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媒体时代我国网络舆情的功能及引导策略
阴朱标摘要院在这个“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时代,网络平台成为“观点的公开市场”。一方面,网络接触的低门槛和低成本使得公众享有相对平等的媒介接近权;另一方面,网络身份的匿名性致使“舆论审判“”舆论反转”现象泛滥。本文试结合新媒体时代的大背景,从我国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功能出发,探索引导其良性发展的策略。引导策略关键词院新媒体时代;网络舆情;这是英国文学“这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其实自媒体时代家狄更斯对工业革命后社会现状的描述,的社会特征亦是如此。网络接触的低门槛和低成本使得公网络成为公民表达自我与众享有相对平等的媒介接近权,平等的、没有强反映社会舆情的重要途径,创造了全新的、权和中心的舆论场;但网民个体情绪的宣泄也极易引导网影响社会系统的正常运行。络舆论呈现“一边倒”的态势,一、网络舆情及其特点“舆情即是民南京大学新闻传播系教授丁柏铨认为:尤其是意情况,涉及公众对社会生活中各个方面的问题,或情绪反应(既可能外露热点问题的公开意见(外露部分)又可能不外露的部分)。”对此童兵教授也提出了自己的见态度、信念、情绪解:“舆论是社会公众对特定问题的意见、的总和,是一个动态的传播过程。”为此,我们可以对网络舆情作一个较为简单的定义,网民对社会事件的情网络舆情指的是以网络为传播载体,网络、事件、感、态度、意见的表达以及后续影响力的集合。网民、情绪、传播互动、影响力构成了网络舆情的六大要但在自媒素,它具有自由性、扩散性、非理性等诸多特点,体这个新的时代背景下,网络舆情的演变规律有了新的变化。渊一冤网民对舆情事件的关注周期变短通常情况下,网络舆情事件的发生一般可分为潜伏对于紧急事件,一息的主要渠道,一定要对内容进行分类,一定要迅速真实全面地报定要及时发布;对于重大事件,道,并准确地表达政府的立场和态度。2016年7月,国家,网信办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管理制止虚假新闻的通知》进一步规范包括移动新闻客要求各网站要落实主体责任,建立户端、微博、微信在内的各类网络平台采编发稿流程,健全内部管理监督机制。严禁网站不标注或虚假标注新闻来源,严禁道听途说编造新闻或凭猜测想象歪曲事实。最后要建立网络舆情的跟踪制度,了解其发展动态。也各级政府除了要及时关注社会热点问题和敏感问题外,这就需要各级政府设立专要对问题之后的民声继续追踪,网络问政已成为很多政府门的部门进行网络舆情的监测。部门解决问题的平台,网络问政可以方便快捷地了解老百姓的问题,网络问政之后,可以与群众实时互动了解问题同时,政府通过传统解决的动态,及时了解民众的满意度。为群众提媒体,根据政府反馈的社会问题进行专题报道,供全方位的信息,使影响政治安全的网络舆情降到最低。渊二冤建立健全网络舆论引导机制1.要加强网络舆情的分析。各级政府设立专门的部门进行舆情的深度分析,分析网络舆情的发展态势、媒体的关注点和群众的舆论走向,以及网络舆情的级别和程度。将网络舆情中涉及的社会问题,分层分析,将小问题可能发展的情况进行预判,在问题发展前及时解决。在分析的反动言论、过程中,也要核查网络舆情中是否有不实言论、网民是否被故意操纵等现象。2.要采取多种方式引导舆论。政府部门要根据网络舆情的分析情况,通过多种方式引导舆论。一是通过政府管针对网络舆情中的热点问辖的传统媒体,开展正面报道,广播媒体可题和当下的社会问题,开展形式多样的报道,电以对相关问题进行街头采访,多宣传正面积极的声音,或者通过电视问政的访谈节视媒体可以做新闻专题报道,二是通过新媒目,宣传正面声音,提出解决问题的办法等。及时在微体平台,一方面通过政府的微博了解民声所向,博平台与网民进行互动,另一方面组织在论坛上积极跟帖,用正面的声音引导网民的思想意识。传播学的议程设但是可以引导人置理论指出,媒体无法引导人们想什么,可以影响网民们怎么想。所以通过大量发布积极的信息,的思考方式,循序渐进地解决民众与社会的矛盾。参考文献院1.谢山河,左功叶,周黎.网络舆情中的社会安全隐患研究[J].求实,2010(07):51-53.2.[法]古斯塔夫窑勒庞.乌合之众院大众心理研究[M].冯克利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3.[美]凯斯窑桑斯坦.网络共和国院网络社会中的民主问题[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刘远亮,虞崇胜.基于国家政治安全的网络政治传播自由与规制分析[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7(03):173-179.5.刘毅.网络舆情研究概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2007.王鹏飞:河南广(杜悦: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助教;播电视台助理编辑)138|
RADIO&TVJOURNAL2019.06
