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点亮高考》考点16 文化常识(检测)(原卷版)-高考语文大一轮单元复习(全国通用)

来源:知库网
 考点16 文言断句文化常识

1.下列对文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省六部”制出现以后,官员的升迁任免由吏部掌管。文中“授骁骑校”、“历迁协领”、“擢乌里雅苏台将军”的“授”“迁”“擢”,分别为“授予官职”、“任职”和“提升官职”的意思。

B.原文“同治九年”“光绪改元”中的“同治”“光绪”是庙号。庙号是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

C.原文“如关内生灵何”中的“关”,在古代指函谷关,这里泛指边关。

D.文中“谥忠介”的“谥”是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一般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进行评价。如称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受禅,也叫禅让制,即群体中个人表决,以多数决定。

B.阙是宫门两侧的高台,又可借指宫廷;“诣阙”既可指赴朝廷,又可指赴京都。 C.嗣位指继承君位,我囯封建王朝奉行长子继承制.君位只能由最年长的儿子继承。 D.乞骸骨,自请退职的意思,即请求使骸骨归葬故乡。

3.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九品中正制是我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的一种官吏选拔制度。 B.国子监的掌管人员为祭酒、司业,进国子监读书的统称为监生。 C.“六部”中吏部主管的事有官吏的任免、考核、升降及科举取士。 D.天干和地支循环相配得60组,古代既可用来纪年,也可用来纪日。

4.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古代设于京城的最高学府。博士,古代设置的国家最高学位。 B.知贡举,主试者称为“知贡举”,就是“特命主掌贡举考试”的意思。 C.经筵,是指汉唐以来帝王为讲经论史而特没的御前讲席。

D.循吏,正史中记述的那些重农宣教、奉公守法、爱民富民的地方官。

5.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通判泉州”中的“出”,指的是京官外调。如白居易《琵琶行》中有“予出官二年。” B.庠序,指的是古代的地方学校,后也泛称学校或教育事业。《孟子》中有:“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C.国子监是中国古代的中央官学,又称国子学或国子寺,是中国古代教育体系中的最高学府,而非教育行政机构。

D.户部,中国古代官署名,为掌管户籍财经的机关,六部之一,长官为户部尚书。

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学士”又称内阁大学士、殿阁大学士等,为辅助皇帝的高级秘书官。

B.“振恤”,即赈济与抚恤,即面对灾荒来袭时,各级政府和民间做的相应的反应和对策。 C.“诏”先秦时代上级给下级的命令文告称诏。秦汉以后,专指帝王的文书命令。 D.“致仕”,“致”意思是“获得”,“仕”意为“官职”,“致仕”指获得官职。

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贞元,年号。年号是我国从汉朝初年开始使用的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古代帝王凡遇到大事、要事,常常要更改年号。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始于汉武帝时期,至宋神宗时期废除。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故以“明经”为名。

C.谥号是朝廷对死去的帝王、大臣、贵族(包括其它地位很高的人)、平民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D.乞骸骨,乞求自己的尸骨能回到故乡安葬,指古代官吏因年老请求退职,回老家安度晚年。这是古代官员请求退休的萎婉说法。

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进士即科举时代称殿试考取的人,举进士,指参加进士科考试。

B.谏议大夫,秦代置谏议大夫之官,专掌议论。隋唐仍置谏议大夫,分属门下省与中书省,另设补阙和拾遗。唐代的谏官有权力驳回明显不合理的诏书。

C.庙号是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唯一名号,如高祖、明宗、太宗。

D.字指古代男子成人,不便直呼其名,故在本名以外所起的表示德行或本名的意义的名字。

9.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国子监,我国封建时代最高的教育管理机关,在有的朝代兼为最高学府。 B.教授,学官名。始于宋代,为讲解经义、掌管课试的一种文职官员。

