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来源:知库网
高一地理大气的受热过程与热力环流教案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理解大气对太阳辐射的选择性吸收;理解地面辐射是大气热量的主要来源  运用图示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 掌握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并且能够用事实解释自然界中的热力环流 过程与方法

 通过绘制大气的受热示意图、热力环流模式图,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  通过热力环流的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 通过课外阅读,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理解大气对地球保温作用的重要性,培养学生热爱自然的品质和保护环境的意识  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 重点:

大气的受热过程、热力环流的原理 三、教学难点:

大气对不同波长的电磁波的选择性吸收、热力环流的原理、三力作用下的大气运动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讨论法、实验法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热力环流实验器材 一课时:大气的受热过程 引入:

为什么“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学生讨论)

山上温度比地面低,这说明了什么?(设问)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知道大气的热量来源。通过上一单元学习,我们了解了太阳辐射是地球上一切能量之源。

太阳辐射又可分为三个能量区,紫外区、可见光区、红外区。

太阳的辐射能量到大气层后,是怎样把能量传递给大气的? 板书:一、大气的受热过程

教师引导学生阅读图表活动:结合下图和表格分析

• 分别用红色和蓝色表示热辐射的波长。红色表示短波辐射,蓝色表示长波辐射。 • 根据资料思考:太阳辐射主要被大气吸收还是地表吸收?为什么? • 使大气增温的直接热源是太阳还是地面?

• 在下图中用 1、2、3等数字按顺序标出热辐射从太阳、地面到大气的主要传导过程。 • 运用图表说明大气的受热过程。

补充资料:大气不同成分对长波辐射和短波辐射吸收的情况。

学生帖图活动:

讲述: 地面是近地面大气主要的直接热源而不是太阳辐射

板书: 1 太阳辐射→地面增温;地面辐射→大气增温;大气逆辐射→地球保温 思考: 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面有什么作用? 显示图: 月球表面和地球表面受热过程比较

思考 :为什么月球表面昼夜温度变化比地球表面剧烈得多?

板书: 2 大气对地面的保温作用,云层越厚,保温作用越强。

小结: 由此可见大气逆辐射的存在对地球起到了保温的作用。但由于地球表面同一纬度或是高低纬度大气所获得的热量有所不同,而热胀冷缩是大气十分显著的物理特征,所以必然会引起大气的运动。大气到底怎样运动呢? 板书:二、热力环流

实验演示:人教版 教材必修 1 第 32 页活动玻璃缸内空气运动的方向。

学生活动:把所观察到的空气流动方向画出来 思考:为什么空气会这样流动?

等压面 气压 气温 近地大气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A地 凸出 BC地 下凹

A地高于BC两地 A地低于BC两地 A地流向BC两地 空气下沉 空气上升 空气流向 高空大气水平 BC两地 A地讲述: 假设这三条线是 ABC 三地的三条等压线。

思考: 1 、在地面冷热均匀的情况下,三地的大气处于什么状态?

2 、 A 地受热, BC 两地遇冷时,大气发生怎样的物理变化?

3 、三地的近地面和高空的气压分别有什么变化?等压面随之发生怎样的变化? 4 、此时,同一水平面上的气压是否还相同?这种气压差异导致什么样的结果?

小结板书:

1 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地表的冷热差异→大气的上升运动→同一水平面的气压差异→大气的水平运动

学生活动: 白天,陆地增温快,海上增温慢,夜间则相反,陆地冷却快,海上较为温暖。海陆风是就是由于这种昼夜海陆热力性质差异引起的热力环流。根据热力环流的原理(支架),完成如下任务:

1 .在书上图 a 和图 b 上标出昼夜海洋和陆地气压的高低。 2 .一天之内,何时吹海风,何时吹陆风?

3. 在图 a 上,画出白天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在图 b 上,画出夜间陆地和海洋之间的热力环流,使之构成一个环流圈。 4 .海陆风对海滨地区的气温有什么调节作用?

小结板图: 海陆热力环流形成的基本过程

太阳辐射 冷热根本 不原因 均 空气 垂直 运动 同一水平面气压差直接 原因 异 热力环流

第二课时:大气的水平运动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是大气水平运动的原动力,是形成风的直接原因  理解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过程与方法

 通过分析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对方向的影响,提高学生分析问题的能

 通过风向和风力的动态变化图,培养学生的动态思维方式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认识大气与宇宙中所有物质一样都是运动的,而且运动变化是有规律的  运用图示解释风的形成

二、教学重点

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特点及对风向和风力的影响 三、教学难点:

地转偏向力、“三力”共同作用下的风向变化 四、教学方法:

讲授法、图解动态分析

空气 水平 运动 大气运动最简单形式

五、教具准备:

多媒体投影,实验工具

引入:有人说“乡下的风,城里的雨”,(请讨论:用上节课学过的知识能解释吗?) (根据同学回答板图热力环流,上升气流降温、凝结成云致雨) 在板图上指出空气的水平运动即我们感受到的风 讲述: 同一水平面的存在气压差异时,就必会存有一个力促使大气由高压流向低压的运动,而这个力就是水平气压梯度力。

板书: 1 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水平气压梯度力

如果没有其他力的影响下,风向与气压梯度力的方向一致。显示:

板书: 2 风向:水平气压梯度力的影响——风向垂直于等压线

思考: 但风一旦形成必会受到地转偏向力的影响,而在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呢? 实验演示

用一小球抛向旋转中的圆盘中心,观察变化

小结:由于受地球的自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在北半球偏右,南半球偏左。所以在地转偏向力的加入下,风向不断发生偏转变化,直到影响风向的两个力的合力为零时,风向就不再偏转,而这时风向会如何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与地转偏向力的影响——风向平行与等压线

转折:但这种风只存在于高空,因为在近地面,风向还会受到另一个力的影响,就是摩擦力的影响。在三个力的影响下,风向如何变化呢?

板书:受水平气压梯度力、地转偏向力、摩擦力的影响——风向与等压线有一夹角 学生活动:完成课本 35 页活动 小结:

水平气压梯度力 地 转 偏 向 力 摩 擦 力

教学反思

对本单元中大气的组成、大气环流、大气的水平运动等的原理和规律,需引导学生理清各原理规律之间、各部分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影响,让学生明白其中的逻辑推理关系,真正地理解知识。所以在课堂教学中 是通过现实验分析,引导学生形成联系实际,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让学生通过实验理解大气的受热及大气环流的过程,并能在气压图上正确地判断风向。同时还需要根据本校学生实际,拓宽学生的思维与加强反馈练习力度,坚固学生在本单元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所以一些实验的效果难于充分展示出来,所以本人建议课堂中实验不宜太多,可能将一部分的实验交由学生操作并可纳入非纸笔考试部分。

原动力 垂直等压线 高压指向低压 平 行 于 等 压 线 斜 穿 等 压 线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