象、翻译、阅读习题带答案
①见往事:了解历史 ②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看见 治: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研究、治理 ②当涂掌事:掌管事务 三、重点句子翻译:
1、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我难道要你去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一个博士吗,我难道要你去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一个博士吗!(反问语气)
2、然不凝滞于时,而能以穷年之志,繁祥之行,去取尘垢之说,___之气,君子所宜也。
不要被当时的环境所限制,要有长远的志向,积极行动,去除尘垢,展现豪迈之气,这是君子应该做的。(长句分析)
3、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
他以为学问可以让自己受益匪浅,于是开始了研究。(并列句)
4、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大兄你怎么才看见这件事呢?(反问语气) 四、课外文言文阅读训练: 论语·卫灵公》
___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___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公西华曰:“由也问,子曰‘由之问’,得其所问矣;___有问,子曰‘闻斯行之’,未之确也。”
翻译:___问:“听说了这件事吗?”___说:“有父母兄长在,怎么会听说这件事呢?”___有问:“听说了这件事
吗?”___说:“听说了这件事。”___说:“___问,___说‘___问’,回答了他的问题;___有问,___说‘听说了这件事’,还没有回答他的问题。”(分析句子结构和语言现象)
见往事耳:了解。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知晓。 与蒙论议,大惊:十分惊讶。
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年长的兄长知道得太晚了。 蒙辞以军中多务:___以军中事务繁多为由推辞。 ___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你现在掌权管事了,不能不研究!
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我哪里是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专掌经学传授的学官呀!
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
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___。以你现在的才干、谋略看,你不再是原来那个___了!
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___之晚乎。读书人分开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看待了,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
金溪民___,___:___是金溪人,世代务农。
___五年,未尝识书具,忽啼求之:___五岁时,从未接触过书籍,突然哭着要求研究。
父异焉,借旁近与之,即书诗四句,并自为其名:父亲感到奇怪,便向邻居借书,给他写下四句诗,并让他自取名。
其诗以养父母、收族为意,传一乡秀才观之:他的诗以养育父母和收拾家族为主题,被一位乡村秀才看到。
自是指物作诗立就,其文理皆有可观者:从此以后,他能够看到事物并写出有观赏价值的诗歌。
___,稍稍宾客其父,或以钱币乞之:当地人对他感到惊异,有些人拜访他的父亲,并给他钱。
父利其然也,日扳___谒于邑人,不使学:父亲利用这种情况,每天带着___到城里拜访人,但并没有让他正式接受教育。
___也久:我早就听说过这件事。
明道中,从先人还家,于舅家见之,十二三矣:在明道年间,我从祖先家回家时,十二三岁时见过他。
令作诗,不能称前时之闻:让他写诗,但不能表达以前听到的事情。
又七年,还自扬州,复到舅家问焉:七年后,他从扬州回来,并再次拜访舅家,询问他的情况。
曰:“泯然众人矣。”:他说:“现在已经没人知道我了。” ___通悟,___也。其受之天也,贤于材人远矣。卒之为众人,则其受于人者不至也。彼其受之天也,如此其贤也,不受之人,且为众人;今夫不受之天,固众人,又不受之人,得为众人而已耶。___的聪明才智是上天所赐的,他的天赋才___远超过一般人。但他最终成为众人,是因为没有得到他应该得到的机会。如果他的才华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可,他就不会成为众人了。那么,如果一个人没有受到上天的赐予,他只能成为众人吗?
答:在诗中,详写了___出征、战斗、回家的过程,略写了她在军中的表现和立下的功劳。这样的安排是为了突出___的代父从军和家国情怀,而不是强调她的战斗力和战功。通过剪裁得当,使文章更加紧凑、有力,更好地表现了主题和人物形象。
本文讲述了一个射箭高手___与卖油老翁的故事。___擅长射箭,自夸无人能及,但卖油老翁却微微颔首,让他感到不满。老翁用葫芦和铜钱倒油的技巧让___大开眼界,但___却因为自己的轻视而尴尬地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此外,文章中还有一个讲述重财轻信的故事。一个___在遇到危险时向渔夫求救,___给他___,但最终只给了___,渔夫因此拒绝救他。后来,___再次遇到危险,但渔夫却不肯救他,因为他重财轻命。
