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2 上腭牙齿咬合面 C3 下颌角 C4 颌骨 C5 甲状软骨 C6 环状软骨
C7 最突出的棘突 T2间隙 胸骨切迹 T2 胸锁关节、两肩胛骨上角联线的中点 T3 肩胛冈内侧端连线的中点 T7 两肩胛骨下角联线的中点 T9 胸骨剑突关节 T10~11 胸骨剑突下缘 T12 肩胛骨下角与髂骨嵴联线中点 L1 剑突与脐孔连线中点 L3间隙 脐孔
L3 下胸肋缘 L4 髂骨嵴 S2 髂前上棘 Co 耻骨联合
1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感觉检查的关键点 节段 检查部位 节段 检查部位 C2 枕骨粗隆 T8 第8肋间 C3 锁骨上窝 T9 第9肋间 C4 肩锁关节的顶部 T10 第10肋间 C5 肘前窝的外侧面 T11 第11肋间 C6 拇指 T12 腹股沟韧带中部 C7 中指 L1 T12 /L2间上1/2处 C8 小指 L2 大腿前中部 T1 肘前窝的尺侧面 L3 股骨内髁 T2 腋窝 L4 内踝 T3 第3肋间 L5 足背第三跖趾关节 T4 第4肋间(乳线) S1 足跟外侧 T5 第5肋间 S2 腘窝中点 T6 第6肋间(剑突) S3 坐骨结节 T7 第7肋间 S4-5 肛门周围 运动检查的关键肌 节段 相应的检查肌群 节段 相应的检查肌群 C5 屈肘肌(肱二头肌、肱肌) L2 屈髋肌( 髂腰肌) C6 伸腕肌(桡侧腕长、短伸肌) L3 伸膝肌(股四头肌) C7 伸肘肌(肱三头肌) L4 C8 中指屈指肌(固有指屈肌) L5 踝背伸肌(胫前肌) 长伸趾肌(拇长伸肌) T1 小指外展肌(小指展肌) S1 踝跖屈(腓肠比目鱼肌) 肌力的测定 0级 肌力完全消失,无收缩 1级 肌肉能收缩,但不能使关节活动 2级 肌肉能收缩,关节有些活动,但不能对抗肢体重力 3级 能对抗肢体重力,但不能对抗阻力 4级 能对抗阻力使关节活动,但力量较弱 5级 肌力正常
2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反射的检查 浅反射 反射 检查法 反应 肌肉 神经 节段定位 角膜反射细棉签角眼睑迅速闭合 眼轮匝肌三叉神经 膜外缘轻 触角膜 上腹壁反射 划过腹部上腹壁收缩 腹横肌 肋间神经 T7-T8 上部皮肤 中腹壁反射划过腹部中中腹壁收缩 腹斜肌 肋间神经 T9-T10 部皮肤 下腹壁反射划过腹部下腹壁收缩腹直肌 肋间神经 T1-T12 下部皮肤 提睾肌反 刺激大腿上睾丸上举 提睾肌 生殖股神经 L1-L2 部内侧皮肤 正常跖反射轻划足底外足趾及足向跖屈趾肌等坐骨神经 S1-S2 侧 面屈曲 病理跖反射 轻划足底外拇趾向足背伸屈趾肌等坐骨神经 锥体 侧 直,其余足趾 呈扇面张开 肛门反射轻划或针刺外括约肌收缩肛门括约肛尾神经 肛门附近 肌
3
S4-S5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深反射 反射 检查方法 肱二头肌反叩击置于二射 头肌腱上的拇指 肱三头肌反叩击鹰嘴上射 方的三头肌腱 桡骨膜反射 叩击桡骨茎突 膝反射 叩击髌腱 跟腱反射 叩击跟腱 反应 肌肉 肘关节屈曲 肱二头肌 神经 肌皮神经 节段定位 C5-C6 肘关节伸直 肱三头肌桡神经 前臂旋前、肱桡肌 屈肘 膝关节伸直股四头肌 足向跖面屈腓肠肌 曲 桡神经 股神经 C6-C7 C5-8 L2-L4 胫神经 L2-S2 锥体束受损后的足部病理反射 Babinski征 以针在足底外缘自后向前划过拇趾背伸,其余各趾呈扇状散开 Chaddock征 以针划过足部外踝处 拇趾背伸
