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索寓言的人本思想研究
摘要:古希腊的《伊索寓言》被译介到我国已有近400年的历史了。在传播期间,经过诸多翻译者的辛勤努力,使分索寓言》由最初的几则到后来的几百则,不仅增加了寓言的数量,而且译文的质量也不断提高。由于译者各异,他们对寓言所包含的寓意的认识角度也各不相同,所以形成了译文风格的不尽相同,为我们了解和研究分索寓言》打开了诸多窗口。
关键词:伊索寓言;人本思想;寓言
一、前言
伊索寓言》相传为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被释奴隶伊索所编,搜集有古希腊民间讽喻故事,并加入印度、阿拉伯及基督教故事,共350余篇,大部分是拟人化的动物寓言,少部分以普通人或神为主人公。通过生动的小故事,或揭示早期人类生活状态,或隐喻抽象的道理,或暗示人类的种种秉性和品行,多维地凸显了古希腊民族本真的性格。
《伊索寓言》为我们展示了古希腊社会平民生活的有趣场景。描写具体而微,涉及诸如假发、狗项圈一类的日常用品,读后令人惊叹不已。通过作品读者仿佛置身于古希腊人的家园,我们可以从当时的老鼠喜欢偷吃何种食物,推断出一般人家中贮藏什么食品;我们可以从文中了解到主人以何种方式添购奴隶等。
从作品来看,时间跨度大,各篇的倾向也不完全一样,据推测,它不是一人一时之作,可以看作是古希腊人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的集体创作。伊索可能是其中的一位重要作者,而一部分后人创作,记在伊索这位大师名下。
二、伊索寓言人本思想研究的理论问题
(一)“人本思想”与《伊索寓言》
在世界文明史上,古希腊文明以其特异的风采与卓越的成就享誉后世,以至有“言必称希腊”之说。的确,它的文化创造达到了人类文明的第一个高峰。于是,古希腊文明的勃兴和它的“后来居上”,它的光灿夺目的业绩,被学界称为“希腊的奇迹”。在我们看来,要破译与解释这一文化之谜,在很大程度上要从古希腊文明的特征(亦即“人本思想”)那里去寻找。
这里所说的思想自由或自由思想并不是指一种天赋的与内在的思维活动,而是将思想作为一种见之于世的理性认识的成果,它出现在古代世界,也以希腊人为最早又最具生命力。德国历史哲学家卡尔雅斯贝斯曾明确地指出:“希腊城邦奠定了西方所有自由的意识、自由的思想和自由的现实的基础。”现代美国史家伊迪丝?汉密尔顿更说在希腊人那里“世界第一次有了思想自由”。
值得注意的是,《伊索寓言》思想倾向并不是单一的。上面已经提过,《伊索寓言》并不是伊索一个人的著作,经过几次三番的“粉刷”,结集成书的《伊索寓言》难免也有些瑕疵。其中有一些故事宣扬天命和宗教迷信,《婴儿和大鸦》宣扬吉凶祸福是天定,人力是无法改变的;《好恶作剧的人》这类寓言公开鼓吹神是无所不知的,是不可亵渎的。还有些故事为统治者高喊剥削有理、反抗有罪的口号,如《野鸽和家鸽》中,家鸽恬不知耻地对野鸽说:“维护主人先于照顾自己的亲族。”《野驴和家驴》鼓吹弱者就应该投靠强者,心甘情愿地忍受主人的奴役,谁要想自由,谁就要遭殃。另外,伊索世界里不乏举止野蛮、生性残忍之徒。此类人诡计多端、居心叵测、一味嘲弄他人,但有时文章字里行间却有一种“我不早就告诉过你了”这一类的揶揄口吻。因为像向遭劫者伸出援助之手这
一类的善举在古希腊似乎不存在,偶尔出现也仅仅是少数人的个别行为。伊索世界奉行的基本信条是:“人生在世独善其身,他人有难落井下石。”在伊索笔下,不论人间社会,或是动物世界,崇尚的似乎都是弱肉强食的“丛林法则”。由此看来,让动物充任故事的主要角色,可谓顺理成。
(二)伊索寓言故事中的人本思想
