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焦点与走向_关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研究的思考

来源:知库网
第18卷第6期2007年12月桂林旅游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JournalofGuilinInstituteofTourism

Vol.18No.6Dec.,2007

[旅游文化研究]

焦点与走向:关于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研究的思考

贾鸿雁

(东南大学旅游学系,江苏南京 210096)

󰀁

[摘 要]自我国创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制度以来,随着全社会文化遗产保护意识的加强和旅游业的迅猛发展,有关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的研究活跃,就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名城旅游发展中的问题及对策等,在理论与技术层面进行了有益的探讨,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也存在理论研究缺乏创新、研究方法较为单一、个案研究冷热不均等不足。[关键词]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6080(2007)06-0916-04

  作为文化遗产保护的重大举措,我国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提出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概念,并分别于

1982、1986、1994年公布了3批99座历史文化名城,2001年以来又先后批准了9座,使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的数量达到了108座。随着旅游活动的迅速普及与文化含量的提高,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业中的地位日益得到人们的重视,对名城旅游发展的研究颇为活跃,其中的焦点问题主要集中于以下诸方面:  一、名城旅游究竟有多“重”?

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有着天然的联系,这是不言而喻的。在公布第一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的相关文件中提到“做好这些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和管理工作,对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发展我国的旅游事业都起着重要的作用”,可见促进旅游发展也是公布名城的初衷之一。然而,在我国的旅游业发展进程中,历史文化名城究竟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其重要性究竟如何呢?研究者通过理论分析和实证与定量分析阐明了名城在旅游业中的地位和作用。

首先,历史文化名城是旅游资源的富集区。几乎所有的研究者对名城旅游资源内容丰富、类型多样、数量多、品位高、独特性强等特征都给予了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杨文棋、王富德还对名城中的文保单位、风景名胜、世界遗产等进行了定量分析。王富德指出:截至2001年6月,国务院公布的1268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中48%以上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范围内;截至2000年11月,中国27处世界文化遗产中17

[2]

[3]

[1]

处位于历史文化名城范围之内,占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的63%;在中国20世纪100项考古大发现中,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占到1/3左右;截至2002年4月,中国审批建立的120处国家重点风景名胜区中近30%以历史文化名城为主要依托或靠近重点风景名胜区。从旅游资源赋存特点看,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占据了半数以上的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资源,数量、品位、类别

[3]均为上乘。

其次,历史文化名城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中心。李芸认为,除了高质量的旅游资源以外,历史文化名城还以其方便的交通、活跃的经济、优越的商务与购物环境、发达的科技与信息、先进的服务与娱乐、强烈的城市文化等对旅游者形成巨大吸引力,城市的旅游功能日益成为城市的重要功能,城市旅游收入也普遍在旅游总收入中占有主要地位,名城旅游已成为当代旅游的主体。白仲尧称,现代旅游是以城市为中心向四周扩展的,文化是旅游服务的灵魂,在这两个前提下,拥有众多文物古迹的历史文化名城是旅游产业布局的纲要和发展的重点,成为提升旅游产业成熟程度的基石。王富德则通过在国家优秀旅游城市建设、“七五”至“九五”期间旅游产品设计开发方面的定量分析,雄辩地说明了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几乎支撑着中国旅游业的大半江山。

[3]

[5]

[4]

名城旅游向何处去?  二、

既然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国旅游业发展中举足轻重,那么,名城旅游该朝着什么样方向发展呢?有研究

󰀁[收稿日期]2007-07-19

[作者简介]贾鸿雁(1970- ),女,河北邯郸人,东南大学旅游学系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旅游文化、文化遗产旅游。

916者提出,“每一个名城都应当努力向旅游城市乃至优秀旅游城市的方向发展,这是新时期我国旅游产业发

[6]

展和开发利用历史文化名城的客观要求”。其理由是:旅游城市是旅游产业发展的主体,旅游早已成为现代城市的一个基本功能,而历史文化名城具有建设成为旅游城市的先决条件,并且从名城保护的角度看,建设旅游城市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开发利用的最佳结合点之一,是保护和开发利用名城的有效方式。还指出,提升城市旅游功能是把名城建设成为优秀旅游城市的关键。

