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之《经典常谈》

来源:知库网


备考2024年中考语文一轮复习:名著导读之《经典常谈》

一、单选题

1.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商代农业刚起头,游猎和畜牧还是主要的生活方式,那时卜法用牛骨最多。

B.《周易》现在已经变成了儒家经典的第一部;但早期的儒家还没注意这部书。孔子是不讲怪、力、乱、神的。

C.汉代所见的“记”很多,但流传到现在的只有三十八篇《大戴记》和四十九篇《小戴记》。 后世所称《礼记》,多半专指《大戴记》说。

D.《春秋》一书起于隐公元年,到哀公十四年止,共二百四十二年;后世称这二百四十二年为春秋时代。

2.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科举是一种竞争的考试制度,考试的主要科目是八股文,题目都出在“四书”里,而且是朱注的“四书”里。

B.《左传》《公羊传》《榖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 三传之中,公羊、榖梁两家全以叙事为主,左氏却以解经为主。

C.从来礼乐并称,但乐实在是礼的一部分;乐附属于礼,用来补助仪文的不足。 乐包括歌和舞,是“人情之所必不免”的。

D.《诗序》有“大序”“小序”。 “大序”说明诗的教化作用;这种作用似乎建立在风、雅、颂、赋、比、兴,所谓“六义”上。

3.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按庄学说,凡天下之物都无不好,凡天下的意见,都无不对;无所谓物我,无所谓是非。甚至死和生也都是自然的变化,都是可喜的。

B.儒、墨、道各家有一个共通的态度,就是托古立言;他们都假托古圣贤之言以自重。 C.桐城派的开山祖师是方苞,而姚鼐集其大成。他们都是安徽桐城人,当时有“天下文章在桐城”的话,所以称为桐城派。 方苞是第一个提倡“义法”的人。

D.东汉以来,班固作《两都赋》,“概众人之所眩曜,折以今之法度”;张衡仿他作《二京赋》。唐代古文运动起来,宋代加以发挥光大,诗文趋向骈文化,赋体也变了。

4.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汉乐府的声调和当时称为“雅乐”的三百篇不同,所采取的是新调子。 这种新调子有两种:“汉声”和“新声”。

1 / 13

B.唐代谐调发展,成立了律诗绝句,称为近体;不是谐调的诗,称为古体;又成立了古近体的七言诗。 古体的五言诗也变了格调。这些都是划时代的。

C.沈佺期、宋之问奠定了律诗的体制。 南朝论声律,只就一联两句说;沈宋却能看出谐调有四种句式。

D.诗毕竟是诗,无论如何的扩展与调整,总不会与文混合为一的。 诗体正变说起于宋代,唐、宋分界说起于明代。

5. 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 一项是 ( )

A.墨子是第一个注意辩论方法的人,他主张“言必有三表”。 “三表”是“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废(发)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

B.《庄子》多用神话,《墨子》多用历史故事:《庄子》有些神仙家言,《墨子》是继承《庄子》的寓言而加以变化。

C.骈体出于辞赋,夹带着不少的抒情的成分;而句读整齐,对偶工丽,可以悦目,声调和谐,又可悦耳,也都助人情韵。

D.梁启超先生的“新文体”可算登峰造极。他的文“时杂以俚语、韵语及外国语法,纵笔所至不检束,学者竟效之”。

二、填空题

6.战国末期,一般人渐渐感着统一思想的需要,秦相吕不韦便是作这种尝试的第一个人。他教许多

门客合撰了 部 。

7. 是中国最古的记言的历史。所谓记言,其实也是记事,不过是一种特别的方式罢

了。记事比较的是间接的,记言比较的是直接的。

8.《 》这部书便是古来大学里教学生的方法,规模大,节目详;而所谓“格物、致知、诚

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循序渐进的。

9.《战国策》,是汉代 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

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

10. “四书五经”到现在还是我们口头上一句熟语。 “五经”是《 》《 》

《 》《 》《 》。

三、名著导读

11.有人建议阅读《经典常谈》时,可以选择《〈诗经〉第四》《辞赋第十一》《诗第十二》进行组合

阅读,这样能够完整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过程及其成果。你是否同意这一建议?结合名著阅读方法,说说你的看法。