C.礼部,中国古代官署,掌管国家的典章制度、祭祀、贡举、户籍等事项。

D.受禅,是中国古代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文中指新皇帝接受旧皇帝让给的帝位。

1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太学,是中国古代的国立学校。太学博士是学校里学位最高、学问最渊博的人。 B.忧,又称丁忧。古代官员的父母死去,官员必须停职居丧,期间不准为官。 C.爵,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中国古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等爵位。 D.拜,本是一种礼仪,后来引申为接受官职或封赐,受职者不拜表示不接受封赐。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魏明帝太和年间始置进士科目。唐亦设此科,凡应试者谓之举进士,中试者皆称进士 B.拜,按一定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如“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 C.缘坐,是以家族本位、罪人以族的观念为基点,正犯本人和相关亲属连带受罚的原则。 D.古代官员正常退休叫作“致仕”,古人还常用致事、休致等名称,来指官员辞职归家。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庙号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

B.“迁”指升官,但也有作一般调动讲的,如“而翁长铨,迁我京职,则汝朝夕侍母”(《记王忠肃公翱事》)。

C.古代表示任命,授予官职的词语有“拜、除、授、赏、封”等等。“除”是去旧职授新职。 D.薨,古代称诸侯之死。后世有封爵的大官之死也称薨。《礼记·曲礼》:“天子死曰崩,诸侯曰薨,大夫曰卒,士曰不禄,庶人曰死。”

13.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出生后不久父亲起的,名是成年时举行冠礼后才起的。 B.考,在文言里指已经死去的的父亲。皇考,就是在位的皇帝对先皇的称呼。普通人称自己已故的父亲为“先考”;已故的母亲称为“妣”、“先妣”;已故父母就合称“考妣”。 C.冠,即帽子。免冠,就是脱帽。冠礼是古代成年男子满18岁举行的象征独立和成熟的仪式,备受重视。笄礼是年满16岁的少女所举行的象征可以婚配的仪式,在冠礼、笄礼之后男子就可以冠发、女子可以梳髻。

D.《汉书》,又名《前汉书》,东汉范晔所著,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全书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汉书》语言庄严工整,多用排偶,遣辞造句典雅远奥。

14.下列文化常识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大理寺,中央司法机构。北齐定制,历代沿置,掌司狱定刑,长官为大理寺卿,文中的周三畏和薛仁辅都曾担任大理寺卿一职。岳飞和岳云被捕后都关押在大理寺的监狱中。 B.黄河在古代被称为“河”或“河汉”,习惯上人们把注入外海外洋的称为“河”,把注入内湖或内海的称为“江”。文中所提到的“河北”,指的是黄河以北的广大地域。

C.宋代实行重文抑武的国策,文官地位比武将要高,宰相的权力比较大。文中的秦桧,为了控制诸将,特意把岳飞、韩世忠、刘錡等人的军职罢免,转为文官。

D.雅歌投壶,是古代秦汉以后贵族内部的吟诗与游戏活动,雅歌谓歌《雅诗》,投壶就是将箭矢投入到装有小豆的小口壶中,能够投中者即获胜。后常用以指武将之儒雅行为。

15.下列对文中内容的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古人有名有字。古代婴儿出生三个月时由父母命名,供长辈呼唤。字是男子20岁(成人)举行加冠时所取,以便和人交往时用来自称。

B.陛下是对帝王的称呼,古代不敢直称帝王,转而称呼他殿前阶下的人,以此表示尊重。 C.臣早期是古人表示谦卑的自称,百姓也可自称为“臣”,后来用作臣下对君的自称。 D.卿早期是古代对人的敬称,适用范围较广,后来多用作君主对臣下的称呼。

16.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殿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高一级的考试,在宫廷举行,由皇帝亲自主持,只考策问一场。 B.中书舍人、给事中、吏部尚书是古代官职;“政和”、“建炎”和“绍兴”是皇帝年号。 C.行伍,我国古代兵制,十人为伍,五伍为行,后用“行伍”泛指军队。 D.补,指官员由候补而正式上任;出,指京官外任;除,指授予官职。

17.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释褐,脱掉粗布衣服,指做官。

B.持节,古代使臣奉命出行,执符节以为凭证。

C.服阕,古代守丧期满除去丧服,谓之服阕。子为父、父为长子、妻妾为夫、未嫁的女子为父都要服丧三年。

D.赠,这里是皇帝为已死的官员加封官爵,而受封的官员往往非正常死亡。

18. 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嘉祐二年进士第”中“第”指科举考试及格的等次,“进士”是古代科举制度中通过最后一级考试者,意为可以进授爵位之人。

