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特别策划 古村落保护研究 Protec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广州花都古村落空问布局模式研究术 林琳卢道典任炳勋 摘要:以广州花都5个古村落为研究案例,发现该5 古村落是镌刻我国数千年来农耕文明的载体,在村 落布局和传统民居建筑方面也蕴含着深刻的哲理,研究 个古村落结合地形地貌与周边池塘形成了自由式的“前塘 后村”区域格局和“梳式”总体布局,锅耳山墙三间两廊 式天井院落和人字山墙三问两廊式天井院落共同形成了古 村落中数量最多的住宅。 古村落不仅对于当今乡村建设具有显著的现实借鉴,而 且对于传承中华文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东由于地 处我国南方五岭(包括越城岭、都庞岭、萌渚岭、骑田 岭、大庾岭五座山)以南地区,属于热带、亚热带海洋 关键词:花都;古村落;空间;布局 Abstract:Taking 5 ancient villages in Huadu District of Guangzhou as a case,this paper investigated the 5 villages free”village after pond”regional style with terrains and the ponds,the 5 villages overall layout of“comb pattern”.The most residence houses of the are made of the courtyards of “two corridors with three rooms”and handle frontispiece and the 5 ancient villages courtyards of“two corridors with three rooms”and trestle frontispiece. Key words:Huadu District of Guangzhou;ancient village;spatial;arrangement 性季风气候,且日照时间长,常年多雨,形成了湿热的 气候特点;另外,五岭之隔也孕育、形成了不同干中原 大地、相对独立的岭南文化体系,这两方面在广东古村 落和民居中都有着显著的体现。为了抢救与保护民间文 化遗产,广东省于2007年启动了古村落普查与认定的 专项工作,到目前公布了两批、64个古村落,其中广 州市有8个古村落入选,而其中又有5个位于花都区范围 内。 学界已经对岭南广东古村落进行了系列的研究, 包括村落选址和布局” 、天井院落 、对自然环境的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144(2011)一05—38(4) 适应与利用㈣、装饰特色 以及古村落保护 I9 等多个方 面。本文以花都入选广东省古村落的5个古村落为研究 对象,从花都区历史沿革及古村落概况、古村落与周边 环境、总体布局、院落型制特征等方面进行分析,探索 花都古村落在空间布局模式特征方面与其他岭南古村落 的一致性与差异性,并进一步为花都古村落保护规划提 作者简介 供参考。 林琳,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教 1 花都区历史沿革及古村落概况 花都位于广州城市--lt: ̄i],其境域汉时属番禺管辖, 授、博士生导师。 卢道典,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2OlON.博士研究生。 任炳勋.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 2009级博士研究生。 38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571053)。 