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同步练习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来源:知库网
教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04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基础篇练习

【基础篇】 一、选择题

1.阅读下面材料,完成下面小题。

一世纪风雨兼程,九万里风鹏正举。新征程上,我们要始终把党百年奋斗的历史经验继承好、运用好、发展好,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着奋力实现既定目标,以行百里者半九十的清醒不懈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豪情满怀走好新的赶考之路,书写新的恢宏史诗。

下列各项中,和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的修辞手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自胡马窥江去后,废池乔木,犹厌言兵。 B.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 C.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D.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二、课内阅读

2.《2020中国抗疫记》不仅突出了关键人物,关键群体,更突显了整个民族的抗疫精神。文中使用了哪些表达方式?使用该表达方式的好处有哪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 《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一文在叙述中运用了许多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句子,还使用了一些名言、诗句、格言式的句子,请分组按章节找出这些句子,用批注的形式赏析这些句子的使用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语言表达

4.批注式阅读是开展语言学习的有效方式。下面这段文字是《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一文的一段话,请你读后赏析,说明这些句子的表达效果,写一段批注。限90个字内。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选择+简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1938年抗战期间,战地摄影师罗伯特·卡帕在武汉街头拍下一张照片——民众纷纷举起旗帜,其中一面醒目地写着:“不死!”

2020年,疫情暴发之时,寒风凛冽,江城封闭。但从千千万万的窗户,传来 的呼喊:“武汉加油!”

不管是抗击外敌,还是抗击疫病,不同历史时空的“武汉保卫战”,都挺立着中华民族不屈的脊梁,传承着 的精神力量。美国作家赛珍珠曾感慨:“没有任何事任何人可以摧毁中国人,他们是善于从苦难中生存的坚韧之人。”

灾难,是观照一个民族灵魂的镜子。抗疫期间,有句话刷屏了:“劲头上来了,很多东西都能解决。”这股劲,就是中国人的精气神,就是永恒不灭的民族魂。

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抗疫时期的一幕幕感人场景, 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厚重底色, 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人民的精神品格。 5.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 A.此起彼伏 生生不息 积淀 诠释 B.振聋发聩 绵延不绝 沉淀 解释 C.此起彼伏 绵延不绝 沉淀 解释 D.振聋发聩 生生不息 积淀 诠释

6.下列各句中的破折号,和第一段“拍下一张照片——”的破折号作用相同的一项是( )

A.“我终于考上大学啦!我终于考上啦——!”金石开简直兴奋得快要晕过去了。 B.想赢的不能赢,不怕输的反而赢——这是竞赛的辩证法。 C.据说这是稀世之宝——一种难得的良药。

D.让他一个人留在房里总共不过两分钟,等我们再进去的时候,便发现他在安乐椅上安静地睡着了——但已经永远地睡着了。

7.文中划横线的句子使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其构成和表达效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基础篇练习答案

一、选择题 【答案】 1.D 【详解】

画波浪线的句子使用比喻修辞手法,“赶考之路”比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之路,“史诗”比喻成就。

A.拟人,“厌”把“废池乔木”人格化。

B.夸张,使天姥山显得雄奇、高大、壮丽和奇特。

C.借代、互文。“管弦”代指音乐;“主人下马客在船”应为主人和客人一起下马上船。

D.比喻。“千堆雪”比喻激起的浪花。 二、课内阅读 2.【答案】

【示例】通过叙述明晰事件经过;通过议论进行客观评价、引发思考;通过描写重现经典瞬间,有助于刻画人物风貌;通过抒情引发强烈共鸣;通过客观事实说明,增强真实性和客观性。 【详解】

“2020,岁在庚子,一场新冠肺炎疫情突袭荆楚大地,蔓延波及全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14亿中国人民众志成城、团结一心,打响疫情防控的人民战争、总体战、阻击战”等,运用记叙明晰事件经过; “高瞻远瞩的战略决策,坚如磐石的意志信念,一心为民的真挚情怀,为全党全军全国各族人民坚定信心、抗击疫情立起了主心骨”等通过议论进行客观评价、引发思考;

“为了抢救生命,医务人员冒着被感染的风险采集病毒样本,身患渐冻症的金银潭医院院长张定宇累得迈不开脚,28岁药师宋英杰因过度劳累再也没有醒来……”等通过描写重现经典瞬间,有助于刻画人物风貌;

“灾难虽巨大,但压不垮英勇的中国人民。寒冬再漫长,也阻挡不了春天的脚步”等通过抒情引发强烈共鸣;

“4月8日,武汉‘解封’;4月30日,北京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至二级响应;5月2日,湖北突发公共卫生事件调至二级响应;5月21日,推迟两个多月的全国两会将隆重开幕……几个令人振奋的时间节点,辉映我们一起走过的艰辛历程”等通过客观事实说明,增强真实性和客观性。

