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专项训练汇编附答案

来源:知库网
中考语文文言文阅读真题专项训练汇编附答案

【2016·湖北省孝感卷】 (二)文言文阅读(12分)

阅读下列甲乙两个文段,然后完成10—13题。

[甲]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将军向宠,性行淑均,晓畅军事,试用于昔日,先帝称之曰能,是以众议举.宠为督。愚以为营中之事,悉以咨之,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出师表》节选)

[乙]

高祖①曰:“吾所以有天下者何?项氏所以失天下者何?”高起②等对曰:“陛

下使人攻城略③地,所降④下者因以予之,与天下同利也。项羽妒贤嫉能,战胜.

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此所以失天下也。”高祖曰:“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⑥;镇国家,抚百姓,吾不如萧何;连⑦百万之军,战必胜,吾不如韩信。此三杰,吾能用之。项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史记·高祖本纪》节选,有删改)

【注释】①高祖:指汉高祖刘邦。②高起:高祖臣子。③略:攻占。④降:投降。

⑤天下:这里指刘邦的部属。⑥子房:西汉名将张良。⑦连:率领。

10.选出下列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先帝称之曰能 .

吾能用之 .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收而攻蕲,蕲下 .

B.此其所以为我擒也 .C.此所以失天下也 ..D.所降下者因以予之 .

11.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①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译文:

②战胜而不予人功,得地而不予人利。 译文:

12.选出下列对甲乙两文的理解有误的一项( )。(3分) ..

A.甲文中诸葛亮向刘禅举荐贤臣分别管理“宫中”“营中”之事,两个“必能”

突出了人才的重要作用。

B.乙文中高祖与功臣论得天下,“吾能用之”中的“能用”二字,揭示了高祖取得

成功的根本原因。

C.甲文中诸葛亮两次提到“先帝”,是要求刘禅谨记先帝遗志,谨遵先帝安排,

显得义正辞严。

D.乙文中将项羽失败和高祖取胜作了对比,突出高祖爱护人才、重用人才。 13.诸葛亮和高祖在用人方面,有何相同和不同之处?(3分) 答:

10.( 1)(2 分)解析:A顶中前一个“能”是“能干”之意。后一个“能”是“能够”之意。B项 中前一个“为”是“披”之意。后一个 “为”是“替、给”之意。 C项中前一个 “所以”是“……的原因”。后一个“所以”是“用……的方法”。D项“下”都是 “攻下”之意。11.①因此先帝才选拔他们留下来辅佐陛下您。(共2分。得分点:简拔. 选拔;遣,絡予)②(他们 )打了胜仗却不给他们功劳,攻占了土地却不给他们好处。(共2 分得分点:而.却;予,給)12. C(3分)解析:“要求”与“义正辞严”不合文意。13同:他们都能重视人才,且知人善任,用人所长。(共2分,只谈•“重视人才”或“知人善任”得1分)

异:诸葛亮强调了德的重要性。(1 分) 【2016·湖北省黄冈卷】

(三)阅读下面的文言文选段,回答23-27题。(15分)

【甲】三峡

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

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巘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

【乙】二翁登泰山

昔有二翁,同邑而居。甚友善。甲翁之妻子去乡,唯叟一人而已。一日,叟携酒至乙翁第,二人对酌,不亦乐乎!乙翁曰:“向吾远游翼、雍,然未尝登泰山,君有意同行乎?”甲翁曰:“是山余亦未登,然老矣,恐力不胜。”乙翁曰:“差矣,汝之言!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甲翁曰:“甚善!”翌日,二叟偕往,越钱塘,绝长江,而至泰阴。夜宿,凌晨上山。乙翁欲扶之,甲翁曰:“吾力尚可,无需相扶。”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注释】①第:房屋,宅子,家。②冀、雍:古代两个州名,在今约山西、陕西、甘肃一带。③曩:以往,过去,从前。 23.解释加点的实词。(4分)

(1)略无阙处( ) (2)属引凄异( ) ..(3)二人对酌( ) (4)越钱塘,绝长江( ) ..

