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l 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艺术百家2016年第s1期增刊 HUNDRED SCHO0LS IN ARTS 口 文章编号:1003—9104(2016)S1—0191—02 论中国现代绘画的传统意识 郭荣健 (聊城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山东聊城252000) 摘要:人们一方面用“古法”(古意)的名义对当时(今人)的艺术流弊作着批评和匡 正,另一方面又在“古意”的名义下发展出一种新的艺术追求和审美观点,呈现了各个历史 时期的“新面貌”。应该说这也是艺术发展史上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情形,但对于“新面貌” 的创新程度就是“古”与“今”争论焦点。 关键词:现代绘画;传统意识;中国画;古4"-艺术风格 中图分类号:J2O 文献标识码:A Traditional Consciousness of Modern Chinese Painting GUO Rong—jian (Liaocheng Youth Artists Association,Liaocheng,Shandong 252000) “历观古名士画金童玉女及神仙星官中有妇人形相者,貌虽端 一、“现代”与“传统”的交割 严,神必清古,自有威重俨然之色,使人见则肃恭有归仰心。 今之画者,但贵其娉丽之容,是取悦于众目,不达画之理趣也。 观者察之。”(《图画见闻志・叙论》) 韩拙也对郭若虚这一观点作了一番共同的论述:“凡画人 物,不可麓俗,贵纯雅而幽闲,有隐居傲逸之士,与村居耕叟渔 父等辈,体状不同。窃观古之山水中人物,优容闲雅,无有粗 恶者。近世之作,往往粗俗不懂,殊失古人之态。”(《山水纯 随着艺术的出现到历史上的推陈出新,自古在绘画理论 及绘画艺术上就没有停止过,“古”与“今”问题的相互争扯, 这种“古代与现代”艺术问题的争论从南朝谢赫“古画品录” 之后始终贯穿在古今的历史长河中,明确对“古今”问题直接 论衡的当是宋朝郭若虚的“推今考古”说,随后又有郭熙、韩 拙、米芾、赵孟频、石涛和现当代的一大批艺术家、艺术理论家 都在对“今与古”、“现代与传统”的问题上作过很大程度的论 述而当今中国绘画也还在一如既往地面临着“现代与传统”这 一全集》) 由上其论中可以得出,当时人物画大都是“贵其娉丽之 容”、“粗俗不堪”而古代的人物画则“貌端严”“神清古”“优容 闲雅”,他们总结出了“近不及古”的结论。并找出了这种现象 的根本原因,画家为了“取悦于众目”这一功利的思想行为,才 是造成“近不及古”的根本。 课题的深刻性,这一课题既是相对的,又是相辅相成的科学 命题。在历史的总结中我们不难对这一命题找出答案,它们 之间相互依赖,相互遏制,共同推动者中国绘画的正常发展与 进步。 在宋代郭熙对人物绘画的“今不及古”作了一番论述。 “然则自帝王名公巨儒相袭而画者,皆有所为述作也。如今成 都周公礼殿有西晋益州刺史张牧,画三皇五帝三代至汉以来 君臣贤圣人物,灿然满殿,令人识万世礼乐。故王右君恨不克 如何看待运用传统艺术形式进行现代化的创造是每个历 史时期艺术家思考的头等大事。宋代郭若虚率先提出:“或问 近代至艺与古人何如?”答日:“近代才古多不及而过亦有之。 若论佛道人物、仕女、牛马,则近不及古。”他明确指出当时人 物画远远不如古代人物画好。郭若虚并说明了理由和根据: 见,而今为士大夫之宝,则世之俗工下吏,务眩细巧,又岂知古 人于画事别有意旨哉!”(《林泉高致》)郭熙的“务眩细巧”和 作者简介:郭荣健(1990一 ),男,汉,山东聊城人,云南艺术学院美术学院硕士研究生,聊城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主席,法人代表。研究 方向:中国画艺术。 口 郭荣健论中国现代绘画的传统意识 HUNDRED SCH00LS IN ARTS 192 郭若虚的“贵其娉丽”,与古代强调绘画艺术道德化的作用相 差甚远,古人“别有意旨…‘令人识万世礼乐”,宋以前的人物 画中,形式美的效果只占绘画的次要地位,而“成教化”的道德 教育功能才是艺术家追求的更高境界。在宋代古今艺术之争 正,另一方面又在“古意”的名义下发展出一种新的艺术追求 和审美观点。呈现了各个历史时期的“新面貌”,应该说这也 是艺术发展史上的一种带有规律性的情形。但对于“新面貌” 的创新程度就是“古”与“今”争论焦点。 清初画家石涛是借古开今的成功者,在他的著作《苦瓜和 是非常强烈的,因为本朝代艺术家的艺术品相互比较似乎非 常青睐,势必得与古人艺术作品进行认真的对照,用传统的法 度对“当今”艺术作品进行一番比较,这样才能最终确定艺术 尚画语录》中对“继承”和“创新”的关系作了很透彻深刻的论 述。并对古人之法则和创新自由方面也作了独自的见解。 家的作品的艺术价值。在郭若虚的《图画见闻志・叙论》中, 他阐述了山水画艺术的发展远远超过了古人,对王维、李思 训、李昭道、关仝、范宽、徐熙、黄筌都是这一时期产生出来的 艺术宗师,是“前不籍师资,后无复继踵”的当今画家。最后得 出了“古不及今”的结论。“若论山水林石,花竹禽鱼,则古不 及近。”