鼠害防治技术
一、防治鼠害的意义
世上老鼠知多少?据说全世界有鼠口100亿只,分布数量之多以亚洲为冠,印度约有35亿只,是人口的6倍;日本有3亿只,约为人口的3倍;我国人口有12亿,鼠口将近40亿。鼠类传播疾病,窃取粮食和食品,破坏森林、草原、农田、以及啃咬物品建筑、通讯设施、家具衣物等,给人类的生命财产带来了巨大的损失。由于害鼠对农牧业生产和人民的生活危害很大,因此,防治鼠害对促进农牧业生产,发展国民经济,保障人民的身体健康具有深远的意义。 1、鼠类对农林牧的危害 (l)对农业生产的危害
害鼠常年危害农业生产,从在土壤中盗食种子开始,啮食作物根、茎、叶和果实,直到作物收获后继续危害贮存的粮食及加工的食品,以及蔬菜、果树、果品、经济作物,无所不害。其发生面积之大,损失之重,超过历来被认为我国对农业危害最重的蝗、螟、粘虫、小麦条锈病灾害的总和。进入90年代以来,农村鼠害再次回升。1993年和1994年我国农田鼠害发生面积分别为2333万公顷和2533万公顷,分别比1990年增加40%和50%。据不完全统计,“八五”期间,全国每年因鼠害造成的粮食作物田间损失达30多亿公斤,棉花达20多万担,甘蔗达10万吨以上。西南、西北、东北、华南等鼠害严重地区的水稻、玉米、小麦、豆类等作物一般减产5%-10%,重者达30%以上,部分农田甚至毁种或绝收。1993湖南邵阳县一个村失收水稻17. 9公顷(268亩),全村人均损失稻谷50.5公斤;广西贵港市一农户损失稻谷高达1250公斤。1994年江西早稻遭受鼠害面积100万公顷(1500万亩)、晚稻受害重的稻田减产3-5成;1995年,各地群众纷纷致信江泽民总书记、李鹏总理以及农业部领导,反映鼠害猖獗。湖南郴州反映水稻每亩减产高达100公斤;江西玉山红薯受害40%:四川仁寿、合川、铜梁反映小麦、玉米、水稻减产30%一50%,有的毁种3-4次。此外一些地区花生、低酚棉、果树、甘蔗等作物也不同程度遭受鼠害。
害鼠对农户储粮的影响也很大。据调查,一个农户一年损失储粮少者10-20公斤,多者50公斤以上。我国2/3以上的农户,不同程度存在着鼠害问题。有关主管部门估计,每年因鼠害造成全国农户储粮损失达20-30亿公斤。1987年农业鼠害损失最严重,全国损失粮食高达1500万吨,约占80年代全世界损失量(5000余万吨)的2/7,等于我国年进口粮食的总量,相当于6200万人口一年的口粮被鼠吃掉了。
(2)对林业生产的危害
害鼠危害树木,啃食幼树的韧皮部或咬断苗木的顶芽和嫩枝,轻则影响树木生长,重则因伤口长久不能愈合,使树木遭风折,或因微生物侵入伤口引起病虫为害,病朽断裂死亡。鼠害降低了造林的成活率,严重地威胁人工林的培育。害鼠啃食
成树树皮、树根,有的在树根下挖洞作窝,破坏根系,影响树木的正常生长和发育,以致干枯死亡。有的鼠喜欢吃树籽,严重影响造林。
1982年黑龙江临江银山林场营造的20多公顷人工樟子松林受害率高达92%,辽宁省桓仁县2000公顷落叶松林被害率达82%,死亡率53%;1985年新疆乌鲁木齐大湾乡耗资十几万元,新植33.3公顷(500亩)30万株幼林,80%的树苗根被田鼠啃食而致死亡。全国优质苹果生产基地一河南灵宝县800公顷(12000亩)果树44万株,从1956年建园以来,棕色田鼠逐年加重危害,咬啃果树地下30厘米范围内树根韧皮部及幼树主根和近地面树干,致使大片果树整株死亡。据1988年不完全统计,在近千公顷果园内鼠口密度平均141只/公顷,部分果园高达300只/公顷以上,果树受害株率达10%-15%,累计受害死亡果树1万余株。1984年新建队0.6公顷(9亩)密植园792株幼树,3-4年内全被咬死,只好重栽。