B.古代任命或调任官职的词语很多,“拜中书舍人”指“授予中书舍人一职”,“徙明、亳、沧三州”指“调任明州、亳州、沧州知州”。

C.“丁母艰”是指母亲去世,回乡守丧。守丧有一定的时间规定,这在古代是一种孝顺行为,表明当事人对已故之人的崇敬和不舍。

D.“六经”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指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1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称自己往往称字,称别人往往称名。 B.明经,汉朝出现的选举官员的科目,被推举者须明习经学。

C.擢,一般表示升官,“左迁”是降职的委婉说法,“徙”则表示一般的调职。 D.谥号是人死之后给予的称号,有官谥、私谥之分,有褒有贬。

20.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古代男子有名有字,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一般对平辈或尊辈要称字。 B.岭南,指中国南方的五岭之南的地区,相当于现在广东、广西及海南全境。 C.礼部是六部之一,掌管典礼、科举、学校等,礼部侍郎是礼部的最高长官。 D.崩,也称做驾崩、山陵崩,是古代表示帝王或皇后死亡的一种委婉说法。

一、古代文化常识

1.(2020全国Ⅲ,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太守是郡一级的最高行政长官,主要掌管民政、司法、军事、科举等事务。 B.立嗣可指无子而以同宗之子承继,又可指确立王位继承人。

C.周公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曾辅佐周武王讨伐商纣王最终获取天下。 D.居摄是指古代帝王因年幼不能亲政,大臣代居其位来处理政务的一种制度。

2.(2020新高考Ⅱ,3分)下列对古代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乡试是中国古代科举考试之一,由各地州、府主持,考生来自全国各地。 B.宦官也称太监,是古代宫中侍奉皇帝及其家属的人员,由阉割后的男子充任。 C.晏驾是帝王死去的委婉说法,“晏”义为晚,晏驾指帝王车驾未能按时发出。 D.执政指掌管国家政事,又指执掌国家大权的重臣,还可作为高级官员的通称。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3~4题。

戴胄忠清公直,擢为大理少卿。上以选人多诈冒资荫,敕令自首,不首者死。未几,有诈冒事觉者,上欲杀之。胄奏:“据法应流。”上怒曰:“卿欲守法,而使朕失信乎?”对曰:“敕者出于一时之喜怒,法者国家所以布大信于天下也。陛下忿选人之多诈,故欲杀之,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上曰:“卿能执法,朕复何忧?”胄前后犯颜执法,言如涌泉,上皆从之,天下无冤狱。鄃令裴仁轨私役门夫,上怒,欲斩之。..殿中侍御史长安李乾祐谏曰:“法者,陛下所与天下共也,非陛下所独有也。今仁轨坐轻罪而抵极刑,臣恐人无所措手足。”上悦,免仁轨死,以乾祐为侍御史。上谓侍臣曰:“朕以...死刑至重,故令三覆奏,盖欲思之详熟故也。而有司须臾之间,三覆已讫。又,古刑人,君为之彻乐减膳。朕庭无常设之乐,然常为之不啖酒肉。又,百司断狱,唯据律文,虽情在可..矜,而不敢违法,其间岂能尽无冤乎?”丁亥,制:“决死囚者,二日中五覆奏,下诸州者三覆奏。行刑之日,尚食勿进酒肉,内教坊及太常不举乐。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由是全活甚众。其五覆奏者以决前一二日,至决日又三覆奏。惟犯恶逆者一覆奏而已。上尝与侍臣论狱。魏征曰:“炀帝时尝有盗发,帝令於士澄捕之,少涉疑似,皆拷讯取服,凡二千余人,帝悉令斩之。大理丞张元济怪其多,试寻其状,内五人尝为...盗,余皆平民。竟不敢执奏,尽杀之。”上曰:“此岂唯炀帝无道,其臣亦不尽忠。君臣如此,何得不亡?公等宜戒之。”

(节选自《通鉴纪事本末·贞观君臣论治》)