12.阅读名著选段,回答问题。

2 / 13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前二者又简称《学》《庸》,后二者又简称《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是单行的。

最初用力提倡这几种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 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这四种书到了朱子手里才打成一片。 他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的意思,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融贯了《论》《孟》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读“四书”,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1) 根据选段,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

(2) 程颢、程颐兄弟和朱熹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3) 请分析选段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801 班开展了集体阅读《经典常谈》的读书活动,活动后又举办了阅读分享会。请你参与,完成以下任务。

13.下列关于《经典常谈·〈周易〉第二》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八卦中,乾是地,是母等;坤是天,是父等;震是雷,是长子等;巽是风,是长女等;坎是水,是心病等;离是火,是中女等;艮是山,是太监等;兑是泽,是少女等。

B.人们将八卦重起来,两卦重作一个,按照算学里错列与组合的必然,成了六十四卦,就是《周易》里的卦数。

C.《周易》里一卦有六画,每画叫作一爻——六爻的次序,是由下向上数的。

D.儒家就在阴阳家和道家学说的影响之下,给《周易》的卦、爻辞作了种种新解释。 这些新解释并非在忠实的、确切的解释卦、爻辞,其实是借着卦、爻辞发挥他们的哲学。

14.对于如何读《经典常谈》,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有的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对此,请你结合本书特点和自己的阅读感受,谈两点看法。

3 / 13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后面的题目。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 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语》《孟子》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 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 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 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语》《孟子》的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他所以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语》《孟子》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合于他提倡的本心的。

(选自《经典常谈·四书第七》,有删改)

15. 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16.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

17.好的读书方法能够帮助我们更快把握整本书的内容及情感主旨等,提高阅读效率与质量。其中选择性阅读是一种理性的、目的性很强的阅读方式,它往往和阅读者的兴趣、目的密不可分。请从下面两项中任选其一,结合具体内容谈谈你是如何阅读《经典常谈》这部名著的。 ①兴趣选择 ②问题选择

18.根据自己的阅读积累,完成《经典常谈》的阅读批注。

阅读原文例句 策略 关注西汉史官司马迁作了一部经典,它开创了“纪传体”通批注一:这部“经典”价史的先河,是“正史”的源头。 值 关唐朝一位诗人身经离乱,亲见民间疾苦,他的诗用来书批注二:这位诗人是 。注写那个时代,具有“沉着痛快”的风格。

4 / 13

补充式批注 是 。 该诗人关心民间疾苦的诗句:

风格 ( “ , ” 批注三:“大道”是儒家治理社会的最高准则, 联儒家说初有人的时候,各人有各人的欲望,各人都要满其中<大道之行结足自己的欲望,没有界限,没有分际,大家就争起来也> ”知了。因此他们认为礼为治乱的根本,这种思想叫作礼治(填写原文)等语句,就是从三识 主义。 个方面对“大同”社会进行纲领性说明。

谈经典名著。

19.读了朱光潜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小杭写了下面这段文字。其中填入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恰当的一项是 ( )

有一些同学说:中学课程很多,我没有时间去读课外书。 其实,能否在课外读书,并不是有没有时间的问题,而是能否培养起阅读兴趣的问题。____。 所以趁着现在青春年少,让我们培养起读书的兴趣,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吧。

①这种兴趣要在青少年时期设法培养,过了正常时节,它便会萎谢。 ②但是如果能在读书中寻出一种趣味,将来抵抗引诱的能力定要大一些。 ③如果没有一种在闲暇时可以寄托心神的东西,说不定要被恶习惯引诱。 ④因为凡人都越老越麻木,你长大一岁,你感觉趣味的锐敏力便会迟钝一分。 A.①③②④

