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2012)二级标准。 (2)水体环境:
《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8978-1996)一级标准。 (3)噪声环境:
《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2008)1类区标准。 (4)噪声排放:
《工业企业厂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348-2008)1类标准;电站施工执行《建筑施工场界环境噪声排放标准》(GB12523-2011)标准。 1.2 环境影响初步评价 (一)场址环境现状
20兆瓦农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位于。
整个场地主要为自然林地和少量耕地。地表无建筑和其他设施,场址周围先阶段无大型工业污染项目,周围无噪声源,
以自然声源为主。声环境可以达到GB3096-93《城市区域环境噪声标准》2类区标准,声环境质量较好。场址区域大气环境质量良好,环境空气质量能满足GB3095-2000《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二级标准的要求。 (二)主要环境影响分析
本项目属于节能减排的环保项目,是国家鼓励开发的可再生能源项目,基本上不产生环境污染,对环境的可能影响主要是光污染和对局部生态的局部影响。 1)光污染
项目场址周边没有无大型居民区、主干道路及其它建筑设施。太阳电池方阵阵面以30°倾角朝南布置,光反射朝天空,对地面周围没有影响。另外,太阳电池组件产品的表面设计要求最大程度地减少对太阳光的反射,以利于提高其发电效率,太阳电池方阵的反光性较低,对周围环境基本没有光污染。 2)生态影响
在太阳电池方阵区,太阳电池组件下部阳光较少,有可能影
响太阳电池组件下的植物生长。本项目场址区域为灌木林,无珍稀频危和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分布,本项目的建设对该区域的物种多样性不会产生明显的不利影响。根据场址的气象条件,考虑到大型太阳能并网光伏电站对电池组件下部植物的生长,本项目在对电池组件进行水清洗的同时,也作为植物的生长用水。建议电站建成之后,在电池组件的下部逐渐种植小型耐旱的花草,既可以绿化场址,美化电站,同时也可以防止水土流失。 3)水环境影响
光伏发电本身不需要消耗水资源,本项目无工业废水产生,仅有少量生活污水,经处理后用作绿化,其废水可完全实现零排放。 4)噪声影响预测
光伏发电本身没有机械传动或运动部件,没有噪声产生,对周边环境无任何影响。 5)水土流失影响分析
在大型并网光伏电站中,太阳电池方阵占地面积最大,占地
面积可达电站总占地面积的60%以上,是电站用地最大的设施,其他设施占地很小。由于太阳能电池板在山地丘陵地段布置的特殊性,本项目场址内还存在一些无法利用的土地,故大型并网太阳能并网光伏电站水土保持的重点就在太阳能电池方阵的建设施工过程中。
太阳电池方阵占地面积大,场地平整和支架基础施工时的土地扰动面积大。由于整个施工面很大,虽然局部开挖量小,但整体开挖量还是很大,在开挖和回填等活动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对原地貌、植被与地表组成物造成破环;场地边坡施工和支架基础施工时,若不加以防护,容易产生水土流失;回填土方时,因堆积相对松散,可能发生局部沉陷、泻流或小规模滑坡,容易导致重力侵蚀。 1.3 环境影响防治措施 (一)水土保持措施
根据本项目的工程建设特点,可采取如下水土流失防治措施:
(1)工程措施:
设置必要的挡墙对裸露边坡进行拦挡,减少水土流失;设置排水沟更好的组织站区内雨水的汇流和排放,防止场地自然地表土流失。 (2)植物措施:
根据本项目不同场区的施工特点,应有不同的植物措施。太阳电池组件区的占地主要是太阳能方阵的支架,直接占地面积很小,大量的空地需要进行绿化。绿化布置时,遵循点、线、面相结合的原则,太阳电池组件空地最外侧可布置低矮灌木,内侧及电池板正下方部分宜布置喜阴的低小植物或草坪。在树种、草种选择上,以 当地优势品种为主。 主体工程结束后,需对施工便道占地进行恢复,对占用的草地和荒地要布设植物措施;对永久道路两侧及边坡进行绿化。
(3)临时措施:
项目建设过程中对临时堆存的表土、基础回填土进行临时拦挡,堆土场周边及设置临时排水沟。 (4)施工单位的水土保持措施:
在本项目施工过程中,要坚决贯彻防治结合、以防为主的方针,落实“三同时”制度,项目法人在与施工承包商签订施工合同时,明 确水土流失防治责任,施工单位在施工过程中避免随意扩大扰动面积。
在施工过程中,应监督落实各项水土保持措施,使其充分发挥水 土保持功能,并与水土保持方案措施紧密结合,形成综合防护体系, 同时节约水土保持工程投资。施工过程中,应当加强对施工场所的临 时防护措施,并且在施工中加强对施工单位的监督管理。
在施工建设过程中,需要进一步补充设计或明确说明各项水土保 持临时防护措施。
