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_ 1.古诗词阅读(5分) 己亥
杂诗 龚自珍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 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 【小题1】这首诗“ ”一词写出诗人离京的感受。(2分) 【小题2】说说“落红不是无情物, 化作春泥更护花”用形象的比喻表明了作者怎样的心志? (3分) 【答案】 【小题1】浩荡离愁 或 离愁【小题2】表明作者
要为国为民尽自己最后一份心力。或表明作者虽然辞官,但仍关心国家的前 途和命运。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 【小题1】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和赏析,要求学生仔细阅读,从原文中找出表达作者 感受的词语即可。 考点:鉴赏诗歌的语言。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小题2】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诗歌思想感情的赏析,作者以“落红”自喻,表明虽然也离开官场,但 仍关心关键的前途和命运。 考点:评价诗歌的思想内容或作者的情感态度。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2.佛祖呵呵冷笑道:“你那厮乃是个猴子成精,焉敢
欺心要夺玉皇上帝尊位?但恐遭了毒手, 性命顷刻而休,可惜了你的本来面目!”大圣道:“常言道:皇帝轮流做,明年到我家。只教他搬出去,将天宫让与我便罢了;若还不让,定要搅攘,永不清平!”佛祖道:“我与你打个赌赛:你若有本事,
一筋斗打出我这右手掌中,算你赢,再不用动刀兵苦争战,就请玉帝到西方居住,把天宫让你;若不能打出手掌, 你还下界为妖,再修几劫,却来争吵。”那大圣闻言暗笑道:“你如来十分好呆!我老孙一筋斗去十万八千里,他那手掌,方圆不满一尺,如何跳不出去?”那大圣收了如意棒,抖擞神威,将身一纵,站在佛祖手心里,却道声
“我出去也!”一路云光,只管前进,忽见有五根肉红柱子,撑着一股青气。他道:“此间乃尽头路了。这番回去,如来作证,灵霄宫定是我坐也。”又思量说:“且住!等我留下些记号,方好与如来说话。”拔下一根毫毛,吹口仙气,叫“变!”变做一管浓墨双毫笔,在那中间柱子上写一行大字云:“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写毕收了毫毛,又不庄尊,却在第一根柱子根下撒了一泡猴尿。翻转筋斗云,径回本处,站在如来掌内道:“我已去,今来了。你教玉帝让天宫 与我。”如来骂道:“我把你这个尿精猴子!你正好不曾离了我掌哩!”大圣道:“你是不知,我去到天尽头,见五根肉红柱,我留个记在那里,你敢和我同去看么?”如来道:“不消去,你只自低头看看。”那大圣睁圆火眼金睛,低头看时,原来佛祖右手中指写着“齐天大圣到此一游”,大指叉里,还有些猴尿臊气,大圣吃了一惊道:“有这等事!有这等事!我将此字写在撑天柱子 上,如何却在他手指上?……我决不信!不信!等我再去来!”好大圣,急纵身又要跳出,被佛祖翻掌一扑,把这猴王推出西天门外,将五指化作金木水火 土
五座联山,唤名“五行山”,轻轻的把他压住。 (节选自《西游记》,有删节) 【小题1】孙大圣被如来佛收伏之前,他闹出了
哪
些
事
?
