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知库网。
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浅析隧道洞口段偏压问题的处治

浅析隧道洞口段偏压问题的处治

来源:知库网
于地质偏压。 (11)在左线右侧山体距离拱脚边缘1.5 m位置设置3 (3)隧道洞口本身处于地形偏压地段,加上埋深较浅、进 排4,15o mm钢管桩,钢管桩间距1.5 m×1.5 m,内置3根 洞时间较晚,施工扰动加剧了偏压段的围岩变形。 ,422钢筋,桩顶设置锁口梁。钢管桩内灌注1:0.5水泥浆, (4)先后进行了两次处理,但因为施工原因,都未能根本 注浆要求采用0—7 MPa高压注浆机注浆,注浆量经监理工 治理偏压问题。第一次钢花管注浆处理,虽施作了钢花管, 程师核实后据实计量。 但未在管壁预留漏浆孔,未能达到设计注浆效果;第二次进 (12)在左线拱顶设置 2×4注浆钢花管,钢花管长度 行洞外钢管桩施工,施工钢管桩未按设计施作至仰拱下2 m 8 m,间距1.2 m×1.2 In。要求注浆钢花管靠近钢管桩部分 处,且注浆量较少,未达到设计效果。 向右侧斜向设置,其余部分垂直施作。数量根据现场实际情 4处理方案 况布置,注浆量经监理工程师核实后据实计量。 该洞口偏压前后共进行三次处理,前两次处理虽有一定 (13)沿成洞顶面重新施作套拱,套拱必须支撑在完整岩 的作用,但未能从根本上解决偏压问题,随着掌子面的掘进, 体和偏压挡墙上,重新施作长管棚,然后逐榀拆除临时型钢 偏压加剧导致初支大面积开裂,整个洞室处于极不稳定 拱架及变形侵入初支的型钢拱架,恢复设计开挖轮廓线。 状态。 5处理结果 结合三次处理措施,整理得出如下处理方案: 通过前后共三次处理后,虽然施工进度较慢,但还是完 (1)封闭山体开裂的裂缝,加强变形洞口的初支,左洞已 成了洞口段的施工。在进行换拱施工过程中,由于有长管棚 开裂变形的套拱内侧设置5榀钢拱架进行支撑。型钢拱架 的支护,因此未发生险情。根据处理方案得出处理结果见 位于原初支拱架的同一位置,并在洞口处设置成双榀,拱架 图3。 两脚用工字钢横向支撑连接,闭合成环。后用洞渣回填左洞 掌子面,确保左洞套拱及洞身安全、稳定。 (2)在出口段左右洞之间施作2排4,1o8抗滑注浆钢管 桩,对山体进行加固,抗滑钢花管桩间距2.0 m X2.0 m,呈梅 花形布置。钢花管内置3根4,22钢筋,桩底位于仰拱以下2 m,以此措施锁住滑动层向左滑动形成偏压。 (3)在左洞左侧设置C25混凝土偏压挡墙。 (4)在左洞ZK155+970一ZK155+947(掌子面)段的原 设计初支拱架(间距50 21m)同一位置下设置I 20b型钢拱架 图3处理结果示意 临时护拱。在型钢拱架两侧拱脚设置I 20b工字钢纵向托 在完成洞外钢管桩施作并进行注浆固结、完成偏压挡施 梁,每榀拱架地步用I 20b工字钢水平横向支撑连接,闭合 作、完成洞内垂直初支的管花管注浆后,施工单位开始进行 成环。 洞内换拱。 (5)在左洞ZK155+970~ZKI55+947段左、右侧壁分 洞内换拱期间,监测单位紧跟施工进行监测。根据监控 别设置长4.5 m、8 m的(b42 X4注浆钢花管,对左洞山体进 量测反馈的数据显示,在换拱期间,拱顶平均沉降速率为3.3 行注浆加固处理,钢花管环向间距1.2 m。 mm/d、周边收敛平均变形速率2.1 mm/d,监测数据虽未达 (6)为保证洞口段结构安全,提高二衬钢筋的抗压能力, 稳定变形速率,但也没有发生较大的异常变形,处于可控范 通过设计验算,加密二衬环向主筋间距。 围内;在完成仰拱施作后,各项变形速率均小于1.0 mm/d, (7)左洞要待明洞施工完成、抗滑挡墙后的反压土石方 围岩变形得到控制。 完成后再进行掌子面的掘进。在掘进过程中,根据监控量测 施工单位根据监控量测反馈的数据,及时施作了二衬, 数据,若洞内围岩仍无稳定趋势,则继续采用第1条的加固 确保了隧道洞口偏压段的稳定。 处理方案。 (8)由于隧道左线出口偏压较严重,将明洞加长2 ITI至 参考文献 ZK155+977。明洞总长为5 m。 (9)由于明洞基底为软基,经挖探坑探测,约1.5 111见硬 [1] 关宝树.隧道工程施工要点集[M].2版.人民交通出版社,2011. 质岩石,将明洞基底超挖1.5 m,采用C15片石混凝土换填, [2] 杨景峰,刘贵生.太子庙隧道洞口偏压段软弱围岩施工技术 其襟边为0.75 m。 [J].公路交通科技应用:技术版,2012,95(11):84—88. (10)由于山体位移、套拱变形开裂,为确保套拱安全,将 [3] 黄忠财,马国民.豆子坪隧道洞口偏压沉降开裂及高边坡滑塌 原套拱的型钢拱架在仰拱部位闭合成环,并将明洞衬砌钢筋 处治[J].桥梁与隧道工程,201l(23):142—145. [4]何勇,易震宇.姚河坝隧道偏压进洞设计研究[J].公路,2011 的环向4,22钢筋间距由20 cm调整为15 1211"1。 (1O):268—271. 236 四川建筑第35卷3期2015.6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