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5-22
一、翻译的“标准”——信、达、雅
1、信——准确。译文要忠实于原意,不随意增减内容。
2、达——通顺。译文要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习惯,字句通顺无语病。 3、雅——优美。译文要用优美的语言译出原文的写作风格。
(注:就考试而言,考生应当做到前两点)
二、翻译的“原则”——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1、直译——用现代汉语对原文逐字逐句地对应翻译,做到实词、虚词尽可能文意相对。
2、意译——根据语句的大意来翻译,不拘泥于原文字句,可根据句子的特点灵活处理。
三、翻译的“关键点”——实词、虚词、句式
全国新课标卷的“翻译题”一般是两小题,每题5分,合计10分。评卷时踩点给分,一般是每小题4个采分点各1分、句子大意1分,合计5分。考生在翻译时要关注以下三个关键点: 关键点一:关键实词 关键实词是指文言句子中的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活用词。翻译题中,关键实词是标答的重要赋分点,而多义词又是“重中之重”。考生若能准确破译这些实词,就能得到相当可观的分数。 关键点二:关键虚词 关键虚词是指《考试说明》中规定考查的18个文言虚词,特别是其中的副词、连词、介词。确定虚词的意义,要看虚词的位置和上下文语境。(“而、乃、其、
且、焉、以、则、因、于”尤为重要)
关键点二: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是指判断句、被动句、省略句、倒装句四大类。“倒装句”分四小类:介词结构后置句、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主谓倒装句。学习时,一定要记清各种句式的语言标志,翻译时合理调整语序,译出句式特点。
四、翻译的“方法”——留、删、换、调、补、变(口诀:字字落实留删换,文从字顺调补变) 1、留——保留
凡是人名、地名、物名、书名、国名、官职名、朝代名、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保留不变。 例1: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
译文: 2、删——删除
1
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这样的虚词主要有:句首发语词(夫、盖)、衬音助词(之)、句中表停顿的虚词(“者、乎、也、焉”表停顿)、句中的结构虚词(“之”用于取独、提
宾)、偏义复词中的虚设成分等。
例2:夫六国与秦皆诸侯,其势弱于秦
译文: 例3:余扃牖而居,久之,能以足音辨人
译文: 例4:少焉,月出于东山之上,徘徊于斗牛之间 译文: 例5: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
译文: 例6: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译文:
3、换——替换
把古代用词(古今异义词、古代专有词)换成现代用词、把单音节词换成双音节词。 例7: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译文: 例8: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苏子与客泛舟游于赤壁之下 译文:
4、调——调序
古代汉语中的倒装句(主谓倒装句、定后句、宾前句、介后句),翻译时要把它调序成符合现代汉语表达习惯的句式。
例9:甚矣,汝之不惠! (主谓倒装句) 译文: 例10: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定后句) 译文: 例11:夫晋,何厌之有? (宾前句) 译文: 例12:不拘于时,学于余 (介后句) 译文:
5、补——增补
为了使语句通顺、表意明确,翻译时可根据语境,增补有关内容。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1)成分的增补。古汉语中常常承前或蒙后省略句子成分,翻译时要根据具
2
体情况补出主语、谓语、宾语、介词、中心词、分句等。 例13:问之,则曰:“彼与彼年相若也,道相似也。” 译文: 例14: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译文: 例15:(孟德)以其衣易一刀十饼,携以入山 译文: 例16:沛公军霸上,未得与项羽相见。
译文: 例17: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 译文: 例18: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 译文: (2)数词的增补。古汉语中,表数量不用量词(动量词,如“次、回”等;物量词,如“个、件”等),表分数常用“分母+分子”的形式,翻译时要视情况作增补。 例19:轩凡四遭火,得不焚,殆有神护者
译文: 例20: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 译文: 例21: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 译文:
6、变——变通
古人行文讲究文采,有些词句运用了比喻、借代、互文、婉曲、用典等修辞手法,无法直译,我们要忠实于原意,对它们灵活处理,变通翻译。 例22:自以为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 (比喻) 译文:
例23:臣以为布衣之交尚不相欺,况大国乎? (借代) 译文:
例24: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互文) 译文:
例25:生孩六月,慈父见背 (婉曲) 译文: 例26: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 (用典) 译文: 五、翻译题的“答题思路”——观、圈、译 1、观。通观全文,从整体上把握句子的大意。
3
2、圈。仔细揣摩,圈出关键实词、重点虚词、特殊句式。