(
4
分
)
答:
【小题2】孙大圣本领再大,也翻不出如来佛的手心。对这个故事你是怎么看的?(4
分) 答:
【答案】【小题1】(4分)孙大圣闯龙宫,强借定海神针做兵器;闹冥府,勾销了生死簿中猴属名字;偷桃、偷肴、偷酒、盗仙丹,搅乱瑶池蟠桃会;逃出八卦炉,大闹天宫,天兵天将拿他没办法。 (答出其他情节酌情给分)【小题2】(4分)参考示例一:尽管孙大圣没能跳出如来佛的手心,但是孙大圣却在如来佛的手指间撒了一泡猴尿,留下一股臊气。我认为,小说给佛祖开了个大玩笑,渲染了孙大圣对主宰 天地万物的如来佛的轻慢,孙大圣的桀骜不驯正体现了人民群众的反抗意识。参考示例二:孙大圣虽然本领高强,但是最终还是受制于如来佛。我认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现实生活中人们确实有很多难以摆脱的困境,本领再大的人也难以幸免。这故事其实正是当时人 们对某些社会现实无可奈何的反映。(可以有不同看法,但必须言之成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小说 【解析】 试题分析:【小题1】根据对《西游记》名著情节的了解,一般应知道孙大圣被压在五行山下之前的故事,因为这一部分相对接触得较多。根据四分的分值,最低应写出四个故事情节,如闯龙宫、闹冥府、 搅乱蟠桃宴会、逃出八卦炉、大闹天宫等。
【小题2】对于这个情节,可以从不同的角度去看,如果从悟空被擒的角度,可得出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一物降一物等观点与看法;如果从小说写作意图的角度,可以得出悟空在佛祖手心里 撒尿,使得悟空桀骜不驯的性格更加鲜明。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内容的积累能力。点评:学习中要注意积累的广泛性,既要注意的表面的知识,如作者、背景、写作特色、涉及人物及故事情节,甚至要知道一些细节,并且及时做笔记,做到积少成多,常读常新,逐步深化印象。对于课本上有关名著的内容更要引起足够的重视,平时可以有关情节和人物形象等内容,与同学们多交流,同学之间多讲一些里面的故事。这样,不仅提高了读名著的兴趣,做题时还能信 手拈来,得心应手。 3.名著阅读(3分)《论语》是记录
了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是家经典著作之一,是过去蒙童教育的必读、必背之书。书中很多章节讲学习的态度和方法,如“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 之间的辩证关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则强调了学习时 的重要 性。 【答案】儒 学习与思考 独立思考(或及时复习) 【考点】
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先秦诸子百家 【解析】试题分析:《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阐述了学习与思考之 间的辩证关系;“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则强调了学习时及时复习的重要性。 考点:本题考查名著阅读。 点评:要注意积累名著的文学常识,还要理解其内容。 4.关 雎
《诗经》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
差荇菜,左右流之。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小题1】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艺术手法?请举例分析其表达
效
果
。
(
2
分
)
(知识范围:古诗鉴赏;能力层级:理解、评价; 难度 0.50)【小题2】孔子说:“《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结合本
诗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2 分) 【答案】【小题1】运用“兴”的艺术手法(1分)。如本诗开头用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来起兴,引出“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成双成对的雎鸠鸟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由雎鸠鸟的和鸣联想 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1分)。(答出“比兴”“兴寄”“重章叠句”并举例分析其表达效果亦可)【小题2】(2)(2分)《关雎》是一篇男女言情之作。写一个男子对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这个过程显得美好、喜悦而又不低俗,所谓“乐而不淫”(1分);写求之不得的焦虑、苦闷而又 想象求而得之的热闹情景,所谓“哀而不伤”(1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诗的主要表现手法是兴寄,《毛传》云:“兴也。”什么是“兴”?孔颖达的解释最得要领,他在《毛诗正义》中说:“‘兴’者,起也。取譬引类,起发己心,《诗》文诸举草木鸟兽以见意者,皆‘兴’辞也。”所谓“兴”,即先从别的景物引起所咏之物,以为寄托。这是一种委婉含蓄的表现手法。如此诗以雎鸠之“挚而有别”,兴淑