Oppenheim征 以拇指用力沿胫骨从上而下擦过拇趾背伸 Gordon征 用手捏压腓肠肌拇趾背伸 Hoffmann征 左手持病人腕关节上方,右手以中指及示指夹持病人中指,稍上提,
腕过伸,拇指迅速刮患者中指指甲 其余四指轻微掌屈
踝阵挛 一手持小腿,一手持足掌前端,用力使踝关节过伸腓肠肌与比目鱼肌
发生节律性收缩
髌阵挛 拇指与示指捍住髌骨上缘,用力向远端方向快速推动数次 股四头
肌节律性收缩致髌骨上下运动
腕管综合征
1.屈腕试验:将腕掌屈,同时压迫正中神经I-- 2min 若手掌侧麻木感加重,疼痛痛加剧并放射示指、中指,即为试验阳性,提示有腕管综合征。
2.叩触诊试验:又称Tinel征。轻叩或压迫腕部掌侧的腕横韧带近侧缘中点,若出现和患侧手指刺激及麻木异常感觉加剧时,即为试验阳性提示有腕管综合征。
3.举一手试验:患者仰卧,将患肢伸直高举,若出现上述两项表现,即为试验阳性,提示有腕管综合征。
4.压脉带试验:与测量血压的方法相似,仅需将血压升至收缩压以上。若出现上述表现即为试验阳性,提示有腕管综合征。
5.中指试验:嘱患者肘、腕及指间关节伸直,掌心向下。令其中指的掌指关节做背伸活动,检查者施以阻力。若在肘屈纹以下两横指处(即桡侧腕短伸肌的内侧缘处)有疼痛,则为阳性,提示为腕管综合征。
4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类风湿性关节炎
手镯试验:以手握尺桡骨下端时,可引起疼痛,为阳性。
月骨无菌性坏死
芬斯蒂夫(Finstever)征:当月骨无菌性坏死时,第三掌骨头在紧握拳时不隆突。
桡骨茎突部狭窄性腱鞘炎
芬克尔斯坦(Finkelstein)征:又称握拳试验。先将拇指屈曲,然后握拳将拇指握于掌心,同时将腕向尺侧倾斜,引起桡骨茎突部锐痛。
拇指肌胜断裂的检查:
拇长屈肌健断裂时,拇指末节不能自动屈曲。拇长伸肌腱断裂时,拇指末节不能自动伸直。检查时,固定拇指近节,嘱患者自动伸屈末节。拇短伸肌键断裂时,将末节伸直,患指不能主动伸直拇指腕掌关节。拇短屈肌腱断裂时,末节伸直状态下不能自动屈曲近节。若拇指长短肌腱完全断裂,则拇指的近节、末节的主动伸屈活动功能完全丧失。
示、中、环、小指屈指肌性断裂与指浅屈肌腱断裂的检查:
指深屈肌腱断裂,该末节不能主动屈曲。指浅屈肌腱单独断裂时,该指末节在伸直位状态下,不能主动屈曲中节。固定伤指的近则指骨,若近侧、远侧指间关节均不能主动屈曲,则表示指深屈肌腱、指浅屈肌腱均有断裂: 示、中、环、小指伸指肌腱断裂指伸肌腱断裂的检查:
掌骨区断裂时,指间关节能主动伸直,但掌指关节不能主动伸直。指骨近节区中央腱束断裂:近侧指间关节不能主动伸直。指骨中节区或指伸肌腱止点附近断裂或撕裂或撕脱骨折:手指指末节不能主动伸直,患指出现锤状指畸形。
蚓状肌损伤蚓状肌损伤的检查:蚓状肌或者指深屈肌腱在蚓状肌起始点的近侧断裂时,该指的掌指关节不能主动屈曲。若掌指关节处在屈曲状态下,指间关节不能主动伸直。在指间关节伸直状态下,掌指关节不能主动屈曲。
手内在肌瘫痪
贝乌尔征:单纯的手内在肌瘫痪,可引起爪形手畸形。当检查者用手指在爪形指的近节骨背侧基底施加抗过伸之阻力时,远近两指间关节随即伸直,畸形消失为阳性。手内有肌瘫痪伴有皮肤、肌键、关节囊等挛缩引起的复合型爪形一手,此试验阴性。
髋部疾病
l .黑尔(Hare)试验:此试验主要用于区别髋关节疾病与坐骨神经痛。患者仰卧,检查者将患肢膝关节屈曲,躁部放于健肢大腿上,再将膝部下压抵至床面,如为坐骨神经痛可放置自如,而髋关节疾患侧不能抵至床面。 2.‚海一特‛征:髋关节病变时,X线显示患侧闭孔变宽。
3.髋关节撞击试验:关节叩诊时令患者仰卧位,患肢伸直,检查者一手将患肢稍抬起,另一手握拳叩击患肢足跟部,如髋关节有疾患可出现明显的传导叩痛,又称撞击试验。
4.大腿滚动试验:参见股骨粗隆间骨折。
