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

来源:知库网


四年级语文上学期文言文阅读理解试题

班级: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

1. 默读下面文言文,完成练习。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家贫不常得油,夏月则练囊盛数十萤火以照书,以夜继日焉。

——选自《晋书·车胤传》

[1]联系课文,解释下面词语的意思。 ①恭勤:_______ ②通:_______ [2]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句子的意思。 胤恭勤不倦,博学多通。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文言文阅读。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居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书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 邻居有烛而不逮。 逮:________ 遂成大学。 遂: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出自这个故事的成语是_____,从字面上看,成语的意思是_____,现在人们一般用这个成语形容_____。

[4]读了短文,你觉得匡衡的哪些美德值得我们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阅读理解。

凿壁借光

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起光,以书映光以读之、邑人大姓文不识,家富多书,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主人怪问衡,衡曰:“愿得主人数遍读之。”主人感叹,资给以书,遂成大学。 (《西京杂记》) [1]解释下列词语。

(1)逮__________ (2)愿___________ (3)给__________ (4)大学___________ [2]指出下列加点词语的活用现象并解释。

1 / 6

(1)主人怪问衡_______________ [3]用过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邻舍有烛而不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衡乃与其佣作而不求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阅读文段,回答问题。

(1)文段中写了那几件事来表现匡衡勤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们应该向匡衡学习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阅读课文 ,回答问题。

炎帝之少女,名曰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

[1]这篇文言文出自于《_____》。( ) A. 《三字经》 B. 《山海经》

[2]“以堙于东海”的“堙”读音是:( ) A. yān B. yīn

[3]对“女娃游于东海,溺而不返”一句理解正确的选项是:( ) A. 女娃到东海游玩,溺水身亡,再也没有回来。 B. 女娃到东海游玩,沉溺于东海美景不愿返回。 C. 女娃到东海游泳,不愿起来。 D. 女娃到东海游水,溺死没有回来。

[4]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停顿错误的一项是:( ) A. 炎帝之/少女

B. 溺而/不返,故/为精卫 C. 常衔/西山/之木石

[5]精卫“衔西山之木石,以堙于东海”的原因是:( ) A. 善良的精卫不希望再有人像自己那样被大海淹死。 B. 精卫不自量力,她只是在做无用功。

5. 阅读综合训练。

欧阳苦读(文言文)

公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获(dí)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lǘ)里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而已能诵其书。以至昼夜忘寝食,惟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欧阳苦读(白话文)

欧阳修先生在四岁时失去了父亲,家境贫穷,没有钱供他上学。母亲用获秆在沙地上写画,教他写字。还教他诵读许多古人的篇章,让他学习写诗。等到他年龄大些了,家里没有书可读,他就到乡里的读书人家去借书来读,有时进行抄写。还未抄完,就已经能背诵那篇文章。以至于白天黑夜废寝忘食,欧阳修只用心做读书这件事。______________。

2 / 6

[1]将文言文和白话文对比着阅读,并写出下面加点字词的意思。 家贫无资(______)教以书字(______)及其稍长(______)

或因而抄录(______)昼夜忘寝食(______)惟读书是务(______) [2]欧阳修小时候,遇到的困难是:①_______________;②

_______________。他克服困难,刻苦学习,文章中主要写了他小时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三件事。年龄大了之后,他又去______________,还进行______________,这些方面都表现了他是一个_______________的人。

[3]文言文最后一句“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意思是( )

A.自从小时候开始学习,就像大人那样用笔学写诗歌和文章 B.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不像大人那样用笔 C.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向大人学习

D.从小时候起他所写的诗词和文章,就像大人写的一样有文采 [4]关于欧阳修和《囊萤夜读》中的车胤,两个人的相同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不同点是欧阳修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而车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欧阳修的身上有怎样的精神品质值得你学习?联系生活实际说说给你带来的启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课内阅读。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下面对文中第二句话的标点,最恰当的是( ) A.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B.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C.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 [2]解释带点词语的意思。弃去: 弃去弃去_____ 还卒业:______

[3]“问之”是指李太白问老媪。他是这样问的:“_________________?” [4]人们为什么给山下的小溪取名为“磨针溪”呢?下面的说法最合理的是( )

A.为了纪念曾经在这条小溪边磨针的老媪。 B.为了纪念曾经经过小溪的大诗人李白。 C.为了学习发扬老媪坚持不懈的磨针精神。

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王戎七岁,(尝 常)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zhé shé)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人问之,答曰:“树在道边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

[1]选择( )里正确的字词或读音,用“√”表示。

3 / 6

[2]王戎凭借什么断定“此必苦李”?(用原文语句回答)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阅读文言文,完成练习。