24.选出下列语句中加点字意义与用法相同的一项( )(2分)

A.或王命急宣 或异二者之为 B.故渔者歌曰 温故而....知新

C.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 虽不能察,必以情 D.乙翁欲扶之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

25.用/给下面句子断句,断两处。(2分) 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

26.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清荣峻茂,良多趣味。 译文: (2)自日出至薄暮,已至半山矣。 译文:

27.(1)《三峡》先写山,后写水。写山,突出 、 的特点;写水,则描绘不同季节的不同景象。(2分)

(2)《二翁登泰山》的故事给我们的启示是 。(1分)

23.(1)通“缺”,中断 (2)延长 (3)饮酒 (4)横渡24. C25.曩者愚公年且九十而移山/今吾辈方逾六旬/何老之有!26.(1)水清,树荣(茂盛),山高,草茂,趣味无穷。

(2)从太阳出山(早晨)开始登山,到傍晚时,(他们)已经到半山腰了。27.(1)连绵不断(山多)、隐天蔽日(山高)(2)只要有锲而不舍的精神和顽强的意志,就能战胜客观的困难。 【译文】

从前有两个老翁,住在同一个巷子里,甲老翁的妻子、子女离开故乡,只有他自己而已.一天,他带着酒去乙翁的家,两个人一起喝酒,十分快乐!乙翁说:\"以前我曾去翼,雍两州远处交游,但没有登过泰山,你能不能和我一起去呢?\"甲翁说:\"那山我也没有登过,然而老了,恐怕力气不够\"乙翁说:\"你说的不对!以前的愚公,九十岁的时候还可以移山,现在我们才六十来岁,哪里老呢!\"甲翁说:\"那太好了\"第二天,两个老人都去了,走过钱塘,渡过长江,走着从鸸到泰山脚下.晚上住下休息,凌晨上山,乙翁要扶他,甲翁说:\"我的力气还可以,不用互相搀扶\"从太阳出来到薄暮降临,已经走过了半座大山。 【2016·湖北省咸宁卷】 二、文言文阅读

7.阅读《出师表》(节选),完成6~9题。

①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

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②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至于斟酌损益,进尽忠言,则攸之、棉、允之任也。 ③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灵。若无兴德之言,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以彰其咎;陛下亦宜自谋,以咨诹善道,察纳雅言,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

6.下列各项中,加线字的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A.先帝不以臣卑鄙(身份低微,见识短浅) .. B.遂许先帝以驱驰(奔走效劳) .. C.深入不毛(毛发) .

D.则责攸之、祎、允等之慢(怠慢,疏忽) .

7.下列各项中,加线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躬耕于南阳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

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 以其境过清 .. C.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 D.若无兴德之言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8.下列各项中,对选文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选文第①②两段在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目的是表明诸葛亮在刘备心目中地位高,显示自己为蜀国鞠躬尽瘁,劳苦功高。 B.选文第③段指明君臣各自的责任,主要用意还是劝勉刘禅亲贤远佞。 C.“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中的“此”指“无语渡沪,平定南方”和“北定中原,兴复汉室”两件事。

D.全文以议论为主,以叙事为辅,议论、叙事中都带有浓厚的抒情色彩。

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①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咨诹善道,察纳雅言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考点】文言文阅读【答案】6.C 7.D 8.A 9.①委屈地自我降低身份,接连三次到草庐来访看我。 ②询问(治国的)好道理,明察和接受正直的进言。

【试题解析】6、C毛:就是地面的草、庄稼等植物、植被的意思。深入不毛的意思是:深入不长草的地方。这里“毛”活用为动词翻译为“长草”。7.A.躬耕于南阳:在 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从B.故临崩寄臣以大事:把 以其境过清:因为C.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 :表并列连词 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表转折连词D.若无兴德之言 朝廷之臣莫不畏王 :二者都为助词,翻译为“的” 8.A.对“追述自己的身世经历时,五次提到“先帝”的原因理解有误。五次提到“先帝”表达出孔明对先帝与他的知遇之恩的感激之情,情真意切,道出了二人荣辱与共、君臣知遇的历程,也向后主言明他身为丞相忠君爱国、光复汉室的忠心。同时也能打动、鼓舞刘禅追念先帝的教导,奋发图强。9.句子中的关键词语要翻译准确,“猥自枉屈”中的“猥”是降低身份的意思。“咨诹善道,察纳雅言”中“善”是“好”的意思;“雅言”指“正言”。 【2016·湖北省随州卷】

(二)阅读下面的古文,完成14-17题。(10分)

性好鹅,会稽有孤居姥①养一鹅,善鸣,求市未能得,遂携新友命驾就观。姥闻羲之将至,烹以待之,羲之叹惜弥日。又山阴有一道士,养好鹅,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道士云:“为写《道德经》,当举群相送耳。”羲之欣然写毕,笼鹅而归,甚以为乐。尝至门生家,见篚②几滑净,因书之,真草相半。后为其父误刮去之,门生惊懊者累日。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每自称:“我

书比钟繇,当抗④行;比张芝草,犹当雁行也。”曾与人书云:“张芝临池学书,池水尽黑,使人耽⑤之若是,未必后人也。”

(选自《晋书·王羲之列传》)

【注释】①姥(mǔ):老妇。②篚(fěi):圆形竹筐。③真草:楷书,草一书。④抗:抗衡,相当。⑤耽:沉溺,沉迷。 14.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2分)

(1)善鸣,求市未能得( ) (2)遂携新友命驾就观( ) .. (3)当举群相送耳( ) (4)使人耽之若是( ) ..