5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髋关节不稳
1. 望远镜试验:又称套叠征、杜普顿(Dupuytren)征、巴洛夫(Barlove)试验。患者仰卧,助手按住骨盆,检查者两手握住患者小腿,伸.直踝、膝关节,然后上下推拉患肢,若患肢能上下移动2-3cm,即为阳性。另一种一方法是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抱住患肢大腿或环抱患服膝下、使髋、膝关节稍屈曲,将大腿上推下拉,反复数次,如有股骨一卜下过度移动之感即为阳性,说明髋关节不稳定或有脱位等;
2. 特伦德兰堡(Tretidlenh)urg )试验:又称臀中肌试验、单腿独立试验。嘱患者先用健侧’下肢单腿独立,患侧下肢抬起,患侧骨盆向上提起,该侧臀皱上升为阴性。再使患侧下肢独立,健侧下肢抬起,则健侧骨盆及臀皱下降为阳性。此试验检查关节负重,检查关节不稳或臀中、小肌无力,任何臀中肌无力的疾病这一体征均可出现阳性。
3. 巴劳(Barlow)试验:为Ortolani试验改良方法,亦用于检查1岁以内婴儿有无先天性髋脱位。患儿仰卧,检查者首先使患儿双侧髋关节屈曲90°,双膝关节尽量屈曲。双手握住患儿双下肢,双手拇指分别放在患几大腿内侧小粗隆部,中指放于大粗隆部位,轻柔地外展双髋关节,同时中指在大粗隆部位向前内推压,如听到响声表明脱位的髋关节已复位、股骨头滑入髋臼。第二步检查是拇指在小粗隆部位向外推压,若听到响声,表明股骨头滑出髋臼,此试验阳性。如果拇指放松压力,股骨头即复位者,说明髋关节不稳定,以后容易发生脱位:
髋关节脱位
1. 欧特拉尼(Ortolani )试验:患儿仰卧,髋、膝屈曲各90度,检查者手掌扶住患侧膝及大腿,拇指放在腹股沟下方大腿内侧,其余手指放在大粗隆部位,另一手握住对侧下肢以稳定骨盆。检查甘寸光用拇指向外侧推并用掌心由膝部沿股骨纵轴加压,同时将一大腿轻度内收。如有先天性髋脱位,则股骨头向后上脱出并发出弹响,然后再外展大腿,同时用中指向前内顶压大粗隆,股骨头便复位,当它滑过髋臼后缘时又出现弹响,此试验阳性,适用于6个月至1岁以内的婴儿先天性髋脱位的早期诊断。
2. 蛙式试验:又称双骸外展试验,用于婴儿。患儿仰卧,检查者扶持患者两侧膝部,将双侧靛、膝关节均屈曲90°,再作双髋外展外旋动作,呈蛙式位,如一侧或双侧大腿不能平落于床面即为阳性,说明髋关节外展受限。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患儿,此试验阳性。
3. 直腿屈曲试验:患儿仰卧,检查者一手握住小腿下端,使髋关节尽量屈曲,膝关节伸直。若有先天性髋关节脱位时,患肢可与腹胸部接触,其足可与颜面部接触,表明脱位髋关节较健侧缩短或延长。
4. 冯罗森征:双侧大腿外展45°并内旋,摄包括两侧股骨上段之骨盆正位片,作双侧股骨干中轴线并向近侧延长,此即为冯罗森线(Von Rosen )线。正常时,此线经过髋臼外上角。脱位时,该线通过骼前上棘,即称冯罗森征阳性。这在股骨头骨化中心未出现时,可作为诊断参考。
股骨粗隆部检查
1. 内拉通(Nelaton)线:又称骼骨、坐骨结节连线。患者仰卧,由骼前上棘至坐骨结节画一连线。正常人此线经过大粗隆的顶部,若大粗隆顶部在该线上方或下方,都表示有病理变化。记录大粗隆上移的长度,若高出此线Icm以内
6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者,不能视为病理现象。
2. 阿兰一多德(Alna--Todd)试验:检查者面向患者作半蹲位,然后将两侧拇指各放在一侧骼前上棘上,而中指放在大粗隆的顶点。将无名指放在大粗隆的后方两侧比较,即能测出大粗隆移位情况。
