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中日关系现状、趋势与对策

来源:知库网
环球视野■一现状、趋口金熙德2004年,中日关系充分显露出了复杂性和敏感性,“政冷经热”成为概括其特点的关键词。如何看中日关系的现状与未来?我们应如何处理对日关系?一、中日关系处在调整期冷战结束后,随着内外环境发生变化,中日关系进入了重新调整、重新定位的新阶段。从国际环境看,苏联解体后,美国的对华冷战思维重新恢复,日本的对华政策也随之渐趋强硬。特别是1994年以后,美日着手强化军事同盟,对中国的安全环境和台湾问题形成了负面压力。在日本国内,政界出现“总体保守化”趋势,在对华关系上主张摆脱“历史赎罪意识”的势力抬头。报刊、电视等大众媒体总体上向右转,对华友好势力衰退,对华舆论环境恶化。这一时期“战后新生代”逐渐成为日本各界主流,他们对中国缺乏了解,对日本的侵华历史及中日友好的认识十分肤浅。在上述大背景下,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日关系逐渐呈现出一系列新特点。第一,中日两国的实力基础出现均衡化趋势。中国的“经济崛起”和日本的“政治崛起”同时进展,中日间首次出现了“两强崛起和竞争”的局面。第二,中日相互交往的认识基础发生变化。两国间对手意识增强,日本逐渐不再把中国视为“发展中国家”,中国逐渐不再把日本视为“现代化的样板”。第三,中日关系的原则基础面临挑战。《中日联合声明》和《中日和平友好条约》中的关于历史问题、台湾问题、和平友好的基本原则受到日本右翼势力的挑战。第四,中日相互作用方式开始发生演变。1972年以来形成的中日间交往机制、渠道和方式都日益显得不足以适应新形势下的需要。第五,中日政治与安全关系的促进因素减少。冷战结束以来,中日政治与安全关系至今尚未找到20世纪70年代那种“双赢”和“互利”的动力和手段。第六,中日相互作用的内40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2005万 方数据容范围不断扩大。中日关系的地区性和全球性不断提高,中日双边关系日益融入多边国际体系。第七,中日关系诸领域间的平衡失调。中日间政治摩擦频发,安全互信不足,经贸发展良好,相互理解缺乏,出现了“政冷经热”的总体局面。在诸多变化中,近年来中日关系的突出特点就是两国舆论相互作用的日益密切化、复杂化、敏感化。20世纪90年代前期,先是日本出现了对中国“说‘不…的强硬舆论。90年代后期,中国的“改革开放一代”、“因特网一代”开始对日本的强硬姿态做出强烈反应。仿佛是火上加油,2001年以来,日本首相小泉纯一郎连续四年参拜了供奉着二战甲级战犯的靖国神社。小泉“参拜”的要害,就在于把二战甲级战犯也当作“阵亡者”、“为国捐躯的英雄”加以膜拜。这关系到日本如何对待那场侵略战争、如何对待受害国人民感情的基本问题。小泉的举动使20世纪90年代以来已陷于“政冷经热”状态的中日关系雪上加霜。近年来,中国政府致力于尽量减少“政冷”造成的损害,基本上采取了“政经分离”的姿态,努力做到不使中日政治摩擦影响到两国关系全局。然而,日本对此却没有给予积极响应,而是在历史、台湾、安全、领土与海域、经贸等领域采取了似乎“不怕政治摩擦”的强硬姿态。由此可见,“政冷”是中日关系调整期的一种客观现实,是“两强崛起和竞争”局面下国家利益和民族情感的碰撞,因而在一定时期内是难以完全回避的。走出“政冷”低谷,需要中日双方做出长期、耐心的共同努力,尤其需要日本领导人不再做出背离两国政治基础、损伤中国利益的举动。二、2005年中日关系的展望1.政治关系。近年来,小泉首相一再参拜靖国神社,导致中日首脑互访中断,成为两国关系陷于“政环球视野冷”僵局的首要原因。在此条件下,中国领导人选择了在“第三国”与日本领导人会晤的方式,一则促其正确对待历史,二则就共同关心的问题交换看法。20014年11月21日,中日首脑在智利出席APEC峰“零和”竞争而造成的“两败俱伤”局面,加强两国在资源与能源领域的合作。2.安全关系。2004年,日本在安全战略、相关体制、武器装备等方面加快走向咄咄逼人的“海外干预会时会晤。胡锦涛主席明确指出:当前,两国政治关系困难的症结是日本领导人参拜靖国神社问题。对发动这场战争的战犯,中国人民是深恶痛绝的。日本领导人在考虑参拜靖国神社的问题时,务必要考虑到受害国人民的感情,务必要考虑到中日友好的大局。12月2日,小泉表示将从日中关系大局出发,对“参拜”问题进行“适当判断”。这一“适当判断”的含义是什么?据其心腹人士透露,小泉有可能采取“私人参拜”或什么其他方式。