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变电站通风设备噪声控制技术综述

来源:知库网
变电站通风设备噪声控制技术综述

随着城镇化、城市现代化建设的迅速发展,城内电力网的设施不断扩大及集中,越来越多的电力网中的变电站位于城市商业区、居民区,个别地区还有文教机关。变电站内的通风设备噪音势必影响人们的生活和正常工作环境,对人体健康和工作效率都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根据国家相关法规的规定,要求对噪声污染必须进行有效控制,这是电力事业在城市发展中非常迫切和必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消除通风设备所产生的噪声对环境造成的污染。经过不断探索,理论计算,实测结果对照,总结一套降低噪声的技术措施,仅供有关设计、运行生产管理人员参考借鉴。

1 全户内变电站有关通风设备概述

1.1 主变压器供电容量与通风设备工作状态有直接关系

主变压器可将不同电压等级的电源线路、用户线路有机连在一起,组成地区电力网。没有变压器电源不能向用户负荷直接供电,考虑供电损失,质量电压的变化,变电站一般布局用户负荷中心或很近处,否则不能保证供电质量、可靠性,供电成本、用户负荷中心占地面积有限,所以主变压器有关设备必然安装在户内,减少占地面积,构成户内变电站。

主变压器通风好、冷却好,主变压器散热就好,不影响主变压器在额定负荷及以下长时间正常运行,否则主变压器温度会上升超过允许值,会使主变压器绝缘老化、损坏,导致烧损主变压器,造成局部地区全停电事故或者降低减负荷运行,影响部分用户停电,可见通风设备运行好坏直接关系到户内变电站安全经济运行,必须有通风设备,才能满足变压器降温要求,但通风设备会产生噪声,超过规定标准会污染环境,就會影响户内变电站正常运行,因此,客观上要求有关技术人员去研究、解决。

1.2 通风设备噪声源的分析

1.2.1 机械噪声:由于轴流风机结构设计、制造和安装误差等原因造成的偏心,导致轴流风机在运行过程中叶轮动平衡不良,在离心力作用下引起轴流风机内振动而产生噪声;轴流风机的连接部件存在不平衡,引起接触摩擦,产生周期性的不平衡力,辐射噪声;轴流风机外部结构和安装存在问题也会产生机械噪声,

例如轴流风机设计不合理,安装基础刚性不足、灌浆不实、垫片设置不合理、风机与电机同心度不好等,都会引起轴流风机的振动而产生噪声。

1.2.2 动力系统的噪声:轴流风机的动力系统一般由电动机带动,电动机运转时主要产生电磁噪声及主变压器电磁噪声等。

1.2.3 空气动力噪声:空气动力噪声是由风机的叶轮及转子在空气中旋转产生气体涡流形成的,主要与风机叶轮片数、叶片结构及空气流动状况等因素有关,是轴流风机的主要噪声源。

1.3 降噪量的确定

1.3.1 噪声评价方法:噪声评价的方法有评价人耳对不同频率的强度声音的响度级、各种计权声级、描述噪声干扰程度的噪声指标等。A声级是目前广泛应用的一个噪声评价量,A声级的测量结果与人耳对噪声的主观感受近似一致,能较好地反映出人们对噪声吵闹的主观感觉,所以本工程以A声级来作为保护听力、健康以及环境噪声的评价量。

1.3.2 实测降噪量的确定:长春市老旧66kV户内变电站主变室通风设备未采取降噪措施,经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噪声测定,在测环境(厂界)敏感点噪声昼间为59.1dB(A),夜间为56.8dB(A),一般情况,新建66kV户内变电站,按Ⅱ类地区考虑。按照《工业企业厂界噪声标准》Ⅱ类区的要求和《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区的要求,白天≤60dB(A)、夜间≤50dB(A),夜间超标6.8dB(A)。联系实际情况风机昼夜连续运行,厂界噪声实际控制目标≤50dB(A)。以夜间≤50dB(A)为限值,环境噪声实际超标量为6.8dB(A)。因此应采取措施治理超标值,采用同一风机型号的新建66kV户内变电站环境(厂界)敏感点噪声降噪量应为6.8dB(A),消除噪声对环境造成的污染。

3 结语

通过采取隔声维护系统噪声控制措施以后,在不影响通风系统的正常通风下,噪声得到了有效的控制。此隔声结构合理、用材精良,隔声材料防潮、阻燃、耐腐蚀,使用寿命≥10年,外形美观,降低施工造价。21世纪初,此降噪声措施已安装在长春市66kV户内变电站应用,系统投入运行至今,经吉林省电力科学研究院检测,夏季通风机组运行时,测得昼间环境噪声值在51~59dB(A),夜间居民区敏感点噪声值在40~50dB(A),具体数据详见表2,新建66kV户内变电站通风机组的噪声值昼、夜均达标,均低于国家标准,整套系统运行稳定

可靠。新建66kV户内变电站通风设备噪声控制系统的投运和实用化,极大地改善了变电站对居民生活、学习、工作环境,为解决变电站通风设备噪音污染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和新的平台,并为同类项目的发展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可借鉴。

参考文献

[1] 肖信昌.变电运行及事故处理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13. [2] 张驰.噪声污染控制技术[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200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