而这时期的韩拙则认为当时的山水画不如古人。他指 出:“画若不求古法,不写真山,惟务俗变,采合虚浮,妄自谓超 古越今,心以自蔽,变是为非,此乃懵然不知山水格要之士也, 难可与言之。嗟乎!令人是少非多,妄古徇今,方为名利之诱 夺,博古好学者鲜矣。倘或有得其堂奥者,诚可与论也。彼笑 古傲今,侮慢宿学之士,曷足以言此哉!”(《山水纯全集》)在 韩拙看来“古法”的山水画也是古人通过摹写“真山”获得的 格要,“古法”和“格要”都不是前人凭空想象出来的。这里且 不说各个艺术家和理论家艺术观点的是非问题,在这一时期 艺术的“现代与传统”之争已达到了白炽化。 二、怎样正确看待“现代”与”传统”的艺术风格 艺术的成就与发展先建立在各时期艺术家的“古法”与 “今技”的平台上。没有古与今的相互比对,就没有中国绘画 的发展与进步。南朝谢赫的《古画品录》,对多位画家的作品 用“古今”这一观点进行了比较性的论定。如对第一品陆探微 的评定:“包前孕后,古今独立。”对第二品顾恺之的评论:“始 变古则今,赋彩制形,皆创新意。”这种以古观今,以现代对照 古法传统的做法不单单是某一个朝代的专利,而是摆在历朝 历代艺术领域的重要问题。古与今、现代与传统的问题成为 每个时期艺术家研讨的重要课题。元代大艺术家赵孟烦所提 出的引人争议的课题:“作画贵有古意”。赵说:“作画贵有古 意,若无古意,虽工无益。今人但知用笔纤细,傅色浓艳,便自 谓能手,殊不知古意既亏,百病横生,岂可观也?吾所作画,似 乎简率,然识者知其近古,故以为佳。此可为知者道,不为不 知者说也。”(《松雪论画》)但也有一些人认为赵孟烦的这个 观点是保守,是复古主义思想。所谓的“古意”也就是宋代欧 阳修的“萧条澹泊”、苏东坡的“萧散简远”、韩拙的“简易清 逸”、葛守昌的“简而意足”等美学命题。这些宋元绘画艺术观 点的探讨,并不是表现一种单一的复古与保守的论调,而是形 成了新的文人画“书卷气”的一种审美倾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曾经说过:“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 所欲的创造,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 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接下来的条件下创造。”(《马克思 恩格斯选集》)绘画艺术的发展也是这样。人们一方面用“古 法”(古意)的名义对当时(今人)的艺术流弊作着批评和匡 “古之人未尝不以法为也,无法则于世无限焉。”在石涛认为, 古今绘画艺术都有一定的法则,古今艺术家在艺术实践中必 须要遵循这种的法则。艺术离开了法则也就失去了艺术规 律,艺术也就不可能存在,更谈不上继承和创新。石涛认为, 古今以来,投身艺术的人真正了解“法”的含义的人并不多。 让“法”成为了束缚自身艺术的“障碍”,所以“有法不能了者, 反之法障之也。”在石涛看来,古今一些画家之所以被法则所 束缚,根本原因就是没有能掌握最根本的“传统”与“现代“的 法则。在石涛之前,一些艺术家和艺术理论家用“法”和“变” 这一对立概念来说明绘画实践中古人“法则”和当今艺术创造 自由的相承关系。石涛在他的艺术观点中并没有否定具体的 “古法”的意义,着重强调的是画家只有掌握绘画的根本法则, 才可能运用传统方法,达到“今”的创造“自由”,这种“自由” 是符合绘画规律的一种“自由”。不是盲目的创造“自由”,就 是要求在绘画实践中,艺术家必须把握“自由”的审美和创作 量度。 以“四王”为代表的保守、拟古主义画家,在艺术实践中, 追求古人画风,创新思想停滞不前,在对古代传统绘画已达到 高度集成的程度上,没注重艺术的再发展,推动了一股“拟古 不化”之风,从思想理论上,只是对古人绘画追求相似,但被石 涛定为“泥古不化”。而对另一种不照搬古人而是把古人的绘 画作品作为提高、发展和创新的一种基础,被石涛表彰成“借 古以开今”。石涛这一理论观点并不是完全抛弃古人的传统, 而是指在古人“法则”的基础上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他说:“夫 画,天下变动之大法也,山川形势之精英也,古今造物之陶冶 也,阴阳气度之流行也,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苦瓜和尚画语录・变化章・第三》)他还说到“古之须眉不 能生我之面目,古之肺腑不能入我之腹肠。我自发我之肺腑, 揭我之须眉。纵有时触着某家,是某家就我也,非我故为某家 也,天然授之也。我于古,何师而不化之有?”(《苦瓜和尚画语 录?变化章?第三》)从以上论述中我们可清晰的看到成就石 涛绘画风格的也正是他的这种学古不泥古、尊自然守法道、抒 “自我”之情、,把握“自我”思想、借古人之法开今人之能规 则,以自然为根本,创新了石涛“自我”的新面貌,成就了其绘 画大家的崇高地位。 三、结语 新时期中国绘画的进步与发展,首先要依靠古代传统技 艺方法和理论的美学审美思想,进行自然的艺术创作进步,正 确把握中国现当代绘画方向,不忘传统,从传统艺术审美的潮 流中寻找自我,寻找自己绘画的审美及创作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