3、译。讲究直译,注重字字落实;直译不了的再意译,力求表现原意。
六、翻译题的“十大误区” 1、该译出却不译。
例: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译文:以蔺相如的功劳大,拜他为上卿 2、该译出却漏译。
例: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译文:孔子说:“学习后复习(这些知识),不是很高兴的事吗?” 3、该删掉却不删。 例:师道之不传也久矣
译文:从师学习的风尚也已经很久不存在了 4、该补出却不补。
例:权以示群下,莫不响震失色
译文:孙权给群臣看,没有谁不吓得改变了脸色的 5、该调序却不调。
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
译文:蚯蚓没有爪子和牙齿的锋利,筋骨的强壮 6、不需译却译了。
例:淮南王朝,杀辟阳侯
译文:淮南一带称王的诸侯来京朝见,杀死了辟阳侯 7、不该加却加了。
例: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译文:几个人在一起走,肯定有品行高洁、学有专长、乐于助人并且可以当我老师的人在里面。 8、以今义当古义。
例: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译文:后来秦国再次来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9、词义选用不当。
例:不爱珍器重宝肥饶之地
译文:不爱惜珍珠宝器肥田沃土 10、不明词类活用。
例:沛公旦日从百余骑来见项王,至鸿门,谢曰
译文:刘邦第二天跟从一百多人马前来拜见项羽,到达鸿门,谢罪说 七、配套训练题
1.管仲曰:“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4
鲍叔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1)吾尝为鲍叔谋事而更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 译文: (2)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能知人也。
译文:
2.戎夷违齐如鲁。天大寒而后门。与弟子一人宿于郭外。寒愈甚,谓其弟子曰:“子与我衣,我活也;我与子衣,子活也。我,国士也,为天下惜死;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子与我子之衣。”弟子曰:“夫不肖人也,又恶能与国士之衣哉?”戎夷曰:“嗟乎!道其不济夫!”解衣与弟子,夜半而死,弟子遂活。 (1)子,不肖人也,不足爱也。
译文: (2)嗟乎!道其不济夫!
译文:
3.魏文侯问于李克曰:“吴之所以亡者何也?”对曰:“数战数胜。”文侯曰:“数战数胜,国之福也。其所以亡何也?”李克曰:“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1)数战则民疲;数胜则主骄。以骄主治疲民,此其所以亡也。” 译文:
4.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申公巫进曰:“君退朝而有忧色,何也?”楚王曰:“吾闻之,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今以不谷之不肖而议于朝,且群臣莫能逮,吾国其几于亡矣,吾是以有忧色也。” (1)楚庄王谋事而当,群臣莫能逮,退朝而有忧色。 译文:
(2)诸侯自择师者王,自择友者霸,足己而群臣莫之若者亡。 译文:
5.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①方七十里,有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曰:“寡人之囿方四十里,民犹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方四十里,杀其麋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注】①“囿”——天子、诸侯养禽兽的地方。
(1)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诸?
译文: (2)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民以为小,不亦宜乎? 译文: (3)则是方四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译文:
5
6.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监河侯曰:“诺。我将得邑金,将贷子三百金,可乎?”庄周忿然作色曰:“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周问之曰:‘鲋鱼,来!子何为者邪?’对曰:‘我,东海之波臣也。君岂有斗升之水而活我哉?’周曰:‘诺。我且南游吴越之王,激西江之水而迎子,可乎?’鲋鱼忿然作色曰:‘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君乃言此,曾不如早索我于枯鱼之肆。’”
(1)庄周家贫,故往贷粟于监河侯。
译文:
(2)周昨来,有中道而呼者,周顾视,车辙中有鲋鱼焉。 译文: (3)吾失我常与,我无所处,吾得斗升之水然活耳。 译文:
7.李疑以尚义名于时,独好周人急。金华范景淳吏吏部,得疾,无他子弟。人怠之,弗舍。杖踵疑门,告曰:“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疑许诺,延就坐,迅除明爽室,具床褥炉灶,使寝息其中。征医视脉,躬为煮糜炼药,如侍亲戚。景淳流涕曰:“我累君矣。恐不复生,无以报厚德,囊有黄白金四十余两,在故逆旅邸,愿自取之。”疑曰:“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景淳曰:“君脱不取,我死,恐为他人得,何益乎?”疑遂求其里人偕往,携而归,书召其二子至,还之。
①我不幸被疾矣,人莫我舍。闻君义甚高,能假我一榻乎? 译文: ②患难相恤,人理宜尔,何以报为?
