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教育的需求和外部性问题 万坤 沈阳师范大学国际商学院辽宁沈阳 1 1 0034 的外部性就出现了。这里,厂商的私人成本 低于他给全社会带来的成本。当一个房主重 新修理他的房子并种植一个惹人喜爱的花园 时,就产生了正的外静陛。所有的邻居都因 这一活动而收益,而房主在作出重新修理房 子和美化的决定的时候可能并没有把这些收 益考虑存内。这里,房主的私人收益低于全 }L会的收益。 【文章摘要】 我国大学生就业制度也经历了由 七对人众的引导。 ②攀比效应:就某些商品而言, 一个人 (二)教育中的外部性影响和对策 高等教育的消费者在接受教育之后, “统包统分”,到“供需见面,双向选择”, 的需求也取决于其他人的需求。特别地,已 再到‘‘双向选择,自主择业”的变革过 经购买了该商品的其他人的数量可以影响一 程。笔者在此从外部性和需求两方面分 个人的需求。正的连带外部效应的例子之一 析高等教育市场,给出政策建议。 就是攀比效应(bandwagon efect)——一 种追赶潮流的欲望、想拥有一件所有人都已 【关键词】 经拥有了的商品,或想沉溺于时尚之中。 有效需求;外部性;政府补贴;高教改革 (二)1997年之后 大学生入学需要交纳学费,价格成为 一、高等教育市场的供求问题 影响高等教育消费量的因素。消费群体发生 关于高教费用问题,大致分为两个阶 变化,即有些极低收入消费者不得不放弃。 段,第一阶段是从新中国成立到1997年,这 另一些消费者被迫改变所消费的商品组合。 一时候高等教育的经费全部来自国家财政 但这一时期对高教的消费量不但没有下降, (九十年代的试点改革比重很小,在此忽 反而继续增加。笔者认为原因除了上面所讲 略),第二阶段为1997年至今,全国大学并 过的攀比效应和虚荣效应,还在于接受高等 轨,所有的高教学生都要交费 学。对于毕 教育部再是为了能在将来得到最大的利益, 业牛工作问题,笔者也分为“统包统分”和 而是为了取得消费者为了得到的工作报酬所 不“统包统分”两个时期来研究,分界年份 必须掌握的职业技能。(随着国家经济水平 为1993年。智力问题在此不考虑在影响高等 的提高,简单劳动以不能满足工业农业和第 教育需求的因素之内。 三产业发展的需要,其科学技术水平激增) (一)1997年之前 即该商品的价格的需求弹性极低。 高等教育的费用来至国家财政,不考 虑价格冈素,把这一时期再以“统包统分” 二 运用经济学中的外部性原理说明 为分 线划为两个时期。 国家应该加大对高等教育的补贴 l、“统包统分”之时。消费者对高等教 (一)关于外部性的定义和市场失灵 育的偏好极大。存当时的环境下,考取大学 经济学中,作为市场失灵的表现之~ , 毕业一分配到事业单位(“铁饭碗”)是 外部性(或者外部影响)指生产者或消费者 普通消费者(这里指可以在读人学和直接参 在自己的活动中对他人或别的厂商产生了一 加工作之『日j做 选择的消费者)最好的选择。 种有力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影响带来的利 2、小再“统包统分”之后。有数据显 益(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成本) 示这一时期的高等教育的人学人数继续增 都不是消费者和厂商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 加,笔者认为原因在于: 例如,杠河流的下游,渔民们每天靠捕 ①这一时期困家对人才的重视,政策 鱼为生,当一家钢厂向河中排放废水时,负 0 Q1 Q2 大学教育的数量 坝代商业 MODERNBUSINESS 得到了先进的知识和技能,自身素质和修养 极大提高,给全社会带来了好处,这种好处 大于消费者个人的好处。根据学者庇古的理 论,全社会应为此给以补贴。 有数据显示,2001年和2002年我国高 校的学费占总经费的比重分别为25.04%和 26.04%。财政的高等教育支出比重由1993 年的78.13%下降到了2000年的53.88%,学 杂费比重逐年上升,到2000年已达到总经费 的一半。用于教育的税收收入只占很少的比 重。企业的力哮费用所占比重偏低。这显然 不能满足当前我国高等教育的发展的要求。 三、总结 通过以L分析,笔者认为高教目前存 在以下问题:…方面,国家在大力实行扩招 政策的同时,学杂费等各项费用却年年增 加,已经到了一一个中等收入家庭难以维持的 程度,所以难以形成有效需求。另~一方面, 由于外部影响,高等教育需要国家的大量财 政补贴,而目前的现状是用于教育的支出的 增加速度远远低于我国GDP增长速度。三 是学校与社会的联系不够密切,学术科研成 果不能够及时的、完美的服务于社会生产。 企业对大学的支持不够。 政府一方面应给予高等教育更多的财 政支持,让高等教育市场尽可能的达到有效 均衡。另一方面要发挥宏观调控职能,处理 好企 和大学的关系,使生产、科研、教育 三者协调发展。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