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光伏施工危险点源和环境因素识别

来源:知库网


路桥建设广西河池至都安高速公路工程建设№.3合同段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工作安排

为认真贯彻“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安全生产工作方针,把安全生产工作真正落到实处,确保高速公路工程安全、优质、高效完成,根据国家有关安全环保法律法规与标准规范和路桥建设《危险源辩识与风险评价程序》、《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项目实施策划程序》等有关要求,以及业主、监理对项目风险管理的要求,特成立项目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组和制定项目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工作计划,具体如下:

一、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的目的 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是建立安全保证体系的开端、基础、主线和核心,它的目的是为项目经理部建立并有效运行施工现场安全环保体系提供各种决策的信息,并为改进安全业绩提供衡量标准。

二、成立项目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组 根据划分作业活动设施区域的有关要求,成立一个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小组,项目经理薛陆平为组长,内设四个专项小组,为别为:路基策划小组、桥梁策划小组、隧道策划小组、项目部及生活区小组等四个小组,每个小组的头一位成员位负责人,各小组人员具体安排如下:

1

路基策划小组:李渊博 周奇 鲜宝平 吴海海 张明

桥梁策划小组:练远平 秦东海 李志军 阴洪雨 赵志一

隧道策划小组: 麦才飞 刘冬青 张瑞平 徐博韬 田征

项目部及工区小组:张辉 刘慧娟 尚金胜 聂勇 三、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有关时间要求 1、组织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工作首次会议,时间2010 年11月5日,主持人薛陆平、刘冬青;

2、由各小组完成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识别和评价工作,并确定项目重大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时间2010 年11月5日~2010 年11月20日,主持人各策划小组负责人;

3、由安全部汇总各小组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清单,列出重大危险源和环境因素清单,报监理单位进行审核;

4、后续工作,完成项目施工现场安全生产、环境保护保证计划。 四、危险源与环境因素的识别、评价及控制策划的具体程序 详细见附件1《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和附件2《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五、项目安全环保实施策划有关要求

1、要求对施工过程、部位、场所,按不同施工工序或部位(如打桩、土方挖运、模板支设、吊装等工序),按不同场所(如预制厂、

2

仓库、炸药库、便道、办公区、生活区等场所),逐项寻找和识别危险源和不利环境因素。对每个过施工过程和场所内成员、物料、设备、设施、施工方法、作业活动,包括供应商、作业队及其他外来单位的人员、物料、设备、设施、施工方法、作业活动,从正常、异常、紧急三种状态和过去、现在、将来三种时态,根据各工作小组所负责的工程和现场特点及适用的法律法规、标准规范等要求,从不同方面和角度,全面细致地考虑可能存在的各种类型的危险源、不利环境因素,以及其可能造成安全和不利环境影响,,如高处坠落、物体打击、机械伤害、触电、坍塌、火灾、爆炸、中毒、中暑等安全事故和职业危害,废水、废气、粉尘、噪声、振动、固体废弃物等超标排放。识别可采用直接判断法、专家调查法等,对识别出的所有危险源和不利环境因素要分类列出清单。

2、应在考虑项目经理部的管理经验、实际控制措施与控制能力的前提能力下,对已识别的危险源和不利环境因素进行评价。评价活动应在综合危险源导致事故的可能性和产生后果,以及不利环境因素对环境影响的范围、程度、频次、社区关注程度、法律法规和标准规范的符合性的基础上,根据安全风险和不利环境影响的大小,把危险源和不利环境因素分一般和重大两大类。

3、控制策划就是针对危险源和不利环境因素确定适宜的预防、防护方式的过程,控制和减少安全风险和不利环境影响,以最大限度地保护从业人员的安全、健康和施工场界内外环境。

一般危险源和不利环境因素的控制方式,主要通过保持和改进现

3

有控制措施来实现,如制定或执行安全程序、规章制度或作业指导书,进行培训和教育,加强现场监督检查,组织整改复查等。

重大危险源和不利环境因素的控制方式,除保持和改进现有控制措施外,还需要制定具体目标、指标的控制方案来实现,如施工组织设计、专项安全施工方案、专项安全措施计划,包括应急预案等。