《伊索在造船厂》把伊索木人编进了寓言《旅途中的第欧根尼》以公元前四世纪昔尼克派哲学家第欧根尼为故事的主人公,明显地晚于伊索;《公鸡和鹰》无论是用词还是思想内容都清楚地打养早期基督教的印记。这说明,这些寓言既非产生于同一年代,也不可能是伊索一个人的作品。”严格说来,它是伊索所处时代前前后后产生的许多寓言的汇编,是古希腊许多无名氏作者的创造(伊索是其中唯一留下姓名的作者冲。因此,《伊索寓言》具有民间文学的性质与色彩。《伊索寓言)>,不像中国先秦寓言那样,是学者思想家寄寓哲理和政治主张的载体,它的作品大多是人生经验的总结,侧重从道德方而教诲读者。例如中国读者所熟习的《鸟龟和兔子》,劝人不要骄傲;《大鸦和狐狸》,指出虚荣心对人有害;《狐狸和猴子争论家世》,讽刺说谎的人;又如《生金蛋的鸡》,告诫人们应该满足现有的东西,避免无厌的贪欲。诚如法国寓言诗人拉·丹封所说:希腊和西欧寓言的重要特征,是“使唤动物来教训人类”。
(二)拟人手法体现人本思想
《伊索寓言》大量地成功地运用了拟人化的手法。如《狼和小羊》、《乌龟和兔子》、《狐狸和葡萄》等等,都是赋予各种各样的动物甚至植物以人的思想、性格和语言,让它们在故事中像人一样思考、行动、交谈,在我们的面前构成了一个活生生的世界。由于拟人化手法的成功运用,一些动物故事在长期流传中形成了典型形象的一般特性,如兔子胆
怯、狐狸狡猾、豺狼凶残、狮子威猛等等。但我们在读《伊索寓言》的时候,却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来看待以不同面目出现的同一动物的拟人化形象。如《狐狸和山羊》中的狐狸是一个狡猾的形象,但《狐狸和豹》中的狐狸则是心灵美的体现者。
《伊索寓言》里,一部分寓言比较出色的运用了对比的手法,突出了寓言的主题。在《乌龟和兔子》中,乌龟的慢和兔子的快,乌龟的孜孜不倦与兔子的骄傲自满形成两组鲜明的对照,突出人不能恃才自负,只要刻苦就能成功的主题,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农夫和蛇》通过农夫的善良与蛇的邪恶的对比,农夫开始时对蛇的怜悯与后来对蛇的憎恶的对比,最后用农夫的感叹突出主题。同时故事中人物的语言幽默夸张,形象的再现了人物的性格特征。(3)篇幅短小而寓意深刻。
三伊索寓言与中国寓言人本思想对比
(一)人本思想风格
中国先秦寓言和《伊索寓言》在艺术风格上的差异,不仅仅是由于中希社会文化背景的差异所造成的;也体现养民间文学与文人创作在风格上的异同。
《伊索寓言》具有民间文学的性质,它是伊索所处的时代许多无名氏作品的汇编。它是在公元前三世纪,由法勒降的得特里俄斯加工整理,编辑成书的,定名为《伊索波斯故事集》。它是一部经过文人整理的民间寓言故事集,因此在风格上比较统一。这木故事集在公元四世纪以后失传,但在公元一世纪初,拜特路斯以拉丁韵文写寓言五卷,取材于此;同时又有拔鸟勃利鸟斯以希腊韵文写寓言共一百十则,其抄木至1844年被发现;四世纪时罗马人亚微亚奴斯又以拉丁韵文改写伊索寓言,现存四十首。以上三种韵文木伊索寓言现在都还存在。后人又从这些韵文改写为散文(有少量印度和阿拉伯的成分以及基督教的故事
也搀杂在里而)。虽说现在流行的《伊索寓言》经过反复改写,但仍保存它的民间寓言的特色:语高生动、质朴;虚构的动物故事和人物故事,短小而富有风趣;故事中所寄寓的思想、哲理和经验教训,反映了古希腊下层平民和奴隶的思想感情。例如,伊索寓言把压迫者比作狮子、豺狼、毒蛇、鳄鱼和狐狸,遣责他们为非作歹,残害人民的暴行。寓言中有许多故事,还总结了希腊人民的社会斗争经验和教训。例如《农夫和蛇》的故事劝告人们不要对敌人仁慈;《狗和公鸡与狐狸》告诉人们要善于运用智慧,战胜敌人。《伊索寓言》也反映了平民奴隶中落后的消极意识,如宣扬乐天知足(《说马幸福的驴子》、向强者妥协(《芦苇与橄榄树》等等。