15.“笼鹅而归”的“笼”与下列句中加点词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 A.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三峡》) B.横柯上蔽(《与朱元思书》) .. C.置人所罾鱼腹中(《陈涉世家》) D.饿其体肤(《<孟子>两章》) ..16.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之往观焉,意甚悦,固求市之。 译文:

(2)羲之书为世所重,皆此类也。 译文:

17.下列有关王羲之书法的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A.王羲之是中国古代杰出的书法家,被称为“书圣”。

B.王羲之是与欧阳询、颜真卿、柳公权齐名的唐代四大书法家之一。 C.王羲之书法刚健而娟秀,朴素而精巧,真率而蕴藉,飘逸而端庄。 D.王羲之《兰亭集序》帖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最灿烂的瑰宝,被称为“天下第一行书”。

(二)(10分)14. (2分)(1)善:擅长(善于)(2)就:前往(去,接近,靠近)(3)举:全(全部)(4)使:假使(假如,如果)(每小题0.5分)15.

(2 分)C

16. (4分)⑴王羲之前往看鹅,心情很高兴,坚持要求把鹅买下来.(2分) (2)王羲之的书法被世人年看重,都是这类情况。(2分〉“皆此类也”意译为

“诸如此类的事情很多“亦可。 17. (2 分)B

【附译文】王羲之生性爱鹅,会稽有—位孤老太太养了只鹅,叫声很好听,他想买而未能得,

就带着亲友去观看。谁知老太太听说他要来,竟把鹅煮了,准备招待他,他为此难过了—

天。当时,山阴有位道士,养了—群鹅,王羲之去观看时非常高兴,多次恳求道士要买他的 鹅。道士对他说:“你若替我抄一遍(道德经》,这群鹅就全部送给你啦。”王羲之欣然命笔,写好后把鹅装在笼子里回去了,一路上乐不可支。还有一次,他到学生家去,看见人家的篚 木矮桌洁净光滑,就在上面写起字来,一半楷书,一半草体。后来那位学生的父亲无意中把 这些字给刮去了,他的学生懊悔了好几天。他的书法在当时就被世人看重,诸如此类的車情 很多。王羲之常自称:“我的书法和钟繇相比,可以说不相上下:和张芝的草书相比,如同大雁排行。”又曾经给人写信说:“东汉张芝临池写字,池水都变成黑色,如果天下人像他那样沉迷于书法,也不一定比他差。” 【2016·广东省广州卷】

8.根据课本,解释下面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5分) (1)蒙辞以军中多务。(《孙权劝学》) ( ) .(2)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桃花源记》)( ) .(3)野芳发而幽香(《醉翁亭记》)( ) .

(4)项燕为楚将,数有功,爱士卒,楚人怜之。(《陈涉世家》)( ) .(5)所恶有甚于死者,故患有所不辟也。(《鱼我所欲也》)( ) . 【答案】①推托 ②类 ③香花 ④爱戴 ⑤通“避”,躲避

第二部分 阅读与鉴赏(共55分)

三、(4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段,完成9—11题。(10分)

邹忌讽齐王纳谏

邹忌修八尺有余,而形貌昳丽。朝服衣冠,窥镜,谓其妻曰:“我孰与城北

徐公美?” 其妻曰:“君美甚,徐公何能及君也!”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忌不自信,而复问其妾曰:“吾孰与徐公美?”妾曰:“徐公何能及君也?”旦日,客从外来,与坐谈,问之客曰:“吾与徐公孰美?”客曰:“徐公不若君之美也!”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窥镜而自视,又弗如远甚。暮寝而思之,曰:“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妾之美我者,畏我也;客之美我者,欲有求于我也。”

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

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令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燕、赵、韩、魏闻之,皆朝于齐。此所谓战胜于朝廷。

(选自《战国策·齐策一》)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相同的一组是( )(3分)

A.朝服衣冠,窥镜 朝而往,暮而归 ..B. 客之美我者 环而攻之而不胜 ..C.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 及鲁肃过寻阳 ..D.群臣进谏,门庭若市 愿为市鞍马 ..