Special Plan for This Period 隋时改为南海管辖,宋以后分属番禺、南海两县管辖, 清康熙二十五年(1 686年)取番禺、南海两县部分地 区设县,因县城靠近花山而定名为“花县”,属广州 2风水说影响下的“前塘后村”区域格局 2.1 岭南古村落与周边环境的“前塘后村”模式 府,民国时期由广东省直辖,建国后曾隶属佛山专区, 后1960年划归广州市属县,1993年经国家批准撤县设 岭南古村落选址大都按照风水学说的模式进行,强 调山水是村落环境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当现实中地理 环境不能完全适应选址要求时,对于不太理想的地形则 市,定名为“花都”,由广东省政府委托广州市代管, 2000年又经国家批准撤市设区,定为广州市花都区。 进行适当的人工处理和改造,使之顺应村落兴旺发展的 现花都下辖1街7镇, 5个古村落中有3个属于炭步镇, 需要。而根据风水说中“塘之蓄水,足以荫地脉,养真 另外2个分别属于新华街和花东镇,其中,炭步镇位于 气”,并按照村落坐北朝南的要求,一般在村落前设有 花都西南部,西南侧分别与佛山市三水区和南海区相 池塘, “前塘后村”的总体布局模式就成为岭南广大乡 邻,新华街为花都区中心城区,花东镇位于花都中心城 村的普遍格局 。除了挖池塘外,岭南古村落中还通过 区东部,5个古村落的历史也长短不一,最长的三华村 打水井,在满足饮用和洗涤之余,主要用于降低地下水 始建于宋朝元丰八年(1025年),有920余年历史,而 位,使村落地面干燥,空气得到调节。 高溪村历史则相对较短,据估计也超过1 50年历史,古 2 2花都古村落区域格局特征 村落中古建筑的占地面积和数量也各不相同,其基本概 对于风水学说的信赖,花都古村落也是如此,并在 况和区位如表1和图1所示。 其影响下进行村落选址和规划布局。例如,在茶塘调研 中,根据古村落的宣传材料显示,茶 表1 花都古村落基本概况一览表 塘古村村祖逸时公在立村前曾在碳步 名称 所属镇街 始建年代及历史 古建筑占地面积 古建筑数 一处名叫白坭山的地方栖身,但由于 茶塘 碳步镇 宋末,约700年历史 6.7万平方米 约12O座 该处地势较高,缺乏水源,不利于发 藏书院 碳步镇 明末,约400年历史 4 3万平方米 约70座 展,于是打算重新择居,以求永久安 塑头 碳步镇 元代始建,约640年历史 6 0万平方米 约200座 居,某日在白坭山上放眼望去,忽见 三华 新华街 宋初,约920年历史 2 2万平方米 约1OO座 几只白鹤飞落一处湫地戏水,于是逸 高溪 花东镇 清朝始建,超过15O年历史 1 2万平方米 约40座 时公便穿田过地,朝那白鹤戏水之处 资料来源:根据现场调研、古村落宣传资料及各村庄规划整理所得。 走去,只见葱茏的山丘四周分布着广 袤的田土,并有河涌贯穿其中,便决 意搬迁至此,此地就是现在的茶塘古 村落。立村之初,村祖逸时公为图长 计,请来风水师进行布局,规划背东 面西,有北而南,呈鹤立之状,村北 为头、颈,村中为胸,村南为臀,臀 前为足,之后,茶塘后人继而筑风水 基,建风水屋,以聚紫气祥云,福荫 子孙后代,还得益于神龙的荫护。此 后,茶塘古村落人丁兴旺,至今繁衍 至1300多人。无独有偶,在望头调研 中也发现,望头古村落第五代黄宗善 请风水师勘察地形,划定居住用地, 以便后代有序建屋,为该村制定了长 图1 广州市花都区古古村落区位图 远的规划布局,其基本思路是沿袭立 39 本期特别策划 古村落保护研究 Protection of Ancient Villages 村时的意向,纵向利用南高北低、靠岗临水的地形,北 面土岗用作村民居住用地,不断向北扩展,而不占用周 边平坦的耕地;另外,村面临水地区前排“黄氏祖祠” 大体居中,东西一字排开分别是各房宗祠、书院、书 屋,后面是住宅,既含有崇祖重教的儒家传统,同时也 有利于北面住宅族人通过巷道到达祠堂及书院、书屋等 整齐,比较规则,类似于梳子,前后院落之间有3O~5 厘米的空隙,主要用作防火,两列院落建筑之间有一, 巷,称为“里”或“巷”,联系各院落与村前广场, 和夏季主导风向基本一致,建筑物顺坡而建,前低 高,每列建筑横向并排为两家或一家,一般在宅院侧 设大门,大门外就是巷道,纵向建筑安排,少则四j 家,多则七八家,前沿建筑排列整齐,多为祠堂和= 塾,后沿则不规则,有时因纵向建筑前后距离太长,i 会在中间设一横巷,以联系东西交通。此外,梳式村; 布局中,建筑前有--zj\广场,称为“禾坪”或“埕”, 主要功能为晒谷,坪前为村口有炮楼或门楼,门楼上一 般刻有村名…。 3.2花都古村落的“梳式”布局模式 在花都古村落中基本上都是采用“梳式”布局 参加祭祖和上学读书等活动。 