪广西之时..
这首永遇乐是送茂嘉赴调..根据宋代的有关规定;地方官吏任期届满;都要进京听候调遣;如果没有特殊原因;另予调遣时;都会升官使用..所以这是一件喜事;是一次愉快的分别..因为这是送同族兄弟出去做官;稼轩颇有感触;便说起他们辛家门的“千载家谱”..“戏赋辛字”;从自己姓辛这一点大发感慨与议论;以妙趣横生的戏语出之;而又意味深长..
“烈日秋霜;忠肝义胆;千载家谱”;词的一开头就掮出家谱;说辛家门先辈们都是具有忠肝义胆的人物;而且他们都禀性刚直严肃;如“烈日秋霜”;令人可畏而又可敬..“烈日秋霜”;比喻风节刚直;如新唐书·段秀实传赞:“虽千五百岁;其英烈言言;如严霜烈日;可畏而仰哉..”词的开头三句“自报家门”;倒不是虚夸;而是有史为证的..辛氏是一个古老家族;传说夏启封支子于莘;莘、辛声相近;后为辛氏..商有辛甲;一代名臣;屡谏纣王;直言无畏..
全词就象在写兄弟二人在聊家常;气氛亲切、坦诚;语言风趣优美;从开头到结尾都在围绕姓氏谈天说地;把“辛”这一普通姓氏解说得淋漓尽致;寓化于谐;明显地表现出作者通过填词来抒发感情;发表议论的这一进步倾向;这对于传统的词作来说;有点格格不入..但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失为值得肯定的尝试..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虞美人·别茂嘉十二弟 内容
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
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
算未抵、人间离别..
马上琵琶关塞黑;更长门翠辇辞金阙..
看燕燕;送归妾..
将军百战身名裂..
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 易水萧萧西风冷;满座衣冠似雪..
正壮士、悲歌未彻..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
谁共我;醉明月
鉴赏:
辛弃疾的这首词大约作于他闲居铅山期间..茂嘉是他的堂弟;其事迹未详..这首词的内容和作法与一般的词不同;其内容方面几乎完全与对茂嘉的送行无关;而专门罗列古代的“别恨”事例;形式方面;它又打破上下片分层的常规;事例连贯上下片;不在分片处分层..之所以如此;乃是因作者平时胸中郁积事多;有触而发;非特定题目所能限制;故同类事件纷至涌集;而不为普通的诗文格式所束缚..
词的开头几句:“绿树听鹈鴂;更那堪、鹧鸪声住;杜鹃声切..啼到春归无寻处;苦恨芳菲都歇..”采用了兴与赋相结合的创作手法..实中有虚;虚中有实..说它是“赋”;因为它写送别茂嘉;是在春去夏来的时候;可以同时听到三种鸟声;是写实..鹈鴂;一说是杜鹃;一说是伯劳;辛弃疾取伯劳之说;说它是“兴”;因为它借闻鸟声以兴起良时丧失、美人迟暮之感..伯劳在夏至前后出鸣;故暗用离骚“恐鹈鴂之先鸣兮;使夫百草为之不芳”意;以兴下文“苦恨”句..鹧鸪鸣声像“行不得也哥哥”;杜鹃传说为蜀
王望帝失国后魂魄所化;常悲鸣出血;声像“不如归去”..词同时用这三种悲鸣的鸟声起兴;形成强烈的悲感气氛;并寄托了自己的悲痛心情..接着“算未抵、人间离别”一句;是上下文转接的关键..
“啼鸟还知如许恨;料不啼清泪长啼血..”这又是承上启下的两句..句中说啼鸟只解春归之恨;如果也能了解人间的这些恨事;它的悲痛一定更深;随啼声眼中滴出的不是泪而是血了..为下句转入送别正题作了省力的铺垫..“谁共我;醉明月”承上面两句转接机势;迅速地归结到送别茂嘉的事;点破题目;结束全词;把上面大片凌空驰骋的想象和描写;一下子收拢到题中来;有此两句;词便没有脱离本题;只是显得善于大处落墨、别开生面而已..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辛弃疾不愧为宋代一代文豪
辛弃疾的这首词;之所以感人;除了其感情、气氛强烈外;还得力于它的音节..它押入声的曷、黠、屑、叶等韵;在“切响”与“促节”中有很强的摩擦力量;声如裂帛;声情并至..陈廷焯白雨斋词话卷一评此词“沉郁苍凉;跳跃动荡;古今无此笔力”;反映了古人对此词的推崇.. 年代:宋
作者:辛弃疾——忆王孙 内容
秋江送别;集古句
登山临水送将归..
悲莫悲兮生别离.. 不用登临怨落晖..
昔人非.. 惟有年年秋雁飞..
鉴赏:
辛词既用九辩成句;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的悲伤;也就不言而喻了..”登山临水“;也有跋山涉水依依惜别之情..”悲莫悲兮生别离“;见于屈原九歌..少司命;它的下句是”乐莫乐兮新相知“..从本句可以推知;辛弃疾所送别的是刚刚结识的知心朋友;因此”悲莫悲兮“;格外悲伤..中国文学史上屈宋并称;辛弃疾将宋玉和屈原的词句组合一起;不仅意思连贯;而且使人读起来分外有味;可以说集得巧..
“不用登临怨落晖”;这是杜牧九日齐山登高中的句子;这一联为“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怨落晖”..这里“登临”二字与“登山临水”相呼应..落日斜晖;暮色降临;朋友相聚;兴犹未尽;不觉又到了分手时刻;登临送别;能不使人分外伤感吗为此;人们常常怨恨落晖无情..另一方面;日出日落;青山绿水;本是大自然的本来面目;又有什么值得让人怨恨呢这句意似排遣;实为深沉的离别之恨..
“昔人非”一句;来自苏轼陌上花“江山犹是昔人非”的诗句..限于格律;用“昔人非”三字概括全句意思..“江山犹是”与不用怨落晖紧紧相承..“昔人非”一句寓意深刻;其中有多少世事更替、人情变幻结句“惟有年年秋雁飞”;出自李峤汾阴行..汾阴行以汉武帝汾阴祭后土祠的盛况
反衬眼前所见的凄凉..“昔时青楼对歌舞;今日黄埃聚荆棘..山川满目泪沾衣;富贵荣华能几时..不见只今汾水上;唯有年年秋雁飞..”可见;辛弃疾由送别写起;逐步扩大到人生感慨和当时朝政的失望之情..南宋偏安一隅;不思恢复北方沦陷的领土;故主张坚决抗金的辛弃疾;借此表示痛心之情..
这首词虽是集古句而成的;但写得如此深沉;并且转接自如;表现出辛弃疾不愧为南宋一代杰出词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