但也有研究者持比较审慎的态度。如陈仙波在题为《文化名城应当成为旅游名城》的文章中就首先声明:“我这里说‘文化名城应当成为旅游名城’,并不是指所有的文化名城都应当成为旅游名城”,仅指“绍兴这个文化名城必须成为旅游名城”。赵夏指出,旅游业毕竟是双向的选择和承诺,既要从资源的实际情况出发,又要考虑客源的市场构成,并不是任何历史人文资源都可以转化成可供观赏的旅游景观。他针对我国历史文化名城、著名古都洛阳的具体情况,认为虽然有些名城历史文化渊源深厚、文物藏量甚众、旅游景型景系齐全完备、历史遗迹处处可寻,但毕竟不能等同于一般意义上的旅游资源;考古、历史及其他科研学术意义,毕竟不能完全替代现实的旅游价值,因此,应慎重对待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发展。我国的历史文化名城数量众多,入选标准并不完全统一,旅游基础差异甚大,其旅游发展的目标与方向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8]

[7]

旅游形象,等等。另外还有名城其他城市职能对旅游形象的负面影响问题。如依绍华指出,我国历史文化名城和工业能源基地大同不仅古城形象、旅游城市形象不突出,没有鲜明的特点,而且因为其煤都形象根深蒂固,大同以历史文化名城形象开展旅游业受到负面影响较大[14]。事实上,我国不少名城迭经变迁,古城面貌、城市职能已发生重大变化,这里提出的历史文化名城与能源、工业基地及旅游业的关系应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

至于名城个性化的旅游形象如何树立,研究者对于影响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形象定位的因素、定位的方法,提法颇多,仁智互见。赵煌庚认为城市旅游形象定位受城市区位、文化背景、市场发育、资源吸引、政府行为等条件制约,并受政府扶持、科技创新、城市管理、市民行为等因素支持,其定位模式有资源主导型、都市引力型、文化功能型、市场需求型、功能复合型[15]。陈玉英认为名城旅游形象定位的思考视野应包括历史思考、人文思考、文化思考、艺术思考、创意思考5个方面,从历史的角度去思考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形象是根本。但他同时也强调,受客源市场需求、旅游营销手段和旅游规划方法理念的影响,历史文化并非历史文化名城的最佳旅游形象。吴翔、付邦道在对开封的旅游形象研究中提出,旅游资源及历史文脉和公众的认知是旅游形象策划的基础,并对旅游形象的替代性进行分析,强调形象策划必须注重主体形象与同类旅游地的差别,突出独特性和地方性[17]。研究者还从理念形象、视觉形象、行为形象诸方面为一些历史文化名城做了旅游形象设计的尝试,并为其塑造提出建言。其中,魏遐、祁黄雄考虑区域背景与形象定位的结合,提出旅游形象建立的景观途径,认为旅游形象的建立要落实到空间上,确定节点、景观轴、敏感空间位置,并进行相应的景观建设

[18][16]

[13]

名城旅游形象如何树立?  三、

城市的旅游形象是旅游者在游览城市的过程中

通过对城市环境的外在风貌、建筑形体等的观赏游览和对市民素质、民俗民风、服务态度等软件的体验所产生的城市的总体印象[9]。良好的旅游形象可以充分反映出旅游城市独特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反映出该地良好的社会风情和服务质量,从而具有招徕游客的吸引力。缺乏个性是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形象上受研究者指摘最多的问题。如李佳、赵毅认为,个性鲜明、亲切感人的形象及高质量的旅游产品可以形成较长时间的垄断地位,其垄断力的来源是旅游形象的差异化、个性化,而重庆在都市旅游形象塑造方面仍显得不足;王雪梅、甘丽认为四川省7座历史文化名城缺乏鲜明的旅游主题和个性,整体旅游形象不突出;林中燕认为福州旅游存在的问题之一是无明确的、辨认性强的旅游形象[12];李影在探讨天津在大北京旅游圈中的定位时强调要树立具有天津特色的

[11]

[10]

  四、名城旅游资源如何开发?