女应配君子;以荇菜流动无方,兴淑女之难求;又以荇菜既得而“采之”、“芼之”,兴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等。这种手法的优点 在于寄托深远,能产生文已尽而意有余的效果。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语言的理解鉴赏。点评:鉴赏诗歌的语言时,(1)解释该字在句中的含义。先看练得的字是什么词性,结合词性,解释词的含义、明确词的手法。(2)展开联想把该字放入原句中描述景象。结合炼字所在具体诗句分析,写出什么景物特点或者在描摹情景情态时何效果。(3)点出该字烘托了怎样的意境,或表达了 怎样的感情。 在诗歌情感角度起到什么作用,并且是什么情感。【小题2】试题分析:《关雎》就是把古代男女恋情作为社会风俗习尚描写出来的。就乐调而言,全诗重章叠句都是为了合乐而形成的。郑樵《通志·乐略·正声序论》云:“凡律其辞,则谓之诗,声其诗,则谓之歌,作诗未有不歌者也。”郑樵特别强调声律的重要性。凡古代活的有生气的诗歌,往往都可以歌唱,并且重视声调的和谐。《关雎》重章叠句的运用,说明它是可歌的,是活在人们口中的诗歌。当然,《关雎》是把表达诗义和疾徐声调结合起来,以声调传达诗义。郑玄《诗谱序》云:“《虞书》曰:‘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然则诗之道,放于此乎?” 所以让人感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诗歌内容的能力。点评:分析时要看此诗句之前写了什么,之后又写了什么,前后有什么关联,与表现中心有什么关系等,做到综合分析,这样才能准确理解出诗句的作用及作者的意图。当然,分析时也要结合 诗的种类,看是写景诗、叙事
诗、哲理诗等。 5.阅读下面这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小题1】
他饱受生活的磨难,却说:“我要死死扼住命运的咽喉。”他遭受失聪的打击,却谱写出“英雄”的乐章。他就是法国著名的人道主义作家 写的《名人传》中的人 物 (2分) 【小题2】《名人传》中的三位伟人都是 和 造就的,作品赞美了他们的高尚品格 和 精神。(2分) 【小题3】请概述其中一位名人的一个典型事例。(2分) 【答案】 【小题
1】罗曼·罗兰(1分) 贝多芬(1分)
【小题2】痛苦和磨难(1分) 顽强奋斗(1分)【小题3】1824
年5月7日,在维也纳举行《第九交响曲》的第一次演奏会,获得了空前的成功。 当高度耳聋的贝多芬出场时,他受到观众五次热烈地鼓掌欢迎。贝多芬在终场后感动得晕了过去。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解析】试题分析:本段文字出自于法国作家罗曼罗兰写的《名人传》。罗曼.罗兰《名人传》记述了(贝多芬)和(米开朗基罗)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共同特点是在人生忧患困顿的征途上,为寻求真理和正义,为创造能表现真、善、美的不朽杰作,献出了毕生精力。 在这三部传记中,罗曼·罗兰没有拘泥于对传主的生平做琐屑的考述,也没有一般性地追溯他们的创作历程,而是紧紧把握住这三位拥有各自领域的艺术家的共同之处,着力刻画了他们为追求真善美而长期忍受苦难的心路历程。罗曼·罗兰称他们为“英雄”,以感人肺腑的笔墨,写出了他们与命运抗争的崇高勇气和担荷全人类苦 难的伟大情怀,可以说是为我们谱写了另一阕
“英雄交响曲”。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能力。点评:名著阅读题型多样,内容丰富,从呈现形式上看,有选择题、填空题、填表题、简答题;从考察内容上看,有识记积累题、归纳概括题、感悟理解题、欣赏评价题等。命题者选取名著中的一个语段,考查涉及的作者、出处、故事情节、主要人物以及对作品的理解和把握、人物形象的评判和鉴赏。这就要求我们阅读时,不仅要泛读还要对重点段落精读,深入了解作品中的人物, 关注人物的语言、行动,积极探究人物的性格和命运。 6.名著阅读 小小的花,也
想抬起头来,感谢春光的爱—— 然而深厚的恩慈 反使他终于沉默,母亲啊! 你是那春光吗? 【小题1】这首诗选自中国现代著名作家_ (2分)的诗集 _。(2分) 【小题2】这首诗主要表达什么样的主题。(2分)并根据诗集的内容,说说该诗集主要包 括哪三方面的内容。(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答案】 【小题1】冰心