据不完全统计,全国森林鼠害发生面积已由1985年的53.3万公顷,上升到1989年的79.5万公顷。最近几年森林鼠害发生面积以每年10%的速度递增,每年危害损失已经达到3亿多元(能惠龙,1996)。有的省树木被害率达20%-40%,枯死率20%以上;严重者被害率达80%,枯死率50%以上。 (3)对牧业生产的危害
害鼠对牧区草原危害相当严重,它们大量取食牧草,有的种类口食草量很大。如青藏高原草地鼠害发生面积约1667万公顷,有鼠兔6亿只,每年消耗鲜草150亿公斤,相当于1000万只羊的年食量(樊乃昌,1989)。害鼠不仅仅消耗大量牧草、与牛羊争食,更严重的在于,数以亿计的害鼠成年累月地对草地进行挖掘、啃食及践踏,破坏了草地生态环境,使优良草场沦为寸草不生的“黑土滩”(裸地)。据统计,青藏高原鼠害的草地“黑土滩”面积约400公顷,失去放牧价值;又如我国重要的畜牧业基地之一内蒙古自治区,有啮齿类动物45种,其中绝大部分为害鼠,危害严重的主要为布氏田鼠、达乌尔鼠兔等17种。自1973年以来,每年平均发生鼠害面积533万公顷。在全国布氏田鼠危害发生面积达1800万公顷,在典型草原过牧草场破坏相当严重。有的鼠种不仅啃食牧草,同时还啃贮草,如从一只大沙鼠洞中可挖出贮草25-40公斤,褐斑鼠兔每个洞口外贮草达数千克。华北、东北、西北等地牧区1962年鼠害严重,草原破坏率一般在20%-30%,严重地区达60%以上。
害鼠危害农、牧民家中饲养的牲畜、家禽也非常严重。1985年河南省植保站对中牟、开封、宁陵、通许等9县1830户进行调查,1984年被鼠咬死伤鸡24679只,鸭18080只,鹅915只,猪2ll头,牛1005头。湖北省1983年被鼠咬伤咬死耕牛1161头,猪4006头,咬死鸡鸭4200余万只;竞陵镇养鸭专业户购回小鸭4DO只,一夜被鼠咬死190多只;洪湖县界牌乡一户农民养48只小鸡,被鼠咬死42只,一头100多公斤的大肥猪背上被鼠啃15个洞。江西星子县朝阳乡1982年上半年事鼠咬死鸡15521只,平均每户损失6.5只。内蒙、河北、贵州以及其他一些省不少地方也遭类似鼠患,农、牧民损失严重。
2、鼠类对人民身体健康和生活的危害
鼠类能传播各种人畜共患疾病,能携带200余种病原体,其中能使人致病的有57种,对人类危害性很大的有鼠疫、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 鼠通过各种各样的途径传播疾病,除直接咬人引起外伤以外,鼠浑身沾满病菌,到处乱钻,活动到哪里,就把病菌带到哪里。鼠的粪、尿、血液里均可带有细菌、病毒,到处散布。跳蚤吸了鼠带菌的血液后再去咬人,把细菌传播给人,使人得病,传播流行病。
鼠疫病,是由鼠蚤带菌传播的。全世界第一次鼠疫大流行于6世纪,发生在中非地中海沿岸;第二次大流行于14世纪,发生在中亚和欧洲一带,死亡2500万人,占当时欧洲人口的l/4;第三次大流行于19世纪,发生在印度、日本、菲律宾、澳大利亚、中南美洲、中南亚地区,并波及欧、亚太平洋沿岸的大多数港口。据世界卫生组织(WHO,1974)资料介绍,全世纪与鼠疫有关的媒介保菌动物有200种以上。我国有10余种,如黄鼠、长爪沙鼠、布氏田鼠、旱獭、褐家鼠、黄胸鼠等。根据1971~1980年统计,全世界有鼠疫发病数为16289例,死亡人数为909人,死亡率为5.58%。我国在几百年前曾有一次鼠疫大流行,病死人数超过当时总人口的四分之一。在30年代日本帝国主义侵略中国时,东北、华北等地鼠疫曾流行,死亡人数难以计算。
流行性出血热病,是我国目前最严重的流行病。鼠类是该病的主要保毒宿主。30年代我国仅黑龙江省发生,目前已发展到全国20多个省、市,病死率高达5%一10%。一些农民染病后,无法从事劳动,造成田地撂荒,因病致穷,因病死亡。
