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来源:知库网


四年级语文版语文下册文言文阅读理解专项提升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古诗文阅读。

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 ,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 ,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在横线上把古文补充完整。 [2]你认为要向王戎学习什么?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文段一)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___________,___________。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选自《世说新语·雅量》)

(文段二)许衡尝署中过河阳,渴甚,道有梨,众争取啖之,衡独危坐树下自若。或问之,曰:“非其有取之,不可也。”人曰:“世乱,此无主。”曰:“梨无主,吾心独无主乎?”(选自《元史·许衡传》)

[1]补充(文段一)中的空白句,联系上下文,写出画波浪线句子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雅量,指为人具有宽广的胸怀、淡定的气度、优雅的涵养。《王戎不取道旁李》这则故事为什么会编入《世说新语》“雅量”这一篇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同样面对路旁有果的果树,王戎和许衡的言行有同有异,你更赞赏谁?写出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曹冲称象

曹冲生五六岁,智意所及,有若成人之智。时孙权曾致巨象,太祖①欲知其斤重,访之群下,咸莫能出其理。冲曰:“置象大船上,而刻其水痕所至,称物以载之,则校②可知矣。”太祖悦,即施行焉③。 (注释)①太祖:即曹操,曹冲的父亲。 ②校(jiào):通“较”,比较。 ③施行焉:按这办法做了。 [1]根据文段内容填空。

曹操想称大象的重量,大臣们的表现是:_________,曹冲称象的办法是:_____________。

[2]曹冲与王戎的相同之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读一读,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 / 6

[1]解释下列句子中“之”的含义。 (1)诸儿竞走取之(________) (2)人问之(________) (3)取之,信然(________)

[2]文章开头交代“王戎七岁”有( )作用。 A. 王戎骄傲自大,从不把别人放在眼里 B. 暗示王戎年幼,间接写出了他的聪慧 C. 夸赞、欣赏王戎人为人 [3]翻译句子:

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从“信然”一词看,旁人对王戎所述理由抱有怎样的态度?( ) A. 信服 B. 征服 C. 服从

3. 课外阅读。

自护其短

北人[1]生而不识菱者,仕[2]于南方。席上啖菱[3],并壳入口。或曰:“啖菱须去壳。”其人自护其短,曰:“我非不知。并壳者,欲以清热也。”问者曰:“北土亦有此物否?”答曰:“前山后山,何地不有!” 注释:

[1]北人:北方人。 [2]仕:做官。

[3]菱:即“菱角”,水生植物,可食。 马价十倍

人有卖骏马者,比[1]三旦立市,人莫知之。往见伯乐,曰:“臣有骏马欲卖之,比三旦立于市,人莫与言。愿子还而视之,去而顾之,臣请献一朝之贾[2]。” 注释:

[1]比:连续,接连。 [2]贾:同“价”。

[1]我们可以从《自护其短》中获得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马价十倍》中的“伯乐效应”使你联想到了什么生活现象?你是怎样看待今天的这种社会现象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小古文阅读。

孟母戒子

孟子少时,诵①,其母方织。孟子辍②然中止,乃复进。其母知其諠③也,呼而问之:“何为中止?”对曰:“有所失,复得。”其母引刀裂其织,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复諠矣。

注释:①诵:背诵。②辍(chuò):停止。③諠(xuān):忘记。 [1]给下列加点字选择正确意思。

其母方织(______) A.正在 B.方向 C.相当

2 / 6

以此戒之(______) A.命令 B.告诫 C.戒备 [2]用现代汉语翻译画线的句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读完以后,请说说故事讲了什么道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小古文阅读。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供,乃引③绳④于泥中,举以为人。

(注释)①抟(tuán):把东西捏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忙。③引:牵,拉。 [1]这个故事的名字是( ) A.女娲造人 B.女娲补天

[2]当读到“天地开辟”一词时,我们想到的神话人物是________。

[3]“力不暇供”的意思是没有多余的力量来供应需求,在文中具体指的是__________。

[4]故事中的哪个情节让你感受到了想象的神奇?(用文中的原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阅读小古文,回答问题。

陪客

钮儿在家,有客访其父。父适他往。儿邀客入,请客上座,己在下位陪之。客有问,则谨答之。客去,儿送至门外。及父归,以客所言,告之于父。 [1]给下面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父适他往。(_____)

①合适。 ②恰好。 ③舒适。 (2)客有问,则谨答之。(_____)

①恭敬。 ②慎重。 ③小心。

[2]客人来访,孩子是怎样做的?根据古文内容填空。 客访: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客上座:_________________ 客有问:_________________ 客去:___________________ 客所言:_________________

[3]你认为这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读了古文后,你有什么感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旁李树多子折枝, ,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把短文中的句子补充完整。 [2]给加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解释。

(1)尝与诸小儿游(______)A.经常 B.曾经 C.尝试 (2)唯戎不动(______) A.但是 B.唯一 C.只有

3 / 6

[3]王戎不去摘路边李子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4]读了这个故事,你能从王戎身上学到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历史人物故事,生动有趣,给人智慧和启迪,历经千百年仍然广为流传。你还知道哪些历史人物故事,选择一个你最喜欢的,写一写,与大家分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文言文阅读。

松,大树也。叶状如针。性耐寒,虽至冬日,其色长青。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注释]①至:到。