【答案】A 【解析】 A早晨; B 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代词;C 过错/到;D 名词:集市/动词:买 这考查的文言文中的一词多义、虚词的用法、词类活用等知识点,要求学生在备考过程中要善于积累总结这些特殊词语的解释和用法。

10.把“明日徐公来,孰视之,自以为不如”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译文:

【答案】第二天,徐公到(邹忌家)来,(邹忌)仔细观察了一下,认为自己长得不如徐公好看。 【解析】这句话共有四处得分点:第一处“明日”是第二天

的意思,第二处“孰”是仔细的意思,第三处“视”是观察的意思,第四处“以为”是认为的意思。学生在翻译时要做到实词翻译准确,把省略的部分补充完整,特殊句式要符合现代汉语语序用法,语句通顺。

11.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 (3分)

A.虽然邹忌的妻子、小妾、客人都是在夸赞他,但是他们夸赞的原因是不一样的。

B.邹忌讲究劝说策略,由己及君,设喻说理,巧妙地使齐威王接受了自己的谏言。

C.齐威王用上、中、下三种不同等级的奖赏来激励大家提意见,取得了很大成效。

D.齐威王政令刚出,很多人当面谏言,后来则间接提建议,一年后无人再进谏了。

【答案】D 【解析】“间”是偶尔的意思,表示偶尔有人进谏,此句理解错误。 【2016·甘肃省兰州卷】

(二)阅读《隆中对》选段,完成 10-12 题。(10 分)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 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 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10.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3 分)

(1)挟天子以令诸侯 ( ) (2)利尽南海(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 ( ) ...【答案】(1)挟:挟持,控制。(2)利:物资。(3)是:这样。 【解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实词解释。难度中等。 1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3 分) 非为天时,抑亦人谋也。 译文:

【答案】不仅仅是时机(好),而且也是人的谋划(得当)。 【解析】此题考查课内文言文翻译。依据\"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的方法,做到\"信、达、雅\"。惟:仅仅。天时:时机。人谋:人的谋划。

12.诸葛亮认为荆州、益州可以夺取的理由分别是什么?请简要概括。(4 分) 答:

【答案】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荆州地理位置优越,乃兵家必争之地,他的主人却没有能力守住它。诸葛亮认为荆州可夺的原因是:益州地势险要,有广阔肥沃的土地, 自然条件优越,刘璋昏庸懦弱,有才能的人都渴望得到贤明的君主。诸葛亮建议刘备用荆州、益州建立根据地。 【解析】此题考查对课内文言文的理解。根据原文“荆州北据汉、沔……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可概括作答。

(三)阅读下面选文,完成 13-15 题。(9 分)

郢 人有 遗 ① 燕 相国 书② 者 ,夜 书, 火不 明 ,因 谓持 烛 者曰 : “举 烛。 ”云 而过 ③ 书 “ 举 烛。”举烛,非书意也。燕相受书而说之,曰:“举烛者,尚明也;尚明也者,举贤而任之。”燕相白王,王大说,国以治。治则治矣,非书意也。今世学者多似此类。

【注】①遗(wèi):给,送。②书:信。③过:错误,过失。 13.结合链接材料,用现代汉语翻译句子中画线的句子。(2 分)

【链接材料】《古汉语常用字字典》中“说”的义项有:①陈述。解说。②言论,主张, 学说。③劝说,说服。④通“悦”,喜欢,高兴。 答:

【答案】燕相看到信中“举烛”二字,很高兴。 【解析】此题考查常见文言实词“说”一词多义的用法及文言文翻译。根据语境,判断“说”意思为“高兴”。

14.对郢人“过书”“举烛'”原因的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 分)( ) A.夜晚灯光昏暗 B.一边说一边写 C.曲解了原意 D.有意讨好燕王

【答案】B 【解析】此题考查对文言文的理解,文中郢人因对持烛者说\"举烛\",在书写时不小心写了\"举烛\"二字。可判断为 B。

15.“今世学者多似此类”中“此类”指代什么?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今世学者”持怎样的态度? 答:

【答】此类指燕相曲解郢人信中“举烛”含义。从中可以看出作者对当时之学的人在征引、解释前贤遗言时往往凭主观臆断,把原本没有的意思勉强加上去,牵强附会,曲解原义,以误传误,穿凿附会学风的批判。 【解析】此题考查学生的探究阅读能力,学生要学会由此及彼。难度适中。

【2016·甘肃省白银、威武、平凉、张掖、酒泉、定西、临夏卷】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1题。(15分)

【甲】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望之蔚然而深秀者,琅琊也。山行六七里,渐闻水声潺潺而泻出于两峰之间者,酿泉也。峰回路转,有亭翼然临于泉上者,醉翁亭也。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名之者谁?太守自谓也。太守与客来饮于此,饮少辄醉,而年又最高,故自号曰醉翁也。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山水之乐,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若夫日出而林霏开,云归而岩穴瞑,晦明变化者,山间之朝暮也。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风霜高洁,水落而石出者,山间之四时也。朝而往,暮而归,四时之景不同,而乐亦无穷也。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