钧端螺旋体病是人畜共患的接触性传染病,也是全球性传染病。家栖鼠类是主要的保菌动物,其传播途径主要是人体皮肤接触带菌鼠尿污染的水、土壤、植物等;或直接接触鼠尿和被感染的动物组织;或人们误食被鼠尿污染的食物和饮水。该病在南方稻田区流行比较严重,病死率也比较高。农民感病轻者丧失劳动力,末感病者也不敢下田管理水稻,因而造成水稻减产。
家牺鼠类在农、牧民家中常年破坏生活用品,啮咬衣物、家具,污染食品。1985年河南省调查1830户被鼠咬坏家具4113件。1982年沈丘县鼠咬伤小孩达87人。江西省星子县寥花乡不完全统计被鼠咬伤手脚、耳朵的有30多人,其中一婴儿被鼠咬掉眼睛致死。河北、湖北、贵州等地鼠伤人的事件屡有发生。在城镇鼠咬断电线,造成停电事故,影响工业生产、生活的事时有发生。 3、我国灭鼠的情况及前景
解决鼠害问题,不能靠一家一户单独灭鼠。单独灭鼠不仅不能预防鼠传疾病蔓延,同时还难以压低害鼠的密度及避免对农、牧、林业的损失。只有大规模地彻底消灭老鼠,才能防止鼠传疾病的蔓延和保护农、牧、林业的生产。新中国建立以后,人民政府对灭鼠问题非常重视,首先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带来的鼠传疾病灾难。疫区政府组织工作队,拨款购药,发动群众消灭老鼠。到70年代中后期,农、牧、
林业生产全面大发展,鼠害也随之严重发生,到80年代发生面积大幅度上升,1987年农田发生鼠害面积3933.29万公顷,防治1733.32万公顷;1989年草原鼠害发生面积1300万公顷,防治30多万公顷。90年代各地灭鼠面积下降。近几年又开展了大面积统一灭鼠行动,全国每年农田灭鼠面积由原来不足660万公顷上升到1000万公顷左右。1994-1995年每年灭鼠挽回粮食15多亿公斤,取得显著效益。草原每年防治200-300万公顷,林业防治20-30万公顷。防治方法,从50年代初迄今,仍然以化学防治为主要手段。开始试用急性杀鼠剂,60年代在农、牧区推广使用磷化锌毒饵诱杀。同时,在北方农、牧交错鼠害严重地区。对洞系结构简单的鼠种,如达乌尔黄鼠、仓鼠等,使用有机氯六六六烟雾炮熏杀。70年代在疫区和牧区除使用磷化锌外,还使用了氟乙酰胺、安妥等。80年代农、林、牧业鼠害大发生,国务院及有关部委发出开展灭鼠工作的通知。全国开展群众性灭鼠活动,防治面积的80%以上是使用化学药剂灭鼠,但所使用的药剂有很大变化,由过去长期单一使用急性杀鼠剂,转为推广慢性杀鼠剂—一抗凝血杀鼠剂:敌鼠钠盐、杀鼠迷、溴敌隆、大隆等,急性灭鼠剂应用磷化锌、甘氟、毒鼠磷等。对氟乙酰胺、毒鼠强(四二四)等高毒药,于1982年颁发的《农药安全使用条例》和1984年10个部委《关于杀鼠药使用管理通知》中明确规定禁止用于灭鼠;安妥杀鼠谱只限于家鼠而且有致畸作用,已不再应用。
多年来各部门对化学药剂灭鼠做了大量研究,而对害鼠生态学、预测预报等方面缺乏深入研究,因而年年打被动仅。到80年代中、后期,国家对这方面的问题引起重视,国家“七五”和“八五”国民经济计划均将“农、牧区鼠害综合治理技术研究”列入重点研究项目。林业部也对林区鼠害问题加强了研究与防治工作。全国农业院校开设了鼠害防治课,全国各地各级植保站、畜牧草原站、森保站、卫生防疫站等有关指导防治的部门一般均设有专业技术力量。对防治策略、预测预报等方面有关的技术问题,如防治指标、损失率、测报模型、科学用药、保护利用自然无敌,以及一系列生态和农、牧、林业措施防治的研究、试验、示范、推广,均取得明显的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今后农、牧、林业生产的发展及科学技术的进步,对鼠害问题将提出新的更高要求。必须不断掌握新情况,研究新问题,提出解决鼠害问题的新对策。继续贯彻执行“预防为主、综合防治”的方针,加强研究,鼠害的发生、危害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二、防治鼠害的主要措施