改写:
本文讲述了___和卖油老翁的故事。___是一位擅长射箭的高手,自夸无人能及。但是,卖油老翁微微颔首,让他感到不满。老翁用葫芦和铜钱倒油的技巧让___大开眼界,但___却因为自己的轻视而尴尬地笑着把老翁打发走了。
此外,文章还讲述了一个重财轻信的故事。一个___在遇到危险时向渔夫求救,___给他___,但最终只给了___。渔夫因此拒绝救他。后来,___再次遇到危险,但渔夫却不肯救他,因为他重财轻命。
其中,___和卖油老翁的故事展现了射箭技巧的重要性,以及轻视他人的危害。而重财轻信的故事则提醒人们要珍惜信任和人命,不要只看重金钱。
1、《陋室铭》是一篇铭文,记述了作者居住的简陋屋子,但作者却因其品德而感到自豪。
2、作者认为,即使居住环境简陋,只要自己的品德好,就能感到满足和自豪。
3、文章中描写了屋子内外的景象,如阶上的苔痕、帘前的草色等,展现了一种淡泊的生活态度。
4、作者自称“白丁”,但他博学多才,能弹琴吟诗,颇有鸿儒之风。
5、文章末尾提到了佛经,表达了作者对佛法的推崇和追求。
6、整篇文章的语言简练、意境深远,是一篇充满哲思和人生感悟的优秀文章。
___曾经说过:有一个患病的人,医生问他得病的原因,他说:“乘船遇风,惊吓得病了。”医生便取多年舵牙,刮末杂丹砂和茯神,煮成药水喝下去,结果病就好了。现在《本草注别药性论》上说:“止汗,用麻黄根节和故竹扇为末,服用即可。”___因此说:“医生以自己的意愿用药,看似儿戏,但有时也会奏效,很难去质疑。”我便对___说:“那么,以烧灰喝水研究的人,是否能治愚笨呢?如果这个方法广泛应用,那么喝伯夷的洗脸水,可以治疗贪婪;吃比干的剩饭,可以治疗谄媚;舔___的盾牌,可以治疗怯懦;闻西子的珠子,可以治疗恶疾。”___听后,也不知道该如何回答。
1、初似儿戏,然或有验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 初看起来像是儿戏,但有时候会有实际效果,或者只是一瞬间的美好,像烟消云散,月光千里。
2、___之盾,可以治怯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舔舐___的盾,可以治疗我妻子因为我而感到害怕的情感,这是我的私人问题。
3、坐念二十年前见___于此皆以美于___。
坐在这里回想20年前见到___时,都对___赞不绝口。
4、天子为动。
天子成为了行动的主体。
5、医以意用药多此比以君之力,曾不能损魁父之丘。 医生通过运用药物治疗,比使用君王的力量更加有效,但仍然不能损害魁父之丘。
6、___发而幽香。 野花散发出幽香。
翻译:水中、陆地、草地和树上的花朵,可爱的种类非常多。
2、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者,何以拂士之气?翻译:我独爱莲花因为它能从淤泥中生长而不染污,经过清水洗涤也不会显得妖艳,这怎么能违背士人的风范呢?
3、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下笔成章,意犹未尽。翻译:没有琴瑟等乐器的嘈杂声,没有文书的繁琐劳累,写下的文章自然流畅,意境依然未尽。
4、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玉石俱焚而不烬。翻译:可以从远处观赏,但不能亵玩,就像玉石一样即使被烧成灰烬也不会消失。
5、___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翻译:我独爱莲花,因为它能从淤泥中生长而不染污,经过清水洗涤也不会显得妖艳,形态端庄直立,不横生藤蔓,芳香传得越远就越清幽,挺拔洁净。
A.文章讲述了汤去见___的故事,彰显了汤对___的敬重和信任。
B.___之子认为___是贱人,不值得汤去见,但汤却认为___是国家的良医善药。
C.文章主要讲述了___之子如何劝阻汤去见___的故事。 D.汤认为___对国家有益,所以不听从___之子的劝阻,决定去见___。
解析】C不正确,文章主要讲述汤去见___的故事,而不是___之子如何劝阻汤去见___。
A。___认为___就像良医好药一样,能够辅助自己让国家强盛起来,所以他诚心拜访___。
B。这篇文章从侧面展现了___的才能。
C。从文章中可以看出,___之子极力阻止___见___,因为他害怕___变得更加优秀。
D。从这个故事中可以看出,___是一位尊重人才、渴求贤士、礼遇下属的明智君王。
1.如果您想见他,只需要命令他前来询问,他已经受到了赏赐。
2.你不想让我见___,这是因为你不想让我受益。 3.___之子目光短浅。
4.___是一位尊重人才、渴求贤士、礼遇下属的明智君王。 解析:
1.“召问”中的“问”通假为“赐”,表示命令。 2.“棹”是动词,“数小舟”是宾语,表示划船。 3.“暴涨”中的“涨”通假为“水”,表示洪水。 4.“沉”有下沉、埋没的意思。 5.“物理”古义为事物的道理、规律。 6.“并”有一起、同时的意思。 7.“阅”古义为经过、经历。
不惭,小见不明,人之常情也。然而,只知其一而不知其二,这是一种常见的现象。我们不能仅仅根据表面现象就做出主观判断,必须深入了解事物的本质,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在寻找石兽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了解水流、石头和沙子的性质,才能找到它们的踪迹。因此,我们应该不断研究,探求事物的本质,才能更好地认识世界。
B.赵国的方士说,自己能够治愈___的伤势,但实际上他只是在说谎,因为他的父母都没有活到千岁。C.___曾经用五种兵器击败过___,这表明他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物。A和C都是原文的准确描述,而B则是对原文内容的曲解。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