3.(2021全国Ⅰ,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犯颜,指敢于冒犯君王或尊长的威严,常常用于表示直言敢谏的执着态度。 B.抵极刑,抵刑即处刑,抵极刑指犯人受到死刑外加上尸体示众的极端刑罚。 C.减膳,古代帝王遇到天灾等让自己感到内疚的情况时,常食素或减少肴馔。 D.大理丞,大理丞是大理寺的重要官员,大理寺是我国古代掌管刑狱的官署。 4.(2021全国Ⅰ,10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而既知其不可,复断之以法,此乃忍小忿而存大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皆令门下覆视,有据法当死而情可矜者,录状以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令狐德棻,宜州华原人。德棻博涉文史,早知名。高祖入关,引直大丞相府记室。武德元年,转起居舍人。五年,迁秘书丞,与侍中陈叔达等受诏撰《艺文类聚》。高祖问德棻曰:“丈夫冠、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对曰:“在人之身,冠为上饰,所以古人方诸君上。

昔东晋之末,君弱臣强,江左士女,皆衣小而裳大。及宋武正位之后,君德尊严,衣服之制,俄亦变改。此即近事之征。”高祖然之。

时承丧乱之馀,经籍亡逸,德棻奏请购募遗书,重加钱帛,增置楷书,令缮写。数年间,群书略备。德棻尝从容言于高祖曰:“窃见近代已来,多无正史,梁、陈及齐,犹有文籍。至周、隋遭大业离乱,多有遗阙。当今耳目犹接,尚有可凭,如更十数年后,恐事迹湮没。陛下既受禅于隋,复承周氏历数,国家二祖功业,并在周时。如文史不存,何以贻鉴今古?”..高祖然其奏,下诏。瑀等受诏,历数年,竟不能就而罢。

贞观三年,太宗复敕修撰,乃令德棻与秘书郎岑文本、殿中侍御史崔仁师佐修周史。武..德已来创修撰之源,自德棻始也。十年,以修周史赐绢四百匹。十一年,又以撰《氏族志》成,赐帛二百匹。十五年,转太子右庶子。承乾败,随例除名。十八年,起为雅州刺史,以公事免。寻有诏改撰《晋书》,房玄龄奏德棻令预修撰,当时同修一十八人,并推德棻为首,其体制多取决焉。

永徽元年,复为礼部侍郎,兼弘文馆学士,监修国史及《五代史志》。高宗尝召宰臣及弘文馆学士于中华殿而问曰:“何者为王道、霸道?又孰为先后?”德棻对曰:“王道任德,霸道任刑。自三王已上,皆行王道;唯秦任霸术,汉则杂而行之;魏、晋已下,王、霸俱失。如欲用之,王道为最,而行之为难。”高宗曰:“今之所行,何政为要?”德棻对曰:“古者为政清其心简其事以此为本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为政之要道,莫过于此。”又问曰:“禹、汤何以兴?桀、纣何以亡?”德棻对曰:“《传》称:‘禹、汤罪己,其兴也勃焉;桀、纣罪人,其亡也忽焉。’二主惑于妺喜、妲己,诛戮谏者,造炮烙之刑,是其所以亡也。”高宗甚悦,赐以缯彩。四年,迁国子祭酒,兼授崇贤馆学士。寻又撰《高宗实录》三十卷,进爵为公。龙朔二年,表请致仕,许之,仍加金紫光禄大夫。 ..

乾封元年,卒于家,年八十四,谥曰宪。 ..

(节选自《旧唐书·令狐德棻传》)

5.(2023新编,3分)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古者为政清/其心简其事/以此为本/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

B.古者为政清/其心简其事/以此为本/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

C.古者为政/清其心/简其事/以此为本/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

D.古者为政/清其心/简其事/以此为本/当今天下无虞年/谷丰稔/薄赋敛少/征役/此乃合于古道/

6.(2023改编,3分)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受禅,即承受帝位禅让。禅让制,是我国古代部落联盟推举部落首领的一种方式,