B.③①④②

C.③②①④

D.①④②③

20.同学们朗诵了自己精心准备的诗文,小州发现这些诗文在《经典常谈》中都有提到。请在下表的横线上填入合适的选项,使之匹配。

《经典常谈》朗读诗文 篇目 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① 兮。 屈原既放,游于江潭,行吟泽畔,颜色憔悴,形容枯槁。渔父见而问之曰: ② “子非三闾大夫与? 何故至于斯?”屈原曰:“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

5 / 13

独醒,是以见放。” (苏秦)读书欲睡,引锥自刺其股,血流至足,曰:“安有说人主,不能出其金③ 玉锦绣,取卿相之尊者乎?”

A.《尚书》第三 B.《诗经》第四 C.《战国策》第八 D. 辞赋第十一 21.你认为当下中学生阅读《经典常谈》有何意义?请联系自身谈谈你的认识。 阅读下面的语段,回答后面的问题。

他们凭他们的智谋和辩才,给人家画策,办外交,谁用他们就帮谁。他们是职业的,所图的是自己的功名富贵;帮你的时候帮你,不帮的时候也许害你。翻覆,在他们看来是没有什么的。本来呢,当时七雄分立,没有共主,没有盟主,各干各的,谁胜谁得势。 国际间没有是非,爱帮谁就帮谁,反正都一样。 苏秦说连横不成,就改说合纵,在策士看来,这正是当然。 张仪说舌头在就行,说是说非,只要会说,这也正是职业的态度。他们自己没有理想,没有主张,只求揣摩主上的心理,拐弯儿抹角投其所好。

(选自《经典常谈·〈战国策〉第八》)

22.以上语段中的“他们”指的是什么人?

23.《经典常谈》是一本给中学生看的书,朱自清格外重视这本书的普及性和通俗性,不矜奇炫博,不故作高深,读起来明快利落,不蔓不枝。请以选段为例简单分析。

24.《苏菲的世界》中,苏菲第 次收到神秘信件中的问题是“ ”,苏菲收到的第二封信中的问题是“ ”,这一封封信引发了苏菲的不断思考。

25.《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中朱光潜先生善于列举名人事例来说明道理,例如在《谈作文》中,作者列举作家莫泊桑也是费功夫才写出极自然轻巧的文章。请你也尝试调动你的阅读记忆,列举这些信中一个名人事例来说明道理。

26. 名著阅读。

(1)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朱自清在《经典常谈》中强调了“经典训练的价值不在实用,而在文化”的道理。 B.《经典常谈》中,朱自清用朴素清晰的笔触介绍经史子集中的经典著作。 C.《〈周易〉第二》中说,卜法用牛骨最多,用龟甲是很少的。

D.“诗言志”是一句古话。 古代的“言志”和现在的“抒情”是一样的。

6 / 13

(2) 根据《经典常谈》的相关内容,补全下面的读书卡。

《经典常谈》读书卡 《春秋》中纪事按年月日,这叫作编年。编 摘抄一 年在史学上是个大发明;这教历史系统化, 并增加了它的确实性。 三传特别注重《春秋》的劝惩作用;征实与 否,倒在其次。按三传的看法,《春秋》大义 可以从两方面说:明辨是非,分别善恶,提 摘抄二 倡德义,从成败里见教训,这是一;夸扬霸 业,推尊周室,亲爱中国,排斥夷狄,实现民 族大一统的理想,这是二。 张仪和楚相喝酒,楚相丢了一块璧。手下人 说张仪穷而无行,一定是他偷的,绑起来打 了几百下。张仪始终不认,只好放了他。回 摘抄三 家,他妻子说:“唉,要不是读书游说,哪会受 这场气!”他不理,只说:“看我舌头还在罢?” 妻子笑道:“舌头是在的。”他说:“那就成!” [基本内容] 《春秋》是我国现存的第一部① 。 “春秋三传”分别是② [读书笔记] 摘抄三中,张仪为什么认为舌头还在“就成”? 你的理解是:③ 。 (3)为吸引同学们去阅读经典,请以《经典常谈》为例,写一则推介语。