(2分) 《繁星》(2分)【小题2】表达对母亲的爱(2分)三个方面内容:一是对母亲与童真的歌颂;二是对大自然的 崇拜和赞颂;三是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4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小题1】试题分析:这首小诗选自我国著名女诗人冰心写的诗集《繁星》,这首小诗是诗人在 印度诗人泰戈尔《飞鸟集》的影响下写成的。 考点:本题考查学生对文学及名著知识考查的能力。点评:这类题目要求学生对教材中及课后
推荐的名著要点加以了解和识记,尤其是名著里主要的 知识点,如文学常识等要记牢。
【小题2】试题分析:“母亲啊,你是那春光吗?”把母亲比作春光,体现了母爱的伟大,根据”母爱的伟大“来概括作品的主题为“母爱”。诗集《繁星》由164首小诗组成。冰心一生信奉“爱的哲学”,她认为“有了爱,便有了一切”。在《繁星》里,她不断唱出了爱的赞歌。她最热衷于赞颂的,是母爱。除了挚爱自己的双亲外,冰心也很珍重手足之情。她爱自己的三个弟弟。她在后来写作的一篇散文《寄小读者.通讯十三》里,还把三个弟弟比喻成三颗明亮的星星。冰心赞颂母爱,赞颂人类之爱,赞颂童心,同时她也赞颂大自然,尤其是赞颂她在童年时代就很熟悉的大海。歌颂 大自然,歌颂童心,歌颂母爱,成为冰心终生创作的永恒主题。 考点:本题考查考生名著阅读能力。点评: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同学们日常学习中的积累,不仅要积累作家作品,作者原名,写作背景,还要阅读作品,了解作品中的人物、情节、主题及写法特点,能结合所给的片断做适当的分析。 教材中的名著导读部分也是同学们应该重点阅读的内容。
7.阅读唐朝韩愈的《春雪》一诗,完成题目(6分) 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白雪却嫌春色晚,故穿庭树作飞花。 【注】这首诗是作者在京都长安(今陕西西安)时写下的。 【小题1】诗的第二句中,“惊”一词表现了作者怎样的心情?(2分) 【小题2】诗的三、四两句富有浓烈的浪漫主义色彩,生动传神。试从修辞的角度进行赏析。【小题3】身处江南的清
代诗人高鼎曾有诗句“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描写了春意盎然的早春之景。为什么长安和江南在相同季节中的同一月份却呈现出不同的气候特征? 请运用气象物候专题所学知识解释这一现象。(2分) 【答案】 【小题1】一词表现
了诗人终于见到春色的惊讶、欣喜之情。(2分)【小题1】用白雪盼春的拟人手法,表现了诗人渴望春天的急切心情,生动而传神;把白雪比喻 成飞花,把初春的冷落写成了仲春的热闹,富有情趣。(2分)【小题1】由于纬度的差异,高纬度的西北地区气温低,植物生长缓慢,和温暖湿润的低纬度的 江南地区相比,显得春天来得稍晚一些。(2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用“惊”句中字词的能力。紧扣住作者在见到早春之色时的那种心 情来鉴赏“惊”的妙处即可。【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的能力。根据诗句中“嫌”这一个字来分析运用的修辞手法,然 后根据拟人的修辞手法来分析效果,根据效果体会出诗人的感情饥渴。【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对物候知识的认知能力。根据影响物候的“维度与高下差异”来解释这一 现象即可。 8.阅读下面一首诗,回答问题。(6分) 晚春 韩愈
苹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注】①杨花,诗中指柳絮。 【小题1】请说出“百般红紫斗芳菲”中的“斗”的修辞手法,并简析其妙处。(3分) 【小题2】请发挥想像,用自己的话描绘“扬花”“漫天作雪飞”的情景。(3分) 【答案】 【小题1】(3分)拟人,形象生
动地写出了晚春时节花草树木竞相开花、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 【小题2】(3分)柳絮朵朵,像白雪一样,又轻又白,漫天飞舞,随风飘荡。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小题1】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句中精妙字的能力。奖