“解铃还须系铃人。”小泉停止膜拜甲级战犯,是中日关系走出“政冷”阴影的前提。2005年正值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如果小泉执意参拜靖国神社,势必进一步刺激和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恶化中国的对日舆论,中日首脑互访仍将难以恢复。如出现这种局面,中日将不得不退而求其次,以强化其他渠道的交流来尽可能地弥补因首脑互访中断而造成的缺憾。日本已扬言,2005年要向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席位发起新一轮冲击,并承认为此必须得到中国的支持。然而,近来日本却采取了一连串的危害中国利益的举措。诸如,首相参拜靖国神社,搅乱中俄输油管道合作项目,以政府开发援助(oDA)拉拢越南、印度、中亚各国和蒙古进而牵制中国,游说欧盟不要解除对华军售禁令,刻意散布“中国威胁论”,等等。不可思议的是,日本如此以邻为壑、一味强硬,竟还指望得到中国对其“常任梦”的支持。2005年,中日将继续围绕钓鱼岛、冲之鸟、东海等领土与领海及专属经济区问题进行磋商。基于国家利益和双边大局、原则性和灵活性高度结合的观点,中日可以就主权、海洋权益、资源开发等问题进行既统筹考虑而又相对分离的谈判,遵循先易后难的思路,把谋求“共同开发”海底资源作为优先谈判目标,把海域划界等棘手的课题留给更加长期、艰苦的双边谈判。近年来,中日两国围绕资源与能源的开发、进口、运输、储存等环节,在东海、俄罗斯、中东、非洲、拉美等全球范围内逐渐形成全面竞争格局。2005年,中日将继续共同探讨“双赢”途径,致力于避免万 方数据型”、“日美一体化”的军事大国。与此同时,日本采用了“先发制人”、“贼喊捉贼”的手法,试图以煽动“中国威胁论”来为其扫清内外舆论障碍。2004年11月,日本防卫厅故意透露出了关于“中国攻击日本的三种可能性”的模拟报告。12月7日,出席欧洲安全合作组织会议的日本首相助理川口顺子游说欧盟不要解除对华军售禁令。日本2004年版《防卫白皮书》和10月4日发表的“安全保障与防卫力量恳谈会”报告也都唱了“中国威胁论”的调子。2004年12月10日,日本安全保障会议和内阁会议通过了新《防卫计划大纲》,首次把“中国威胁论”加进了这一政府正式文件之中。《大纲》称:“对这一地区安全保障具有很大影响力的中国,在推动核武与导弹力量和海、空军现代化的同时,正企图扩大在海洋的活动范围,对这种动向今后也有必要加以关注。”日本在东海油气田、冲之鸟海域海洋科考等问题上一再掀起了对华强硬舆论。日本鼓吹莫须有的“中国威胁论”,其实无非是为了掩盖其加速扩军的意图和事实,这只能引发中国的强烈不满和戒备,对中日关系以及日本自身亦无任何益处。在如此政治氛围下,2004年中日间的安全互信更加降低,相互戒备的“安全困境”未能得到缓解,安全对话没有重大进展。小泉一再“参拜”,使中日舰艇互访计划再次天折,两国军事交流处于低迷状态。2005年,“增进互信”将是中日关系的一个重要主题。其最低目标是加强对话,预防冲突。其中间目标是就相互分歧和共同关心的安全问题进行磋商,力求取得一定进展。其理想目标是,就地区及国际重大战略与安全问题增进共识。从目前趋势看,新的一年里中日在安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的可能性不大,而更可能是在最低目标和中间目标上取得一定的进展,并就理想目标开展有限的对话。2005年,中国将继续探索与日本高层往来、增进互信的有效途径。两国有关政府部门将继续围绕相互分歧及合作问题进行对话与谈判。这些问题涉及:东海海域划界及油气田开发问题,以及经贸、技术、能源、环保等广泛领域。两国国防部门之间将继续开展多层次、各级别的安全对话与军事交流。由于中国党政干部论坛l,200541环球视野安全与军事属于高度敏感的领域,这一领域的对话与交流将势必受到中日政治关系走向的影响。近年来,中日舰艇互访一直作为扩大军事交流、增进安全互信的重要设想而受到人们的关注。2005年,如果小泉“参拜”问题得以妥善解决,两国政治氛围能够解冻趋暖,中日舆论出现缓和局面,那么这一设想有可能重新浮出水面。3.经贸往来。2004年,中日贸易已突破1500亿美元,中日贸易额逼近日美贸易额。日本企业的对华直接投资出现了大型化、高科技化、本地化的新趋势,中国企业也踏上了向日本本土进军的旅程。日本政府的对华政府资金合作也正继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外交效果。