27. 名著阅读。

始皇用小篆统一了文字,不久便又有了“隶书”。 当时公事忙,文书多,书记虽遵用小篆,有些下行文书,却不免写得草率些。 日子长了,这样写的人多了,便自然而然成了一体,称为“隶书”……到了汉末,才渐渐变了,椭圆的变为扁方的,“敛笔”变为“挑笔”。这是所谓汉隶……汉

7 / 13

初还有草书,从隶书变化,更为简便……这种草书,各字分开,还带着挑笔,称为“章草”。 魏晋之际,又嫌挑笔费事,改为敛笔,字字连书,以一行或一节为单位。 这称为“今草”。 隶书方整,去了挑笔,又变为“正书”。 这起于魏代……正书本也是扁方的,到陈隋的时候,渐渐变方了。 到了唐代,又渐渐变长了。 这是为了好看。 正书简化,便成“行书”,起于晋代。 大概正书不免于拘,草书不免于放,行书介乎两者之间,最为适用。但现在还通用着正书,而辅以行草。一方面却提倡民间的“简笔字”,将正书行书再行简化;这也还是求应用便利的缘故。 (1) 结合语段内容,分析汉字演化遵循的原则是什么。 (2)下列有关《经典常谈》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徒歌是随口唱,乐歌是随着乐器唱。 徒歌也有节奏,手舞脚蹈便是帮助节奏的;可是乐歌的节奏更规律化些。

B.古代似乎没有关于乐的经典,只有《礼记》里的《乐记》,是抄录儒家的《公孙尼子》等书而成。

C.《史记》体例有五:十二本纪,记帝王政迹,是编年的。 十表,记典章制度的沿革。 八书,以分年略记世代为主。 三十世家,记侯国世代存亡。 七十列传,类记各方面人物。

D.《战国策》是汉代刘向编定的,书名也是他提议的。但在他以前,汉初著名的说客蒯通,大约已经加以整理和润饰,所以各篇如出一手。

28. 阅读下面名著选段,回答小题。

我们先人从虞夏以来,世代做史官;周末弃职他去,从此我家便衰微了。我虽然恢复了世传的职务,可是不成;你看这回封禅大典,我竟不能从行,真是命该如此!再说孔子因为眼见王道缺、礼乐衰,才整理文献,论《诗》《书》,作《春秋》,他的功绩是不朽的。孔子到现在又四百多年了,各国只管争战,史籍都散失了,这得搜求整理;汉朝一统天下,明主、贤君、忠臣、死义之士,也得记载表彰。我做了太史令,却没能尽职,无所论著,真是惶恐万分。你若能继承先业,再做太史令,成就我的未竟之志,扬名于后世,那就是大孝了。你想着我的话罢。

(1)上面文段选自名著《 》,文段中的“你”是 。 (2)文段中的“你”听了这段话后是怎么做的?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

29.阅读《经典常谈》中节选的语段,完成 各 小题。

但是真正继往开来的诗人是杜甫。他是河南巩县人。 安禄山陷长安,肃宗在灵武即位,他从 长安逃到灵武,作了“左拾遗”的官,因为谏救房琯,被放了出去。那时很乱,又是荒年,他辗转流 落到成都,依靠故人严武,作到“检校工部员外郎”,所以后来称为杜工部。他在蜀中住了很久。 严武死后,他避难到湖南,就死在那里。他是儒家的信徒;“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是他

8 / 13

的素志 [8] 。又身经乱离,亲见了民间疾苦。他的诗努力描写当时的情形,发抒自己的感想。唐代以诗 取士,诗原是应试的玩意儿;诗又是供给乐工歌妓唱了去伺候宫庭及贵人的玩意儿。李白用来抒 写自己的生活,杜甫用来抒写那个大时代,诗的领域扩大了,价值也增高了。而杜甫写“民间的实 在痛苦,社会的实在问题,国家的实在状况,人生的实在希望与恐惧”[9],更给诗开辟了新世界。

