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程目标:运用示意图等,说明热力环流原理,并解释相关现象。
二、课标解读: 运用示意图,说明近地面风向、高空风向的规律;运用等压线图,判读风向、风速。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热力环流原理,让学生掌握风形成的原因; 2、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三种力;
3、通过观察不同等压线图,让学生掌握近地面风向、高空风向的规律; 4、通过等压线图,让学生掌握判读某点风向和风速的方法。
四、教学重难点:
1、近地面、高空风向的规律及判读; 2、风速大小的判断。
五、教学思路:
情境导入“古诗背诵”→学生阅读教材,自主学习风的概念和受力→老师设置相关问题,引导学生观察图、交流、画图,掌握不同类型风向规律→在具体的等压线图中应用所学规律,判读某地的风向和风速。
六、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①引导学生进入情境1“古诗背诵” ②设问:什么是风?风是怎么形成的? (1)热力环流的形成过程 (2)问题: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一、大气水平运动——风 阅读课文P38、P39,说一说: (1)什么是风? (2)风形成的直接原因是什么? (3)风形成过程中会受到哪些力的影响? (4)说一说,完成表格,并用红笔划出主要特点。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情境导入背诵“风”的诗句,思考,什从背诵熟悉古么是风?风是怎么形成的? 诗中进入风的学习,激发学习兴趣。 复习上节课学习内容 为本节课新内容学习做好铺垫。 引导学生自主阅读教材; 以“说”为主,完成简单内容的学习。 回顾内容一阅读教材相关内容,回答老师提的问题; 第四个问题,完成表格,并用红笔在教材上画出主要力的特点。 内容二 活动一 二、风的形成和种类 活动1:观察教材(北半球)的图2.14、2.15、2.16,完成下列问题: (1)三种类型风分别对应哪个图?并说出受力情况。 (2)三种风的最终风向各有什么特点? 活动2:画一画,(南半球)高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受力及风向 阅读教材,观察图,讨论交流,回答老师提出的问题。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综合分析能力。 活动二活动三 在等压线图中,如何判读某地的风向和风速? ①在图上画出甲、乙两地的风向; ②比较甲、乙两地的气压梯度大小,并说明理由; ③比较甲、乙两地风速的大小, 动手画一画,完成南半球高举一反三,培养空风与近地面风的受力及风学生知识迁移向。 的能力,检测学生活动1的掌握程度。 活动3:根据等压线确定风向和完成教材P40活动; 风速 学习等压线判读的一般规律; 学会判读等压线图中某地的风向和风速的方法。 培养学生读图能力; 培养学生用所学知识、规律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并说明理由。 课堂练习读图文信息,审题,回答课堂课堂巩固所学相关练习。 知识与规律; 加强提取解读信息能力和审题能力。 1、上图中,只影响风向而不影响风速的力是 ( ) A.只有③ B.①和④ C.②和③ D.①和④ 2、一架飞机在南半球高空中自东向西飞行,如果飞机是顺风飞行,则高压在飞行员的 ( ) A.南侧 B.北侧 C.东侧 D.西侧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