3. 休马克(Shoemaker)线与卡普兰(Kaplan)交点:这也是一种测量大粗隆是否上升的办法。患者仰卧,两髋伸直放在中位,两侧骼前上棘在同一水平,分别从两侧大粗隆尖部经侧延长线应在脐部或脐以上交叉,两线的交点称Kaplan交点。如一侧大粗隆向上移位,则此点位于对侧或脐下,说明股骨头、股骨颈有缩短性病变,如股骨颈骨折等。
4. 卡普兰征:在新生儿髋关节脱位的X线平片上,髋臼缘失锐利,股骨上端与髋臼间空隙增宽,股骨上端离髋臼窝向侧方移位,即卡普兰征。
股骨粗隆间骨折
1. 大腿滚动试验:又称高芬(Cativain)征。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检查者以手掌轻搓大腿,使大腿间内外旋转滚动。若系该髋关节疾患并引起髋周围肌肉痉挛,则运动受限、疼痛,并见该侧腹肌收缩,即为阳性。主要检查髋关节炎症、结核、股骨颈骨折、粗隆间骨折等。
2. 中立位试验:亦称掌跟试验。股骨颈骨折,因骼股韧带松弛,不能保持足的中立位。检查时,患肢伸直位,‘检查者用掌心托住患肢足跟,若足呈外旋位为阳性。
3. 阿尔斯伯格角:通过股骨头关节面基部的线,与骨干长轴延长线所成的角,正常为40~50。此角减少为髋内翻,此角增大为髋外翻。
4. 奇恩试验见髋关节脱位。髋关节结核腰大肌孪缩试验:又称过伸试验。患者取俯卧位,患肢屈膝90°,检查者一手握住踝部将下肢提起,使髋关节过伸,若骨盆随之抬起为阳性,说明髋关节后伸活动受限、腰大肌脓肿及早期髋关节结核,此试验可出现阳性。
髋前软组织挛缩
托马斯(Thomas)征:又称髋关节屈曲挛缩试验。患者仰卧,尽量屈曲健侧大腿贴近腹壁,使腰部紧贴于床面,克服腰前凸增加的代偿作用,再让患者伸直患肢,如患肢不能伸直平行于床面即为阳性,说明该髋关节有屈曲挛缩畸形。患肢大腿与床面所形成的角度即髋屈曲畸形的角度:望远镜试验(45°)艾利斯征(70°)
骼胫束挛缩
欧伯(Uher )试验:又称骼胫束挛缩试验。患者侧卧,健肢在下并屈髋屈膝,减少腰椎前凸。检查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固定骨盆,另一手握患肢踝部,屈膝到90°,然后将髋关节外展后伸,再放松握踝之手,让患肢自然下落。正常时应落在健腿后侧,若落在健肢前方或保持上举外展姿势,即为阳性。此试验阳性说明骼胫束挛缩或阔筋膜张肌挛缩,并可在大腿外侧摸到挛缩的骼胫束。如小儿麻痹后遗症骼胫束挛缩,有此体征。
臂肌挛缩
臀肌挛缩征:站立位,两足两膝靠拢,嘱屈髋、屈膝下蹲,正常小孩臀部可触及足跟。当臀肌挛缩时,患儿不能完全屈髋屈膝下蹲,并可在臀部可触及紧张束条。坐下时双腿不能并拢,双髋分开蛙式位,一侧大腿难以搁在另一侧大腿上(交腿试验)。下蹲活动时轻者蹲时双膝先分开,然后下蹲后再并拢(划圈征)。重者只
7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能在外展、外旋位下蹲,蹲下时双髋关节呈外展、外旋姿势,双膝不能靠拢,足跟不着地,呈蛙式样。
臀上、小肌无力
1. 特伦德兰堡试验:见髋关节不稳部分。
2. 菲尔普(Phelps)试验:患者俯卧位,膝关节屈曲,大腿尽量外展,检查者握住躁部逐渐将膝关节伸直。若股薄肌有挛缩时,在伸膝过程中大腿发生内收,即为阳性。
3. 下肢缩短艾利斯(AlliS)征:又称下肢短缩试验。患者仰卧,双髋双膝漪平放于床面上,正常者两膝顶点应该高在同一水平。如一侧膝低于对侧膝即为阳性,说明患肢有短缩(股骨或胫、排骨短缩)或有髋关节脱位。
4. 膝关节疾病布雷格加德(Braggard)征:患者半屈膝时,关节间隙有疼痛,旋转小腿时疼痛加重,即为阳性,表示膝关节有病变。
膝关节积液
