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专项积累练习

来源:知库网


语文S版六年级下册语文古诗阅读专项积累练习

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

1.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石灰吟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骨碎身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1]诗中的______既是说石灰______的颜色纯洁,又指人______的情操。现在人们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两句诗来描述志士仁人不畏艰险,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高尚品格和美好名声。 [2]解释下列词语。

吟:__________________。 浑:__________________。 清白:_________________。 等闲:________________。

[3]诗的前两句看似写石灰的烧炼,其实象征着__________________。三、四两句描写了__________________的精神,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的决心。

[4]在括号内填上适当的关联词语将句子衔接起来。

(______)千锤万凿,(______)烈火焚身,(______)粉骨碎身,我(______)要留清白在人间。

[5]这首诗体现了石灰的哪些品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明月别枝惊鹊,清风半夜鸣蝉。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路转溪桥忽见。 (1)这是一首词,“西江月”是 (词牌名 词题),“夜行黄沙道中”是 (词牌名 词题)。 (2)把下阕补充完整。

, 。 ,路转溪桥忽见。

(3)词中画线,的句子中,作者由 联想到了即将到来的 景象。 (4)下面对这首词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词人描绘了一幅山村仲秋月夜图,充满了清幽恬静的乡土气息。

B.上阕中的惊鹊、鸣蝉、蛙声以动写静,突出了月夜乡村的温馨;下阕中能表现恬静气氛的景物有疏星、微雨等。

C.前文“路转”,后文“忽见”,既衬出了词人骤然间看出了分明临近旧屋的欢欣,又表达了他由于沉浸在稻花香中而忘了道路远近的怡然自得的入迷程度。

(5)这首词与《宿建德江》都写了月夜的景色,表达的情感却不同,请你说一

1 / 6

说它们分别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3. 对比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山居秋暝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题破山寺后禅院

常建

清晨入古寺,初日照高林。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山光悦鸟性,潭影空人心。万籁此都寂,但余钟磬音。

[1]《山居秋暝》中“春芳”的意思是______,《题破山寺后禅院》中“万籁”的意思是______。

[2]下列对两首诗的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A.两首诗的首联都交代了时间、地点。 B.两首诗都描绘了幽静雅致的环境。

C.两首诗中的“空”字都写出了大自然的空旷之美。 D.两首诗都表达了诗人对隐逸生活的追求。

4.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

友谊 泥泞中 一只扶持的手 岔道口 一个引导的箭头

挫折时 一句温暖的话 迷惑时 一个肯定的回答

干渴时 一杯清凉的水 倦怠时 一声惊蛰的春雷 纯洁的友谊 高山上的白雪 生命的蜜和盐 森林中的松柏

[1]这首诗采用比喻的手法来写友谊。在第一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成

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在前进的道路上碰到困难时,友谊会给我们________、________。在第二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

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遇到挫折和困惑时,友谊能________。在第三节中,作者将友谊比喻为________、________这是写当我们处于烦躁消沉时,友谊能________。在第四节中,“高山上的白雪”,是写友谊的________,“生命的蜜和盐”,写的是友谊的________,“森林中的松柏”,写的是友谊的

2 / 6

________。

[2]你认为真正的友谊是什么?仿照第一节写一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 古诗阅读。

爆竹声中一岁除, 春风送暖( )。 千门万户( ),总把( )。

[1]补充诗句。

[2]这首诗的题目是《_________》,作者是( )代诗人( )。“|元日”是农历( ),即( )。 [3]根据解释从诗中选出相对应的字词。 ①( ):一年已尽。 ②( ):药酒名。

③( ):日出时光亮而又温暖的样子。

[4]判断对错。对的打“√”,错的打“×”。

“屠苏”是一种糕点名。古代习俗,大年初一全家合饮吃这种糕点,以驱邪避瘟疫,求得长寿。(____)

[5]《元日》诗中的哪句诗概括出了“年复一日”这个词?( ) A.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B.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6]王安石的《元日》诗反映了北宋过新年有哪些习俗?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放爆竹 B.喝屠苏酒 C.换桃符 D.看花灯

6.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书湖阴先生壁

茅檐长扫净无苔,花木成畦手自栽。 ______________,两山排闼送青来。

[1]在横线上补全诗句。

[2]本诗的作者是___代的___,这是他写在____家___(哪里)的一首诗。 [3]诗的前两句是写庭院的,其中“____”和“____”两个字写出了庭院的洁净,可以看出主人爱洁净。第二句中,“____”几个字写出了庭院的秀美,“____”几个字写出了主人的勤劳。

[4]诗的后两句写的是庭院周围的自然环境,运用了对偶和______的修辞手法,写出自然山水如此有情,也表现了主人______的情趣。

7. 阅读下面的古诗,完成练习。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中庭地白树栖鸦, 冷露无声湿桂花。 今夜月明人尽望, 不知秋思落谁家?

