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来源:知库网
总第269期 敏j毛.c‘ Tota1.269 2014年2月(中)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February 2014(B)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路径分析 拜文萍 (南通大学江苏・南通226019)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 672—7894(201 4)05—0005—03 摘 要 创新人才的培养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也 方发展造就高素质人才。 是创新型国家建设的必然要求。通过对地方高校创新人才 1创新人才的科学认识 培养现状的分析.得出地方高校在创新人才培养上存在尚 1.1创新人才的内涵 未形成正确的创新教育理念、人才培养模式单一、学科设置 对于创新人才的科学定义,国内外还没有形成统一的 不合理、财政投入不足、评价体系不完善的问题,进而提出 认识,但是总的来说,国内外一致认为创新人才是拥有强烈 要通过更新教育观念、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调整学科专业结 的创新意识,永不安于现状,不断进取,从而能够取得创新 构、完善科技服务机制、积极筹措资金、改革评价制度来推 成果的人。创新人才应具备创新的思维方法、求实的科学精 动创新人才培养的进一步发展。 神、持之以恒的勤奋、广博的知识结构、与人合作的素质。 关键词地方高校 创新人才 培养路径 1.2对创新人才的特征分析 Analysis of the Culitvation Path of Innovative Talents in 1.2.1个人素质的全面发展是创新人才发展的基础 Local Universities//Bai Wenping 创新人才的意识、思维、精神和能力不是先天产生的, Abstract The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s is a necessary re- 也不是独立发展的,它们与其他素质是相辅相成的,可以说 quirement of the development of university education and the 创新人才是建立在个人素质全面发展的基础之上的。 construction of an innovative countyr.Analyzing the condition of 1.2.2个性独立自由是成为创新人才的前提 local university educational development,we can find that local 创新人才必然是个性独立的人,而不是模式化的人。虽 universities have a series of problems in the cultivation of inno— 然个性独立的人不一定有创造性,但缺少个性独立,就不会 vative talents such as the COITect concept of innovative education 有打破常规的勇气,就不会有开拓创新的能力,就不可能成 has not been formed,the talents training mode is single,the sub- 为创造性人才。 ject setup is unreasonable,the national ifnance investment is in- 1-2_3时代的进步会对创新人才提出更高的标准 sufifcient,and the appraisal system is imperfect.Furthermore,we 我们不能以掌握的知识量及专业经验多少来评价创新 can promote the development of innovative talents training 人才。作为创新人才,学习能力比知识量更为重要,同时运 through updating educational concepts,innovating talents train- 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新更关键。 ing mode adjusting the specilaty sturcture,improving hte mecha— 2高校培养创新人才的意义 nism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raising funds actively, 2.1是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需要 and reforming the evaluation system. 世界的发展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知识成为了最重要 Key words local universities;innovative talents;the path of culti- 的生产要素。知识发展的内核是创新,只有依靠创新,才能 vation 使知识转化为现实生产力,才能促使经济持续发展。而知识 的创新离不开创新人才,没有创新人才就没有知识的创新, 当今世界已进入了知识经济时代,掌握现代知识并具 也就产生不了经济效益和社会财富。因此,创新人才是知识 有创新能力的人是知识经济时代争夺的稀缺资源。党的十 经济时代争夺的稀缺资源,发展知识经济,必须造就成千上 八大提出:“我国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终能够在2020年 万的高素质创新人才。 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高校作为知识创新的主阵地,理应 2_2是进入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积极肩负起自己的责任,通过创新人才的培养为国家和地 经过多年的快速发展,我国综合国力大幅提升,中国的 基金项目:南通市社科基金项目“南通高等教育服务长三角北翼经济中心建设研究”(编号:2013BNT007)。 