译文:
8.诸葛亮字孔明,琅邪阳都人也。亮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惟博陵崔州平、颍川徐庶元直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时先主屯新野。徐庶见先主,先主器之,谓先主曰:“诸葛孔明者,卧龙也,将军岂愿见之乎?”先主曰:“君与俱来。”庶曰:“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译文: (2)此人可就见,不可屈致也。将军宜枉驾顾之。 译文: (3)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译文:
9.崇祯十四年,阎应元迁江阴县典史。始至,有江盗百艘,张帜乘潮阑入内地,将薄城。应元带刀鞬出,跃马大呼于市曰:“好男子,从我杀贼护家室!”一时从者千人,然苦无械。应元又驰竹行呼曰:“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千人者,
6
布列江岸,矛若林立,士若堵墙。应元往来驰射。贼连毙者三,气慑,扬帆去。
应元性严毅,号令明肃。轻财,赏赐无所吝。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与壮士语,必称好兄弟,不呼名。 (1)事急矣,人假一竿,值取诸我。
译文: (2)伤者手为裹创,死者厚棺殓,酹而哭之。 译文:
10、鲁裕字亮侪,奇男子也。田文镜督河南,严,提、镇、司、道以下,受署惟谨,无游目视者。鲁效力麾下。
一日,命摘中牟李令印,即摄中牟。鲁为微行,大布之衣,草冠,骑驴入境。父老数百扶而道苦之,再拜问讯,曰:“闻有鲁公来替吾令,客在开封知否?”鲁谩曰:“若问云何?”曰:“吾令贤,不忍其去故也。”又数里,见儒衣冠者簇簇然谋曰:“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或摇手曰:“咄!田督有令,虽十鲁公奚能为?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鲁心敬之而无言。至县,见李貌温温奇雅。揖鲁入,曰:“印待公久矣!”鲁拱手曰:“观公状貌、被服,非豪纵者,且贤称噪于士民,甫下车而库亏何耶?”李曰:“某,滇南万里外人也。别母,游京师十年,得中牟,借俸迎母。母至,被劾,命也!”言未毕,泣。鲁曰:“吾暍甚,具汤浴我!”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良久,击盆水誓曰:“依凡而行者,非夫也!”具衣冠辞李,李大惊曰:“公何之?”曰:“之省。”与之印,不受;强之曰:“毋累公!”鲁掷印铿然,厉声曰:“君非知鲁亮侪者!”竟怒马驰去。合邑士民焚香送之。
(1)好官去可惜,伺鲁公来,盍诉之?
译文: (2)且鲁方取其官而代之,宁肯舍己从人耶? 译文: (3)径诣别室,且浴且思,意不能无动。
译文:
11、禹、稷当平世,三过其门而不入,孔子贤之。颜子当乱世,居于陋巷,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孟子曰:“禹、稷、颜回同道。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稷思天下有饥者,由己饥之也,是以如是其急也。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1)人不堪其忧,颜子不改其乐,孔子贤之。
译文: (2)禹思天下有溺者,由己溺之也
译文: (3)禹、稷、颜子易地则皆然
译文:
12、崔枢应进士,客居汴半岁,与海贾同止。其人得疾既笃,谓崔曰:“荷君见顾,
7
不以外夷①见忽。今疾势不起,番人重土殡,脱殁,君能始终之否?”崔许之。曰:“某有一珠,价万缗,得之能蹈火赴水,实至宝也。敢以奉君。”崔受之,曰:“当一进士,巡州邑以自给,奈何忽蓄异宝?”伺无人,置于柩中,瘗于阡陌。
后一年,崔游丐亳州,闻番人有自南来寻故夫,并勘珠所在,陈于公府,且言珠必崔秀才所有也。乃于亳来追捕,崔曰:“傥窀穸不为盗所发,珠必无他。”遂剖棺得其珠。汴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明年登第,竟主文柄,有清名。 (注:①外夷——外族人。)
(1)荷君见顾,不以外夷见忽。
译文: (2)汴帅王彦谟奇其节,欲命为幕,崔不肯
译文:
13、广既归乡里,日令家供具设酒食,请族人故旧宾客,与相娱乐。数问其家金余尚有几所,趣卖以供具。居岁余,广子孙窃为其昆弟老人广所爱信者曰:“子孙冀及君时颇立产业基阯,今日饮食费且尽,宜从丈人所,劝说君买田宅。”老人即以闲暇时为广言此计,广曰:“吾岂老悖不念子孙哉?顾自有旧田庐,令子孙勤力其中,足以供衣食,与凡人齐。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贤而多财,则损其志;愚而多财,则益其过。且夫富者,众人之怨也;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又此金者,圣主所以惠养老臣也,故乐与乡党宗族共飨其赐,以尽吾余日,不亦可乎!”于是族人悦服。
(1)今复增益之以为赢余,但教子孙怠惰耳
译文: (2)吾既亡以教化子孙,不欲益其过而生怨
译文:
14、中山君飨都士,大夫司马子期在焉。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说楚王伐中山,中山君亡。有二人挈戈而随其后者,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二人对曰:“臣有父,尝饿且死,君下壶飧饵之。臣父且死曰:‘中山有事,汝必死之。’故来死君也。”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 不 期 众 少 其 于 当 厄 怨 不 期 深 浅 其 于 伤 心 吾 以 一 杯 羊 羹 亡 国 以 一 壶 飧 得 士 二 人。”
(1)羊羹不遍,司马子期怒而走于楚
译文: (2)中山君顾谓二人:“子奚为者也?” 译文:
8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