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4)

来源:知库网
2021-2022学年七年级下学期语文第一次月考试卷(I)卷(4)

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 (2分)下列词语的字形和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蜷(juǎn)缩 诘(jié)责 文绉(zhōu)绉 藏污纳垢 重峦叠嶂 B . 绯(féi)红 黝(yǒu)黑 颔(hān)首 广褒无垠 抑扬顿挫 C . 戳(chuō)穿 解剖(pōu) 譬(bì)如 粗制滥造 深恶痛绝 D . 禁锢(gù) 炽(chì)热 稽(qǐ)首 冥思苦想 杳无消息 2. (2分)下列句子中划线词语使用错误的一项是( )

A . 这次考试实在太糟糕,自试卷发下来起,他就郁郁寡欢 , 坐在那里,一句话也不说。 B . 目前,水资源短缺情况正以锐不可当之势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C . 在公共场所吸烟、乱扔垃圾、脱鞋等行为让人深恶痛疾。 D . 他们对自己所想象的这位文坛泰斗形象颔首低眉 , 敬重有加。 3. (2分)请选出下列句子表达没有语病的一项( ) A . 通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使他很快恢复了健康。 B . 临近中考,同学们的学习态度有了明显的提高。

C . 历来重视科技创新与制度创新两个轮子一起转的深圳,前不久出台了促进科技创新、提升企业竞争力的文件。

D . 深圳市“我与读书”演讲比赛规定每位选手即兴演讲的时间最多不超过3分钟。 4. (2分)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 近两年来,梅葆玖、陈忠实、杨绛……等大师的离去,无不使我们每个人心中充满了悲痛之情。 B . “都到齐了吗?同学们。”老师说,“到齐了我们就可以出发了。”

第 1 页 共 11 页

C .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岳飞的这句词激励着我们青少年学生珍惜时光,力学习,发奋有为。 D . 十三,四岁的胡适沿着“崎岖艰险的小路”先是走进上海,随后飘到美国,继而回到北京。他博览群书,学贯中西,成为国人敬仰的国学大师。

5. (2分)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

A . 《狼》一文告诫人们对像狼一样的恶势力应丢掉幻想,勇于斗争,善于斗争,最后定能取得胜利。 B . 《植树的牧羊人》一文按照空间顺序,叙述了我和牧羊人见面的情形以及高原上的变化。 C . 《天上的街市》的作者是郭沫若,原名郭开贞,作家、诗人,是中国新诗的重要奠基人之一。 D . 《动物笑谈》选自《所罗门王的指环》,作者是奥地利动物行为学家、科普作家康拉德·劳伦兹。

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2分)

6. (2分)找出下列句中的错别字并改正在括号里。

①他曲折地穿过了悬岩峭壁,冲倒了层砂积土。 ________ ②在宇宙的大生命中,我们是多么卑微,多么缈小。 ________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

7. (7分)默写 (1)________,坐断东南战未休。(辛弃疾《南乡子•登京口北古亭有怀》) (2)此中有真意,________。(陶渊明《饮酒》)

(3)以典入诗,是历代诗人常用的表现手法,凡诗文中引用史实或有来历有出处的词语、佳句,来表达诗人的某种愿望或情感,我们都称之为“用典”。如《行路难》一诗中,作者引用姜太公和伊尹的故事表达自己有为于当世的理想:________,________;又如《渔家傲 秋思》一词中,作者引用窦宪的故事表达自己建功立业的决心:________;在你学过的诗词中,你还学习过的“用典”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四、 中国名著 (共1题;共10分)

8. (10分)从下面两小题中选择一题作答。

第 2 页 共 11 页

(1)钱锺书的《围城》里隐含了许多“围城”。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原著内容,简述主人公方鸿渐所面临的其中一种“围城”。

A.文凭的“围城” B.事业的“围城” C.婚姻的“围城”

(2)斯威夫特的《格列佛游记》借主人公的传奇游历故事,对当时社会进行了辛辣的讽刺。 请从下列选项中任选一项,结合原著内容,简述其中讽刺性的表现。

A.对殖民暴政的讽刺 B.对人类恶性的讽刺 C.对虚伪学术的讽刺

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9. (10分)(2015·陕西)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下列各题。 湖 上 徐元杰

花开红树乱莺啼,草长平湖白鹭飞。 风日晴和人意好,夕阳箫鼓几船归。 (1)说说诗中使用“乱”字的好处。 (2)全诗写出了游人怎样的心情?