虽然调研中未掌握花都另外3个古村落有明确按风 水说选址与布局的详细记载,但发现这些古村落前都设 有池塘,或利用原有低洼地进行适当改造,或依托地形 按风水说要求开挖而成,使古村落与周边环境的格局关 系也均表现相同的特征,即“前塘后村”的总体模式 (图2),所不同的是花都古村落朝向并未强调坐北朝 南,而是根据村落地形自由布置,调查发现茶塘古村落 为坐东朝西,藏书院古村落坐西南朝东北,高溪古村落 分南北两部分,南侧部分坐北朝南,北侧部分则坐西朝 东,三华古村落中的资政大夫祠部分也坐东南朝西北, 统,由村前广场与巷道形成交通系统,其中最典型的{ 藏书院古村落,坐西南向东北,村头村尾各有炮楼一 座,村头有洪胜古庙和谭氏祖祠,沿街其余古建筑自 图2塑头古村落“前塘后村”格局关系示意图 图3藏书院古村落祠堂、书塾一条街 向北依次为谭氏宗祠、云溪公祠、发明公祠、古民居、 其余部分基本坐北朝南,只有望头古村落坐北朝南,这 也反映出符合《管子・乘马篇》中“因天材,就地利, 故城郭不必中规矩,道路不必中;隹绳”的规划布局思 想。 子誉供词、宏榛家塾、桂诗书舍、云山公祠、兰堂: 院、信魁书舍、书舍(门额不清)和南越书舍,共1 座,每两列建筑之间有巷道,名称分别为文明里、安1 里、人和里、兴宁里、中和里、敦仁里、胜人里、水 3 “梳式”总体布局模式 3.1 “梳式”总体布局的基本特征 巷、正龙里、安和里和金华里,共1 1条巷道。由沿街I 较整齐的古建筑和纵向住宅院落共同构成了比较完整I 广东农村村落有“梳式”布局、密集式布局、围 拢式布局和自由散点式或排列式等四种布局模式,其中 “梳式”布局模式的基本特征为:住宅院落南北向排列 “梳式”布局系统(图3)。实际上,在花都5个古: 落中都表现出比较明显的“梳式”布局特征,除了在 向了未完全强调坐北朝南之外,在此方面与其他古村’ Special Plan for This Period “梳式”布局系统差异不大。 井院落”,其中前者中“锅耳山墙”因其形状与莱锅的 手柄相似而得名,相传在元明清时代,只有拥有功名的 4 “三间两廊”式的天井院落 4.1 “三问两廊”式天井院的特点 院落是古村落中数量最多的建筑物,而“三问两 廊”式天井院落是岭南民居典型院落型制之一,其基本 人才有资格建造“锅耳山墙”式房屋,并且官位大小决 定锅耳的高低,另外民间还传说,修锅耳墙可以保佑子 孙当官,蕴涵有富贵吉祥与丰衣足食的意义。典型“锅 耳山墙三间两廊式天井院落”和“人字山墙三间两廊 特点是三开问主座建筑、前带两廊和天井组成的三合院 住宅,平面内,厅堂居中,房在两侧,厅堂前为天井, 天井两旁是称为“廊”的厨房和杂物间,天井内一般有 眼水井,供饮水用。厅与天井之间一般有墙间隔,正 中开门,即厅门,也有少量不设墙,为全开敞式,厅后 墙不开窗,两廊的屋坡斜向内天井,以利排水,也有肥 水不外流的含义…。 4.2花都古村落“三间两廊”式天井院落特征 根据现场调研, “三间两廊”式天井院落是花都古 村落的组成主体,其在平面型制上与岭南其他古村落中 的差异不大,按照山墙形状特点基本上可以细分为“锅 耳山墙三问两廊式天井院落”和“人字山墙三间两廊天 图4典型“锅耳山墙三间两廊式天井院落”示意图 图5典型“人字山墙三间两廊式天井院落”示意图 天井院落”的如图4和图5所示。 5结论 广州花都古村落是岭南众多古村落的组成部分,既 有岭南古村落空间布局的一般特征,也具有自身的特殊 性,其最突出的特征是在古村落选址和总体布局方面将 传统风水说和具体地形地貌进行了有机结合,形成了自 由式的“前塘后村”区域格局和“梳式”总体布局,由 “锅耳山墙三间两廊式天井院落”和“人字山墙三间两 廊天井院落”共同作为古村落的内部组成单元。(感谢 广州市规划局花都分局王俊规划师在调研中的协助) 参考文献 [1】陆元鼎,杨谷生 中国民居建筑(中卷)[M]广州: 华南理工大学出版社,2003 [2]林小峰.顺德昌教岭南水乡古村落研究【II_热带地理, 2006(9) [3】 屈寒飞,冯继红.中国传统院落与岭南庭园卟中外建 筑,2007(1) [4】 申小红.岭南传统民居建筑中的“天人合一”思想U】 _岭南文史,2009(3) 【5]谢浩岭南古村落风资源利用与当代住区规划的启示 上海城市管理,2010(6) 【6】 吴宗敏.探讨岭南传统民居的装饰文化卟美术大观, 2008(10). 【7】 江盈盈,贾倍思 不同经济和社会文化背景下的建筑 形态——客家围屋与徽州村落的比较叫 中国名城,2009(11) [8】赖曼现代化进程中古村落保护的困境与突破 中国 名城,2009(6) [9] 陆琦,唐孝祥,廖志.中国民族建筑概览(华南卷) 【M】.北京:中国电力出版社,2007 责任编辑:王凌宇 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