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乙】余作醉翁亭于滁州,太常博士沈遵,好奇之士也,闻而往游焉。爱其山水,归而以琴写之,作《醉翁吟》三叠。去年秋,余奉使契丹,沈君会余恩冀之间。夜阑酒半,援琴而作之,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节选自《欧阳文忠公文集》)

17.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语。

(1)得之心而寓之酒也 寓: (2)日出而林霏开 开: .. (3)杂然而前陈者 陈: (4)余奉使契丹 使: ..18.下列加点词的意思和用法不同的一项是( ) A.山之僧智仙也 好奇之士也 .. B.而不知人之乐 闻而往游焉 ..

C.太守与客来饮于此 余作醉翁亭于滁州 .. D.醒能述以文者 归而以琴写之 ..19.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野芳发而幽香,佳木秀而繁阴。

译文: (2)有其声而无其辞,乃为之辞以赠之。

译文:

20.关于醉翁亭的建造者,【甲】【乙】两文各有什么说法?用原文语句回答。

答:

21.《酵翁亭记》全文贯穿一个“乐”字。作者因什么而“乐”?请概括作答。

答:

(一)阅读【甲】【乙】两文,完成17—21题。(15分)17.(4分)(1)寓:寄托 (2)开:消散 (3)陈:陈列,陈设;摆开 (4)使:出使18.(2

分)B19.(4分)(1)野花开了,有一股清幽的香味。好的树木枝叶繁茂,形成一片浓郁的绿荫。(2)有《醉翁吟》的曲谱却没有词,我就写了词来赠给他。20.(2分)【甲】文:作亭者谁?山之僧智仙也。【乙】文:余作醉翁亭于滁州。21.(3分)山水之乐,宴酣之乐,与民同乐(乐民之乐)。 【2016·贵州省遵义卷】

(四)四知(10分)

大将军邓骘闻其贤而辟之,举茂才,四迁荆州刺史、东莱太守。当之郡,道经昌邑,故所举荆州茂才王密为昌邑令,谒见,至夜怀金十斤以遗震。震曰:“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密曰:“暮夜无知者。”震曰:“天知,神知,我知,子知。何谓无知!”密愧而出。后转涿郡太守。性公廉,不受私谒。子孙常蔬食步行,故旧长者或欲令为开产业,震不肯,曰:“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19.解释下列加点的词。(4分)

①闻其贤而辟之( ) ②当之郡( ) ..③何谓无知( ) ④故旧长者( ) ..20.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故人知君,君不知故人,何也? 译文:

②使后世称为清白吏子孙,以此遗之,不亦厚乎! 译文:

21.本文写了杨震的哪两件事?表现了他怎样的可贵品质?(2分) 答: (四)四知(10分)

19.(4分)①听到②到;去③说④老朋友

20.(4分①我了解你,你却不了解我,这是为什么呢?(给分点:“故人”“知”,反问句式)②(我要)后代被称作清官的子孙,用这个来馈赠铪他们,不也是很优厚的吗?(给分点:“以”“遗”“厚”,省略句式)

21. (2分)拒绝下属夜怀金十斤相送,拒绝“故旧长者”提出的“为开产业”(1分),表现出杨震淸正、廉洁、自律的可贵品质。(1分) (五)杂诗(4分)

22. (2分)本诗语言质朴、平淡.却又韵味无穷。

23. (2分)“应知”一词近乎口语,又略带主现臆侧,生动地表现出“我”急于了解故乡风物人情的殷切乡思。 【2016·贵州省安顺卷】

(二)阅读下面古文,完成13-17题。(18分)

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者,盖追先帝之殊遇,欲报之于陛下也。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恢弘志士之气,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宜付有司论其刑赏,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

侍中侍郎郭攸之、费祎、董允等,此皆良实,志虑忠纯,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愚以为宫中之事,事无大小,悉以咨之,然后施行,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荀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3.解释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思。(4分) ①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 ②以光先帝遗德( ) ..③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④先帝不以臣卑鄙( ) ....

