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来源:知库网
优化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数学是一门逻辑性非常严密的科学。概念、法则等的叙述要精确、严密,结论要经过严格的论证,教学内容要在学生可以接受的条件下从已知到未知,环环相扣,层层递进,形成一定的逻辑系统。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要形式逐步过度到以抽象逻辑思维为主要形式,但这种抽象逻辑思维在很大程度上仍然与感性经验有直接联系,在低年级学生掌握的概念大部分是具体的,可以直接感知的。学生抽象概括能力差,往往只看到事物的形象的、外部的特征,要抽出事物的本质特征就比较困难。根据数学特点和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我在数学教学中是这样培养小学生的思维能力的。

一、结合数学教学内容引导学生初步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思维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经常要用到这些思维方法。例如,任何一个数学知识经常要把它分解为几个组成部分,然后再结合成一个整体,就用到分析和综合。但是,小学生正处在具体想象思维向抽象逻辑思维过度阶段,不在能自觉的运用这些思维方法,这就需要教师有意识的组织学生的思维活动,使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学习逐步掌握思维的方法。

二、初步培养学生正确的进行判断、推理的能力。

在小学教学中,研究每一个概念,性质,法则等都离不开判断、推理。例如,“只有一组对边平行的四边形叫梯形。”“两个数相加

交换加数的位置,和不变。”“一个数除以分数等于这个数乘以原分数的倒数。”等都是判断。而研究这些性质、法则的来源和利用这些性质、法则等去解决一些问题都要用到推理。小学生的判断、推理能力正处于逐步发展的阶段,特别是低年级学生,还不善于做出正确的判断,只能进行比较简单的直接推理,而且往往还需依靠直观,因此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教学内容逐步地培养,不能一下子就要求很高。

三、注意逐步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的能力。

这是学生掌握知识以及进行其他活动必须具备的思维品质。学生不能独立思考,就不能很好地掌握数字知识,更不能灵活地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教学时必须注意这方面的培养。要启发诱导的方法,让学生模仿老师指引的思路,使学生逐渐习惯思考的方法,但也要注意尽可能安排一些独立作业、思考题等。例如学习了“一位数乘法”以后,可提出这样一些问题:“2×5=?”“2扩大5倍是多少?”“2与5的积是多少”让学生回答,这样就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随着年级的升高,要使学生的思维有更大的独立性。提问过细或暗示解答的方法,都不利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提问,是勤于思考,独立思考的表现,对于思考方法正确,合理的给以表扬,对于思考方法有错误的给以纠正。

四、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敏捷性。

在数学课上,老师提出的问题,有的学生马上举手,甚至站起来。

而有的学生举的很低,有的老师等了老半天他还不举手,这就谈不上思维敏捷了。针对这种情况,我在数学课上搞抢答题活动,老师提出问题后,看谁先想起来而且回答正确,回答正确的就给他加分。小学生争胜心也很强,老师提出问题后都积极思考,争先恐后的回答,在教学20以内加减法时,采用了“开火车”“夺红旗”、等形式进行巩固练习,这样不但将知识寓于学生的兴趣之中,而且培养了儿童思维的敏捷性。

五、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思维深刻性是指学生回答问题时是不是认识了问题的本质。如,学完除数是小数的除法后,就提问“除数是小数的除法一般应掌握什么呢?”有的学生回答:“要变为整数除法。”这个回答就不严密了,说明学生不了解除数是小数的除法的本质,对这个问题理解不深刻。这个问题应该是:变成除数是整数的除法。被除数是什么不用管,也可能是整数,也可能不是整数。所以要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思维深刻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优化教学过程,在传授知识、技能的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注重发展学生的智力,就能高效低耗,使学生由“要我学”转变为“我要学”,能用正确的方法思考问题,为今后的继续学习,乃至以后走上社会的长期工作打下坚决的基础。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