据传,小泉铤而走险、敢于参拜靖国神社的理由之一,就是认为中方不可能因此而停止对日经贸交往。然而,中日“政冷”对“经热”的负面影响已开始显现。20014年,日本已从多年来的中国第一大贸易伙伴跌落为第三位,列于欧盟、美国之后。日本经济界人士开始对日中“政冷”局面感到忧虑。近年来,中方在对日关系上基本采取了“政经分离”方针,致力于把“政冷”对“经热”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限度。然而,根据政经互动的基本原理,“政冷经热”这一局面是难以持久的。从长远看,不是“政冷”导致“经冷”,就将是“经热”促成“政热”。如果中日“政冷”局面长久持续,则势必对在华日本企业的经营环境带来负面影响。2005年,中日“经热”局面总体上将继续得到维持和发展。中日贸易额将上一个新的台阶。2005年日本企业的对华投资可能出现一个平稳增长局面。中国企业将继续探索登陆日本、吸收其技术和资金的途径。2004年年底,日本政府多次表示“不久将停止对华日元贷款”。根据这一方针,2005年日本政府的对华政府资金合作将进一步减少。三、对中日关系的若干思考近年来,中国政府在处理对日政治摩擦时采取了“政经分离”以及有理、有利、有节的方针,对小泉参拜靖国神社采取了有限反应的克制态度,同时全面推动了各领域、各层次的对日交流。与此相反,日本在对华关系上采取了“政经不可分”的方针,大搞“经援政治化”,动辄把经济合作问题与中国的政治、安全问题挂钩。在“政冷经热”的总体格局下,中日关系出现了42中国党政干部论坛1/2005万 方数据一系列新的特点。在政治关系领域,出现了“中方比日方更加主动”的态势;在经济领域,则开始出现“日方比中方更加积极”的趋势;在民间领域,则形成了“中方比日方更加强硬”的局面。一位日本经济界人士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对华经贸往来的最大风险因素就是小泉”。《朝日新闻》资深记者船桥洋一指出,小泉的“对华游戏”的前提是:反正在经济上中国需要日本更甚于日本需要中国。船桥认为,这个前提未必长久持续下去,如果未来中美经济关系得到进一步发展,中国的对日姿态很有可能变得强硬起来。对于我国来说,应认清和接受中日“政冷”局面一时间难以完全避免的客观现实,对中日政治关系的波动起伏做好心理准备,不幻想靠一味让步或过度强硬来扭转“政冷”局面。这将有利于更加冷静、理智地对待和处理中日政治摩擦,稳步推动对日关系全面向前发展。中日关系的复杂性、敏感性给推动对日关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即要努力防止陷于非此即彼的思维误区,寻求最佳平衡点。就是说,既要积极推动经济关系,又要妥善处理政治问题;不因政治摩擦而牺牲经济关系,也不因经济关系而丢弃政治原则。中日间的潜在分歧是客观存在的,难以在短期内完全消除,但双方可以而且有必要致力于形成一套“控制和管理政治摩擦”的机制和措施。例如,每当因“历史问题”发生政治摩擦时,不宜使这一问题影响到中日间其他领域合作的进展。两国可以采取“政经分离”、“分别解决具体问题”、“不使一种政治摩擦点燃另一种政治摩擦”等有效做法。两国可以采取“把蛋糕作大”的方式,一方面把分歧和矛盾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另一方面不断促进和扩大共同利益部分,逐步使负面因素在中日关系全局中所占份额相对减少。展望未来,中日关系的前景既充满良好的机遇,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中国应继续保持主动姿态和足够的耐心,积极推动中日政治关系改善的进程。这能力,将是改变日本的对华冷战心态和防范战略、改善中日政治与安全关系的根本途径。(作者系中国社科院日本所教授)(本文责任编辑李红lihon91033@126.com)将是一个长期互动的过程,决不会一蹴而就。从长远来看,把中国的事情作好、增强自身国力和对外影响中日关系:现状、趋势与对策

作者:作者单位:刊名:英文刊名:年,卷(期):

金熙德

中国社科院日本所教授中国党政干部论坛

CHINESE CADRES TRIBUNE2005(1)

本文链接:http://d.g.wanfangdata.com.cn/Periodical_zgdzgblt200501015.aspx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