14.与“咨臣以当世之事”一句中“以”字用法、含义相同的一项是( )(3分)

A.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B.诚宜开张圣听,以光先帝遗德 ..C.先帝不以臣卑鄙 D.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①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译文:

②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译文:

16.“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一句的“此”指哪几件事?(4分)

答:

17.读了此文,你认为诸葛亮最可贵的精神是什么?联系实际谈谈这种精神对你的启示。(3分)

答:

【答案】13.①时(时候) ②发扬光大 ③选拔 ④身份低微,见识短浅。14.D

15.( (l)奖惩功过、好坏,不应该因在宫中或在府中而异。(2)(只想)在乱世中保全性命,不求在诸侯中扬名显贵。

16. (l)五月渡泸,深入不毛;(2)南方已定,兵甲已足。(3)北定中原,兴复汉室。(答出其中两点,意思对即可)

17.(3分)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来回答即可。(概括诸葛亮精神,围绕“忠心、诚信、责任感、使命感、知恩图报”等中的任意一点来谈自己受到的肩示即可。)

13.试题分析: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注 意辨祈词义用法的变化,如本题中“秋”“卑鄙”皆是古今异义,要根据语境仔细辨析。【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

中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4.试题分析:根据学习积累,了解“以”的几种用法,分析各项句子的意思,比较判断“以”字用法的不同,判断答案。D句与例句中的“以”皆为介词“把”。【考点定位】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意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15.试题分析:疏通全文,在全文语境中大致了解句子的意思,翻译要要做到三点,原意不能改变,关键字词要译准确,句子要通顺。本题要解释清楚关键词语有:“陟罚臧否”“苟全”“闻达”,翻译后要疏通句子。所学课文,做过翻译练习要加强记忆,可直接写出译句。【考点定位】理解或翻译文中的句子。能力层级为理解B。

16.试题分析:仔细阅读文段,疏通文意,读懂内容,根据“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此句前面的诸葛亮所自述的内容分点概括。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17.试题分祈:分析古文中人物形象,首先要疏通文意读懂内容,要从文中人物的言行描写和作者情感的倾向(观察有无评价语)来分析概括其身份、性格、思想品质的特点。本题要求对人物思想品质某一方面结合现实发表感想。【考点定位】欣赏作品的形象,领悟作品的艺术魅力。能力层级为鉴赏评价D。 【2016·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卷】 (二)阅读《公输》,完成16-19题。(13分)

公输盘为楚造云梯之械,成,将以攻宋。于圣于闻之,起于鲁,行十日十夜而至于郢,见公输盘。

公输盘曰:“夫子何命焉为?”

子墨子曰:“北方有侮臣者.愿借子杀之。” 公输盘不说。

子墨子曰:“请献十金。” 公输盘曰:“吾义固不杀人。”

子墨子起,再拜,曰:“请说之。吾从北方闻子为梯,将以攻宋。宋何罪之有?荆国有

余于地而不足于民,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宋无罪而攻之,不可谓仁。知而不

争,不可谓忠。争而不得,不可谓强。义不杀少而杀众,不可谓知类。“ 公输盘服。

子墨子曰:“然胡不已乎?”

公输盘曰:“不可,吾既已言之王矣。” 子墨子曰:“胡不见我于王?” 公输盘曰:“诺。” .......

于是见公输盘。子墨子解带为城,以牒为械。公输盘九设攻城之机变,子墨子九距之。

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公输盘话,而曰:“吾知所以距子矣,吾不言。” 子墨子亦曰:“吾知子之所以距我,吾不言。” 楚王问其故。

子墨子曰:“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然巨之弟于禽滑厘

等三百人,已持巨守圉之器,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虽杀巨,不能绝也。” 楚王日:“善哉。吾请无攻宋矣。” 16.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每空1分)

(1)公输盘诎( ) (2)在宋城上而待楚寇矣( ) .. (3)虽杀臣,不能绝也( ) (4)不可谓知类( ) ...17.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4分) (1)然胡不已乎? 译文:

(2)公输盘之攻械尽,子墨子之守圉有余。 译文:

18.下面选项中加点词的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 A.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 杀臣,宋莫能守,乃可攻也 .. B.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公输子之意不过欲杀臣 .. C.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胡不见我于王 .. D.公输盘为我为云梯 为宫室之美,妻妾之奉 ..

19.文段划线句中,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什么?体现了墨家的什么思想主张? (3分) 答:

16.(1)“诎”通“屈”,理屈(l分) (2)入侵(名词作动词)(l分) (3)即使(l分) (4)明白事理(l分)17.(1)但是为什么不停止攻宋呢?(2分)(2)公输盘攻城的器械用尽了,墨子的守御战术还绰绰有余。(2分)18.B(2分)19.墨子连说五个“不可谓”的目的是:步步深人地揭示公输盘“义”的欺骗性,使公输盘陷入前后矛盾之中。体现了墨家“非攻”“兼爱”(反对不义之战)的思想主张。(3分) 【2016·江西卷】

(二)阅读下面三则文言文短文,完成第8-11题。(12分)

王蓝田①性急,尝食鸡子②,以筯③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

④⑤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谢无奕性粗强,以事不相得,自往数王蓝田,肆言极骂。王正色面壁不敢动。半.日,谢去。良久,转头问左右小吏曰:“去未?”答曰:“已去。”然后复坐,时人叹其性急而能有所容。王述转尚书令,事行便拜⑥。文度曰:“故应让杜、许⑦。”蓝田云:“你谓我堪⑧此否?”文度曰:“何为不堪?”但克让自是美事,恐不可阙。” .