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

10. (17分)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三里之城,七里之郭,环而攻之而不胜。夫环而攻之,必有得天时者矣,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城非不高也,池非不深也,兵革非不坚利也,米粟非不多也,委而去之,是地利不如人和也。

故曰,域民不以封疆之界,固国不以山溪之险,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得道者多助,失道者寡助。寡助之至,亲戚畔之。多助之至,天下顺之。以天下之所顺,攻亲戚之所畔,故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

【乙】子奇治县

第 3 页 共 11 页

子奇年十六,齐君使治阿①。既而君悔之,遣使追。追者反曰:“子奇必能治阿,共载皆白首页。夫以老者之智,以少者决之②,必能治阿矣!”子奇至阿,铸库兵以作耕器,出仓廪③以赈贫穷,阿县大治。魏闻童子治邑,库无病,仓无粟,乃起兵击之。阿人父率子,兄率弟,以私兵战,遂败魏师。

(1)解释下列句子中划线的字: ①域民不以封疆之界________ ②追者反曰________ ③委而去之________ ④亲戚畔之________

(2)下列句子中划线的“以”与“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中的“以”意义相同的一项是( ) A .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B . 我以日始出时去人近 C . 夫以老者之智 D . 属予作文以记之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 多助之至,天下顺之。

(4)子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使“阿县大治”?(用自己的话回答)

(5)乙文中“________ ”一句,形象地印证了甲文中“君子有不战,战必胜矣”的道理。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7分)

11. (27分)课内现代文阅读,完成后面小题。

新华社长江前线22日22时电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从1千余华里的战线上,冲破敌阵,横渡长江。西起九江(不含),东至江阴,均是人民解放军的渡江区域。二十日夜起,长江北岸人民解放军中路军首先突破安庆、芜湖线,渡至繁昌、铜陵、青阳、获港、鲁港地区,二十四小时内即已渡过三十万人。二十一日下午五时起,我西路军开始渡江,地点在九江、安庆段。至发电时止,该路三十五万人民解放军已渡过三分之二,余部二十三日可渡完。这一路现已占领贵池、殷家汇、东流、至德、彭泽之线的广大南岸阵地,正向南扩展中。和中路军所通敌情一样,我西

第 4 页 共 11 页

路军当面之敌亦纷纷溃退,毫无斗志,我军所遇之抵抗,甚为微弱。此种情况,一方面由于人民解放军英勇善战,锐不可当;另一方面,这和国民党反动派拒绝签订和平协定,有很大关系。国民党的广大官兵一致希望和平,不想再打了,听见南京拒绝和平,都很泄气。战犯汤恩伯二十一日到芜湖督战,不起丝毫作用。①汤恩伯认为南京江阴段防线是很巩固的,弱点只存在于南京九江一线。②不料正是汤恩伯到芜湖的那一天,东面防线又被我军突破了。③我东路三十五万大军与西路同日同时发起渡江作战。④所有预定计划,都已实现。⑤至发电时止,我东路各军已大部渡过南岸,余部二十三日可以渡完。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然在二十一日下午至二十二日下午的整天激战中,我已歼灭及击溃一切抵抗之敌,占领扬中、镇江、江阴诸县的广大地区,并控制江阴要塞,封锁长江。⑦我军前锋,业已切断镇江无锡段铁路线。

(1)②句与①句形成鲜明对比。能说明敌人麻痹轻敌、我军出奇制胜的关键词是“ ”;句②中的“又”字照应了段前写中路军战况、西路军战况时用过的“ ”一词和两个“ ”字,行文很严谨。

(2)④句的“所有”“都”两词中,我们能感觉到作者发电时的感情是( ) A . 藐视敌人的豪情 B . 胜利的自豪感 C . 必胜的信念 D . 对敌人的嘲讽

(3)⑤句中的“至发电时止”体现了新闻的什么特点?

(4)文中与句⑥“此处敌军抵抗较为顽强”相应的句子是 ”。 (5)句⑥、⑦中能表现我军英勇无畏、锐不可当的一系列动词是 (6)和平是人类共同的呼声,请你就人类和平事业设计一则公益广告。 12. (20分)阅读下文,回答相关问题。 怀念火柴

在这个自动打火的年代,我竟然怀念起了那小小的火柴。

火柴,多数都是用松木做的。点燃时,那股松香味儿,那木质的芬芳,清新,纯粹,淳厚。有雨后森林的气息,是土地和草木宽厚绵长的呼吸,使得那些即使没有见过森林的人们,也能随时闻到森林的气息;也有点像母亲用皂角洗过的头发的气味。