作者简介:拜文萍(1982一),女,江苏盐城人,讲师,研究方向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 5 教育观察 GDP已位列世界第二,然而事实上我们正面临着巨大的挑 战,我国在关键技术上的自主能力较差,有超过50%的关键 技术需要进口,同时环境污染和资源能源的压力也在日益 加剧,这些已成为进一步发展的瓶颈。因此,我们必须调整 发展思路,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 会上的报告》指出:“我国将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最终能够在 20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创新型国家这一伟大奋 斗目标,必须依靠培养造就大批优秀创新人才来抢占世界 科技的制高点。 2.3是高等教育自身发展的需要 首先,社会服务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三大职能之一,高 校如何利用大学的人才优势、智力优势和技术优势为国家 和地方发展做出贡献已成为高等学校的一项重要使命,也 是评判一所高校办学质量的重要依据,而这些离不开创新 人才的培养。其次,随着高等教育的大众化,当前大学生出 现了一种新型的结构性失业,出现职位空缺与失业并存的 局面。因此,高校必须创新人才培养方式,通过培养创新型 人才来提升社会服务能力和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质量。 3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3.1尚未形成正确的创新教育理念 多年来,由于传统观念的影响,高校师生在创新教育理 念上还存在一些误区。第一种观念认为创新人才必然是拥 有高学历的人。很多师生普遍会将创新与高学历等同起来, 认为只有高学历的人才可能成为创新型人才,事实上学历 只是个人的学习经历,不能代表个人能力,更不能代表个人 的创新能力。第二种观念是认为只有在科学技术方面有所 创新的人才是创新人才,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过分重 视自然科学而忽视人文社会科学。李岚清在北大百年校庆 的讲话中曾强调:“不能精于科学而荒于人文。没有科技,一 打就垮;而没有人文,就不打自垮。”第三种观念是把创新教 育等同于一些创造课程的开展,对学生进行创造技能的训 练。创造技能的确是创新教育的一部分,但如果把它和创新 教育等同起来,就将创新教育形式化和简单化。创新教育不 仅是创新技能的培养,更是创新素质的提升。 3.2教学方法落后,人才培养模式单一 长期以来,我国高校将知识型人才作为主要的培养目 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大多是依照模式来实施教学,认为 教学就是使学生掌握教学大纲规定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 能,教学活动缺乏丰富多彩性,不能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抹 杀了学生的个性化学习,学生的思考力和判断力被扼杀。在 实践环节中,实验室硬件投入不足,学生做实验过程中听得 多做得少,同时学生的实验教学内容与前沿的技术与研究 脱节,基本上属于对以往知识的验证和重复,导致学生独立 实验能力有限;在实习环节中,实习基地建设薄弱,学生不 6 能深入了解生产过程,实习基本属于参观性质的活动,学生 实习目的模糊,动手能力不强,自主创新能力较弱。 3.3学科设置不合理,缺乏特色 学科设置是高校办学多样化的体现,也是高校特色的 体现。然而目前地方高校在专业设置上不从自身特色出发, 盲目追求大而全,造成极大浪费,同时削弱自身核心竞争 力。地方高校在学科建设上存在学科建设总体水平不高,优 势专业数量不多,特色学科数量偏少的问题;同时学科发展 不均衡,各专业办学水平参差不齐,部分专业发展定位不准 确、办学目标不明确、改革措施不得力;地方高校普遍缺少 国家级重点学科和重点实验室,需进一步提高各级品牌特 色专业建设水平,进一步强化内涵建设;同时地方高校与重 点高校相比,有影响力与知名度的学科带头人偏少,特别是 缺少在国内外具有较高知名度的学科领军人物;同时不能 充分发挥自己的地缘优势,不能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角 度出发,与新兴支柱产业接轨的专业数量较少。 3.4财政投入不足,制约了创新人才培养的实施 有教育专家指出,政府对教育投入的严重不足制约了 教育的发展。长期以来,我国每年教育经费占GDP的比例远 远低于发达国家,在世界范围内也处于落后水平,中国教育 支出占GDP比例在全世界被统计的120多个国家中,排名 108位。而落实到高等教育上的财政投入更少,地方高校相 对于其他高校而言,综合实力不强,获得政府的财政经费投 入有限;同时许多地方高校还面临着需要巨大投入来完成 基础设施建设,普遍存在债务负担重,资金压力大的问题, 这直接制约着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例如创新人才的 培养需要相应的实验设备和用于尖端研发的实验室,而由 于资金问题,这些需求未得到满足,从而使很多研究还处于 理论层面。 3.5评价体系不完善,淡化了师生创新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有宽松有序的制度体系来保证, 然而地方高校在师生评价上的一些弊端对创新人才的培养 产生了消极影响。第一,对教师存在着重科研、轻教学、轻育 人的倾向。对于老师的主要考核标准是每年发表的科研成 果的数量及文章是否被检索等,从而导致教师花费大量时 间和精力闭门造车,发表论文,但很多论文的实际应用价值 并不大。第二,对于学生的评价缺乏灵活性和宽容度,有碍 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对于学生一般采用每学年一次的 “综合测评法”,即利用指标体系对学生各方面的表现得分 进行加权,得到一个分值后进行高低“择优”选拔。在这套指 标体系中,考试成绩占很大的权重,学生考试得分较高就能 取得较好名次。客观上来说这种方法本身还是很公平的,但 是学生只要会考试就能取得好成绩,这种导向不利于学生 的个性发展与全面成长。 