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幼教论文大班美术活动材料如何选择和运用

来源:知库网
幼教论文大班美术活动材料如何选择和运用

在美术教学过程中,如果材料运用得当,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每种材料都从生活中来,都具有形态、结构特征、色彩等造型因素,这些都是构成美感的重要基础。通过对材料的设计加工,可启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把不同质感的材料制作成美术作品,在创作过程中体验乐趣。那么怎样在创作中调动材料本身的因素呢?

一、发现材料

我们在运用材料前要先认识这是什么材料。从广义上说,生活中任何用于生活和生产的材料都可用于艺术创造。幼儿园要利用身边的物品或废旧材料制作玩具、手工工艺品等来开展美术活动。

细看现在琳琅满目的商品,造型各异的包装盒、质地不同的广告纸、色彩丰富的饮料瓶,吐露出浓浓的乡土气息的贝壳、沙、海柳等,这些东西弃之则废,用之则宝。这不仅是教育幼儿勤俭节约、注意环保的好机会,更为幼儿园节省了不少的材料费。

在教学中,我们可以发动多方互动,家园共同收集这些材料。如:在幼儿园门厅放置“百宝箱”,发动社区、家长、幼儿共同收集可利用的乡土材料(贝壳、蟹壳、鱼鳞、鹅卵石、松果、墨鱼标等)和废旧物品(盒、瓶、纸、棒、扣等),归类投放,为幼儿提供丰富多彩、数量充足的操作材料。班级专设材料箱,摆放幼儿随时收集来的废旧材料,并使各种材料便于幼儿取放自如。幼儿可以随时按制作需要随意选取材料。可以说选择利用废旧材料进行美术创作、美化环境,是

幼儿园环境创设的一大特色。

二、理解材料

每种材料都有其特性,在进行艺术创作前,要理解材料,只有“读懂”了材料,才能创作出美的艺术作品。

1、理解材料的特性。如:泡沫和木块有轻重之分;海绵和鹅卵石有软硬之别;沙子是松散的,竹节是细长的,包装纸是光滑的,松果是粗糙的,理解区分了这些材料的特性,有助于在美术活动中因地制宜、有的放矢地进行创作。

2、理解材料基本的造型。在美术活动中,我们可将材料分为点、线、面、体不同的基本造型。点材料中有沙、碎蛋壳、碎纸片等;线材料中有毛线、金属线、火柴、牙签、细木棍等;面材料有挂历、报纸、包装纸、布头、木片等;体材料有石头、木块、纸箱、金属盒等。

3、理解材料的肌理色彩。比如石头本身具有的纹路是大自然的天然造化。金属它本身有光泽,在创作过程中可利用,不将金属表面光泽覆盖。沙、压碎的蛋壳,虽然造型都不一样,但自身的色彩比较单调,可以运用人工进行色彩的再创造。纸、布可剪、可撕可折,着色比较容易,有很强的可塑性。

三、运用材料

1、运用于美术教学中。幼儿美术是一种满足幼儿审美情感需要的,以培养幼儿的创造能力为核心的教育活动。美术教学中,运用这些收集的生活化材料能激发幼儿创作兴趣和创新意识,帮助幼儿养成敢于探究的学习品质,同时,能极大提升幼儿的创新能力。如:选择

孩子们最常见、最熟悉的的沙、贝壳、松果、鹅卵石等乡土材料开展《美丽沙画》、《贝壳挂饰》、《松果拼盘》等美术教学活动,引导幼儿创作出丰富多彩、趣味十足的作品。又如:开展声势浩大的“亲子活动”,家长、孩子、教师可利用薯片罐、饮料瓶、蛋糕盒、碎布头等材料,经过一番思考、想象、动手,完成一件件充满个性化的、令人叹为观止的作品。

2、运用于区角活动中。幼儿园的区角活动是幼儿依自己的兴趣爱好和知识能力创造性地进行的活动,其中“美工区”最受孩子喜爱。因此,教师及时提供废旧光碟、奶粉罐、易拉罐、鹅卵石、贝壳等区角操作材料,辅以各种色彩鲜艳的装饰材料,能唤醒幼儿的创作激情,有目的地锻炼画、剪、折、贴、拼、刻等技能,促进幼儿操作能力、表达能力、创造能力的发展。

3、运用于环境布置中。美术作品融教育性、艺术性、趣味性为一体,运用于环境布置,能让整个幼儿园“活”起来、“美”起来。每到这时,大到纸箱小到纽扣这些生活化的材料就发挥其独到的、不可小觑的作用。如:用泡沫盘子制作的精美挂饰、用废旧光碟制作的各种小动物、用奶粉罐制作的各式彩灯等,把这些作品悬挂、粘贴在班级、门厅、走廊、立柱等醒目位置,班班各具特色,让每一个来园的孩子和家长充分感受创作的成就感和自豪感,受到美的熏陶。

材料来自生活,生活中的材料千变万化,各具美感,需要我们去发现,去挖掘才能为幼儿插上一双想象飞翔的翅膀,助力他们飞得更高,飞得更远!

大班美术活动材料如何选择和运用相信我们大班组的老师们通过本场专题文章的理论学习,都会有自己的想法,那请我们大班组的老师结合自身实际工作经验,畅所欲言,谈谈大班美术活动中应如何选择材料和运用材料?大班美术活动材料如何选择和运用大班美术活动材料如何选择和运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