浮髌试验:正常膝关节内有约5ml的滑液起到润滑关节、缓冲力的作用、营养关节面软骨。当关节内有大量积液时,关节肿胀明显,一望而知。但少量积液或中等积液时,需进行浮髌试验测知。一般积液量10m1浮髌试验即可呈阳性。试验方法:(1)病人取仰卧位,膝关节伸直,股四头肌松弛。检查者一手手掌在骸骨上方压挤骸上囊,并且手指挤压骸骨两侧,使液体流入关节腔,然后用另一手的示指轻轻按压骸骨。若感到髌骨撞击股骨前面,即为阳性,说明积液量较少。若髌骨随着手指的按动而出现浮沉的现象,表示积液量较多。(2)病人直立时,髌上囊的积液自然流到髌骨后方。如果股四头肌松弛,髌骨自然离开股骨滑车,这时两个拇指分别推动两侧髌骨对此两侧感觉。如果髌骨被关节积液浮起、推动时有髌骨和股骨撞击感,即为阳性。关节内积液性质:如急性外伤则可能为关节内积血,如急性感染则可能为积液。一般肿胀多为渗出液,通过关节穿刺即可识别。
膝关节慢性炎症
膝上皮肤皱襞试验:膝关节慢性炎症或上石膏后膝上皮肤水肿,用手捏起时,有皱襞增厚感,皱纹不明显,为阳性(需两侧对比)。
髌骨脱位
1. 费尔班克征:向外推动髌骨时,病人立即企图保护膝部为阳性,见于外伤性髌骨脱位。
2. 髂胫束牵拉征:病人在伸膝位内收髋关节出现髌骨半脱位,外展时复位。 3. 研磨试验:参见膝半月板损伤。 4. 膝冲撞试验
股骨髁剥脱性骨软骨病
威尔逊征:是剥脱性骨软骨病的一种体征。若病灶在股骨外髁,当伸膝15度(邻肢法)被动内旋胫骨,诱发疼痛为阳性。若病灶在股骨内髁,则表现相反,病人常采取胫骨外旋位行走,以使胫骨棘内侧隆起与股骨内髁外侧病灶区不接触。
髌骨软化症
1. 髌骨摩擦试验:又称索一霍(Soto-Hall)征。让患者自动伸屈膝关节,髌骨与
8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股骨髁间凹部(髌股关节)摩擦而发出摩擦音及疼痛,即为阳性。
2. 单腿半蹲试验:患肢单腿独立,逐渐屈膝下蹲时出现膝软、疼痛即为阳性。若髌下出现摩擦音亦为阳性,本试验主要用于检查髌骨软化症。
膝关节侧副韧带损伤
膝关节分离试验:又称侧方挤压试验、侧副韧带紧张试验和波勒(Bohler)征。患者仰卧,膝关节伸直。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肢小腿端,将小腿外展,另一手按住膝关节外侧,将膝向内侧推压,使内侧副韧带紧张,如出现疼痛和异常的外展摆动即为阳性,则表示内侧副韧带松弛或断裂。必要时先封闭压痛点,然后极度外展使内侧关节间隙加大张开的情况下,X线透视或拍片作进一步诊断。此检查同时挤压外侧关节面,如有外侧半月板损伤,则关节间隙感到疼痛。反之,用同样方法可以检查外侧副韧带的损伤。
膝交叉韧带损伤
1. 前十字韧带试验(前抽屉试验):膝关节屈曲60°~90°位,患足靠在检查台上,然后将胫骨放置在三个不同旋转位置,即外旋15°位、中立位、内旋30°位,将胫骨推向前方,以观察有无异常向前活动。胫骨向前移动可分三度:I度指向前移动5cm,II度移动5 - 10mm,III度移动大于10mm (1)胫骨外旋15°位检查:如胫骨内髁比外髁有明显的向前移位,表明前内侧结构松弛,则有明显的前内旋转不稳定。(2)胫骨中立位检查:只有当前十字韧带缺陷,同时伴有前内结构,即包括侧副韧带、内侧半月板松弛,前抽屉试验阳性。(3)胫骨内旋30°位检查:胫骨30°内旋位时,髂胫束、膝外侧结构,后十字韧带处于紧张状态。在这位置上检查前抽屉试验,如胫骨外髁有明显的向前旋转移位,表明上述结构发生松弛,即前外旋不稳定。
2. Jerk试验即是检查前外旋不稳定的方法之一。病人仰卧位,膝关节屈曲40°位,检查者一手抓住足踝部并将小腿内旋,另一手在胫骨上端后外侧向前挤压,同时带有膝外翻倾向,当膝关节逐步伸直至10°^-20°位时,可出现胫骨外髁突然向前移位,同时病人也能感到有一滑动。2.