(5)工程监理的水土保持措施:
监理单位应加强施工过程中的水土保持监理,规范施工单位施工,避免重复施工造成水土流失破坏。 (6)水土保持监测措施:
本工程水土保持监测单位要依据批复的水土保持方案,进一步细化和落实监测范围、监测时段、监测频次、监测方法等
内容,对各监 测点进行降雨量、降雨强度、林木生长情况、水土流失量、水土流失 防治目标等指标的监测,对容易造成水土流失的边坡、道路、施工场地等采取重点监测。 (二)环境保护措施 (1)废污水处理措施
施工期设置临时沉砂池,混凝土拌和站转筒和料罐的冲洗废水可通过临时沉砂池收集沉淀,回用或者林草灌溉;施工期生活污水排放量很小,生活污水利用有利地形条件挖排水沟,设集水池,经自然沉淀后用于并网光伏电站绿化或邻近自然植被灌溉用水;运行期综合楼工作人员生活污水通过化粪池收集处理,化粪池上清液提取后通过沉淀池处理后可做绿化用水,池底固体污物可请当地农民定期清运用作肥料。 (2)噪声防治措施
加强施工人员的个人防护,合理安排工作人员轮流操作施工机械,减少接触时间并按要求按规范操作,使施工机械的噪声维持在最低水平,对于操作高噪声设备的工作人员,应配戴防护用具、耳罩等。
(3)景观保护措施
青龙并网光伏电站工程建设对景观造成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工程施工初期的交通运输扬尘和土石方工程扬尘对大气环境的污染,环境 保护措施主要体现在对施工大气污染的防治上,主要是采用低尘湿法作业、高频度巡回洒水、加强裸地的覆盖等。
(4)固体废物处理措施
本工程为解决施工弃渣要求,共设置了 2个弃渣场,弃渣应严格 遵循“先挡后弃”的原则,做好渣场的防护和水土保持工作,避免渣 体堆放松散、滑落产生水土流失,弃渣结束后应对渣场进行表层覆土和植被覆种。
施工期生活垃圾可通过统一收集后运至开远市环卫部门处理,运 行期在综合楼办公生活区设置垃圾收集房,垃圾房设分类投放设施, 可回收利用的尽量回收利用,一段时间后清运至开远市环卫部门集中 处理。 (5)粉尘防治措施
施工期间根据具体情况适时对施工现场、交通道路洒水至少
2 次(降雨日除外),春季干旱多风日可适当增加洒水次数;(尽量不在大风天施工作业,尤其是引起地面扰动的作业;限制运输车辆的行驶速度。 1.4 节能减排效益初步分析
太阳能是最清洁、安全的可再生能源,不产生任何废气、废水和固型物排放污染。太阳能光伏发电作为太阳能资源利用的方式,其相关的技术已基本成熟。与火电相比,太阳能发电可节省发电用煤,并减少环境污染,具有明显的节能减排效应。
1)温室气体减排计算
本项目以***电网作为项目电网。本项目建成后后,对于项目电网而言,可减少CO2的排放量,其减排量等于基准线排放量减去项目排放量。本项目本身不排放温室气体,即项目排放量为零,项目的减排量就等于基准线的排放量。基准线排放量的计算见下式:BE=EG×EF。
式中:BE为基准线排放量;EG为该项目活动每年提供给电网的净电量,MW•h;EF为该项目活动替代电网电量的基准线
排放因子,tCO2/MW•h。本项目扣除各项折减系数后,预计每年净上网电量约为65332.97MW•h。
基准线排放因子(EF)由组合边际排放因子(CM)表示,即电量边际排放因子(OM)和容积边际排放因子(BM)的加权平均。
国家发改委公布:南方区域电网OM为0.9489tCO2/MW•h,BM 为0.3157tCO2/MW•h。即:CM=0.75OM+0.25BM。
参考此标准,本项目的基准线排放因子为0.7906tCO2/MW•h,每年预计减排量为3.66万tCO2/年。 2)其他废气减排效益
项目建成后,贡献同等上网电量时,本项目每年可减少因燃煤造成的废气排放,其中减少二氧化硫(SO2)16.75t,氮氧化物(NOx)16.75t,烟尘5.83t以及大量灰渣排放。 1.5 综合评价与结论
经现场踏勘和当地国土、林业、水务等部门调查收资,20兆瓦农光互补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光伏发电和农业种植不涉及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重要矿产分布区、通讯禁区和
军事禁区等环境敏感问题,无重大环境制约因素。并网光伏电站属清洁能源基础设施工程,工程兴建可促进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符合国家大力倡导的清洁能源产业政策。工程建设少量破坏植被和扰动地表,为解决工程建设中造成的水土流失问题,提出了水土保持分区防治措施,主要有并网光伏电站临时防护措施和绿化植草措施,开闭所区绿化措施和临时防护措施,场内道路区道路防护林和临时防护措施,弃渣场防治区排水设施、弃渣拦挡设计、施工管理措施、临时防护措施和植被恢复措施,施工生产生活区的临时防护措施、植被恢复措施和水土保持要求。
在我国现行的法律法规框架下,没有制约工程建设的重大不利环境因素;工程建设可减少不可再生资源的损耗及由此带来的废气、废渣排放,是一项绿色环保工程,具有明显环境效益。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