蓝田慨然曰:“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⑨不如我。”

【注】①王蓝田:名述,袭爵蓝田侯。后文的“文度”为其子。②鸡子:鸡蛋。③筯(zhù):筷子。④内:通“纳”。⑤啮(niè):咬。⑥事行便拜:授官的诏书一下达就立即接受。⑦故,或许。杜、许,不译何人,应为当时有名望的两人。⑧堪:能够胜任。⑨定:到底。 8.下列句子朗读节奏划分不正确的一项

是( )(2分)

A.复于地取内/口中 B.啮破/即吐之 C.谢无奕/性粗强 D.事行/便拜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

(1)瞋( ) (2)数( ) (3)阙( )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

(1)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之,又不得。 译文:

(2)既云堪,何为复让?人言汝胜我,定不如我。 译文:

11.结合三则短文内容,说说王蓝田是一个怎样的人。(3分) 答:

(二)8.【答案】A 9.解释文中加点的词。(3分)(1)瞋(同“嗔”,发怒意思) (2)数(诘责,数落) (3)阙(缺少) 10.翻译文中画线句子。(4分)(1)【答案】鸡蛋在地上不停地旋转,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鞋齿踩,又没有成功。(2)【答案】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11.【答案】王蓝田性格急躁,但懂得忍让(宽容别人),为人坦率。 【参考译文】

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拿到,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接着从席上下来用木屐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谢无奕性情粗暴固执。因为一件事彼此不合,亲自前去数落蓝田侯王述,肆意攻击谩骂。王述表情严肃地转身对着墙,不敢动。过了半天,谢无奕已经走了很久,他才回过头问身旁的小官吏说:“走了没有?”小官吏回答说:“已经走了。”然后才转过身又坐回原处。当时的人赞赏他虽然性情急躁,可是能宽容别人。

王述升任尚书令时,诏命下达了就去受职。他儿子王文度说:“本来应该让给杜许。”王述说:“你认为我能否胜任这个职务?”文度说:“怎么不胜任!不过能谦让一下总是好事,礼节上恐怕不可缺少。”

王述感慨地说:“既然说能胜任,为什么又要谦让呢?人家说你胜过我,据我看终究不如我。”

【2016·河北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回答7-11题。(15分)

邵民瞻①为东坡②买一宅,为钱五百缗③,东坡倾囊④仅能偿⑤之。卜⑥吉日入新第⑦,既得日⑧矣。夜与邵步月,偶至一村落,闻妇人哭声极哀,东坡徒倚⑨听之,曰:“异哉,何其⑩悲也!岂有大难割之爱,触于其心欤?吾将问之。”遂与邵推扉而入,则一老妪11,见东坡,泣自若12。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妪曰:“吾家有一居,相传百年,保守不敢动,以至于我,而吾子不肖13,遂举以售诸14人。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15宁16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东坡亦为怆然。问其故居所在,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东坡因再三慰抚,徐17谓之曰:“妪之旧居,乃吾所售18也。不必深悲,今当以是屋还妪。”即命取屋券19,对妪焚之。呼其子,命翌日20迎母还旧第,竟不索21其直22。

【注释】①邵民瞻:人名。②东坡:苏轼的号。③五百缗:五百贯钱。④倾囊:尽出其所有。⑤偿:偿还。⑥卜:选择。⑦第:按一定等级建造的大宅院。⑧得日:过了几天。⑨徙倚:走过去斜带着。⑩何其:多么。○11老妪:老妇。○12自若:依然如故。○13不肖:不成材。○14诸:相当于“之于”。○15诀别:分别。16宁:难道。○17徐:慢慢地。○18售:这里是“买”的意思。○19券:契据。○20○

翌日:次日。○21索:求取。○22直:通“值”,价钱。 7.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着重号的词语。(4分) (1)闻妇人哭声极哀 闻: . (2)东坡亦为怆然 怆然: .. (3)即命取屋券,对妪焚之 即:_ _______ . (4)竟不索其直 竟:_ _______ .8.用“/”给下面的句子断句。(标四处)(2分)

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

○○

9.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4分) (1)东坡问妪何为哀伤至是。 译文: (2)则东坡以五百缗所得者也。 译文:

