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中地理第一册教学设计3:2.2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优质教案

来源:知库网


第二节 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运动

一、教学目标

课程标准:运用示意图,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学习目标:

1. 理解大气的受热过程及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2.能够根据大气的受热过程原理,解释一些常见的地理现象。

3.理解大气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原理,并能解释相关的地理现象。

4.理解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能够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

二、教学重点: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原理。

三、教学难点:大气运动的受力状况,在等压线图上判断风力的大小。

四、教学方法

问题引导法、讨论法、辩论法、材料分析法、多媒体辅助教学。

五、教学过程

1

『知识回顾』:

一、大气的组成

1.干洁空气

(1)定义 (2)组成及作用

2.水汽

3.杂质

二、大气的垂直分层

1.对流层

(1)高度 (2)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

(3)空气运动 (4)天气现象

(5)与人类的关系

2.平流层

(1)高度 (2)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

2

(3)空气运动 (4)天气现象

(5)与人类的关系

3.高层大气

(1)高度

(2)气温垂直变化规律及原因

(3)与人类的关系

『新课导入』:

『多媒体展示』(图2.8)台海使槎录,导入。

清代黄叔璥在《台海使槎录》中,记述了台湾海峡两岸的风向差异:“内地之风,早西晚东,惟台地早东风,午西风.....四时皆然。”这里的“内地”指福建,“台地”指台湾。为什么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相反呢?这里的风是怎样成的?

『新课教学』: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学生自主学习』

3

学生阅读课本34.35页,说出

1.两个来源

2.两大升温过程

『教师讲解』教师指图讲解,或边画边讲。

大气中的一切物理过程都伴随着能量的转换。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1.两个来源

①太阳辐射是地球大气最重要的能量来源。

②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

2.两大升温过程

4

①投射到地球上的太阳辐射,要穿过厚厚的大气才能到达地球表面。太阳辐射在传播过程中,小部分被大气吸收或反射,大部分到达地球表面。

到达地球表面的太阳辐射,被地面吸收和反射。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

②地面因吸收太阳辐射而增温,同时又以长波辐射的形式把热量传递给近地面大气。近地面大气吸收地面长波辐射以后,又以对流、传导等方式层层向上传递能量。

小结

从大气的受热过程看,大气对太阳短波辐射吸收较少,太阳短波辐射能够透过大气到达地面;大气对地面长波辐射吸收较多,绝大部分地面长波辐射被大气截留。 所以,地面长波辐射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的热源,对流层大气的热量主要也是来源于地面长波辐射。

注意:

由于地球表面的温度比太阳低得多,地面辐射为长波辐射。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长波辐射的能力很强,因此,地面辐射的长波辐射除极少部分穿过大气,到达宇宙空间外,绝大部分75%--- 95%被对流层中的水汽、二氧化碳等吸收。大气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后会增温。

大气在增温的同时, 也向外辐射长波辐射。大气辐射除一小部分向 上射向宇宙空间外,

5

大部分向下射向地面,其方向与地面辐射方向相反,故称大气逆辐射。大气逆辐射把热量传给地面,这就在一定程度 上补偿了地面辐射损失的热量,对地面起到了保温作用。天空有云,特别是浓密的低云时,大气逆辐射更强。

『学生活动』

学生指图叙述大气的受热过程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大气热力环流

大气中热量和水汽的输送,以及各种天气变化,都是通过大气运动实现的。大气运动有垂直运动和水平运动之分。大气的垂直运动表现为气流上升或气流下沉,大气的水平运动即是风。

1.定义

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称为大气热力环流。

它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

6

形成过程如图2.11所示。

『教师讲解』教师指图讲解,或边画边讲。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①当地面受热均匀时,空气没有相对上升和相对下沉运动(图2.11a)。

②当A地接受热量多,B、C两地接受热量少时,A地近地面空气膨胀上升,到上空聚积,使上空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B、C两地空气收缩下沉,上空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图2.11b)。于是空气从气压高的A地上空向气压低的B、C两地上空扩散。

③在近地面,A地空气上升向外流出后,空气密度减小,形成低气压;B、C两地因有下沉气流,空气密度增大,形成高气压。这样近地面的空气从B、C两地流回A地,以补充A地上升的空气,从而形成了热力环流(图2.11c)。

7

大气热力环流是一种常见的自然现象。在一定条件下,地表的冷、热差异会产生大气热力环流。台湾海峡两岸风向的日变化,反映了海陆间大气热力环流的日变化。

『思考』气温、气压、气流三者之间有什么关系?

3.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1)海陆风

(2)山谷风

(3)城郊风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

(1)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定义

地面受热不均,导致空气上升和下沉,进而使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产生了差异。单位距离间的气压差称为气压梯度。

促使大气由高压区流向低压区的力,称为水平气压梯度力。

在水平气压梯度力的作用下,大气从高压区向低压区作水平运动,这就形成了风。可见,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8

(2)水平气压梯度力的特点

①方向垂直于等压线

②由高压指向低压

③等压线越密集,水平气压梯度力越大

2.风的形成

(1)水平气压梯度力---风形成的直接原因

等压线是同一高度上气压相等的点的连线。如果没有其他外力的作用,风向应该与水平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即风向也垂直于等压线。

(2)北半球高空的风

但是,风一旦形成,马上就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作用,使风向逐渐偏离气压梯度力的方向。在北半球,风向向右偏转;在南半球,风向向左偏转。在不受摩擦力作用的情况下,风向最终与等压线平行,地转偏向力只改变风向,不改变风速。

由于高空的风受阻力很小,可以近似看成只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的共同作用。所以高空的风向最终和等压线平行。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

(3)北半球近地面的风

9

在近地面,风还会受到摩擦力的作用。摩擦力是指地面和空气之间, 以及运动状况不同的空气层之间相互作用而产生的阻力。摩擦力对风有阻碍作用,可以减小风速。 在近地面,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斜交。

『课堂小结』

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1.两个来源

2.两大升温过程

二、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

三、大气热力环流

1.定义

2.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3.常见的热力环流现象

四、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1.水平气压梯度力

10

2.风的形成

『巩固练习』

1. (2019山东济南一中高一上期中)主要由大气反射作用产生的自然现象是( A )

A.夏季天空多云时,白天气温不会太高 B.晴朗的天空多呈蔚蓝色

C.冬季多云的夜晚常比晴朗的夜晚温暖 D.日落后的黄昏,天仍是明亮的

诗句“枯草霜花白,寒窗月新影”是古人对霜降时节景观的描述。据此完成下面两题。

2.诗中描述的景观最有可能出现在 ( A )

A.晴朗的凌晨 B.晴朗的午后

C.多云的黄昏 D.多云的夜晚

3. 霜降时节,北京地区适宜的农事活动是( B )

A.播种水稻 B.收获白菜

C.采摘西瓜 D.收割小麦

读“热力环流示意图”,S代表地面,回答下面两题。

11

4.热力环流产生的根本原因是( B )

A.相邻地区存在气流升降运动 B.不同地区之间存在冷热差异

C.同一等压面上存在气压差异 D.相邻地区的地面状况存在差异

5.图中H、G、F、E处,气压最高的是 ( B )

A.H B.G

C.F D.E

6.北半球高空一架飞机自西向东飞行,飞机的右侧是高压,左侧是低压。下面的叙述正确的是( B )

A.飞机逆风飞行 B.飞机顺风飞行

C.风从南侧吹来 D.风从北侧吹来

7.下图中四个箭头,正确反映南半球风向的是( B )

12

『布置作业』

六、教学反思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