[1]解释下面诗句中加点的词。

3 / 6

中庭地白树栖鸦_______ 今夜月明人尽望_______ [2]前两句诗描写出了景物_______的特点。 [3]下列对这首诗理解有误的一项是( )

A.前两句诗与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有异曲同工之妙,表现了月光的皎洁。

B.第二句诗中的“湿”字,细致地表现出冷露的轻盈无迹,又渲染了桂花的浸润之久。

C.末句中的“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感,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齐洒落人间似的。

D.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因思念家乡和亲人而孤独寂寞的情感。

8. 古诗阅读。

十五夜望月 [唐]王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1]补全古诗。

[2]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节日?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冷露无声湿桂花”中的“冷”表现诗人_________的心境,“桂花”既指_________,又让人联想到_________。

[4]这首诗第三四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描写“月”诗句的有很多,请你写出自己课外积累的咏月的诗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 阅读宋词,完成练习。

清平乐·春归何处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1]整首词以“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句为总起,写出了作者对春天的寻觅。

[2]作者寻春不见,内心充满了________________,正如词中所写的“______________”。

春归何处?寂寞无行路。若有人知春去处,唤取归来同住。 [3]解释词语。无行路:__________________。 [4]诗人要与( )“同住”。 A.能找到春天的人 B.家人 C.朋友 D.春天

春无踪迹谁知?除非问取黄鹂。百啭无人能解,因风飞过蔷薇。 [5]写出下列字的意思。

啭:____________________ 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用自己的话说说前两句词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 / 6

[7]黄鹂有没有告诉作者答案?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黄鹂和春天一同出现,有黄鹂的飞掠就有春天的存在

B.黄鹂还是告诉了作者答案的,它把作者的视线引向夏季开放的蔷薇

C.寻找春天的去处,答案并不重要,作者意在抒发对春天的爱惜和留恋之情

10. 读《浪淘沙(其一)》,并完成后面的问题。

浪淘沙(其一) (唐)刘禹锡

九曲黄河万里沙,浪淘风簸自天涯。 如今直上银河去,同到牵牛织女家。

[1]想象前面两句描写的画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①“风簸”中“簸”的意思是“颠簸”。(____) ②“九曲黄河”中“曲”读“qǔ”。(____)

③这首诗表现了对牛郎和织女的美好祝愿。(____)

④这首诗表现出作者逆流而上,直冲云霄的豪迈气概。(____)

11. 阅读古诗《 送元二使安西》,完成练习。

渭城朝雨渑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将诗句补充完整。

[2]《送元二使安西》是____(朝代)著名诗人、画家和音乐家__________写的一首脍炙人口的______诗。

[3]诗的前两句交代了送别的地点“_____”,送别的时间“______”,送别时的环境“________”,这样的环境烘托出与朋友之间的____________。 [4]诗的后两句中,一个“_____”字委婉地表达了作者的____________之情。

12. 阅读古诗,完成练习。

墨竹图题诗 (清)郑燮

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

(注释)①衙斋:官衙中供官员居住和休息之所。②些小:很小,这里指官职卑微。③一枝一叶:用竹子枝叶来比喻百姓们的各种小事。 [1]下列词语解释有错误的是( ) A.署:衙门。

B.萧萧:形容草木凋零。 C.吾曹:我们。

D.关情:牵动情怀。

[2]给诗句中的加点词语选择正确的解释。 (1)疑是民间疾苦声(________)

①指(人民生活中的)困难和痛苦。②憎恶,厌恨。③因病引起痛苦;患病的痛苦。

5 / 6

(2)些小吾曹州县吏(________)

①细小;微小。②稍许;略微。③少许。

[3]“一枝一叶总关情”,诗人关情的是什么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这是一首题画诗,表达的是诗人怎样的感情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诗人写竹的诗很多,你还能再写出几首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 对比阅读,完成练习。

房兵曹胡马 (唐)杜甫

胡马大宛名,锋棱瘦骨成。 竹批双耳峻,风入四蹄轻。 所向无空阔,真堪托死生。 骁腾有如此,万里可横行。

[1]解释词语:

锋棱:_______ 堪:_______

[2]诗的前四句写马的_______,后四句写马的______。 A.精神 B.形态

[3]分析画线诗句,完成练习。

这两句诗描写了胡马的_______和_______。其中“____”一词写出了马的疾驰。在这两句中,________是静态描写,________是动态描写。 [4]诗的后四句与李贺的《马诗》中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都表现了诗人渴望为国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 [5]这首诗和李贺的《马诗》在表达方法上的相同点是( ) A.比喻的手法 B.托物言志 C.以景写情

14. 阅读诗歌,回答问题。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鱼戏莲叶间。

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南,鱼戏莲叶北。

[1]《江南》题目中的“江”是指________________ [2]汉乐府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

[3]诗歌通过对莲和鱼的描写,表现了_____________的快乐心情。 [4]“鱼戏莲叶间”这句诗运用了__________的修辞方法。

6 / 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