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杨冬华 张平平 郭道宇
来源:《现代职业教育.高职本科》 2018年第9期
[摘要]为了进一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快校城融合,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共建共享共用科技创新平台、共引共享高层次人才队伍、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等路径推动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
[关键词]校城融合;地方高校;创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649.2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6-0603(2018)25-0126-02
新时代背景下,为了进一步推动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驱动发展,加强高校与地方的战略合作,多省(市)出台了校城融合发展的相关意见。地方政府、企业、行业致力于在高层次人才、学科建设、科学研究等方面为高校发展提供良好的政策支持。高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加快校城融合发展步伐,为新旧动能转换和创新驱动发展作出应有贡献。
一、校城融合发展战略
“以校兴城,以城促校,校城相融”——校城融合是对大学与城市共荣共生关系的高度概括。校城融合的本质是大学与城市结构要素相互作用的过程,二者的融合过程也是大学及其成员与城市社会组织和居民之间相互制约、相互依存的过程。
校城融合发展战略是基于地方与高校协同发展,全面合作,融合发展的理念,深化高校与地方的战略合作,通过学科产业全面对接、共建共享共用科技创新平台、共引共享高层次人才队伍、大力推进创新创业等路径推动高校与地方融合发展,增强高校人才培养能力、创新能力和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能力,形成“地方扶持高校、高校反哺地方”的良性互动格局。
二、校城融合下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路径
(一)地方高校在校城融合战略中的重要作用
大学作为高等教育的重要基地,承担着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创新的重要职能,通过这四大职能的发挥,大学为地方社会经济发展源源不断地输送人才,满足地方社会经济对人才、知识的需要。在新时代背景下,高校要发挥人才和智力支撑,大力推动产教融合和校企合作,加快推进教育教学改革,强化学生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培养,为新旧动能转换提供强大的支持。
(二)校城融合下地方高校创新发展的路径——以齐鲁医药学院为例
1.加强校地、校企融合,共谋发展
树立校城共生共荣理念。广泛形成校城“同在一片蓝天下,共生产、共生活、共生态”的思想共识,推动校城双方结成命运共同体、利益共同体、荣辱共同体。构建校城互利共赢格局。传承、弘扬、创新淄博文化,提升地域文化开放度、包容度、先进性,着力打造“同在一片蓝天下,共生产、共生活、共生态”的思想共识。在校园内广泛宣传淄博,讲好淄博故事,发出时代强音。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进力度,积极促进优秀毕业生留淄工作。
2.加强产学研合作,共享共建教科研基地
学校充分发挥在学科建设、技术力量和人才梯队等方面的优势,周村区人民政府在土地规划、政策引领、资源配套等方面,加强政策倾斜。在淄博市政府、周村区政府支持下签署齐鲁医药学院与周村区人民政府共建直属附属医院协议。按照共建协议,强化医教研协同,促进医教研相长,将医院建设成为一所集医疗、教学、科研为一体的高水平综合性医院。学校教师和学生可在附属医院开展学习实践,提高学生的实习实践能力,为走向工作岗位奠定坚实基础。教师可将学术研究成果在医院推广应用,切实推进科技、教研成果转化,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技术支持和智力支撑。
学校积极与地方政府、企业合作,共建教科研基地。在此基础上,共同打造集中药材种植基地与乡村旅游相结合,“中药观光”“种植体验”“中药采收”“药膳养生”等于一体的教学和科研活动。依托学校人力资源,派出知名教授指导企业合作开展游客体验针灸、刮痧、拔罐、推拿等特色的养生保健项目,为地方医疗健康事业作出突出贡献。
3.发挥学校优势特色,服务地方发展
在学校新校区规划用地中,建设药用植物园和中药标本馆。药用植物园是以中药文化为主题的园区,以药用植物为主要的构景元素。通过播种药用植物,设置药用植物科普卡片及宣传栏,普及中医药知识,积极营造中医药校园氛围。中药标本馆作为中医药科普教育基地,开展中医药理论、药材真伪鉴别、中药保健等方面知识的普及推广工作。结合当地学生和市民需求,不定期举行游园与参观活动,并组织中医药知识讲座,向市民传播中医药及相关养生保健知识,提高市民对中医药的了解,养成良好的养生保健习惯,服务于地方的传统文化教育工作。
4.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队伍,共同打造人才高地
学校主动对接地方政府,在地、市人才引进优惠政策的前提下,学校出台相关政策,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并鼓励高层次人才在高校、企业、科研机构等合理流动或兼职。对于校城双方急需的特殊人才,打造高端人才“绿色通道”,形成良好的引才、用才、留才环境。
5.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联合培养医药卫生人才
学校积极与地方医院、药企合作,联合培养医药卫生人才。在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前提下,积极整合课程,结合医院、药企人才的具体需求,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为地方医疗卫生事业输送合格人才。口腔医学系与安徽三爱口腔集团、合肥卓越义齿制作有限公司签订校企合作协议,推进产教融合,协同育人。
三、推进校城融合,高校创新发展的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保障
学校积极成立校城融合工作领导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任组长,成员由相关职能部门、院系部主要负责人组成。建立例会制度,定期召开领导小组全体成员会,研究解决融合发展重大事项,协调解决突出问题,确保融合发展的顺利开展。
(二)强化师资保障
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坚持引进与培养相结合,促进师资队伍结构改善和优化。(1)通过提升教师待遇,鼓励教师进修,改善生活环境,丰富业余生活等方式,稳定师资队伍。充分发挥老教师的作用,采取结对辅导的方式,充分挖掘和传承老教师的工作经验,在教学方法、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态度等方面对青年教师给予指导和帮助,使青年教师较快成长。(2)加强师德
师风建设,对教师实施奖罚分明的制度。对于教师作风问题,采取“一票否决制”,通过网上评教、期初期中期末教学检查、督导听课等方式,规范校、院两级教学监控体系。此外,加强“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提升“双师型”教师比例。
(三)强化服务平台建设
学校积极发挥发挥学科专业特色和医药人才优势,强化校地合作服务平台建设。利用师资和医疗设备优势,不定期组织开展城际救援培训、乡医培训、社区公共卫生宣传等公益培训活动,将校地合作服务推向常规化。
(四)实施产业升级助推工程
学校利用山东省生物工程重点实验室、山东省高校基因诊断和个体化医疗工程技术研发中心、淄博市海藻生物质医用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博士工作站等科技创新平台,与驻淄医药企业联合开展生物医药、医用新材料等方面的研究,给企业提供相应的科技支撑。
(五)加强校地、校企、校院合作
学校出台相关政策积极鼓励二级学院(系、部)主动对接地方企业、行业、医疗机构发展需求,引进企业、行业、医院职工参与一线教学,并组织学生赴医药企业、医疗机构等进行实习实践活动,加强校地、校企合作育人,提升学生的理论与综合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徐科军,黄云志.校企合作培养创新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中国大学教学,2014(7).
[2]杨科正.普通高校校地合作平台建设及运行[J].教育评论,2014(1).
[3]杨明娜,郑典宜,叶安胜,等.校城融合下城市型大学创新人才的培养模式及实践研究:以成都学院为例[J].学科探索,2016(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