10.请用一句话概括选文所叙写的故事。(3分) 答:

11.从“夜与邵步月”这句话,你会联想到《记承天寺夜游》一文中的哪个情境?(2分)

答:

二、(15分)7.(4 分〉(1)听到(听见)(2)悲伤(忧伤)的样子(3)立即(马上)(4竟然)(每小题1分,意思对即可)8.(2分)吾今日迁徒来此/百年旧居一旦诀别/宁不痛心/此吾之所以泣也。(标对两处或三处均给1分,标对四处给2分)9. (4 分)(1)东坡询问老妇为什么忍痛到这种地步。(2)就是东坡用五百贯钱所买到的住宅。(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10.(3分)苏东坡无偿退还老妇宅第。(答出“东坡还宅”也给3分,意思对即可)11.(2分)示例一:东坡与张怀民月下在庭院中一起散步。示例二:相与步于中庭。示例三:夜与怀民步月。(意思对即可)

【2016·安徽卷】

[三](15分)

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合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伊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阡陌交通,鸡犬相闻。其中往来种作,男女衣着,悉如外人。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陶渊明《桃花源记》(节选)

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

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 ,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欧阳修《醉翁亭记》(节选)

14.解释下列加点字在文中的意思。(5分)

(1)豁然开朗 豁然: (2)阡陌交通 交通: (3)悉如外人 悉: (4)泉香而酒冽 洌: (5)杂然而前陈者 陈: 15.翻译下列句子。(4分) (1)土地平旷,屋舍俨然。

译文: (2)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

译文:

16.《桃花源记》选段已用“//”分为两个层次,请分别概括其内容。(2分)

答:

17.两段选文分别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社会理想?请简要概括。(4分) 《桃花源记》: 《醉翁亭记》:

[三](15分)14.(5分)(1)开阔敞亮的样子(2)交错相通(3)完全,都(4)清澈(5)摆开,撰放,陈列(共5分。每小题1分)15.(4分)(1)土地平坦空阔,房屋整整齐齐。(2)到溪边来钓鱼,溪水深鱼儿肥。(共4分。每小题2分。意思对即可)16.(2分)①渔人发现并进入桃花源。②桃花源中的景象。(共2分。每点1分)17.(4分)《桃花源记》:生活和平安宁,百姓怡然自乐。《醉翁亭记》:太平祥和,与民同乐。(共4分。每点2分。意思对即可)

【2016·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卷】

三、文言文阅读(共12分,其中第10-12小题,每题2分,第13小题6分)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节选自《小石潭记》)

【乙】至于负者歌于途,行者休于树,前者呼,后者应,伛偻提携,往来而不绝者,滁人游也。临溪而渔,溪深而鱼肥,酿泉为酒,泉香而酒洌,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宴酣之乐,非丝非竹,射者中,弈者胜,觥筹交错,起坐而喧哗者,众宾欢也。苍颜白发,颓然乎其间者,太守醉也。

已而夕阳在山,人影散乱,太守归而宾客从也。树林阴翳,鸣声上下,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而不知人之乐;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醉能同其乐醒能述以文者太守也。太守谓谁?庐陵欧阳修也。

(节选自《醉翁亭记》)

10.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影布石上(发布) B.以其境过清(凄清) .. C.往来而不绝者(断绝) D.游人去而禽鸟乐也(离开) ..11.下列选项中“之”字的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 例句:乃记之而去 .

A.然而禽鸟知山林之乐(《醉翁亭记》) B.辍耕之垄上(《陈涉世家》) ..C.唐人尚未盛为之(《活板》) D.何陋之有(《陋室铭》) ..12.下列对【甲】【乙】两段选文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甲】文第二段正面写水,侧面写鱼;写的是鱼,见的是水。

B.【乙】文第一段先写滁人之游,再写太守与众的宴酣之乐,最后写太守的醉态。

C.【甲】【乙】两文都表达了作者被贬官后寄情山水的特殊心境。

D.【甲】文以记叙、描写为主,【乙】文则在记叙、描写的基础上加以议论。

第卷(非选择题,共96分)

13.把“文言文阅读” 【甲】【乙】两段选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3分) 译文: (2)山肴野蔌,杂然而前陈者,太守宴也(3分) 译文: 10. A(布:映照)11. C(“之”代词)12.

A(甲文第二段应为“正面写鱼,

侧面写水”)13. (1)(鱼儿)来来往往轻快敏捷,好像在跟游人逗乐。(“往来”“翕忽”“乐”翻译各1分)(2)(山中)野味野菜,各种各样地在前面摆着,这是太守举行宴会。(每个短语翻译个1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