舜、禹、皋陶就是以此继位的。

B.御史,古代负责记录的史官、秘书官,其主要职责是监督文武百官并弹劾,也负责朝廷礼仪及档案文件等事宜。

C.致仕,意思是交还官职,等同于现代的退休,意思相同、相近的词有致政、休致。古代官员一般七十岁退休,有疾患可提前。

D.乾封,年号。年号是我国历代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除了用于纪年外,还表示祈福、歌颂和改朝换代。

7.(2023新编,3分)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令狐德棻广涉文史书籍。唐高祖入关后,让其担任起居舍人,后升秘书丞,和陈叔达等人受诏撰写《艺文类聚》。

B.令狐德棻重视史籍。当时经书典籍大多散失,他为保护典籍,奏请皇帝重金悬赏,收求天下遗书,安排官吏修补抄录。

C.令狐德棻修史有功。曾受诏参与编修周史,《晋书》的分类体例也是完全咨询他后才确定下来。

D.令狐德棻政见独到,皇帝在中华殿召集大臣询问治国之道,他的论述有理有据,得到了皇帝的嘉奖。

8.(2023新编,8分)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高祖问德棻曰:“丈夫冠、妇人髻竞为高大,何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二主惑于妺喜、妲己,诛戮谏者,造炮烙之刑,是其所以亡也。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2023新编,3分)令狐德棻不仅在官书的编写方面取得了成就,而且在治国方面也有独到的见解,请根据第四段进行概括。

1.下列对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诸生”,是古代中国对读书人的一种称呼,明清后又指经考试录取而进入府(州)、县各级学校学习的生员。

B. 从弟:唐代以前指同曾祖父不同父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唐以后指同祖父不同父

亲而年幼于己的同辈男性,同今之“堂弟”。

C. 崩:古代对死的一种讳称,专指皇帝的死亡。可用 “崩殂、薨、不禄”替代。 D. “陛下”,本指宫殿的台阶下的侍者,臣子向天子进言时先呼台阶下侍者而告之,后成为与帝王面对面时对帝王的尊称。

2.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 《左传》相传是春秋末期鲁国史官左丘明为注解鲁国编年史《春秋》所做。原名《左氏春秋》,西汉后期改称《春秋左氏传》。

B. 《烛之武退秦师》、《荆轲刺秦王》、《鸿门宴》,分别选自编年史著作《左传》,国别体《战国策》,纪传体《史记》。

C. 《战国策》是春秋时期刘向编订的国别体史书,记载了战国时期各国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一些活动,记录了各国谋臣的策略和言论。

D.《史记》 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记述了自黄帝至汉武年间大约3000多年的历史。 3.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四书”指的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四部作品。

B. 《战国策》是一本国别体史书,共三十三篇,记事年代上接《春秋》,下迄秦统一,记述了战国时谋臣策士的谋议辞说和纵横捭阖的外交活动。

C. 《史记》的“纪传体”体例,是史学上的伟大创造,反映了司马迁以人物传记再现历史的宏伟构思。

D. 《左传》又称《左氏春秋》或《春秋左氏传》,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 4.以下哪一个人最不可能参加科举考试?( ) A. 陶渊明 B. 王维 C. 文天祥 D. 蒲松龄 5.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中,有误的一项是( )

A.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叙事详尽的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春秋末年鲁国史官左丘明所作。它和《公羊传》《谷梁传》并称“春秋三传”。

B. “奄奄黄昏后,寂寂人定初”中的“黄昏”是指十二时辰中的戌时,相当于现在的19时至21时;“人定”是指十二时辰的亥时,相当于现在的21时至23时。

C. 关于汉字的构成,前人有“六书”一说,即认为汉字构成有“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六种方法。

D. “六经”是指六部儒家经典著作,是经过孔子整理而传授的六部先秦古籍,它们是《论语》《诗经》《尚书》《礼记》《乐经》《周易》。

6.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北冥有鱼,其名为鲲。北冥:北海,因海水深黑而得名。冥,通“溟”,指广阔幽深的大海。

B. 修禊事也。修禊:古代习俗,人们群聚于水滨嬉戏洗濯,以祓除不祥和求福。

C. 期功强近之亲。期:古代丧礼制度以亲属关系的亲疏规定服丧时间的长短,服丧一年称“期”。

D. 余自束发。束发:古人成人之年,把头发束起来盘到头顶上。 7.下列对课本中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古代常用籍贯和出生地称人以示尊敬,如北宋政治家王安石是江西临川人,被称为“王临川”;还有用任职之地的地名来称人的,如柳宗元曾任柳州刺史,世称“柳柳州”;还有用官职来称人的,如王羲之被称为“王右军”。