李继峰对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的问题进行了概括,认为我国名城在旅游开发过程中,受资源、设施、决策、科技等客观和主观因素的影响,产生诸多不谐和因子,主要表现在旅游资源方面和旅游资源开发转化方面。名城在资源方面资源存在着总量丰富,文物价值高,旅游价值偏低;地下多,地上少,损坏严重;无形多,有形少;地上文物空间分布零散而偏远;景型齐全,缺少精品景点景区等共同的不足。在旅游资源的开发转化上则存在着特色开发利用不足,缺乏个性特征;注重物质资源开发,忽略非物质资源的软开发;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力度不足,周边环境差,影响可持续利用;文化内涵缺失张扬性,解说系统不健全;旅游

917资源开发中科技投入较少等问题。这些问题在其他研究者的个案研究中得到印证和补充。如袁书琪认为福州高品位的宗教文化资源在旅游开发中被忽视和浮于浅表;程洁如认为潮州旅游资源开发存在凉热不均的问题[21];李芸认为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破坏了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资源环境[22];潘开华等认为随州存在大量旅游资源闲置、配套跟不上等问题[23];等等。

由于历史文化名城深厚的文化内涵是其发展旅游的优势和特色所在,因此,在名城的旅游开发问题上,研究者大多强调旅游资源文化内涵的发掘与体现,如甘萌雨、张捷认为历史文化名城应围绕历史文化遗存进行旅游系统建设、利用历史路段设计旅游线路[24]。这方面的有大量针对具体城市的个案研究,对寿县、平遥、荆州、潮州、福州、重庆、桂林、汉中、邯郸、昆明、凤凰、乐山诸名城的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分析评价,提出开发构想。有两点值得特别注意:

其一,对名城特色与优势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特色与优势文化资源是构成名城旅游吸引力和形成拳头旅游产品的主导因素,是名城旅游资源开发的重心所在,应给予充分的重视。吴晓东提出盐都自贡旅游发展的根和后劲是盐文化[25];陈文君认为近现代史迹是广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的组成部分和主要标

[26]

志,提出要构建广州“近、现代史迹旅游中心”;潘洵等认为抗战文化资源是重庆历史文化名城最富价值、最有代表性的资源[27];李向明认为充分挖掘景德镇旅游资源的陶瓷历史文化内涵是其旅游业发展的关键,并对陶瓷历史文化资源深度开发提出了相应的策略[28];梁化奎等提出徐州的旅游资源中,战争文化资源是最为厚重的一笔,提出点、面结合开发徐州战争文化的粗略构想;等等。

其二,对名城非优势文化资源的开发研究。历史文化名城的内涵丰富多彩,有些方面虽然并非该名城的特色与优势所在,但仍有相当的旅游价值,对此类资源的开发将使名城的旅游业更趋于全面和完善,增添活力与动力,对名城旅游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如罗玲讨论重庆民俗文化资源的开发;袁书琪论福州宗教文化的种种价值,提出对福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进行再开发的策略[20];赵健对桂林历史上遗留下的佛教资源进行统计,提出开发桂林佛教文化旅游的思路[31];张玲蓉认为有效地利用杭州丰富的佛教文化积淀,保护和开发一些佛教文化景观,是新世纪杭州旅游业新的增长点;郑元同分析了乐山汉文化旅游资源的价值,认为其开发利用可缓解大佛等主景区的压力918[33]

[32]

[30]

[29]

[20]

[19]

  五、名城旅游与名城保护如何协调?尽管从根本上来看,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与旅游发展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但在名城发展旅游的实践中,二者又常常存在着现实的矛盾和冲突,因此,两者的关系问题也是研究者关注的焦点。李芸归纳旅游城市化给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和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为:󰀁旅游城市化带来巨大的人口压力,造成旅游资源的破坏;󰀂城市用地剧增,不断蚕食和破坏风景名胜区; 城市环境质量下降,旅游环境和景区生态系统破坏严重;!现代城市景观与旅游整体环境意境不协调[22]。黎洁、李垣结合大理的情况,总结了发展旅游业对名城文物和社会意识形态的负面影响:󰀁民族文化的商业化和娱乐化;󰀂文物遗址重修不能保持原貌和原有的文化内涵,导致隐性破坏; 发展旅游业对当地人的意识形态、道德规范、传统文化也有影响,如导致淳朴民风有所改变等[34]。张松以平遥为例提到了过度的旅游开发有负效应,甚至出现“观