赏这个字时,先要弄明白“斗”这个字运用 的是什么修辞手法,然后表达出运用这种修辞手法的表达效果即可。(拟人1分,写出效果2分。)【小题2】本题考查描绘诗句画面的能力。描绘诗歌展示的画面时,(1)理解诗句的内容。(2)抓住诗句中的“景物”的特点。(3)发挥想象,用优美的语言描述即可。(写出“漫天”“作雪”基本 意思得2分,语言生动流畅得1分。) 9.下列对作家作品或名著解说有误的一项是( )A《背影》是朱自清的散文名篇。文章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着重写了车站送别的情景,表 现了父子之间的深情。 B.《变色龙》是英国著名作家莫泊桑的作品,他的代表作还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等。C.《格列佛游记》是英国作家斯威夫特的代表作,讲述的是英国船医格列佛因海难等原因流 落到小人国、大人国、飞岛以及马(慧骃)国等地的经历。D.“夜里家中失火了,外祖母头顶麻袋,裹着给马披的被子,冲进大火中抢救出硫酸盐罐,拦 住受惊吓的枣红马,央求邻居一起抢救仓库。”此情节出自自传体小说《童年》,作者高尔基。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作家作品【解析】本题考查对作家作品或名著解说的能力。B.《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
夫的作品,他的 代表作还有小说《装在套子里的人》等。 10.下列作家、作品、出处对应有误的一项是(2分)( ) A.《唐雎不辱使命》---刘向----《战国策》 B.《智取生辰刚》---施耐奄—《三国演义》 C.《范进中举》---吴敬梓---《儒林外史》 D.《中国人失掉自信力吗》---鲁迅---《且介亭杂文》
【答案】(2分) 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
作家作品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熟知文学常识的程度。B项《智取生辰纲》应出自《水浒传》而不是《三 国演义》。 11.阅读下面的诗,完
成小题(4分) 水仙子 咏江南 张养浩一江烟水照晴岚,两岸人家接画檐,芰荷丛里一段秋光淡,看沙鸥舞再三。卷香风十里珠帘。 画船儿天边至,酒旗儿风外飐,爱煞江南。 【小题1】.本词中“晴岚”的意思是____ 。 【小题2】.下列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A.“接画檐”再现两岸房舍鳞次栉比。 B.“十里”体现了江南人家极其富裕。 C.此曲描绘了江南水乡的美丽春色。 D.表达作者对江南美景的真切喜爱。 【答案】 【小题1】晴天空中仿佛有烟雾笼罩。
(2分) 【小题1】C(2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词 【解析】略 12.根据提示,用课文原句填空。(5
分) (1)《自嘲》诗中最能体现鲁迅爱憎分明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毛泽东《沁园春·雪》中化静为动、气势奔放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中认为“国恒亡”原因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海燕叫喊着,飞翔着,像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高尔基《海燕》) (5)人的美德犹如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培根《论逆境》
【答案】(5分)(1)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2)山舞银蛇,原驰蜡象,欲与天公试比高。(3)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4)像黑色的闪电,箭一般地穿过乌云,翅 膀刮起波浪的飞沫。(5)人的美德犹如名贵的香料,在烈火焚烧中会散发出最浓郁的芳香。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略
13.古诗词鉴赏(共4分,每小题2分)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小题1】下列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全诗叙写了出使的路线、沿途看到的风光以及听到候骑报告的最新战况,内容与题目紧 紧相扣。B.第二联描写塞上秋景:随风而去的枯蓬飘出塞外,南飞的大雁掠过北方少数民族居住的 上空,画面静谧而温馨。C.第三联描绘了烽火台上笔直的狼烟,蜿蜒曲折的黄河映衬着浑圆的落日,景色雄奇壮 观,气势恢宏。D.第四联写途中遇到侦察骑兵,得知都护爱前线打破敌
军的军情,显示出朝廷使臣对边疆 战事的关心。 【小题2】下列对诗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诗重点笔墨在于写景,以大漠、秋景为背景,用征、归雁、孤烟、长河、日圆等景 物,组成一幅塞外风光图。B.第二联用“出”、“入”描绘动态景物,第三联用“直”、“圆”描绘静态景物,动静结合,使画 面富于变化,意境深远。C.黄河横贯大漠,望不到尽头。一个“长”字,既抓住了景物的特征,又表达了诗人独特的审 美感受。D.“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两句雄浑开阔,诗中有画,堪称千古绝句,体现这首诗歌哀婉 消沉的艺术特色。 【答案】