他不大仿作乐府,可是他描写社会生活正是乐府的精神;他的写实的态度也是从乐府来的。 他常在诗里发议论,并且引证经史百家;但这些议论和典故都是通过了他的满腔热情奔迸出来 的,所以还是诗。他这样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他这样给诗创造了新语言。古体的七言诗到他手里正式成立;古体的五言诗到他手里变了格调。从此“温柔敦厚”之外,又开了“沉着痛快”一派 [ 10] 。五言律诗,王维、孟浩然已经不用来写艳情而用来写山水;杜甫却更用来表现广大的实在 的人生。 他的七言律诗,也是如此。他作律诗很用心在组织上。 他的五言律诗最多,差不多穷尽 了这体制的变化。他的绝句直述胸怀,嫌没有余味;但那些描写片段生活印象的,却也不缺少暗 示的力量。他也能欣赏自然,晚年所作,颇有清新的刻划的句子。他又是个有谐趣的人,他的诗 往往透着滑稽的风味。但这种滑稽的风味和他的严肃的态度调和得那样恰到好处,一点也不至于减损他和他的诗的身分。

注释:[8]杜甫《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9]胡适《白话文学史》[10]《沧浪诗话》说诗“大概有二: 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优游不迫”就是“温柔敦厚”。 (1)选段应该是《经典常谈》中的哪一章?

(2)朱自清说杜甫“将诗历史化和散文化”,你认同他的观点么?请结合你了解的杜甫诗歌进行简单的说明。

30.李老师在班级里组织《经典常谈》阅读分享会。请按要求完成表格中的问题。

阅读内容呈现 策略 作者在序言中说,“如果读者能把它当做一关只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辑者将自己庆注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份儿。可方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法 典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

9 / 13

阅读记录 ①作者的两个比喻,“一只船”“以筌为鱼”,对我们阅读这部书有什么指导意义?

(筌,指捕鱼工具)为鱼,未免辜负编辑者的本心了。” (《序》) 中国文字相传是黄帝的史官叫仓颉的造的。这仓颉据说有四只眼睛,他看见了地上的兽蹄儿关鸟爪儿印着的痕迹,灵感涌上心头,便造起文②上面这段文字选自著名学者 注字来。文字的作用太伟大了,太奇妙了,造字(填人名)的名著《经典常谈》。 内真是一件神圣的工作。但是文字可以增进人的③请结合名著内容,具体说说“天雨粟”容 能力,也可以增进人的巧诈。仓颉泄漏了天机,却将人教坏了,所以他造字的时候,“天雨粟,鬼夜哭”。 (《说文解字》第一)

的原因。 10 / 13

答案解析部分

1. C2. B3. D4. A5. B 6. 《吕氏春秋》 7. 《尚书》 8. 大学 9. 刘向

10. 易;书;诗;礼;春秋

11. 示例:同意。《经典常谈》这种涉及面较广的作品适合选择性阅读,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部分

作为切入点。《〈诗经〉第四》专门介绍中国的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诗经》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的源头;《辞赋第十一》介绍屈原的《楚辞》及辞赋的发展过程,屈原的《楚辞》是中国诗歌浪漫主义的源头;《诗第十二》从汉乐府诗开始至宋代诗歌,介绍中国古代诗歌的发展脉络,以及楚辞对后代诗歌的影响等。将这三篇组合阅读,可以让我们对中国古代诗歌有一个比较完整地了解。

12. (1)《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是单行的;程颢、程颐兄弟用力

提倡这四种书;朱熹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2)程颢、程颐兄弟认为,《大学》是孔门的遗书,是初学者入德的门径,只有从《大学》里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大学》比《论语》《孟子》分明易晓,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熹认为,《大学》提纲挈领,先学《大学》能领会《论语》《孟子》里精微的分别去处,进而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

(3)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功名;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13.A