[35]

光公害”问题等。

保护好历史文化名城是发展旅游业的基础和前提,名城保护必须同历史文化资源的开发结合起来,这已成为人们的共识。为实现名城历史文化资源与现代旅游经济发展的有机对接,研究者提出应确立“大旅游”思想、大资源观念和大区域意识,树立新的开发观、资源观和市场观,强化生态意识、保护意识和可持

[36]

续发展意识;“变景点式开发为区域性开发”、“全面保护,适度利用”,寓保护于发展之中[37];把旅游开发作为城市的一项基本职能,进行古城保护与旅游建设、城市开发与大旅游一体化建设[9]等观点,并在个案研究中提出具体对策。而名城旅游规划在两者关系的协调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严国泰从挖掘文化内涵入手,提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规划理念,以及确保名城文化旅游产品沿着规划设定的目标轨迹发展的前馈与反馈控制系统

[38]

问题与走向  六、

综观十年来有关历史文化名城旅游的研究,在理论与技术层面进行了有益的尝试,取得了一定成果,

但也暴露出一些不足:1.理论研究缺乏创新。如有关城市旅游形象定位的论文数量很多,但大同小异,无助于理论的推进;2.研究方法较为单一。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发展问题涉及的学科领域极为广泛,需要应用多学科的研究方法,而当前研究中仍主要停留在定性的、描述性的层面,少有定量研究;3.个案研究力度不够。尽管过去十年有关名城旅游的论文中,个案研究占了绝大多数,但仍有相当一部分名城,特别是目前旅游业尚不发达、知名度不高的名城备受冷落。不少

文章停留在对名城旅游资源的浮泛介绍,提出的开发策略缺乏新意。

鉴于我国旅游业发展的强劲势头和历史文化名城在旅游业中的重要地位,有关名城旅游的研究仍将是未来名城保护领域和旅游领域研究的重大课题。今后的研究应注重借鉴国外和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与成果,结合我国名城的实际情况,建立名城旅游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基本建设委员会、国家文物事业管理局、国家城市建设总局关于保护我国历史文化名城的请示.载罗哲文.罗哲文历史文化名城与古建筑保护

文集[Z].北京: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237.

[2] 杨文棋.历史文化名城在我国旅游业中的地位论析[J].江西社会科学,

2001,(3):133-135.

[3] 王富德.中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与旅游业发展[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

学报,2003,(3):83-89.

[4] 李芸.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现状与可持续发展战略[J].镇江高专学报,

2001,(4):6-9.

[5] 白仲尧.历史文化名城的经济作用[J].现代经济探讨,2002,(1):9-12.[6] 李兵.对提升我国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功能的思考[J].韶关学院学报社会

科学版,2004,(5):73-75.[7] 陈仙波.文化名城应当成为旅游名城[J].商业经济与管理,1996,(5):63

-65.

[8] 赵夏.慎重对待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业发展——以洛阳为例[J].城市问

题,2000,(4):46-48,35.

[9] 陈来生.大旅游与苏州历史文化名城的一体化建设[J].江南社会学院学

报,2002,(2):61-64.

[10] 李佳,赵毅.重庆都市旅游形象塑造[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

学版),2003,(1):102-105.

[11] 王雪梅,甘丽.发展四川历史文化名城旅游业的对策建议[J].天府新论,

2003,(1):106-108.

[12] 林中燕.福州旅游产品开发研究[J].福建经济,2000,(10):35-37.[13] 李影.天津城乡历史名城保护与旅游规划研究[J].城市,2002,(3):17-19.

[14] 依绍华.历史文化名城、工业能源基地与旅游产业的协调发展——以山

西大同为例[J].城乡建设,2002,(1):30-32.