【小题1】B 【小题2】D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诗 【解析】【小题1】“征蓬出汉塞,归雁人胡天”, 颔联紧承上联,转入对塞上景物的描写。此句诗人把自己比作飘飞不定的蓬草,表达了自己被排挤出朝廷的伤感和怨愤。写法上以“征蓬”与“归雁”为对,“出汉塞”与“入胡天”为对,一“征”一“归”,一“出”一“入”,对比强烈,于凄凉中含有悲壮。B项说 “画面静谧而温馨”明显是不正确的。【小题2】“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出一幅苍凉壮观的塞外风光图,雄奇瑰丽,意境雄浑,表达了诗人对守边战士的爱国精神以及边塞奇异风光的赞美之情。D项说这首诗“哀婉消沉”是不 正确的。 14.名著阅读(10分)
(A)最后,我要说,虽然我的眼前是一片黑暗,但因为老师带给我的爱心与希望,使我踏 入了思想的光明世界。我的四周也许是一堵堵厚厚的墙,隔绝了我与外界沟通的道路,但在 围墙
内的世界却种满了美丽的花草树木,我仍然能够欣赏到大自然的神妙。我的住屋虽小,也没有窗户,但同样可以在夜晚欣赏满天闪烁的繁星。我的身体虽然不自由,但我的心是自 由的。且让我的心超脱我的躯体走向人群,沉浸在喜悦中,追求美好的人生吧!(B)她笑的时候,黑色的眼珠亮亮的,闪出一种难以言表的愉快,她牙齿雪白,面孔虽然有点黑,可依旧显得年青。 她脸上最煞风景的大概就是那个软塌塌的大鼻子、红鼻子头了。她一下子从黑暗中把我领了出来,走进了光明,还为我周围的东西带来了美丽的光环! 她是 我永远的朋友,是我最了解的人,我与她最知心! 她无私的爱引导了我,让我在任何艰难困 苦的环境中都绝不丧失生的勇气!1.A段文字选自《 》,文中的“我”指 ,B段文字选自《 》,文中的“她” 指 (2分) 2.A.B段都提到了引领“我”走出黑暗的人,说说这两个给“我”带来光明的人物在性格上有 什么相似点?她们分别用什么方式来影响“我”的成长?(4分)3.结合原著情节,分别概述A.B两段中的“我”在童年时历经的磨难;这些磨难铸就了他们 什么样的优秀品质?(4分)【答案】1、
(2分)《假如给我三天光明》,海伦凯勒;《童年》 外祖母(阿库琳娜.伊凡诺 夫娜)。2、(4分)相似点:两人都是仁爱宽容、坚忍不拔、善于忍让,富于智慧的女性。(1分)A段莎莉文老师几乎是形影不离地陪伴在我身边,用尽办法教育我,主要是带我阅读与生活体验和通过游历结交各种良师益友的方式带我走向光明;(2分)
B段中的外祖母主要用言传身教的办法 熏陶我,通过讲故事的办法引导我茁壮成长。(1分)3、(4分)A段中的“我”(海伦·凯勒)由于一场高烧,失去了视力和听力,成为盲聋哑人,在家人和莎莉文老师的关爱之下,变得自强不息,积极乐观、倔强顽强。(2分)B段中的“我”(阿廖沙)经历了父亲早逝,寄养外祖父家,遭到外祖父毒打,后来外祖父与外祖母分家,“我”与外祖母相依为命,靠捡破烂维持艰苦的生活。在外婆的引导下,阿廖沙变得坚强勇敢,独立自信, 富有正义感和同情心。(2分)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文学常识及鉴赏》外国文学 【解析】试题分析:此题考查学生对名著的阅读和理解。用心读《课程标准》推荐的名著,了解作者、国籍,作品的关键情节、经典片段和名言警句,才能轻松应对试题。本题考查的是《假如给我三天 光明》《童年》两部作品,对其中的作者、人物、情节要有准确的把握。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15.下面关于文学作品内容及常识的表
述,不完全准确的一项是( )A.《林中小溪》作者是苏联作家普里什文,本文通过对小溪流过森林全程中表现出来的冲 决一切障碍、非到达自由水域不可的顽强精神的描写,表现出自己的生活信念和人生理想。B.《故乡》《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孔乙己》这几篇课文均出自鲁迅先生的小 说集《呐喊》。C.《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周代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六义”指 的是“风”“ 雅”“ 颂”“赋”“ 比”“ 兴”。D.《陈涉世家》选自《史记》,作
者司马迁是西汉时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本篇文 章记叙了陈胜起义的原因、经过和起义后的浩大声势。
【答案】B 【考点】初中语文知识点》基础知识及语言表达
【解析】试题分析:文学常识判断的知识点有作者名(字、号)、称谓、生活时代、作品名、体裁、书中人物、主要情节、作品主题及风格、流派等。本题抓住各项文字信息根据阅读积累判断作品知识 和内容判断正误,B错,《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散文。 考点:识记文学常识。能力层级为识记A。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