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互联网社交媒体传播学理论

来源:知库网


互联网社交媒体传播学理论

1、网络传播的匿名性和互动性特征提供给个人更自由的意见表达平台 汪碧芬、吴英在《\"沉默的螺旋\"理论与实践局限初探》一文中提出,网络传播对\"沉默的螺旋\"最明显的挑战直接来自于网络传播的显著特性之一--匿名性。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会使个体在进行自我表达时较少顾及社会规范的约束,可以随意发表自己的观点,而不受别人想法的影响,他们无需对自己的行为承担心理上的负担

2、甚至而有些不方便用真实身份表达的意见也可以采用匿名的方式发表。例如记者戴骁军拒绝封口费事件中,他就是通过匿名发文的形式才得到了广泛的关注。

3、网络传播的快速、高效,大大削弱了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 网络传播具有快速高效的特点,在网络上意见的表达可以在短时间内引起广泛的关注,甚至很多时候引导了传统媒体进行报道,这就大大削弱了媒介的社会控制功能。在网络时代,受众通过微博、博客等许多形式都可以在最快的时间内信息,所以传统媒体无法完全凭借自身传播目的提供给受众意见,否则媒介的公信力会受到极大的质疑,从这个角度上看,媒介\"创造社会现实\"的能力的确是被削弱了。济南8.17事件就是很好的一个例证。如果不是网络的强大力量,山东省女子监狱女民警林某也不会因为与修车人这件小事的争执而受到广泛关注。

4、网络传播中个性化的表达方式让许多人不再\"沉默\" 网络传播过程中,受众具有鲜明的特性。许多网友为了显示自己的与众不同,会极力提出与主流声音相悖的观点。例如在教育公平呼声愈来愈强烈的今天,\"绿领巾\"事件无疑激起了公众极大的愤慨,但是,在舆论几乎一边倒反思教育失败的时候,有人却提出不要给\"绿领巾\"上纲上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