B.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因为此日活动的主要参与者是少女,而节日活动的内容又是以乞巧为主,故而又称为“乞巧节”或“少女节”、“女儿节”。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节日,姑娘们最为重视。这天晚上,妇女们看牵牛织女星,穿针乞巧,祈祷福禄寿活动,祈祷自己的姻缘美满。

C. 在古籍文献中,对一个月中某些特殊的日子有特定的名称。如每月第一日叫“朔”,二日为“既朔”,十五日“望”,十六日“既望”,最后一天为“晦”。

D. 古人常用“天干”(子、丑、寅、卯等)十二个字和“地支”(甲、乙、丙、丁等)十个字循环相配来表示年月日的次序,称为天干地支纪年法。如:“岁在癸丑”“壬戌之秋”。

8.下面选项关于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白帝城:古城名,在今重庆奉节东白帝山上。东汉初年公孙述所筑,公孙述自号白帝,故得名“白帝城”。

B. 左迁,贬官,降职。白居易任谏官时,因为屡次上书批评朝政,触怒了皇帝,被贬为江州司马。

C. 望帝,周朝末年蜀国君主的称号,传说他死后,魂魄化为鸟,名杜鹃,啼声哀凄,暮春而鸣,伤感春去。也被理解为哀痛亡国。

D. 四纪,古代以木星绕日一周(13 年)为一纪,四纪为52 年。实际上唐玄宗并没有做到四纪皇帝。

9.下列对文化常识的表述,正确的一项是( )

A. 边城最热闹的日子是端午,这一天全家出门上山插茱萸、到河边看划船。 B. “襟三江而带五湖”的“五湖”指鄱阳湖、洪泽湖、巢湖、太湖和鉴湖。 C. “才高八斗”形容书读的多。谢眺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 D. 相传大禹治水,将全国划分为九个州,后“九州”代指中国,沿用至今。 10.下列有关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贾谊,东汉最富辞采的散文家、政论家,他开创了“史论”文学的先河。所著的政论文《过秦论》被鲁迅称为“西汉鸿文”。

B. 五陵,汉代五个皇帝的陵墓,在长安附近,富豪人家多聚居在这一带,五陵年少指京城富家子弟。

C. 六艺经传中的“六艺”指《诗》《书》《礼》《乐》《易》《春秋》。 D. 庠、序,都是学校。商(殷)代叫序,周代叫庠。

11.下面对文化常识的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

A. 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孝廉:孝顺父母,品行廉洁。察举制度中的名目之一。 B. 顷之,持一象笏至,象笏:古臣僚上朝皆持手板,用玉、象牙或竹片制成,用以指画或记事。

C. 朝菌不知晦朔晦朔:月亮的盈缺。晦,农历每月的第一天。朔,农历每月的最后一天。

D. 引以为流觞曲水,流觞曲水:古人的酒戏。将酒杯置于曲水上,杯触岸辄停,坐于其岸者取饮。

12.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 羽化:道教称飞升成仙 B. 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 朕:古代皇帝的自称 C. 三五之夜,明月半墙 三五:农历十五。 D. 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 庠序:古代学校名称

13.下列文学常识、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礼记》是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论著的选集,儒家经典之一,相传为西汉戴圣编撰。 B. 朱自清是现代著名的散文家、诗人、学者,《春》和《背影》均是他的作品。 C. 普希金,俄国诗人、小说家,被称为“俄罗斯文学之父”,著有《假如生活欺骗了你》等。

D. 明代正式科举考试分为会试、乡试、殿试三级,会试考中的称举人,俗称“孝廉”。 14.下列对文句中相关文化常识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正宫)(端正好),与下文的《滚绣球》《叨叨令》《脱布衫》等都是曲牌名。 B. 归有光,明代散文家,有《震川文集》,项脊轩,归有光家的一间小屋,作者的远祖曾居住太仓的项脊泾,作者用它来作为室名,以示纪念。

