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三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初三九年级上册语文(外国诗两首)教案、教学反思、板书设计 (教学目标)
1、在诵读中感受自然的美。
2、体会写景抒情诗表达的根本特点,并尝试写简单的诗。 3、理解诗人对自然和生活的爱。 (教学重难点) 1、诗歌诵读。 2、诗歌仿写。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流程) 一、导入
同学们,英国有一位浪漫主义诗人叫济慈,他说“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这句经典的话本身也是一句诗,它告诉我们生活的本质就是诗,人的一生也是诗。如果我们能用诗意的眼光来观察我们平凡的生活,我们就会发觉生活中时时有诗情,人生处处有诗意。写诗,并不像许多同学想象的那么困难,今天,就让我们以两首优美的外国诗为阶梯,去尝试一下写景诗的创作。
二、品读济慈和叶赛宁,感受写景诗的特点 1、介绍两位诗人:
济慈〔1795~1821〕,英国诗人。1795年10月29日生于伦敦。9岁时父亲去世,母亲改嫁,济慈和两个弟弟由外祖母收养。15岁时母亲又病故,外祖母托付两名爱护人经营他们兄弟的财产。起初济慈是学医的,他喜好文学,但对医学并不厌弃,通过考试获得内科医生执照,还继续学习外科。直到1816年11月间,济慈才决心放弃医学,从事文学创
.
教学文档
作。他的诗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都很强。他认为,一个大诗人对美的感受能压倒或抵消一切其他的考虑,这就是他的“天然接受力〞的思想。他曾说,他可以深刻到一只麻雀的性格中去,同样可以“在瓦砾中啄食〞。济慈是英国浪漫主义诗人中最有才气的诗人之一,他的诗对后世的影响很大,维多利亚时代诗人、唯美派诗人、“意象派〞诗人都受到他的影响。惋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叶赛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风格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自由诵读感受诗意诗情: ⑴ 自由读、表演读、配乐读。
⑴ 自由谈一谈你从这两首诗中读出了什么样的诗情。 引导学生交流:
(蝈蝈和蛐蛐)中的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热爱生活乐观地对待生活。
(夜)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闲、宁静的心境。 3、自由诵读议一议诗歌的言语:
⑴ 重点读(蝈蝈与蛐蛐)引导学生体会:
散文一样的言语:娓娓道来,似在说话,不造作不生硬。 感受方法:改变诗歌分行排列的方法,把它们以散文的形式排列,读一读体会一下,原来,散文诗就是一篇散文。
⑴ 重点读(夜),引导学生体会:
诗的言语就是形象化、细节化、生动化的言语; 景物的铺排:松林、夜莺、长脚秧鸡、溪水、明月; 特点的凸现:松林的“幽暗〞、夜莺的“歌声〞、长脚秧鸡的“欢
.
教学文档
嚷〞、大河的“银星〞、小溪的“银波〞……
⑴ 教师总结:
写景类抒情诗其实很简单: 写诗,就是老实地写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细腻地描绘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优美地表达出心中的话; 写诗,就是灵敏地排列出心中的话; ……
三、他山之玉:看看如何把散文变成诗 1、把(春)的前几段变成诗: 盼望着 盼望着 东风来了 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 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 水涨起来了 太阳的酡颜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 从土里钻出来 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 瞧去
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
教学文档
2、把记叙文变成诗:
深圳的程少堂老师曾把(荷花淀)的开头由记叙文改成这样了: 原文:月亮升起来,院子里凉爽得很,干净得很。白天破好的苇眉子湿润润的,正好编席。女人坐在小院当中,手指上缠绞着柔滑修长的苇眉子,苇眉子又薄又细,在她怀里跳跃着。
月亮 升起来 院子里 凉爽得很 干净得很 白天 破好的
苇眉子,湿润润的 正好编席 女人 坐在 小院当中 手指上 缠绞着 柔滑修长的 苇眉子 苇眉子 又薄又细 在她怀里 跳跃着
.
教学文档
四、自由创作
以(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为题,或者以(夜)为题,模仿这两首诗简易朴实的写法,即兴创作小诗一首并朗诵交流。
〔提示学生:如果觉得难,可以写成散文再考虑形式。〕 五、课外作业
自由创作诗歌,在班上举行诗歌创作比赛。 (教学目标)
1、学习静谧、联想、喧响等生字词,读准字音,理解含义。 2、能够有感情地朗诵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出停顿。
3、能说出诗人选取代表性季节和选取小生命〔蝈蝈、蛐蛐〕进行创作的意图,理解诗人为什么发出“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的感慨。能用自己的言语描述出(夜)中诗歌意象的逐层勾勒,体会诗人静谧的感情。
4、能说出两首诗风格的不同,体会自然的多面〔生命的跳动和静谧祥和〕。
(教学建议)
1、通过多种形式、多遍的朗读,整体感想诗歌。
2、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想象,如把自己想象成蝈蝈、蛐蛐,体会诗中的感情。
3、教师引导学生大胆拆分诗歌,重组意象,体会(夜)中静谧。 4、教师和学生一起总结诗歌的学习方法。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课时 蝈蝈与蛐蛐
.