期、爆发期、成熟期、衰退期四个阶段。网络舆论场中,持续不断的热点事件笼罩着网民的网络生活,议论话题层出不穷,同时也来去匆匆,加之“网络爆炸”带来的信息骤增,使得网民无法将注意力持续集中在某一舆情事件上,在群体暗示和群体感染机制的作用下,他们一窝蜂地对相关事件进行狂热评论、跟帖、转载后,便难寻踪迹,不具备形成理性共识的时间条件。渊二冤信息噪音使网络谣言防不胜防网络谣言指的是谣言制造者通过互联网这一信息载体,出于某种动机制造、传播没有事实根据、夸大或扭曲事实的虚假信息。首先,互联网拥有海量的优质资源,但同时也充斥着大量良莠不齐的信息,对于媒介素养欠缺的用户来说,信息真伪的辨别难度大;其次,微博、微信、论坛、博客、贴吧等众多媒介平台的流行为网络谣言的“病毒式传播”提供了条件,几乎零成本的复制粘贴使网民“被动”成为谣言的传播者,传播影响力在网民无意识中逐渐蔓延开来,辟谣难度增加,致使虚假新闻与反转新闻事件频发。渊三冤信息不对称使舆情危机不断加深信息不对称是指在同一时间节点上个体的存量信息与外界信息的差异,而个体存量信息又会受到信息收集速度和信息维度不同的影响。在网络舆情事件中,政府部门、主流媒体作为舆情主体依然处于信息获取渠道的上游,普通网民则处于下游,两者之间的共通意义空间逐渐减少,态度和立场的不同最终激化了双方的矛盾和分歧,一系列舆情事件的爆发便是由此而来。二、网络舆情的双向功能渊一冤发出正义之声尧揭露社会黑暗的正向功能网络的开放性、虚拟性、匿名性、社会性为公众提供了一个“免于恐惧和限制”的平台,网民可以在个人安全受到保障的前提下,通过网络渠道对违法犯罪行为进行检举揭发,运用网络评论、跟帖互动、转发转载等传播手段加速舆情事件的升温发酵,从而产生巨大的社会效应,致使有关部门迅速采取措施。以近几年的“高校师生问题”的舆情事件为例,“前北大教授沈阳性侵女学生“”西安交通大学杨宝德溺亡”“武汉理工研究生坠亡”等事件无一不是受害者或受害者亲属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新媒体平台进行披露与揭发的,同时传统媒体也参与到舆情传播当中,形成与网络媒体有效互动、相互促进的舆情发展态势,舆论压力迫使校方以及司法部门进行调查与核实,还原事件真相。渊二冤关注特殊群体尧反映民众呼声的正向功能据统计,截至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29亿,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9.6%。即使每人每天只发布一条信息,互联网的信息承载量也是巨大的,其中不乏各种垃圾信息,政府部门要在众多纷繁复杂的信息洪流中寻找到有价值的民意诉求,无异于大海捞针。基数大的网民通过微博、微信、贴吧等新媒体对事件相关动态进行评论、转载和跟帖,形成网民意见的集聚,个人议题在短时间内迅速上升为深层次的公共议题,“冰花男孩”“偏远地区留守儿童”等一系列淹没在信息洪流中的特殊群体逐渐走进公众的视野,民众的真实诉求得以及时反馈。新媒体聚焦
渊三冤野舆论审判冶阻碍司法公正的负向功能“江歌案”发展始末,网民纷纷把矛头指向刘鑫,让其为江歌的死负责,江歌妈妈更是在网上发起“请求判决陈世峰死刑的签名活动”,希望通过社会舆论的压力迫使日本法院判处陈世峰死刑,网络舆论基本上呈现“一边倒”的倾向,而本案的始作俑者陈世峰却成为配角。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舆论压力演变为舆论审判,让公众代替司法机关对刘鑫作出裁决,严重影响了司法机关的权威性和公正性。让“江歌案”回归法律本身,而不是淹没在无休止的煽情和迎合中,是我们每一位网民该有的态度和责任。三、网络舆情的引导策略渊一冤主动借助新媒体传播优势袁打通野两个舆论场冶德国政治学家诺依曼曾提出“:意见气候的形成与以下三个条件有关:多数传播媒介报道内容的类似性,由此产生共鸣效果;同类信息传播的连续性和重复性,由此产生累积效果;信息到达范围的广泛性,由此产生遍在效果。”网络舆情最终产生的效果和影响,通常是与传统媒体的报道相伴而生的。在自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具有权威性和公信力,对于舆情信息可发挥议题设置的功能,占领舆论高地;新媒体实时性、广泛性、互动性、海量性等特点有助于扩大主流声音。两者优势互补,促进了官方舆论场和民间舆论场的良性互动。渊二冤适当发挥意见领袖的引导作用袁助势舆情导向网络赋予公众传播权,但并非每个人传播的信息都具有同样的影响力,专业且资深的评论家、微博明星大V、网站版主等意见领袖的观点更容易被网民所接受,且网络中意见领袖的作用比现实社会中更为强大,他们往往依据巨大的粉丝量和在相关领域的公信力,形成强大的影响力,其发声不仅能够引发舆论,甚至能引导舆情走向。因此,主流媒体可以培养或利用导向正确的意见领袖,使之成为舆情引导的利器。渊三冤培养专业的舆情分析队伍袁构建完备的舆情应对体系大数据时代,掌握数据抓取能力有助于舆情解读,通过“加工”实现数据“增值”,是未来舆情分析的必备技能。专业舆情分析队伍的建立,需要从舆情采集、数据挖掘、信息分析等细分领域制定培养体系,实现媒体机构与高校、科研单位资源对接、合作互联。此外,构建专业的舆情应对体系也是舆情引导的关键。目前我国舆情监测系统存在舆情数据采集不全、舆情信息抓取有疏漏、冗余信息过多等问题,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升级换代是当务之急。参考文献院1.丁柏铨.对舆情概念的认知和思考[J].编辑之友,2017(09):5-11.2.郑博斐,童兵.2013年国内舆论学理论尧方法与实务研究的主题与问题[J].新闻爱好者,2014(08):26-31.3.郭庆光.传播学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作者单位:湖南大学新闻传播与影视艺术学院)视听2019.06|
13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