4、施工过程中由于法律法规、标准规范和有关要求、工程设计、施工方案和施工条件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原有危险源和不利环境因素识别、评价、策划控制结果不适应,因此,需及时对这些结果的适用性进行评审,必要时应对这些结果进行补充、修改或更新,以适应这些变化。

二○一○年十一月五日

4

附件1:

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程序

1. 目的

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价是建立职业健康安全管理体系的基础。通过建立并保持本程序,充分、有效地辨识、评价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风险,评价出不可接受风险,为建立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提供依据。从而有效控制事故的发生,保护员工的生命健康和安全,保护公司的财产安全。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总部及工程部在管理、施工活动、过程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可以施加影响的风险。

3. 职责

3.1 生产技术管理部负责建立、保持本程序,并指导、监督其运行。 3.2 管理者代表批准本程序,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监控。

3.3 总经理办公室负责总部办公区的危险源的辨识与风险评价,建立并保存危险源及风险评价表、制定风险控制计划,并送生产技术管理部备案。

3.4 技术部负责组织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工作,收集汇总各项目经理部危险源及风险评价表、风险控制计划,报公司生产技术管理部备案。

3.5 项目经理部负责本单位的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建立危险源及风险评价表,制定风险控制计划,并保持动态管理,及时报工程部备案。

3.6 各单位各部门应积极协助、配合主管部门实施危险源的辨识和风险评价工作。 4. 工作程序

5

4.1 工作流程

项 目 经 理 部 成立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小组 (应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素质) 划分作业活动设施区域 危险源辨识 风险评价 制定风险控制计划,并评审

4.2 危险源辨识 4.2.1 危险源辨识范畴 a)常规和非常规的活动;

b)所有进入工作场所的人员(包括合同方人员和访问者); c)工作场所的设施(无论由本组织还是外界所提供)。 4.2.2 危险源辨识方法

首先确定出本单位的活动、设施、区域,确定识别评价单元,然后再识别每个单元中可能出现的事故(风险),再从人、机、环境、物、管理方面寻找导致该事故发生的危险因素,即危险源。

4.2.3 危险源辨识所需技术资料 a)事故(风险)类别,见附录1。 b)危险源类别,见附录2。

c) 公路工程作业活动设施分类参考目录,见附录3。

生产技术管理部备案 工程部备案,汇总 主管领导批准实施 6

4.3 风险评价 4.3.1 方法

本企业属于建筑施工行业:施工工艺流程较简单、露天作业、施工环境变化大、原材料本质安全性高,根据这些特点,因此确定采用定性方法对所存在的危险进行分析,即用危害性事件的严重度与其可能性得出风险评价指数,从而确定风险的级别。

表1 危害性事件的严重度等级

严重度等级 Ⅰ Ⅱ Ⅲ Ⅳ 等级说明 灾难的 严重的 轻度的 轻微的 事故后果说明 人员死亡或系统报废 人员严重受伤、严重职业病或系统严重损坏 人员轻度受伤、轻度职业病或系统轻度损坏 人员伤害程度和系统损坏程度都轻于Ⅲ级

表2 危害性事件的可能性等级

可能性等级 A B C D E 说明 频繁 很可能 有时 极少 不可能 单个项目具体发生情况 频繁发生 在寿命期内会出现若干次 在寿命期内有时可能发生 在寿命期内不易发生,但有可能发生 极不易发生,以至于可以认为不会发生 总体发生情况 连续发生 频繁发生 发生若干次 不易发生,但有理由可预期发生 不易发生,但有可能发生 表3 风险评价指数矩阵

严重性等级 Ⅰ(灾难的) 可能性等级 A(频繁) B(很可能) C(有时) D(极少) E(不可能) 1 2 4 8 12 2 5 6 10 15 7 9 11 14 17 13 16 18 19 20 Ⅱ(严重的) Ⅲ(轻度的) Ⅳ(轻微的) 表4 风险级别确定准则

风险级别 Ⅰ Ⅱ Ⅲ 风险评价指数范围 1-5 6-9 10-17 说明 不可接受的的风险,是单位不能承受的 不希望有的风险,需要决策是否可以承受 有条件接受的风险,需经评审后方可接受 7