我国地域广阔,作物布局多样,一年收获作物的次数也各不相同,南北气候差异较大,害鼠种类比较多。每种鼠的生活习性,发生规律也不一样,往往在同一块地内,同时栖息着两三种鼠。在制定鼠害防治策略时,应针对当地1~2种优势鼠种(即捕获率占总捕获率50%以上的鼠种)的生活规律、习性,制定出相应的科学的综合防治措施,才能有的放矢,事半功倍。在制定防治措施时,应注意采用农业生产和卫生防疫工作统一的环境整治措施,才能达到控制鼠害的目的。 1、掌握鼠倩,科学地制定灭鼠方案 开展灭鼠前,必须对鼠情做到心中有数。
第一、调查了解当地受害作物,受害程度,受害面积及已达到防治指标(一般为
3~5%夹次,因鼠而异)的面积,了解当地主要危害的鼠种、数量、分布,灭鼠后取得的经济效益,制订出可行的灭鼠规划,准确划分灭鼠区及重点消灭对象。 第二、调查了解主要鼠害的活动规律、繁殖特点、密度特点、密度消长规律,科学地确定灭鼠时机。一般在繁殖高峰前为防治的有利时期,如山东防治大仓鼠的有利时机为4月和7月。山西防治达乌尔黄鼠的时机在春季气温回升时期,土壤解冻,黄鼠陆续出蛰活动,经过漫长的越冬期黄鼠体内积蓄的脂肪等养分消耗很大,加之出洞后频繁的性活动引起体力消耗。因此,当性活动趋于缓和时,即4月中旬左右,黄鼠进入暴食期,此时投毒饵,效果好。9月下旬也是活动高峰期,此时防治时机也好。南方黄毛鼠种群数量年间变动较小,季节变动大,灭后回升速度快,每年灭鼠适期在春播前和8月比较适宜。
第三、调查了解害鼠的食性、生活方式等,以选择适口性好的毒饵及适当的防治方法。例如褐家鼠是家野两栖的害鼠,每年4月开始由室内向农田迁居。在双季晚稻收获后又向室内迁移。4~11月多牺居在沟渠两侧、塘基和较高的稻田埂内。黑线姬鼠在旱地、稻田、菜地、绿肥地小田埂和沟渠两侧打洞栖居,很少进入室内。这两种鼠均食稻谷、谷芽、大米、小麦、生葵花籽、甘薯、马铃薯、瓜果蔬菜等,对优质稻最喜食而不吃苎麻。因此,选择饵料时,配制其喜食的毒饵效果最佳。投毒饵时,应投在其栖息场所。又如北方的大仓鼠最食葵花籽、花生米、棉籽等多种作物种?,在野外取食最多的为花生和小麦等大颗粒食物;黑线仓鼠则多吃芝麻、草籽一类细小食物,在野外多取食小麦。线仓鼠则应选择细小食物作饵料。大仓鼠在春季小麦抽穗至夏季花生花期至结果成熟期以花生地数量最多,10月以后转移至小麦地,秋收后的花生茬地数量仍占优势。防治时,应在不同时期,针对不同的作物,重点防治。
第四、计算毒饵用量、投放毒饵用工量以及灭鼠后所取得的经济效益。 2、统一行动,大面积连片防治
啮齿动物体型一般较小,到处都有它们栖息的场所,繁殖力强,如果灭鼠效果不好,灭鼠率过低,灭鼠面过窄,往往在一定程度上给残留害鼠创造了最适种群密度条件,促使鼠类生长发育良好,数量回升迅速,灭鼠效果很快丧失,反而造成了人力物力的浪费。1984年,河北、山东等13个省区对254万公顷农田面积连片防治,灭鼠效果在85%以上,平均每公顷残鼠不超过0.75只,以后隔年治1次,大大提高了经济效益。相反有的地方鼠盲目性很大,采取单一化学防治,分散治、盲目治,频繁投药,经济效益不高。农田害鼠综合治理应统一组织大面积连片防抬,这样比多次不彻底灭鼠效果好。 3、采取配套措施,保持害鼠低密度水平