3. 后十字韧带试验:与前十字韧带试验一样,膝关节屈曲60°- 90°,胫骨在不同旋转位上检查后抽屉试验,观察胫骨向后移位情况。(1)胫骨外旋15°位检查后抽屉试验:如胫骨向后外移位,胫骨前面出现凹陷,表明膝后外侧结构松弛,即外旋转不稳定。另一检查方法即外旋反弯试验:两膝伸直,同时抓住两足足趾并向上提,仔细比较两侧小腿。如有后外旋转不稳定,可出现患肢胫骨反弯,胫骨结节呈现外旋。(2)胫骨中立位检查后抽屉试验:若此试验为阳性,表示膝后十字韧带及膝后外侧结构损伤,此时外旋15°位抽屉试验不会出现阳性体征。膝后外抽屉试验之所以会出现阳性,是因再对另一膝关节进行同样的试验以作对比。当单独交叉韧带撕裂时,外胫骨平台在伸膝开始时,将出现轻微半脱位或在股骨踝上向前滑移。更须引人注意的是,当膝关节放松至屈曲位置时,胫骨外侧平台滑回复位的位置。
4. 膝冲撞试验:与麦克英托(Mac Jntosh)试验基本相似,但从屈膝到伸膝,先造成半脱位,然后屈曲至20°- 40°位时,有‚突然一动‛感,半脱位自然复位为阳性,表示前交叉韧带失效或外侧关节囊韧带中1/3松弛。
膝半月板损伤
1.麦克马瑞(McMurray)试验:又称半月板弹响试验、回旋研磨试验。利用膝关节面的旋转和研磨动作来检查半月板有无损伤。本法有两个动作,每个动作包括
9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三种力量。操作方法:嘱患者仰卧,先使膝关节最大屈曲,右手固定膝关节,左手握足,尽力使胫骨长轴外旋,左手在腓侧推挤使膝关节外翻,在此外旋外翻的力量继续作用的同时,慢慢伸直膝关节。如果内侧有弹响和疼痛,则证明内侧半月板有破裂。按上述原理做反方向的动作,即在膝关节内旋内翻的同时伸直 膝关节,如外侧有弹响和疼痛,则证明外侧半月板有破裂。以上是麦克马瑞试验的基本检查方法,但实际操作时疼痛和弹响的位置与此相反,否则内翻再加伸直往往是内侧半月板疼痛,反之则使外侧半月板疼痛。但也有时不管向内或向外,只要关节面有研磨和旋转,其疼痛始终固定于一侧膝关节间隙。其他方法是: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握膝,放在关节间隙 内侧或外侧触诊,另一手握足或小腿下端,将膝关节尽量屈 曲,然后使小腿内收外旋,同时伸直膝关节,如有弹响,说明 内侧半月板有破裂。反之,小腿外展内旋同时伸膝,如有弹响,说明外侧半月板可能有破裂。膝关节极度屈曲时发生弹响,可考虑破裂。至于前角破裂,原则上应在膝关节伸直位时发生弹响,但麦克马瑞认为本试验只能测知后角中央部破裂,对前角不能测定。应注意鉴别髌骨摩擦或肌腱弹拨所发出的响声。在外伤早期,至少3周内作此试验没有意义,因为膝关节伤后周围软骨内缘薄条撕裂。
2.斯迈利(Smillie )试验:在上述麦克马瑞试验中,除响声外并伴有明显疼痛者则为斯迈利试验阳性,意义同麦克马瑞试验。
3. 卢因(Lewin)试验:患者站立使足跟及足趾紧贴地面,用力屈伸膝部,健肢运动自如,但有半月板损伤的膝关节不能伸直,膝部常呈屈曲位置,伴随或不伴随疼痛,此检查可以主动进行也可被动进行。
4. 克里斯蒂安尼(Chrestiani )试验:嘱患者膝关节屈曲同时内旋股骨及骨盆,后伸膝,如有内侧半月板损伤,常引起疼痛和压痛。
5. 特纳(Turner)征:内侧半月板损伤刺激隐神经的皮下支,在关节内侧产生感觉过敏或痛觉减退区,如有此症状则为阳性。
6. 凯洛格一斯皮德(Kellogg-Speed)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拇指压在膝关节内侧或外侧间隙(前角部位),另一手握住患肢小腿下部被动伸屈膝关节,如有固定压痛为阳性,可能有半月板损伤。
7. 梯布尔一费舍(Timbrill-Fisher )试验:患者仰卧,患膝屈 曲,检查者一手拇指压于患膝内侧或外侧关节间隙上,另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做内外旋活动,如感到有一个条索状物在拇指下移动(有时伴有疼痛和小的响声)为此征阳性,可能是撕裂的半月板移动。
8. 膝关节过伸试验:又称Jones征。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固定膝部,另一手握住小腿下部向上提,将膝关节过度伸展,使半月板前角受到挤压,如有疼痛可能为半月板前角损伤或肥厚的髌下脂肪垫受到挤压所致。