Ⅳ 18-20 不需评审即可接受的风险 4.3.2 确定风险级别

首先依据建筑行业或本公司的事故统计资料或经验确定危害性事件的严重度等级(表1)和可能性等级(表2),再根据这一组参数从“风险评价指数矩阵”(表3)中查出对应的风险评价指数,最后依据所查出的风险评价指数与风险级别确定准则(表4)中的风险评价指数范围进行比较,风险评价指数落在哪个范围,该范围对应的风险级别就是该风险的级别。

4.4 风险控制计划 4.4.1 风险分级管理

a)风险分级管理模式如右图所示。

Ⅱ Ⅲ Ⅳ 风险级别 管理单位 Ⅰ

公司 工程部 项目部 作业队 b)除作业队一级外各级单位应建立风险动态分布图(参考表格见RB-QEOHS-B-04-表03-)对所控制的风险分布情况进行统计,项目部每月(年)向工程部上报,工程部每季度(年)向公司上报,随事故报表一起上报,新开工项目随施工组织设计一起上报。 4.4.2 简单的风险控制计划

简单的风险控制计划

风险 风险控制措施及时间期限 级别 直至风险降低后才能开始工作。为降低风险有时必须配给大量资源。当风险涉及正在进行中Ⅰ 的工作时,就应采取应急措施。 应努力降低风险,但应仔细测定并限定预防成本,并应在规定时间期限内实施风险减少措施。Ⅱ 在该风险与严重事故后果相关的场合,必须进行进一步的评价以更准确地确定该事故后果发生的可能性,以确定是否需要改进的控制措施。 通过评审决定是否需要另外的控制措施,如需要,应考虑投资效果更佳的解决方案或不增加Ⅲ 额外成本的改进措施。同时,需要通过监测来确保控制措施得以维持。 Ⅳ 毋须采取措施且不必保留文件记录。 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的结果应按优先顺序进行排列,根据风险的大小决定哪些需要继续维持,哪些需要采取改善措施,并列出风险控制措施计划清单。 4.4.3常用风险控制措施

8

a)培训

b)按照操作规程控制; c)设置安全警示标志; d)现场监督、检查; e)安装安全防护设施; f)制定专项安全技术方案; g)个体防护; h)其它措施。

4.5 识别\\评价的时机及要求

4.5.1 项目投标时,开发部应针对业主对职业健康安全的要求进行主要危险源的识别,并在投标方案中提出控制措施。

4.5.2 项目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应进行危险源的识别与风险预评价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状分析对预先评价的内容进行调整,实现动态管理。

4.5.3 生产技术管理部根据工程部及其项目经理部的要求,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必要时给予培训。 5. 相关文件

5.1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5.2 《法律法规清单》 6. 记录

6.1 危险源及风险评价表(RB-QEOHS-B-04-表01-)(可根据需要调整) 6.2 风险动态分布图(RB-QEOHS-B-04-表02-)(可根据需要调整) 6.3 评价会议记录 7. 附件

7.1事故(风险)类别(RB-QEOHS-B-04-附录01) 7.2 危险源类别(RB-QEOHS-B-04-附录02)

7.3 公路工程作业活动设施分类参考目录(RB-QEOHS-B-04-附录

9

危险源及风险评价表

单位: 编号;

序号 作业活动/设施/区域 危险源 可能导致的 的严重度等事故类别 级 危害性事件危害性事件的可能性等级 风险风险评价级别 指数 控制措施 审批: 审核: 编制: 日期:

10

风险动态分布图

单位:

可能出现的序号 事故类别 级别 风险责任单位 分部分项工程/作业活动/设施/区域 下级单位控主要危险源 制措施 控制措施 审批: 审核: 编制:

11

12

附件2:

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程序

1. 目的

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是建立环境管理体系的基础。通过建立并保持本程序,充分、有效地识别公司生产经营活动中存在的环境因素,评价出重要的环境因素,为建立目标指标管理方案、运行控制提供依据。 2. 范围

本程序适用于公司总部及所属工程部在管理、施工活动、过程和服务中能够控制和必须施加影响的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控制策划。

3. 职责

3.1 生产技术管理部负责建立、保持本程序,并指导、监督其运行。 3.2 管理者代表批准本程序,并对其运行情况进行监控。

3.3 总经理办公室负责总部办公区的环境因素识别与评价,建立并保存环境因素清单,并送生产技术管理部备案。

3.4 工程部负责组织识别、评价本单位环境因素,收集汇总各项目经理部的(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建立工程部重要环境因素清单,报公司生产技术管理部备案。