(二)人生态度
中国先秦诸子寓言,虽然其中大部分取材于民间故事和历史故事,但都经过先秦思想家的重新编写与加工改造。从风格来看,各家的寓言风格独特、多样,这跟各派的哲学观点、政治主张、人生态度、美学思想有密切的关系。所以中国先秦寓言并不是一家之花,各家的寓言都具有鲜明独特的个人风格,因而旱现出风格多样化的特点。我们欣赏先秦诸子寓言,就如走进一个百花盛开的大花圃,觉得万紫千红,芬芳扑鼻,争奇斗艳,美不胜收。如先秦的《庄子》与《韩非子》这两部书,不仅思想内容迥然有别,而且无论题材、手法还是语高,也都显示出各自不同的风格。从题材看,庄子多以民间故事为题材,主人公多是下层人民,如疤丁、轮扁、匠石、梓庆等;韩非子多以历史传说为题材,主人公多是上层人士,特别是法术之士,如管仲、吴起、西门豹、韩昭侯等。从表现手法看,《庄子》寓言富有浪漫色彩,大量运用拟人化手法,并使之与丰富的想象、大胆的夸张结合在一起;《韩非子》则不同,比较注重写实,许多故事都是现实生活的形象写照,它极少使用拟人化手法(只有《三虱争讼》、《涸泽之蛇》等用了拟人手法),描写也比较简单。从语高来看,《庄子》的语句生动活泼,有时似韵非韵,与它的“江洋悠肆”的风格完全一致;《韩非子》语句则较规范,讲究用词的准确,适合韩非文章那种“峭刻挺拔”的风格。韩非子
的寓言,没有不养边际的幻想,质朴无华,注重写实,正好与《庄子》寓言风格相反。这是由法家韩非“一断之于法”的政治主张和积极十预社会的人生态度所决定的。而庄子处在战国中期大变革中,由于所处地位的沉沦、落魄,又看不清社会前进的方向,便把看似普普通通的题材,写成美如珠玉的寓言,其想象的丰富,构思的奇特,夸张的大胆,刻划的细腻,以及文辞的瑰丽,在先秦寓言中是无与伦比的。
结论
在其近半个世纪的语学研究生涯中,伊索寓言问题一直是其关注的焦点。他力图通过伊索寓言的研究展示不同语言背景下人类思维规则的共性,他研究伊索寓言的主要任务是建立伊索寓言的普通类型学,也就是从一种表示方式转变为另一种表示方式的类型学,他的研究成果对语言学研究、语言教学、翻译学、词典编撰等领域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辉. 伊索寓言的中国化——论其汉译本《意拾喻言》[J]. 外语研究,2014,03:77-80+112.
[2]谢君. 寓言的语篇分析——以《伊索寓言》为例[J].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1:140-148.
[3]王辉. 翻译与救国:林译《伊索寓言》析论[J]. 英语研究,2011,01:46-51.
[4]罗良清. 寓言文体解读——从《伊索寓言》说起[J]. 湘潭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2:98-102.
[5]郭延礼. 中国近代伊索寓言的翻译[J]. 东岳论丛,1996,05:100-105.
[6]曹文心. 伊索寓言与中国先秦寓言的民族特色对比研究[J]. 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06:14-16.
[7]黄东花. 中西寓言语类结构的评价对比研究——以《伊索寓言》和《庄子》寓言为例[J]. 求索,2013,11:168-170.
[8]石向骞. 丛林中的孩子——《伊索寓言》今读[J].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3,06:9-1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