9. 下蹲试验:又称鸭式摇摆试验。病人站立,然后做中蹲动作,使膝关节极度屈曲,同时患者前后左右摇摆,挤压半月板后角,如有后角撕裂,即可引起膝关节疼痛和不能完全屈膝或关节后部有尖细响声和不适感。
10. 侧方挤压试验:又称麦格雷戈(McGregori)征。患者仰卧,患膝伸直,检查者一手固定膝部,另一手握住小腿的远端作内收或外展,如膝关节侧方关节面有固定挤压痛,则表示半月板中央处可能有撕裂。
11. 研磨试验:又称阿波来(Apley)试验、膝关节旋转提拉或旋转挤压试验。患者俯卧,检查者将膝部放于病人大腿的后侧,两手握持患肢足部,向上提拉膝关节,并向内侧或外侧旋转,如发生疼痛,表示韧带损伤。反之,双手握持患肢足部向下挤压膝关节,再向外侧或内侧旋转,同时屈到最大限度再伸直膝关节,发生疼痛,则表示内侧或外侧半月板有破裂,并依疼痛发生时膝关
10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节角度来判定半月板破裂的部位。屈曲最大限度时疼痛,应疑为后角破裂;屈曲呈90°时为中央破裂,伸直是为前角破裂。
12. 重力试验:适于检查盘状软骨,盘状软骨均在外侧。方法有以下两种:第一种方法侧卧于健侧,患肢外展,自动屈伸患膝;第二种方法侧卧于患侧,其骨盆下垫一枕,使患腿离开床面,助手扶住健肢,自动屈伸患膝,有弹响或疼痛。本试验还可能帮助测定半月板损伤的侧别:第一法,若患肢膝关节内侧弹响及疼痛,可能为内侧半月板损伤;第二法,可能是外侧半月板损伤。 13. 绞锁征:患者活动膝关节时,突然在某一角度有物嵌患者慢慢伸屈膝关节,‚咔噔‛一响,‚绞锁‛解除又能活动。
膝盘状软骨髌下脂肪垫肥厚
1. 膝关节过伸试验:参见膝半月板损伤。
2. 弹跳征:患者仰卧,在主动伸屈膝关节时,膝关节发生弹跳,小腿颤动并出现较大的响声,有时伴疼痛,此为盘状软骨的重要体征。
腘绳肌挛缩菲一贝试验:本试验是Thomas试验基础上,保持膝关节、髋关节的屈曲,然后外展髋关节,再伸直膝、髋关节,此时大腿内收,并可触及内腘绳肌挛缩。
股骨骨折
克利门(Cleeman)征:股骨骨折重叠时,在股骨前上方皮肤有皱襞。
踝关节损伤
跟骨叩击试验:检查者握拳叩击跟骨,如有疼痛发生说明踝关节损伤。
踝关节骨折、脱位
基恩(Keen)征:若内、外踝横径增大,为此征阳性。如波特(Pott)骨折(踝关节外展型骨折)脱位时,两踝横径增大,基恩征阳性。
足外翻
赫尔本(Helbing)征:正常站立时,跟腱长轴应与下肢长轴 相平行。足外翻时,跟腱长轴向外偏斜,偏斜程度和外翻程度成正比。
扁平足、踌痛病、莫顿病
跖骨头挤压试验:检查者一手握患足跟部,另一手横行挤压5个跖骨头,若出现前足放射样疼痛者为阳性,可能为肠痛病、扁平足、莫顿(Morton)病等。
前足弓炎症
斯特伦斯克(Strunsky)征:患者仰卧,检查者握患肢足趾,使之迅速屈曲,如前足弓有炎症可发生疼痛。
踝内、外侧韧带损伤
足内、外翻试验:将足内翻及外翻时如发生疼痛,说明内侧或外侧韧带损伤。
跟腱断裂 提踵试验:患足不能提踵30°(踝跖屈60°)站立,仅能提踵60°(踝肠屈30°)
11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站立,为试验阳性,说明跟腱断裂。因为30°提踵是跟键的作用,而60°站立是胫后肌、腓肠肌的协同作用。
小腿三头肌痉挛
踝背屈试验:检查时,足置于内翻位,锁住距下关节,使所有背屈动作都在踝关节。若膝关节屈至90‚时,踝关节不能背屈则为比目鱼肌痉挛。若膝关节于伸直位,踝关节不能背屈,则为胖肠肌痉挛。若膝关节屈曲和伸直时,踝关节都不能背屈,则比目鱼肌与腓肠肌均痉挛。
肩关节脱位
1. 杜加斯(Degas)征:又称肩内收试验。让病人屈曲患肢肘关节,然后用患肢的手去扣对侧肩部,若肘关节能贴近胸壁即为正常,否则为阳性,说明有肩关节脱位。Dugas征阳性可有三种情况:①当手搭对侧肩部时,肘关节不能靠近胸壁;②当肘关节靠近胸壁时,手不能搭在对侧肩部;③手搭肩和肘靠均不可能。
2. 卡拉威(Callaway)试验:用卷尺从肩峰绕过腋窝测其周握。肩关节脱位时,肱骨头向前下方移位,因而与肩胛骨重叠,其前后径增宽,故周径增大。 3. 汉密尔顿(Hamilton)征:又称直尺试验。用一根直尺置于上臂外侧,先靠近肱骨外上髁部,后靠近上臂皮肤。若上端贴于大结节即为正常(阴性);若不能靠近大结节,反而靠近肩峰时,即为阳性,说明肪骨头向前内脱位或肩脚骨颈部骨折。 因为正常者胧骨大结节在肩峰与肪骨外裸连线之外。
4. 肱骨长轴延长线试验:沿肱骨长轴做一直线,肩关节脱立时,该线可通过患侧的眼睛。
