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普惠农
特别策划
TEBIECEHUA
【生鲜搭车电商,曾被创业者和投资商热捧。据统计,2015年前后,约有70亿元体量的风险投资涌入生鲜电商。从2016年下半年的统计数据来看,在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只有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下的7%是巨额亏损。投资的热捧,带来行业非理性的发展。如今,随着资本热潮减退,无法实现自我盈利的商业模式,让整个行业不可避免地走向寒冬。为了生存,各生鲜电商企业也开始纷纷谋求转型。
生鲜电商转型
■策划/本刊编辑部
文/本刊记者
麦地
现状:
生鲜电商面临寒冬
2013年,当国内生鲜平台刚刚兴起,每日鲜网、奇易网等一批重庆本土电商企业,悄然成长为业界模范。线上线下结合(O2O)、物联网技术、智能购物终端风靡一时,引起行业的高度关注。发挥物流配送优势,优化供应链,采取供应商定价模式,地区农业合作,缩短农场到餐桌的距离,使得生鲜电商平台销售的商品比超市价格低。
那一年,是重庆生鲜电商的开元之年;那一年,行业前景无限,资本大量涌入;那一年,拥有着亿万级生鲜市场的“蓝海”,众多本土生鲜企业也投身互联网,只为未来分一杯羹……
然而,在2016年,全国生鲜电商身陷困境,重庆的生鲜企业也偃旗息鼓,风光不再,一半企业陷入“瘫痪”。今年下半年以来,全国生鲜电商似乎进入瓶颈期,美味七七、爱鲜蜂、天天果园、壹桌网等品牌相继关闭、关店。
靠低价补贴方式获取海量用户和订单量,凭此拉升估值以迅速获得下一轮融资,这是业内惯用的野蛮做法,但在资本理性回归后便会接连碰墙。2016年初资本市场开始不以订单量和规模衡量企
06科普惠农
【TEBIECEHUA
特别策划
科普惠农
业,更多转变为对企业毛利润等盈利能力的考核,投资也更为谨慎。在失去资本支撑优势的价格战后,企业无法维持订单规模会导致周转困难,大量仓储物流等产能过剩,尤其一些二线梯队电商,不断向行业巨头要约,希望通过兼并收购的方式度过寒冬。
中国食品安全电子商务研究院院长、北京工商大学教授洪涛表示,在2015年前后约有70亿元的风险投资涌入生鲜电商市场,资本热捧给行业带来非理性局面,各家电商相继以低价补贴冲击销量,以更好获得下一轮融资,“整个行业在巨大资本驱动下出现泡沫,但一直无法找到可实现自我盈利的可持续商业发展模式,不可避免就会走向尽头。”
那么,重庆生鲜电商如今现状如何?
通过调查发现,本土主流生鲜电商平台虽维持在20家左右,但目前已有一半出现“半瘫痪状态”,曾被誉为“掌上明珠”的每日鲜网,去年便暂停了业务。登录每日鲜网站和APP,发现APP已经停止下载,网站上已经停止线上下单业务并处于停业状态。在自称为“重庆生鲜电商第一平台”的田园优选网站上虽有上百件农特产品销售,但购买量也寥寥无几。九颗米网上超市更是在百度搜索中难觅踪影,用于营销的官微早在前年2月份就停止更新。用户习惯差、物流成本大、非标农产品带来的高损耗成为重庆生鲜电商企业的弊病。
依托于菜园坝水果市场的香满园电商平台,是为数不多的“幸存者”。据市统计局公布的数据,今
年上半年,香满园营业额突破亿元,为同期的3倍。经过调查发现,香满园能幸存下来,不仅得益于菜园坝线下市场的货源和库存支撑,还有赖于母公司重庆交运的物流基础。尽管如此,从2012年成立至今,香满园一直零利润,盈利渠道仍然来自线下。
据重庆网商协会会长胡刚介绍,目前虽然分布于重庆主城的综合生鲜电商平台有20家,但一半以上都处于瘫痪状态。由于产品非标准化的高损耗、大量先期冷链运输和仓储投入、最后一公里配送、高昂获客成本等问题,重庆生鲜电商企业最终会因资金链断裂而被迫关门。
观察:
生鲜电商先要修炼内功
来自中国农业生鲜电商发展论坛的一组数据显示,全国4000多家生鲜电商企业中,仅1%实现了盈利,4%持平,88%亏损,剩余的7%则是巨额亏损。
数据还显示,生鲜食品的冷链物流成本比普通产品高出一倍,中国生鲜品损腐率高达10%~25%,而在发达国家这仅为5%,而相较普通电商商品的损耗率则低于1%。这些数据显示急速崛起的生鲜行业的致命短板,同时也告诉投资巨头们,生鲜电商并不如想象中好玩。生鲜电商虽是一个体量巨大的市场,引来无数创业者和资本争相进入,让生鲜电商成为火热的投资点,然而短短数年,生鲜电商从投资风口直落到危机爆发,值得业内反思。
科普惠农07
科普惠农
特别策划
TEBIECEHUA
【生鲜产品与普通商品有别,生鲜作为散装农产品,缺乏包装、标识和产品等行业标准,产品对于冷链运输和仓储时效性要求极高。同时,消费者习惯在实体店购买生鲜产品,对于生鲜电商缺乏一定的认知和信任。这些特点都使得生鲜电商运营上具有风险性。然而很多电商对这些风险缺乏足够的认识,只采取变换销售方式来获得效益。而这些销售方式的共同点是通过不断压榨上游利润来获得差价,由此而来的效果也只是暂时取益。事实是到目前为止,生鲜电商还没有诞生出一家真正成功的企业,所有的商业模式都还在摸索探究之中。