3.【答案】

示例1:“岁月静好,只因有人负重前行;稳若泰山,源于根基坚实如铁”。 鉴赏:采用对称句式,指出抗疫能取得重大成果的原因在于党带领人民上下一心,奋起战斗;比喻手法的运用写出了作者对中国共产党的高度信任与赞扬,语言富有诗意又饱含作者情感。

示例2: “为了进行斗争,我们必须把我们的一切力量拧成一股绳,并使这些力量集中在同一个攻击点上。”(恩格斯)

鉴赏:引用恩格斯的话强调团结的力量和作用,高度赞扬中国人民集中力量办大事的作风,肯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名言的使用使得文章的观点有说服力。

示例3:“山川异域,风月同天”“青山一道,同担风雨”

鉴赏:引用诗句,增强文章的典雅厚重之感,更表现了全世界人民互帮互助,携手前行带来温暖与力量。 【详解】

阅读《在民族复兴的历史丰碑上——2020中国抗疫记》可知,本文采用概括式叙述的方式,夹杂运用了大量名言、诗句、格言式的句子议论抒情。文章语言典雅厚重,如引用名言和诗句,运用修辞手法等,除了答案示例之外,文中还有许多富有诗意,饱含深情的句子。

(1)如:从白衣战士冲锋在前的身影里,人们看到了“苟利国家生死以”的英勇无畏;从无数普通人坚守岗位的执着中,人们看到了“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责任感;从八方驰援的物资洪流中,人们看到了“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的血脉深情;从方舱医院里“读书哥”的淡定中,人们看到了“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的乐观豁达……

批注:采用大量诗句诠释抗疫期间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诗句的使用丰富、充实了文章内容,使得文章更具内涵;一连串的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一种荡气回肠、打动人心的力量。

(2)如:反思,是面对灾难的应有态度;改变,是面对问题的最好回答。 批注:采用格言式的句子,对疫情给予中国人的启示进行了总结与提炼,语言简练,富有哲理。

(3)如:“武汉,从来不是一座‘孤岛’;湖北,从来不是孤军作战。” 批注:对称句式,“从来不是”加强语气,突显了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特点,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显著优势。 三、语言表达 4.【答案】

批注:采用大量诗句诠释抗疫期间中国人民时代精神的丰富内涵,诗句使用丰富、充实了文章内容,使得文章更具内涵;一连串的排比增强了语言气势,给人荡气回肠之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详解】

写批注要抓住文字的特点,然后结合语境分析表达效果。这段文字在歌颂抗疫人物的行为和品质时,使用了大量诗词,如用“苟利国家生死以”形容白衣战士的英勇无畏;用“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歌颂普通人坚守岗位的责任;用“岂曰无衣,与子同袍”歌颂八方驰援的大爱;用“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形容“读书哥”的淡定和乐观豁达。这些诗词从不同角度诠释了抗疫精神的内涵,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使得表达富有文化底蕴,更有内涵;

其次,这段表达使用了大量排比句,采用“从……里(中),人们看到了……”的句式,使表达整齐而富有气势,节奏鲜明的同时更有荡气回肠之感,具有打动人心的力量。

可从以上角度写批注,注意字数限制。 四、选择+简答 5.【答案】A

此起彼伏:这里起来,那里下去;形容接连不断。振聋发聩:响声很大,使聋人都能听见,比喻用语言文字唤醒糊涂麻木的人,使他们清醒过来。语境为声音接连不断,应选用“此起彼伏”;

生生不息:指不断地生长、繁殖。绵延不绝:形容相同的自然景观一个接一个不间断地出现。对象为精神力量,应选用“生生不息”;

积淀:长期积累沉淀(多指某种思想、文化、经验等)。沉淀:比喻凝聚,积累。对象为文化,应选用“积淀”;

诠释:说明,解释;对某事的讲解、证明。解释:说明含义、原因、理由等。语境含有证明的意思,有应选用“诠释”。

6.【答案】C 【解析】

C项破折号作用和文中所给的破折号的作用一致,都是解释说明。 A.破折号表示声音的延长; B.破折号的作用是总结上文。 D.破折号的作用是表语意的转折.

7.【答案】构成特点:本体是灾难,喻体是镜子;

表达效果:把灾难比喻成镜子,灾难面前,人们会暴露自己的品性,一个民族也是如此。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坚毅勇敢、团结互助等优秀品质。 【解析】

比喻句本体为“灾难”,比喻词为“是”,喻体为“镜子”。

灾难,灾祸苦难。镜子,能照出人的形象的物品。句中喻指在灾难面前,人们就像照镜子招出自身的形象一样,会暴露自己的品性,一个民族也是如此。

在语段中,品性指在疫情的灾难面前“中国人的精气神”“英勇无畏”“责任感”“血脉深情”“乐观豁达”等优秀品质,这些就是我们民族灵魂的特质。本句化抽象为具体,生动形象地展现出了中华民族在突如其来的疫情面前坚毅勇敢、团结互助等精神品格。赞美中华民族伟大不屈的灵魂。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