3.5 项目经理部负责识别、评价本项目环境因素,建立环境因素和重要环境因素清单,制定控制措施。

3.6 各单位各部门应积极协助、配合主管部门实施环境因素的识别与评价工作。

13

4. 工作程序 4.1 工作流程

项 目 经 理 部 成立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小组 (应充分考虑小组成员的素质) 划分作业活动设施区域 环境因素识别 环境因素评价 制定控制措施并评审 主管领导批准实施 工程部备案,汇总 生产技术管理部备案 4.2 环境因素的识别 4.2.1 三种状态

a)正常状态:指固定、例行且计划中的作业与程序。 b)异常状态:指在计划中,然而不是例行性的作业。 c)紧急状态:指可能或已发生的紧急事件。 4.2.2 三种时态

a)过去:以往遗留的环境问题。

b)现在:现在正在发生的、并持续到未来的环境问题。

c)将来:不可预见什么时候发生且对环境造成较大影响,如:新材料使用、工艺变化、产品服务、法律法规和其它要求变化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4.2.3 六个方面: a)向大气排放 b)向水体排放 c)废弃物管理

14

d)土地污染

e)原材料和自然资源的使用 f)其它当地环境问题和社区性问题 4.2.4 工程项目常见环境因素类别

a)危险废物(油类、沥青、有毒有害废物)的排放 b)火灾 c)爆炸

d)植被、生态的破坏 e)泥浆的排放 f) 粉尘的排放 g) 废气的排放 h)固体废弃物的排放 k)噪声的排放 j)能源资源的消耗 l)震动的排放 m)生活污水的排放 n)施工污水的排放 o)其它

4.3环境因素的评价 4.3.1方法

采用直接判断法进行环境因素评价。 4.3.2评价标准 a)违反环境法规、标准 b)连续发生 c)影响范围超出社区 d)严重影响环境 e)社区比较关注

f)曾经被相关方投诉或抱怨 g)能源资源消耗可节约空间较大 h)其它

凡符合以上任何一项标准即评价为重要环境因素。 4.4 识别\\评价的时机及要求

4.4.1项目投标时,开发部应针对业主对环境的要求进行环境因素大的方面的识别,并在投标方案中提出控制措施。

15

4.4.2项目在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的同时应进行环境因素识别评价工作,在施工过程中根据现状对识别评价的内容进行调整,实现动态管理。

4.4.3 生产技术管理部根据工程部及其项目经理部的要求,适时给予相应的指导,必要时给予培训。

4.5 重要环境因素控制策划

4.5.1重要环境因素的控制策划在项目经理部,策划的控制方法可以是建立目标、指标管理方案,也可是进行培训或制定作业指导书, 还可以是执行运行控制程序或相应的管理制度、应急方案等等,但控制策划一定在项目部的重要环境因素清单中体现,并有相应的资料或实际做法做支撑。

4.5.2公司生产技术管理部和工程部应不定期的对其运做情况进行检查,检查资料在《绩效测量和监视控制程序》中体现。

4.5.3环境因素识别评价更新

当施工工艺、法律法规、外界条件发生变化时,环境因素尤其是重要环境因素会因此发生变化,当有变化时主管部门应据相关要求及时更新。

5. 相关文件

5.1 《质量、环境和职业健康安全管理手册》 5.2 《法律法规清单》

5.3 《绩效测量和监视控制程序》(RB-QEOHS-B-21-2004) 6. 记录

6.1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RB-QEOHS-B-03-表01-)(可根据需要调整) 6.2 环境因素清单(RB-QEOHS-B-03-表02-)(可根据需要调整) 6.3 评价会议记录

16

重要环境因素清单

单位:

序号 环境因素 活动/区域/设施 排放去向 环境影响 控制措施 责任单位 审批: 审核: 编制: 日期:

17

环境因素清单

单位:

序号 活动/区域/设施 说明 素汇总形成独立清单。 审批: 审核: 编制:

环境因素 排放去向 环境影响 级别 属重要环境因素的在级别一栏打“√”,并在评价标准栏填写4.3.2中的评价标准序号代码;请将重要环境因18

19

2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