总第269期 2014年2月(中) |if敏≮c‘ The Science Education Article Collects Tota1.269 February 2014(B) 4地方高校创新人才培养的对策与建议 4.1更新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创新人才教育理念 正确的创新人才教育理念是保障创新人才培养质量的 首要条件。首先,正确认识创新人才的内涵,判断是否是创 新人才的关键应该看他是否做出对人类发展有价值的创造 性成果,凡是取得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成果的人,均是创 造性人才。所以,并非拥有高学历的人才能成为创新人才, 任何人都可能成为创新人才。其次,创新人才可以在任何领 域出现,在自然科学、在技术领域中取得突破性成就的人是 创新人才,在文学等社会科学领域取得创造性成就的人也 是创造性人才。只有这样科学的认识创新人才,才能减少唯 学历热、证书热等不良导向,鼓舞各层次高校开展创新人才 培养,鼓励各领域人才进行创新性研究。 4.2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探索研究型教学模式 在人才培养上,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独 立探索精神与自主创新的能力,重点做好三方面的结合。 (1)教师与学生相结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留有一定的空 间给学生自主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欲,让他们能够从现有 实际出发得出自己的新看法和新认识『1_。同时鼓励教师将学 生吸纳到自己的科研项目中。(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创新 能力的培养必须依靠实践环境中的专业指导,这是创新素 质形成的机制。高校可以通过创新基地的建设,打破传统的 延时胜和验证性实验模式,让学生依据自己的兴趣,利用基 地的实验条件,提出创造性的想法;走“产学研结合”的道 路,产学研将教学、生产、科研紧密结合起来,引导师生将视 角放到生产领域进行社会服务,符合高校发展需要,也符合 社会和市场的发展需要。(3)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知识与能 力的提高单单依靠课堂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第二课堂 来激发学生的爱好与兴趣,通过第二课堂为学生提供实践 活动空间,营造氛围。 4.3适应区域发展需要,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高校在办学方向上应以服务地方经济为导向。第一,应 根据地方国民经济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和产业结构调整的趋 势,对未来一段时期内,经济社会发展对高级专门人才的需 求在规模、层次、专业上的具体情况做出科学准确的预测。 然后在此基础上,对高校专业设置的种类和数量及其布局 进行总体的规划。第二,立足地方经济优势,培育学科专业增 长点,大力发展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特色学科、 新兴学科,形成新的生长点和新的优势。对于与地方支柱产 业发展相关的专业要加大建设力度,重点建设,为地方产业 发展提供丰富人力资源;对于一些不能适应经济发展、学生 就业有困难的专业要下定决心进行调整,减小招生规模乃 至停招 。 4.4完善科技服务机制。服务地方经济发展 高校是知识创新的主阵地,是先进文化的辐射源,应积 极主动担负起自己的社会职能,为地方经济与社会的发展 做贡献。首先,通过机制建设促进科技成果较快转化为现实 生产力。地方高校取得的科技成果并不少,但能够转化为现 实生产力的并不多,关键在于相关渠道还不通畅。可以加强 与政府的合作,以促进风险投资的介入;同时扩大社会投资 渠道,加强与企业的合作,更好地实现技术转让、入股等;也 可以通过创办高新技术企业,共建研究平台。其次,成立专 门的社会服务机构。设立各种咨询事务中心,建立起高校与 社会联系的渠道,为地方部门和企业提供科技、政策、法律 等各方面的咨询,为地方发展献计献策。 4.5积极筹措资金,夯实创新人才培养的物质基础 创新人才的培养需要大量资金的投入,这种投入还要 是长期稳定的。首先,寻求政府部门的财政支持。2009年11 月,由中央专项拨款、教育部启动的“基础学科拔尖学生培 养试验计划”在北京大学、清华大学等11所国内知名大学 启动,该项目培养了一批拔尖人才,取得了预期目标。地方 高校获得中央部门拨款的能力较弱,地方政府应积极支持 地方高校创新人才的培养,保证创新人才培养的资金投入, 帮助高校突破创新人才培养的资金瓶颈。其次,整合资源, 多渠道筹措资金。创新人才的培养离不开社会各部门的支 持,要多渠道、多形式宣传介绍学校的建设成果,在取得良 好沟通的基础上更多地争取社会各界的关心支持,通过承 担科研项目,与社会广泛合作,接受捐赠等多种途径,积极 筹措经费。 4.6改革评价制度,激发师生创新热情 制度对人的行为具有导向作用,要通过科学合理的制 度建设来引导师生进行创新。在评价内容上要注重针对性 与全面性,要加大创新培养成果在师生评价体系中的权重, 同时不仅对已取得的创新成果进行激励,对于在创新平台 及创新文化建设等方面的成绩也要给予肯定;评价主体上 要坚持多元化,要从政府、社会和学校的不同角度来衡量高 校创新人才培养的质量;评价过程中要注重过程化,要关注 学校创新人才的培养过程,以便较快掌握人才培养过程中 的问题,从而及时寻求解决方法与措施,保障人才培养质 量;评价结果要体现激励作用,评价不是最终目的,而是为 了提高师生积极性、进一步挖掘和发挥师生潜能,从而培养 师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宏.高校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与实践[J】.高校教育管理, 2008(10). [2]林加全.突出地方特色,服务地方发展——钦州学院面向区域办 学的深层思考『J].钦州学院学报,2009(2). 编辑李前锋 7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