惠崇春江晚景古诗译文 1 惠崇春江晚景 苏轼 〔宋代〕
竹林外的两三朵桃花,水里的鸭子,它们首先注意到了春天的暖春。
沙滩上长满了艾草,芦笋也开始发芽,河豚正准备逆流而上,从大海游回河流。 翻译
竹林外两三朵桃花开,水中嬉戏的鸭子最先注意到早春河水的变暖。
沙滩上长满了藜蒿,芦苇长出了短芽,而河豚正准备从海里逆流游到河里。 注释
1.惠崇(又名惠崇):福建建阳人,宋初九僧之一,能诗会画。 2.藜蒿:草名,包括黄花蒿、黄花蒿等种类。 3.芦芽:芦苇的幼芽,可食用。
4.河豚:鱼的一种,学名“鲀”,肉味鲜美,但是卵巢和肝脏有剧毒。产于我国沿海和一些内河。每年春天逆江而上,在淡水中产卵。
5.上:指逆江而上。
赏析
此诗是苏轼题在惠崇所画的《春江晚景》上的。这首题画诗既保留了画面的形象美,又发挥了诗的长处。
诗人先从身边写起,竹叶和桃花红绿相映,色彩鲜明,向人们报告春的信息。接着诗人的视线江边转到江中,“鸭先知”侧面说明春江水还略带寒意,点出早春时节。
接着,诗人从河中央写到河岸,更加细致地观察和描写了初春的景象,展现了春天的生机。然后诗人认为这是河豚上市的季节,由此引发更广阔的遐想。全诗洋溢着浓烈清新的生活气息。 创作背景
《惠崇春江晚景》,是一首题画诗,是苏轼1085年(元丰八年)于汴京所作。
惠崇是北宋名僧,他能诗善画,特别是画鹅、雁、鹭鸶、小景尤为拿手,《春江晚景》是他的名作,共两幅,一幅是鸭戏图,一幅是飞雁图。苏轼的题画诗也有两首,这首是题鸭戏图的诗。
惠崇为宋初“九诗僧”之一,跟苏轼不是一个时代的人。苏轼是只见其画,未见其人,苏轼根据画意,妙笔生花,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幅生机勃勃的早春二月景象。 简介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北宋眉州眉山(今属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
嘉祐二年(1057),苏轼进士。宋神宗曾在凤翔、杭州、密州、徐州、湖州等地工作。
元丰三年(1080年),因“乌台诗案”受诬陷被贬黄州任团练副使。
宋哲宗即位后,历任翰林学士、史学士、礼部尚书,在杭、颍州、扬州、定州等地皆知。 晚年因新党执政被贬惠州、儋州。
宋徽宗被大赦到北方,死在常州的路上。 宋高宗时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宋代文学最高成就的代表,在诗、词、文、书、画等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
其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 其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苏轼亦善书,为“宋四家”之一。
工于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等传世。 拓展阅读 苏轼应考趣闻
宋仁宗嘉佑二年,苏轼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的论文得到考官梅尧臣的青睐,并推荐给主试官欧阳修。欧阳修亦十分赞
赏,欲拔擢为第一,但又怕该文为自己的门生曾巩所作,为了避嫌,列为第二。结果试卷拆封后才发现该文为苏轼所作。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
关于《刑赏忠厚之至论》中的内容:“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欧阳脩问苏轼出于何典。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