香满园总经理杨廷松和每日鲜CEO吴限认为,看似市场广阔的生鲜电商市场,与3C、快消、服装等电商相比,生鲜的客单价低、损耗大、供应链物流成本更高,这样生鲜利润就被摊得很薄。农产品的非标性,导致配送、包装、仓储的成本暴涨,加上客单价低,要实现盈利很难。
我国处于生鲜电商发展的起步阶段,尚未形成适应市场的发展体系,生鲜电商行业面临的坎坷并不意味着行业的衰落。权威机构预测,未来3年生鲜电商市场仍将较快扩张,到2018年,我国生鲜电商市场规模可突破1000亿元大关,达1283亿元。目前生鲜电商企业仍具有广阔的市场空间和利润空间。生鲜电商要打开局面,逐步进入盈利时代,关键是转变经营思维方式,把眼光从模式转向后台,提升产品的安全品质,注重冷链物流的建设,加强消费服务的引导。在弥补后台短板之后,未来的生
08科普惠农
鲜电商将要向高端化、精品化升级。近两年是行业发展的拐点,经过行业整合和不断摸索适合自身的发展路径,中国的生鲜电商定会呈现繁荣景象。做到这些内功加上资本力量,生鲜电商将走上健康成长轨道。
出路:
由看规模向看毛利转型
在生鲜电商行业整体萎缩的背景下,各家平台也逐渐开始调整运营模式,相继走出价格补贴的泥沼,向高客单价、高毛利率发起冲击,以实现“自我造血”。
天天果园CEO王伟表示,在资本和市场的热潮下有部分电商大规模烧钱补贴,但补贴仅仅是手段而非最终目的,但“不少平台把补贴当作目的来做,这是非理性的,而且用户黏性也较低,这不利于行业的健康发展”。同时他还表示,2016年以来整个行业逐渐停止补贴后,资本和市场重新回归理性,这对订单量确实造成一定影响。
易果生鲜CEO金光磊认为,虽然烧钱换用户的模式在短时间内获得巨大成功,但就本质而言,生鲜电商的目标用户群体始终是看重品质、价值、品牌的年轻消费者为主,这也就意味着依靠低价补贴换取用户群体的方式并不稳定。尤其在2016年初市场停止补贴回归理性后,对一些生鲜电商平台冲击巨大。同时他认为去年看规模,今年看毛利。前期行业已通过低价补贴培养了用户的消费习惯,下一步将是此基础上升级回归商业的本质。“当前阶段行业的重心必然是以生鲜的品质、品牌为重点,通过整合上下游资源来解决标准化问题,进而为消费者提供更有价值的产品。”
洪涛则认为,尽管目前生鲜电商行业出现阶段性障碍,但整体市场空间仍不断增加,“2016年国内农产品在线交易额在2500亿元,仅生鲜产品便占到1000亿元,这较2015年544亿元的生鲜在线交易额翻了近一番。”
随着市场空间急速增幅和生鲜平台进入调整期,整体行业的竞争也即将进入下一阶段。洪涛认
科普惠农
为,
目前以价格战为主导的模式证明是走不通的。国美、京东、天猫等大巨头不断进入使得各家电商脱离价格竞争低级阶段,向优化产品结构、培育品牌品质的良性方向发展。
中国物流学会特约研究员杨达卿认为,2016年,越来越多的生鲜电商已开始对业务模式进行大幅度改革。首先是收缩全品类或多品类生鲜战线,并向精品或专品类生鲜重攻,与消费群体建立细分关联;其次,各家电商垂直平台也逐渐开始进入天猫、京东等综合性大平台,重推服务资源整合而非自建,做综合生鲜平台上的品牌供应链管家和渠道代理人;最后是加速抢占生鲜上游的优质产地资源,推进农产品就地转化为农商品,以此来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
中粮我买网品牌公关部高级公关经理滕浩表示,生鲜电商发展到现在已进入洗牌阶段,生鲜电商平台单单靠价格战难以维持,应多关注提升产品品质,为消费者提供更好的购物体验。
那么,重庆生鲜电商如今该怎样做?
处于内陆的重庆并非生鲜主要产地,造成电商冷链物流、仓库成本过高。同时,重庆第三方物流体系不够完善,很少有企业花重金自建物流、仓储。重庆缺乏电商方面的专业人才以及融资环境,与中粮我买网、易果生鲜等平台比,模式创新上还处于初级阶段。先天不足、后天乏力成为生鲜电商的痛点。
今年初,顺丰优选进入重庆,专注于进口商品和直采模式,倚靠覆盖重庆主城的生鲜市场;京东借助永辉超市在渝的线下网点,通过O2O模式,大力扩展生鲜市场。8月1日,倚靠百度和中粮集团的我买网,在渝仓储中心正式启用,实现世界生鲜从产地直飞重庆,其也成为第一个在渝自建仓储物流体系的生鲜巨头。
每日鲜CEO吴限认为,中国的生鲜电商“春秋战国”时期会在两年内结束,形成所谓的寡头,区域性的小平台很容易被打压下去。作为重庆市农业电子商务产业发展联盟理事长吴限,建议本土生鲜电商企业抱团取暖,利用各自优势,打造公共物流配送体系,搭建公共技术服务平台。K【特别策划
TEBIECEHUA
科普惠农
科普惠农0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