[1]“虽至冬日”中“冬日”的意思是( )

A.冬天的一天 B.冬天 C.像冬天的日子。 D.寒冷的天气。 [2]对“松,大树也”这句话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A.松树,是大树。 B.松树是一种高大的树术。 C.松树是可以长成大树的。 D.这棵大树是松树。 [3]想一想,写一写。

干长而巨,可以造桥,可以造屋,还可以(________),可以(________)。

9.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赴举①他郡,乡人托以子偕往。乡人子失意②,山缀榜末③,先归。乡人问其子得失④,山曰:“解名尽处是孙山,贤郎⑤更在孙山外⑥。”

(注释)①赴举:赶去科举考试。②失意:指未录取。③榜末:录取名单的最后。④得失:成功与失败。⑤贤郎:这里指老乡的儿子。⑥外:后面,暗指未被录取。

[1]下面加点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吴人孙山,滑稽才子也(语言、动作很搞笑) B.乡人托以子偕往(一起,一同)

C.乡人子失意,山缀榜末,先归(回家) D.解名尽处是孙山(尽头)

[2]这次考试落榜的人是____________。 [3]从上文看,孙山是个( )的人。 A.满腹经纶 B.能说会道 C.自私自利 D.不通人情

[4]这个故事可以用( )这个成语概括。 A.任人唯贤 B.同舟共济 C.名落孙山 D.功成名就

10. 阅读与欣赏。

望梅止渴①

魏式②行役③,失汲道④,军皆渴,乃令曰:“前有大梅林,饶⑤子,甘酸可以解渴。”士卒闻之,口皆出水⑥,乘此得及前源。

4 / 6

[注释]①本文节选自《世说新语·假诵》。②魏武:即曹操。③行役:带有任务而出外跋涉,这里指带部队行军。④汲道:取水的途径。⑤饶:多,丰富。⑥出水:流出唾液。 [1]解释加点的字。 ①失汲道:_________ ②军皆渴:__________

[2]用自己的话写出下面句子的含义。 ①前有大梅林,饶子,甘酸可以解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士卒闻之,口皆出水,乘此得及前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你觉得曹操想出的办法好吗?好在哪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与“望梅止渴”意思相近的成语是( ) A.画蛇添足 B.画饼充饥 C.望眼欲穿 D.叶公好龙

11.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判断下列句子中带点的词语解释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打“×”。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抛弃)(_____) B.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这)(_____)

[2]下面对“太白感其意,还卒业”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李白感动她的意志,回去完成学业。

B.李白被她的意志感动,回去完成了学业。 C.李白感谢她的意志,最终完成了学业。

[3]“问之”是___向____ 提问,他可能会这样问:“___________” [4]下面成语中与“铁杵成针”意思相近的是( ) A.水滴石穿 B.恍然大悟 C.点石成金 D.粗中有细

12. 阅读理解。

浙江之潮,天下之伟观也。自既望以至十八日最盛。方其远出海门,仅如银线;既而渐近,则玉城雪岭际天而来,大声如雷霆,震撼激射,吞天沃日,势极雄豪。杨诚斋诗云“海涌银为郭,江横玉系腰”者是也。

每岁京尹出浙江亭教阅水军,艨艟数百,分列两岸;既而尽奔腾分合五阵之势,并有乘骑弄旗标枪舞刀于水面者,如履平地。倏尔黄烟四起,人物略不相睹,水爆轰震,声如崩山。烟消波静,则一舸无迹,仅有“敌船”为火所焚,随波而逝。

吴儿善泅者数百,皆披发文身,手持十幅大彩旗,争先鼓勇,溯迎而上,出没于鲸波万仞中,腾身百变,而旗尾略不沾湿,以此夸能,

江干上下十余里间,珠翠罗绮溢目,车马塞途,饮食百物皆倍穹常时,而僦赁看幕,虽席地不容间也。

5 / 6

[1]第一段首句和最后一句在全文结构和内容上各起什么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第一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对海潮进行描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第二段文字主要写 这一场面一场复杂的演习活动,而结在

“_______ ”的静景上,这是运用了_______写法,这种写法有_______作用。 [4]第三段描写突出了“弄潮儿”的__、__、__等特征。“______ ”一句是对弄潮儿本领最高妙的称颂和赞叹。

13. 阅读古文《郑人买履》,完成练习。

郑人有欲①买履②者,先自度③其足,而置④之⑤其坐⑥。至之市,而忘操⑦之。已得履,乃曰:“吾忘持⑧度!”返归取之。及返,市罢,遂⑨不得履。人曰:“何不试之以⑩足?”曰:“宁⑪信度,无自信⑫也。”

注释:①欲:将要,想要。②履:鞋。③度(duó):测量。④置:放置。⑤之:量好的尺码。⑥坐:同“座”。⑦操:携带。⑧持:拿。⑨遂:于是。⑩以:用。⑪宁:宁可。⑫自信:相信自己。 [1]根据注释解释下列句子。 (1)何不试之以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宁信度,无自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是一则______故事。

[3]这个故事告诉我们的道理是( )。 A.不思变通,终将一事无成 B.遇事不能嫌麻烦

14. 文言文练习。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

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昔者:____________________争:____________________ 触:____________________折: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用“ ”画出来。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