教学文档
一、导入新课
面对大自然,诗人总有唱不完的歌,即使极为平常的昆虫的叫声,在诗人的笔下也会变得情味浓郁,富有内涵。即使是最平常的夜景,在诗人的笔下也能变得漂亮而熠熠生辉。今天,让我们走进外国诗两首中,去倾听生命的歌吟。
二、作者简介
济慈〔1795~1821〕,英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年少即成孤儿,生活贫困,做过医生助理。自幼喜欢文学。1817年出版第—部诗集(诗歌),其中有名篇(蝈蝈与蛐蛐),从此斩露头角。他在短促的一生中留下不少著名的诗篇,如颂诗中的(夜莺颂)(希腊古瓮颂)(秋颂)(忧郁颂),十四行诗(白天逝去了)等。
他的诗想象丰富,绚丽多彩,诗中有画,色彩感和立体感强,具有一种永恒的美,一如温柔、清丽而又梦幻般恬静的月光,洋溢着进步的自由精神和人类的崇高理想。他主张诗人以“美的梦幻〞“自由的想象〞进行创作,表现“永恒的美的世界〞。他的诗对英国维多利亚时代的诗人、后来的唯美派诗人以及20世纪的意象派诗人都有很大影响。诗人25岁宏才初展时,就不幸与世长辞。他留下的墓志铭是:“这里安息着一个把名字写在水上的人。〞
三、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要求学生注意把握朗读节奏。 2、学生自由朗读。
3、分组朗读,开展朗读比赛。 四、新课讲授 1、教师提示: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
教学文档
2、教师点拨:
这首诗歌很富有田园诗的情趣,意境优美,洋溢着明朗欢快的情调。“全部的鸟儿因骄阳而昏晕,/隐藏在阴凉的林中〞“新割的草地周围的树篱〞“可喜的草丛〞,这些描写展现了盛夏生机勃勃的景象,衬托了夏天白日“蝈蝈的乐音〞的美妙;“它争先/沉醉于盛夏的豪华,它从未感到/自己的喜悦消逝,一旦唱得劳累了,/便舒适地栖息在可喜的草丛中间〞,渲染了“蝈蛔的乐音〞浓郁、喜悦的感情色彩。“在寂寞的冬天夜晚,当严霜凝成/一片宁静〞“在逐渐升高的暖气,/昏昏欲睡中〞等句,表现了严冬寂寞宁静的冷清景象和人们家中的温馨气氛,衬托了冬天夜晚“蛐蛐的歌儿〞的动听。最后,在诗人的联想中,两幅画面叠印在一起。
3、这首诗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局部;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盛夏──蝈蝈的乐音
大地的诗歌 充满生机 严冬──蛐蛐的歌儿 4、理解虫鸣的象征意义?
明确:诗人制造蝈蝈和蛐蛐的意象,表露了济慈的创作思想,即诗应该给人以抚慰,并提高人们的思想。蝈蝈和蛐蛐充满活力,它们的鸣声周而复始,永不停息,那就是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鼓舞人们乐观地对待生活。
5、尾声:“从蛐蛐的歌中好像听到了蝈蝈的呜叫〞。理解盛夏的蛔蝈和冬天的蛐蛐是怎样联系起来的。
明确:这是诗人的联想,将冬天的蛐蛐的歌儿照应盛夏的蝈蝈的乐音。点出起伏不停,点明中心:从来不会死亡,从来没有停息的大地的诗歌。
.
教学文档
6、如何理解诗人把夏天蝈蝈的“乐音〞和冬天蛐蛐的“歌儿〞称为“大地的诗歌〞?
明确:美好的诗歌是动人心弦的,因为它是生命的歌吟。诗人把蝈蝈和蛐蛐当作大自然的歌手,把它们的鸣唱当作大自然的诗歌,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由衷赞美之情。“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正是全诗主题的揭示。
五、作业安排 研讨与练习一。 (板书设计) 蝈蝈与蛐蛐 济慈
〔夏〕蝈蝈的乐音
主题: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冬〕蛐蛐的歌儿
构思:短小精巧又十分大气 第二课时 夜
一、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学习其它一首外国诗。 二、整体感知
1、教师范读诗歌,学生听读。
2、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整体把握诗歌内容。 三、新课讲授
1、分析诗歌内容,感受并形象描绘诗人笔下的夜景: 明确:诗中的夜景静谧、漂亮。
.