C. 莎士比亚,英国剧作家、诗人,《罗密欧与朱丽叶》跟《哈姆雷特》《奥赛罗》《李尔王》是其著名的四大悲剧,影响深远。

D.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给朋友任安的回信。文章通过这封信向老朋友解释迟迟没有给他回信的原因,并借此一吐胸中的愤懑,表达准备毅然赴死的决心。

15.下列对联中,适合悬挂在稼轩纪念馆大门两侧的一组是( ) ①青梅煮酒间,问天下英雄有几;铁槊赋诗处,笑人间霸业如何 ②铁板琵琶,继东坡高唱大江东去;美芹悲黍,冀南宋莫随鸿雁南飞 ③忍辱明智写尽春秋,绝笔文萃彪千古;求是辨非看透生死,豪雄佞奸露本容 ④烟柳斜阳,归去东南余半壁;云山故国,望中西北是长安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D. ②④

16.下列有关文化文学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盖亭之所见,南北百里,东西一舍”,舍,古时以三十里为一舍。“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父,古代在男子名字下加的美称。

B. “三省六部制”中“三省”为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一般中书省管决策,门下省管审议,尚书省管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C. 国子先生,唐代对国子博士的尊称。唐代主管教育的机构为国子监,下设国子学、太学等七学,各学置博士负责教学。

D. “疏”是古代臣下向皇帝条陈自己意见的一种文体。“序”是一种文体,主要分书序和赠序两种,如《送李愿归盘谷序》《伶官传序》都是赠序。

17.下列关于相关内容解说正确的一项是( )

A. 建安,即现在的南京,三国时期为吴国都城,时称建业,自六朝始称建康,此外还有金陵、武林等别称。

B. 济南二安,指宋朝时期两位著名的词人,辛弃疾和李清照。辛弃疾,字幼安;李清照,字易安,故合称为“济南二安”。

C. 一片神鸦社鼓。社日是古代农民祭祀天神的节日,汉代以前只有春社,汉代以后开始有秋社。

D. 词是唐代兴起的一种合乐可歌,句式长短不齐的诗体。有曲子词、诗余、长短句等。 18.下列关于古代文化常识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外无期功强近之亲”中的“期功”是古代丧服的名称,指期服和功服。古代丧礼中按宗法关系的亲疏穿不同的孝服,期服穿一年,大功服穿九个月,小功服穿五个月。这里指血缘关系较近的亲属。

B. “他日趋庭,叨陪鲤对”,“趋”是古代一种礼节,即走过长者尊者面前,要小步快走,表示恭敬,“鲤对”指接受族中长辈的教诲。

C. 三径:西汉末,兖州刺史蒋诩隐居后,在院里竹下开辟三径,只与求仲、羊仲来往。后来,三径便成了隐士住处的代称。

D. 《陈情表》中“孝廉”、“秀才”,是汉代以来选拔人才的一种察举科目,孝廉是“孝顺亲长、廉能正直”的意思,秀才是优秀人才的意思。

19.下列说法,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古人用天上二十八宿(列星)的方位来区分地面的区域,某个星宿对着地面的某个区域,叫做某地在某星的分野。

②三秋,秋季。这里指秋天的第三个月,即九月。 ③“紫电清霜”中的“紫电”是宝剑名,“清霜”指剑。

④“请洒潘江,各倾陆海云尔”中的“潘”指潘岳,“陆”指陆机,他们都是南朝人。钟嵘

的《诗品》中说:“陆才如海,潘才如江。”

⑤“台隍枕夷夏之交”中的“夷”指北方少数民族,“夏”即华夏,指古扬州地区(现在江苏江西安徽一带)。

A. ①②③ B. ③④⑤ C. ②③⑤ D. ①②⑤ 20.下列对联中,全是写泰山的一组是( ) ①地到无边天作界,山登绝顶我为峰 ②一条界破青山色,万古带疑白练飞 ③卧龙两表酬三顾,岱岳千寻接九霄 ④谈经云海花飞雨;说法天都石点头。

A. ①③ B. ①④

C. ②③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