铁杵成针

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 [1]根据文言文的内容写出加点字的意思。

(1)传:_________________ (2)弃:_________________ (3)意:_________________ (4)还:_________________ [2]请把画“ ”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关于这篇文言文给我们的启示,下面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 A.铁棒磨成针得花费多少时间和精力呀,我们不能做这么愚蠢的事 B.只要有决心,肯下功夫,再难的事情也能做成功 C.目标专一,持之以恒,就能实现我们美好的理想

9. 课内阅读。

王戎不取道旁李(节选)

王戎七岁,尝与诸小儿游。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唯戎不动。

人问之,答曰:“树在道旁而多子,此必苦李。”取之信然。(《世说新语》)

注释:尝:曾经,诸:一些,这些。 [1]写出下列句子的大致意思。 (1)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取之信然。

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这个故事使你获得了什么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文言文练习。

共工怒触不周山

昔者,共工与颛顼(xū)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天柱折,地维绝。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

(选自《精编神话故事一百篇》)

共工原来是一个驾波驭浪、争强好胜的水神。他挑战权威,天不怕地不怕,要与黄帝之孙颛顼争夺帝位。争战中,怒气冲天的共工一头撞向不周山,结果,撑着天宇的巨柱被撞折,兜着大地的网绳被撞断。天空向西北倾斜,日月星辰一下也向西北移了位;东南大地塌陷,水土向那里流灌成了海洋。 [1]解释文中加点的词。

4 / 6

昔者:____________________争:____________________ 触:____________________折:____________________

[2]“天倾西北,故日月星辰移焉;地不满东南,故水潦尘埃归焉”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找出文中体现共工性格的句子,用“ ”画出来。 [4]这篇神话故事解释了什么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 读《王戎不取道旁李》片段——诸儿取之,回答问题。

看道边李树多子折枝,诸儿竞走取之。 [1]“折枝”的意思是( ) A.折断了树枝。 B.压弯了树枝。

[2]从“_________”和“__________”两个词可以看出树上结的李子很多。 [3]“诸儿竞走”的原因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文中原句回答) [4]用自己的话说说这句话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 阅读古文,完成下面各题。

___________

俗说天地开辟,未有人民,女娲抟①黄土作人,剧务②,力不暇③供,乃引绳(ɡēnɡ)于泥中,举以为人。

(注释)①抟(tuán):揉成团。②剧务:工作繁多。③暇:空闲。 [1]文中“未有人民”的“未”是什么意思?( ) A.未来 B.还没有 C.未知 D.为

[2]“乃引绳于泥中”的正确解释应该是( ) A.于是她就引导绳子到泥浆中。 B.于是她就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C.于是她在泥浆中找到绳子。 D.她竟然拿了绳子投入泥浆中。

[3]为古文拟一个恰当的题目:____________。

13. 课内精彩阅读。

炎帝之少女,名曰(rì yuē)女娃。女娃游于东海,溺(nì ruò)而不返(fǎn fān),故为精卫,常衔西山之木石,以埋于东海。 [1]用“√”选择加点字的正确读音。

[2]下列词语蕴含着怎样的情感?请你选一选,填一填。 溺而不返(______) 堙于东海(______) A 喜悦 B 仇恨 C 悲伤 D 感激

[3]因为______________,所以她化为精卫要填海。(用原文中的句子回答) [4]说说精卫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4. 课内阅读。

一座座雪峰插入云霄,峰顶________。大大小小的湖泊,像颗颗宝石镶嵌

5 / 6

在彩带般的沟谷中。湖水________,湖底石块________。从河谷至山坡,遍布着原始森林。每当天气晴朗时,蓝天、白云、雪峰、森林,都倒映在湖水中,构成了一幅幅________的图画,难怪人们把这些湖泊叫做“五花海”“五彩池”呢。由于河谷高低不平,湖泊与湖泊之间恰似一级级天然的台阶。由此形成的一道道高低错落的瀑布,宛如白练腾空,银花四溅,蔚为壮观。 [1]把原文补充完整。 [2]照样子,写词语。

一座座雪峰 一幅幅________ 一道道________

[3]选文主要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四种景物,这些景物各自的特点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用“横线①”画出文中的一个比喻句,这句话用________来比喻________,写出了________。

[5]瀑布是怎样形成的?用“横线②”标出文中的语句。

[6]这些湖泊为什么叫做“五花海”“五彩池”?用“ ”在文中标出来。

[7]九寨沟这么美,请你用一句简短的话来宣传它。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5. 阅读理解。

叶公好龙

叶公子高好龙,钩以写龙,凿以写龙,屋室雕文以写龙。于是天龙闻而下之,窥头于牖,施尾于堂。叶公见之,弃而还走,失其魂魄,五色无主。是叶公非好龙也,好夫似龙而非龙者也。

[1]“叶公好龙”中,“好”字的读音是_______,在这里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

[2]你从文中哪些句子可以看出“叶公好龙”?用“ ”在文中划出相关的句子。

[3]叶公看到真龙以后是表现如何?用自己的语言概括。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叶公真的喜欢龙吗?你是从哪句话中知道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