首先,必须在广泛调查的基础上,宣传普及防措害鼠的知识,提高广大群众对防抬鼠害重大意义的认识,并掌握科学的防抬方法。其次要加强鼠情测报,准确掌握鼠情,及时组织人力分别采取不同的方法进行防治,密度高时应采取突击灭鼠与经常性灭鼠相结合的办法。突击灭鼠中,使用化学药剂,加快压低密度,以减少损失;经常性灭鼠(也可称为生态控制措施),应采取改变适宜鼠类繁殖条件,
耕翻土地,破坏鼠巢,灌水,清洁园田,合理地安排作物布局,调整播种期,保护利用天敌等一系列措施,持之以恒地将害鼠控制在低密度水平上。 三、常用灭鼠方法
目前,对鼠类的防治方法有物理灭鼠、化学灭鼠、生物灭鼠和生态学灭鼠四种类型。物理、化学、生物灭鼠则为灭鼠,生态学灭鼠属于防鼠。 1、物理灭鼠
利用物理学原理(力学平衡原理和杠杆作用)制成捕鼠器械,用于灭鼠。我国利用器械灭鼠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的书籍上就有圈套、陷阶捕鼠的记载。在长期的灭鼠斗争中,人们创造出很多种灭鼠器械,针对不同鼠种用不同的器械进行捕灭。器械灭鼠具有对环境不留毒害、鼠尸容易消除、灭鼠效果明显等优点。缺点是费工、成本高、投资大。
现有的灭鼠器械约有二、三百种,大致可分为夹类、笼类、压板类、刺杀类、套扣类、水淹类、扣捕类等。许多种类的结构和原理基本相同,易于操作应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现代灭鼠法中又有超声波、电子捕鼠器和粘鼠法等新方法。 2、化学灭鼠
化学灭鼠法又称药物灭鼠法,是指使用有毒化合物杀灭鼠类的方法。化学杀鼠剂包括胃毒剂、熏杀剂、驱进剂和绝育剂等。其中以胃毒剂(也称经口药)的使用最为广泛。其使用方式是制成各种毒饵,效果好,用法简便,用量很大,其次是毒粉、毒水和毒胶等。主要是有机化合物,其次是无机化合物和植物及其提取物,还有抗菌素和人用的镇静类药物,近年来也被用于灭鼠。熏蒸灭鼠在野外使用的比较多,主要使用各种化学熏蒸剂和各种烟雾剂。驱避剂和绝育剂也开始在较大面积试用。 3、生物灭鼠
自然界生物间存在着极其复杂、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约的联系。利用某些生物来防治对人类有害的生物的方法,就是生物防治。也叫生物防除。鼠类的生物防治,通常是指其天敌(食肉动物)和微生物(致病病原生物)抑制鼠害发生、发展和蔓延的手段。 4、生态学灭鼠
其内容包括环境改造、断绝鼠粮、防鼠建筑、消除鼠类隐柜居处所等,以改变、破坏适于害鼠生活的环境条件。改变环境条件并不能直接或立即杀死鼠类,但改变的环境对鼠类生活不利,可减少鼠类的增殖或增加其死亡率,从而降低害鼠的密度。防鼠虽是治本的办法,但必须与灭鼠兼施,综合治理,才能收到预期的效果。
四大类(物理、化学、生物、生态)灭鼠方法各有特点,使用时互相搭配,充分发挥各种方法的长处,才能花较少的人力物力,收到较好的效果。以免在反复灭鼠过程中,鼠类产生对灭鼠措施的适应性,应不断交替使用方法,才能收到理想效果。四大类灭鼠方法中,应用最广、发展最快者为化学防治(即药物灭鼠)、比较简便易行,见效快。要组织好群众,因鼠、因地、因时制宜,科学用药,可以在两周内迅速压低鼠密度。不能一劳永逸,只有持之以恒,再配合平常环境治理,才能有效地控制鼠类的危害。 四、合理选用灭鼠药
目前,国内外可供选择的杀鼠药物达数十种,使用应根据灭鼠对象、环境、范围、时间选择适当的药物,以提高灭效,降低投入成本。选择原则如下:
1、选用已登记的合格产品 鼠药是特殊产品。国家管理特别严格,产品需经国家石油和化工局批准及农业部农蓟检定所登记,方可生产、加工、销售,选购时一定要使用具有三证(准产证、登记证、质量合格证)的合格产品。