14.示例一:推荐选择性阅读方法。这部作品不仅讲了传统意义上的经典——“四书”“五经”,而且讲了历史的经典《战国策》《史记》《汉书》,以及诸子、辞赋、诗、文等的经典,简直是一部小而精的经典学史,大家可以根据阅读需要,理性地、有目的地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阅读学习,领会不同中华传统文化传统带给我们的启示。示例二:推荐循序渐进式阅读方法。从编写体例看,“经史子集”的顺序,符合中国传统文化发展脉络;从思维逻辑看,“小学”起步,更符合中学生的阅读规律。

15.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

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

11 / 13

法。

16.①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②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③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17.示例一:兴趣选择。 我在阅读《经典常谈》时,只选择了其中古代文学、历史的内容。来读,因为我只对这部分内容感兴趣,诸子百家、《周易》等方面的内容我会直接跳过,这是通过选择性阅读的方法把厚书读薄。示例二:问题选择。在阅读时,我们小组选择探究的问题是“名著中朱自清散文式的语言特点”,围绕这个问题,我们决定从引人入胜的开场白、善于调用生活素材、通过讲故事温文尔雅的叙述口吻等方面入手,然后整理成专题,互相交流。

18. ①《史记》;②杜甫;③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④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

修睦

19.C

20.①B ②D③C

21.示例:①阅读《经典常谈》,是继承传统的一种必要方式。②《经典常谈》蕴含着传统美德,中学生阅读国学经典,有利于形成良好的品格。③阅读《经典常谈》,有助于培养中学生的文学素养,积累文化常识。④ 阅读《经典常谈》,可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养成阅读经典的习惯。

22.纵横家。

23.示例:“谁用他们就帮谁”等句运用口语化的语言,通俗易懂、简洁明快地指出了纵横家们“翻覆”的本性。

24.你是谁;世界从何而来

25.示例一:《谈读书》中作者列举孙中山先生无论多忙都坚持读书来说明读书取决于是否有决心。示例二:《谈动》中作者列举晋人陶士行(陶侃)老来闲居便去搬砖之事来说明人需要多活动活动。

26. (1)D

(2)编年史;《左传》《公羊传》《穀梁传》( 《谷梁传》 );张仪是游说之士,靠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各国,宣传自己的政治主张以取得功名富贵,所以只要他的舌头还在,终有出头之日

(3)《经典常谈》是朱自清系统评述《诗经》《史记》《汉书》等古籍的著作,写得深入浅出,至今仍是青年人研究古代经典的入门向导。

27. (1)汉字演化遵循简化、美观、适用,应用便利的原则。

(2)C

28. (1)经典常谈;司马迁

(2)继承先业,做太史公,成就父亲整理史籍之志。我学习到了要学习前人的努力,发奋图强,完

12 / 13

成自己的使命。

29. (1)《诗第十二》

(2)我同意朱自清的观点。我们后世称杜甫为“诗圣”,称杜诗为“诗史”其实就是从杜 甫诗歌“反映真实历史”这一角度而言的。杜甫的《石壕吏》叙述了安史之乱中官兵夜晚去一户百 姓家抓丁的事情,真实的反映了安史之乱中普通老百姓妻离子散、家破人亡的悲惨遭遇;《茅屋为 秋风所破歌》真实的再现了诗人自己穷困潦倒、屋漏遇雨的悲惨境遇,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安史 之乱给社会民生造成的破坏。同时这两首诗在形式上比较自由,体现了散文化的特点,因此我认 为朱自清关于杜诗这个特点的表述是正确的。(学生答案不要求全,能举例说明杜甫诗歌反映真 实的社会现实这个层面即可。)

30. ①这本书只是经典阅读的向导和门径,因为这本书的引导,去接触经典,更好地学习经典,如

果以这本书代替阅读经典,便失去了意义。②朱自清;③有了文字,人们就会争着做商人,辛苦种地的人就少了。天怕人的粮食不够吃,所以就降下粟来,让人们存着救急。

13 / 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