第 5 页 共 11 页

我小时候,看见大人们点燃火柴抽烟,我总要凑到他们跟前,一是好奇他们对嘴上冒烟这件事儿为何如此热衷,再就是想闻那种好闻的松香味儿。

我父亲那一代人,一直是使用火柴的。

我记得,他们并不是每个人衣兜里随时都带着火柴,常常是好几个人当中,才有一个人带着火柴,可能是因为脆薄的火柴盒,装在这些做重体力活的人们身上容易被挤压破损吧。在劳动间隙,想抽烟而没带火柴的人就会喊一声:谁有火?就有人回答:我有火。想抽烟的就走过来,围在那个带着火柴的人面前,将旱烟锅或自制的旱烟卷凑过来,那人将点燃的火柴依序递到他们嘴里含着的烟上,那动作是快速而又小心翼翼的,动作幅度大了,就会招风熄火,动作慢了,点不了几根烟火柴就燃完了。帮人点烟因此也算是一门需要掌握分寸的小小技艺,也是乡村生活中很独特的一个场景。

他们以火柴为中心围在一起,彼此的身体离得很近,手、胳膊、衣服都互相紧贴着,甚至,俯身接火时,彼此的脸几乎碰在一起。细微的火苗,温暖的火种,拉近和连接起彼此的身体、表情、呼吸和心跳,拉近和连接起彼此内心的温情。他们围在一起抽烟的时候,也并不多说什么,这些平时辛苦而粗糙的男人们,他们用这种亲近的身体语言已经表达了更实在更温暖的内容。

而我的父亲,常常是随身带着火柴的那个人。 至今还记得那个动人的场景。

夜晚,吹着寒风,生产队加班修水库,几十个社员默默劳作着,起落的镢头、铁锹,在夜色里划动零星的天光。这时,几个想抽烟的叔叔伯伯走过来,围在总是随身带着火柴的父亲面前。父亲点燃火柴,微弯着身子,挡住风,护着火。这时,我那手捧火苗的父亲,火光照亮了他的脸,他像一位古代的祭司,主持着生命与生命、心灵与心灵的相遇、相依和相知,将手中细微的火焰依序递给围在身边等待接火的乡亲们。这一刻,我的父亲被乡亲们亲切地围着,俨然成了夜晚的中心,成了温暖的中心,成了这个世界的中心。

这很像一种不是宗教而内涵着宗教意味的精神仪式:那手持火苗的人,大家围在一起,默默地重温心灵的约定。这一刻,这些劳作的人,辛苦的人,清贫的人,他们不仰视别的人,他们自己为自己燃一炷香。火光映照着父亲的脸和乡亲们的脸,这些古老的乡土的脸,显得那样质朴、单纯、温和。淡淡的烟缕缭绕着他们,质朴的脸上荡漾着平和、安详的佛光。然后,衔着火苗各自散去,那温暖的烟缕,长久缭绕在岁月的上空。

我想,那时,我卑微的父亲心里,一定会生起一种被别人需要和被看重的幸福感觉。而围在他身旁的乡亲们,心里也会泛起一种尊重和感激的细微情思。

如今,父亲已经去世多年。

第 6 页 共 11 页

气势汹汹的汽油和尖锐带毒的化学气息,笼罩了我们的生活,也弥漫在我们的心魂。 谁的衣兜里,还揣着朴素、温和、亲切的火柴? 谁的身上还散发着古老的松香?

(1)“怀念火柴”在文中有哪些具体内涵?请分点简要分析。 (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

①他们以火柴为中心围在一起,彼此的身体离得很近,手、胳膊、衣服都互相紧贴着,甚至,俯身接火时,彼此的脸几乎碰在一起。

②父亲点燃火柴,微弯着身子,挡住风,护着火。

(3)文中说,“这一刻,这些劳作的人,辛苦的人,清贫的人,他们不仰视别的人,他们自己为自己燃一炷香”,请你谈谈对此句的理解。

(4)文章的最后两段有什么作用?

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

13. (1分)以与________结缘为题,写一篇文章。

第 7 页 共 11 页

参考答案

一、 选择题 (共5题;共10分)

1-1、

2-1、

3-1、

4-1、

5-1、

二、 字词书写 (共1题;共2分)

6-1、

三、 句子默写 (共1题;共7分)

7-1、

7-2、

7-3、

四、 中国名著 (共1题;共10分)8-1

第 8 页 共 11 页

8-2

五、 诗歌鉴赏 (共1题;共10分)

9-1、

9-2、

六、 文言文阅读 (共1题;共17分)

10-1、

10-2、

10-3、

10-4、

第 9 页 共 11 页

10-5、

七、 现代文阅读 (共2题;共47分)

11-1、

11-2、

11-3、

11-4、

11-5、11-6

12-1、

12-2、12-3

12-4

八、 命题作文 (共1题;共1分)

13-1

第 10 页 共 11 页

第 11 页 共 11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