[15] 赵煌庚.论城市旅游形象定位条件及模式选择——以岳阳市为例[J].云

梦学刊,2004,(1):40-42.

[16] 陈玉英.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形象浅析[J].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1,(3):54-58,71.

[17] 吴翔,付邦道.开封旅游形象策划与构建[J].地域研究与开发,2003,

(5):66-69.[18] 魏遐,祁黄雄.区域旅游形象建立的景观途径——以浙江省临海市为例

[J].哈尔滨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2003,(1):95-99.

[19] 李继峰.历史文化名城旅游开发中的不谐和因子研究[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6):129-132.

的理论体系;对名城旅游开发实践中的新生事物(如依托历史街区的旅游房地产、依托名城无形历史文化资源的主题公园等)应及时加以分析与总结,积累经验,找出规律性的东西以指导名城的旅游开发;关注非旅游热点名城旅游功能的提升,在保护的前提下发挥名城历史文化资源的经济与社会功能。

[20] 袁书琪.对福州宗教文化旅游资源的再认识和再开发[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8,(2):114-117.

[21] 程洁如.潮州古城旅游资源特色与开发利用初探[J].嘉应大学学报(自

然科学版)1994,(2):117-124.

[22] 李芸.旅游城市化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J].科学对社会的影响,2001,

(3):22-25.

[23] 潘开华,等.历史名城随州旅游[J].计划与市场,1996,(9):30-32,13.[24] 甘萌雨,张捷.历史文化名城的旅游开发[J].资源开发与市场,2000,

(2):119-120.

[25] 吴晓东.自贡盐文化旅游资源开发构想[J].四川师范学院学报(自然科

学版),2001,(2):175-178.

[26] 陈文君.广州近、现代史迹旅游资源开发探讨[J].热带地理,1996,(2):183-190.

[27] 潘洵.重庆抗战文化资源保护、开发的现状与对策[J].西南师范大学学

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6):55-60.

[28] 李向明.景德镇陶瓷历史文化旅游资源及其深度开发[J].江西财经大学

学报,2003,(6):91-92,104.

[29] 梁化奎,翟爱东.徐州旅游资源中战争文化的研究、开发与利用[J].彭城

职业大学学报,2000,(2):6-9.

[30] 罗玲.重庆民俗文化资源与旅游开发[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2,(2):41-43.

[31] 赵健.桂林佛教文化旅游的开辟与构建[J].广西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

报,2002,(3):109-110.[32] 张玲蓉.佛教文化开发与杭州文化旅游[J].商业经济与管理,2003,(6):

61-64.

[33] 郑元同.乐山汉文化旅游资源研究[J].乐山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

1998,(1):63-67.

[34] 黎洁,李垣.历史文化名城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整合创新的目标模式研

究——以云南大理为例[J].思想战线,2001,(1):63-65.

[35] 张松.历史城市保护学导论[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36] 范保宁.凤凰古城旅游开发思路[J].湖南商学院学报,2004,(1):58-60,68.

[37] 林川,房志勇.“晋中历史文化名城长廊”建设总体构想[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1998,(1):84-89.

[38] 严国泰.论历史文化名城旅游规划系统方法[J].同济大学学报(社会科

学版),2002,(6):16-20.

OutlineofTourismDevelopmentResearchonChineseHistorical

andCulturalCitiesJIAHong-yan

(TourismDepartment,SoutheastUniversity,Nanjing210096,China)

Abstract:TheresearchonhistoricalandculturalcitiestourismdevelopmenthasbeenactivesincethecreationofChina's

famous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protectionsystemwiththeawarenessofthewholesocietytostrengthentheprotectionoftheculturalheritageandtherapiddevelopmentoftourism.Thestatusandrolesofhistoricalandculturalcitiesintourism,problemsontourismdevelopmentofthehistoricalandculturalcitiesandthesolutionsarediscussedinboththeoryandtechnicallevel,buttherearealsosomedefectsintheresearchincludinglackofinnovationintheories,monotonousresearchmethod,andinadequatecasestudies,etc.

Keywords:historicalandculturalcity;tourismdevelopment

[责任编辑:吕观盛]

91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