教学文档
诗的第—节描写夜的静谧。随着夜的来临,自然万物都归于寂静:平静的河水好像悄悄进入梦乡,松林不再喧响,夜莺停止唱歌,秧鸡也不再喧嚷。
第二节写在夜的寂静之中,潺潺的溪水在轻轻地唱歌,这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而更显其静。然后由听觉转入视觉,引人月光的意象描写夜的漂亮:明月的银辉静静地洒落大地,周围的一切都沐浴在月色之中。
第三节进一步描写月光下大自然的漂亮:大河,小溪,浸水的原野上的青草。都在月光下熠熠生辉。
第四节又回到夜的静谧,并再次写到漂亮的月色,这是以反复的吟咏造成诗的节奏美和旋律美,深化夜的静谧、漂亮的气氛。
2、学生品读诗歌:
思考:诗歌传达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明确:诗人叶赛宁是大自然的歌手,他从自然中汲取灵感,又把自己融人自然。纯然绘景中,渗透着生命的底蕴,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闲、宁静的心境。
3、拓展延伸:
同是写夜的诗歌,这首诗和郭沫假设的(静夜)给人的阅读感受有什么异同?
静夜
月光淡淡,
笼罩着村外的松林。 白云团团, 漏出了几点疏星。 天河哪里? 远远的海雾模糊。
.
教学文档
怕会有鲛人在岸。 对月流珠?
分析:这两首诗都描绘了静谧、漂亮的月色。叶赛宁的(夜)全篇描写眼前的实景,从中传达出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他安闲、宁静的心境;郭沫假设的(静夜)在写景的根底上转入想象的世界,引出诗人对神话传闻的联想。
四、作业安排 研讨与练习二。 (板书设计) 夜 叶赛宁
河水 松林 夜莺 秧鸡 〔反复吟咏〕 溪水 月色 大河 小溪 青草
静谧、漂亮 〔安闲、宁静的心境〕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
⑴ 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的特点。 ⑴ 写景诗的特点。 ⑴ 分析写景诗的意境。 2、过程方法目标: 自主、合作、探究。 3、感情目标:
观赏和热爱大自然,培养生活的情趣。 (重点难点)
.
教学文档
如何观赏写景的诗歌的意境。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学习和观赏第—首诗(蝈蝈与蛐蛐)
作者简介:济慈,美国浪漫主义诗人,出身卑微,年少既成孤儿,自幼喜欢文学,他的一生写了不少的著名诗篇,如(夜莺颂)等,惋惜正当他初展宏才的时候,就不幸与世长辞,时年才25岁。
1、读熟诗歌,注意体会所表达的感情。 2、整体把握:
这是一首大自然的颂歌,他通过对盛夏“蝈蝈的乐音〞和冬日“蛐蛐的歌儿〞的描写,赞美“大地的诗歌从来不会死亡〞。
3、问题研究:
这首施在构思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开头一句与“大地的诗歌呀,从来没有停息“相对应分为两局部;动静相衬,意境优美。〕
4、课后练习一:
诗人这样写,借以歌颂大自然的无限美好和勃勃生机,表达了对大自然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三、学习和观赏第二首诗(夜) 1、作者简介:
叶塞宁,俄罗斯诗人,他的诗感情真挚,风格清新,并擅长描绘大自然景色。
2、赏析,归纳这首诗的内容,并体会诗歌所描写的意境美:
.
教学文档
第—节:写夜的静谧。 第二节:写溪水的唱歌。
第三节:写月光下大自然的漂亮。 第四节:再次写到漂亮的月色。 3、结合课后练习二训练:
⑴ 用自己的话,描绘所写的夜景。 ⑴ 这首诗传出诗人怎样的心境?
4、反复朗诵这首诗,体会诗中所描绘的美景。 5、当堂做完(根底训练)。 (教学课后记)
这首诗意境非常美,对学生而言较难理解,教学中应当注意激发学生的感情,从中体会诗歌的美,并能结合自己的理解,去试验着写一首小诗。如(月光下的校园)、(静静的公园)等。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Copyright © 2019- zicool.com 版权所有 湘ICP备2023022495号-2
违法及侵权请联系:TEL:199 1889 7713 E-MAIL:2724546146@qq.com
本站由北京市万商天勤律师事务所王兴未律师提供法律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