2、毒力适中 常用杀鼠剂的毒力应在剧毒和高毒两级范围内,以LD501—50毫克/千克为宜。毒力太强使用不安全,且配制工艺要求高;毒力太弱则投药量增加,会影响毒饵道口性,成本也相应提高。
3、适口性要好 经口杀鼠剂只有被鼠取食后才能起作用,如果药物具有鼠类不喜食的气味,往往会降低灭鼠效果。
4、药物的选择性 选择对主要害鼠毒力强,而对人、畜、禽类毒力弱的药物。 5、抗药性 对已发现抗药性鼠类的地区,在杀灭时应避免使用过去曾投放过的药剂,而应改用其他药剂,即避免重复用药。最好是急、慢性药交替使用,才能延续或避免产生抗药性。
6、药物的作用速度 杀鼠剂的作用速度包括两个含义:一是鼠类来食毒饵到产生不良感受的时间;二是从食入毒饵到死亡的时间。有的药作用速度较快,出现症状后迅速致死,这类药被称为急效药(急性药);有些药则在食入后需经长时间(2~3天后)才能使鼠致死,被称为缓效药(慢性药)。无论急性药、慢性药都存在各自的特长和不足。就我国大多数地区的农田、草原、森林防治情况看,还应提倡使用慢性抗凝血剂。它比较安全,全国已大面积使用多年,未曾发现人、畜、禽中毒事故,二次中毒现象也轻于急性药。在使用过程中只要科学用药,急慢性药有计划地交替使用,就能达到预期的效果。
7、化学稳定性 杀鼠剂的化学稳定性有两个方面:一是指在常温下不挥发、不变质,以及在制作毒饵后不与饵料中的粘着剂、诱鼠剂等发生化学反应的性能;二是指在被动物采食后能迅速分解的性能。前者若不稳定则可降低药效或造成环境污染,通常要采药剂有较强的稳定性;而对于后者则要求尽可能很快分解为无毒产物,以避免其他动物特别是鼠类的天敌食人死鼠后,造成二次中毒。
对化学性质不太稳定的药剂,应严格按操作规程保管、运输、投放。对具挥发性的药剂如甘氟,不宜在室内使用。停止使用那些化学稳定性不强、选择性差的剧毒药剂,如氯乙酸胺、氟乙酸、氟乙酸钠、毒鼠强(四二四)、毒鼠硅等,这类药国家已明文规定禁止使用。
8、解毒剂 杀鼠剂在正式使用时,应配有相应的解毒剂说明,以治疗人、畜中毒。鼠药的解毒剂应能迅速有效化解杀鼠剂的致毒作用,如慢性抗凝血杀鼠剂的特效解毒剂为维生素KI。没有特效解毒剂的杀鼠剂不安全,一般不宜使用。 9、水溶性或脂溶性 若杀鼠剂具有水溶性或脂溶性,则有利于毒饵配制。通常杀鼠剂本身的用量低,在干燥状态下配制的工艺要求高,不易达到标准。如能将鼠药熔于水或油脂及有机溶剂(如酒精)中,就可简化工艺,便于操作。为提高毒饵的适口性,有时还需要其中加入植物油或脂溶性的药物。
灭鼠、蝇、蚊、蟑螂标准
(一)鼠:粉迹法,阳性粉块不超过3%;鼠迹法,有鼠迹的房间不超过2%;2000延长米不同类型的外环境,累计鼠迹不超过5处;农贸市场、饭店、宾馆、饮食店、食品加工厂、酿造厂、屠宰厂、粮库、医院、机场、港口、火车站和长途汽车站等重点单位(以下简称重点单位)防鼠设施不合格处不超过5%。
(二)蝇:重点单位有蝇房间不超过1%,其他单位不超过3%;平均每个阳性房间不超过3只;重点单位防蝇设施不合格房间不超过5%;加工、销售直接入口食品的场所不得有蝇。蝇类孳生地得到有效治理,幼虫和蛹的检出率不超过3%。
(三)蚊:居民住宅、单位的内外环境各种存水容器和积水中,蚊幼及蛹阳性率不超过3%;城区内大中型水体中的蚊幼及蛹阳性率不超过3%;500ml内幼虫或蛹的平均数不超过5只;废品、轮胎、缸罐存放处、建筑工地等特殊场所白天人诱蚊30分钟,平均每人次诱获成蚊数不超过1只。
(四)蟑螂:室内有蟑螂成虫或若虫阳性房间不超过3%,平均每间房大蠊不超过5只或小蠊不超过10只;有活蟑螂卵鞘房间不超过2%,平均每间房不超过4只,有蟑迹的房间不超过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