5. 布莱恩特(Bryant)征:肩关节脱位时,腋皱襞下降。
6. 肩三角试验:肩峰、嚎突、大结节三点组成三角形。脱位时,大结节位置变动,故所在三角与对侧不同。
肩锁关节脱位
1.见肩胛骨颈骨折之耸肩试验。
2.见肩脾骨颈骨折之肩关节外展试验。
肩峰骨折及肱骨骨折
见肩胛骨颈骨折之肩关节外展试验。
肩胛骨颈骨折
1.见肩关节脱位之汉密尔顿征。
2.耸肩试验:患者坐正,两臂自然下垂于身旁。检查者站于患者背后,一双手分别按在其双肩上,然后让患者耸肩,对比两侧耸肩的力量有无差别。耸肩无力者可见于锁骨骨折、肩锁关节脱位以及副神经损伤引起的斜方肌麻痹。
3. 肩关节外展试验:病人取站立位,检查者站于前侧方,双手分别按在其双肩上,触诊肩胛骨的代偿活动。然后,患者从中立位开始外展运动直至上举过头,并及时说明外展过程中肩痛何时开始、何时停止。检查者注意其疼痛时的外展角度。外展时肩部疼痛的临床意义:①患者刚开始外展即有疼痛,可见于肱骨骨折、肩胛骨颈部骨折、锁骨骨折、肩关节脱位、肩关节炎等。②开始外展时不痛,但外展越接近90‚位越痛,可能为肩关节粘连。③外展过程中有疼痛,但到上举时疼痛反而减轻或不痛,可能为三角肌下滑囊炎或肩
12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峰下滑囊炎。④病人能主动外展,但无力继续上举,可能为斜方肌瘫痪或上臂丛麻痹。⑤从外展到上举的中间一段(60°- 120°),出现疼痛,常称‚痛弧‛,小于此角度或大于此范围反而不痛。冈上肌完全断裂,主动外展的幅度小于40°。如检查者扶其上臂被动外展至40度以上,则患者又可自已继续完成主动外展动作。⑥被动外展运动,如超过900以上时,肩峰处有疼痛,可能有肩峰骨折。
肱二头肌长头腱腱鞘炎
1.亚加森(Yargason)征:又称肱弃头肌长共紧张试验。嘱患者屈曲肘关节,前臂外旋(旋后)或让病人抗阻力地屈肘及前臂旋后,若二头肌腱结节间沟处疼痛为阳性,说明有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2.梳头试验:梳头的动作为肩关节前屈、外展和外旋的综合动作。若做此动作时出现疼痛和运动受限或不能运动,说明肩关节有疾患。如冻结肩的早期、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韧带撕裂、关节囊粘连、三角肌下滑囊炎、上臂丛神经麻痹、腋神经麻痹等。
肩峰下滑囊炎、三角肌下滑囊炎、肩关节炎、肩关节粘连及肩袖破裂 1.肩关节外展试验:见肩胛骨颈骨折。 2.梳头试验:见肱二头肌长头腱鞘炎。
斜方肌瘫痪
1.肩关节外展试验:见肩胛骨颈骨折。 2.耸肩试验:见肩胛甲颈骨折。
4. 肩外展摆动试验:患者取坐位,患肩外展,患肢抬高至90°位,检查者扶持患肢做前后摆动,如有肩部疼痛为阳性。
5. 反弓抗阻试验:患者坐位,患肢上举过顶,同时检查者拉住患手,嘱其用力,从后向前用力作投掷动作,如有疼痛为阳性。
6. 顶压研磨试验:患者仰卧,患肩外展60°,屈肘90°,检查者站于患侧,以腹部顶住患肘,两手扶持患肢,用力将患肢向肩部顶压,同时双手摇动患肢作研磨动作,如果疼痛则为阳性。
7. 道巴恩征:患急性肩峰下滑囊炎时,患肢上臂贴在胸壁侧面,肩峰前缘下方可有触痛,如上臂外展,滑囊移于肩峰下,触痛消失即为阳性。 8. 臂坠落征:在冈上肌损伤时,30°-- 90°范围的外展运动失一去控制。因而,使患臂被动外展60°- 90°,除去支持,患肢立即坠落,并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锁骨下动脉受压
肩关节外展外旋试验:坐位,肩外展90°外旋90°时,桡动脉搏动停止(或减弱)为阳性,表示锁骨下动脉受压。
喙突撞击综合征
喙突撞击试验:肩关节在不同角度水平内收位,向前屈曲和内收时,出现疼痛并伴有咔嗒声为阳性。
肘关节脱位、桡骨小头半脱位及尺骨鹰嘴骨折
1. 肘三角与肘直线:又称休特(Hater )三角与休特(Hater)直线。正常人肘关节
13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屈曲90‛时,肱骨内上髁、外上髁与尺骨鹰嘴突,此三点形成一个等腰三角形,称为肘三角。当肘关节伸直时,三点在一条直线上,称为肘直线。肘关节脱位时,三角形状改变,伸直时三点不在一条直线上。
2. 伸肘试验:患者取坐位或站立,手掌放在头顶上,然后主动伸肘,若不能主动伸肘,可能为肘关节后脱位、鹰嘴骨折、桡骨小头半脱位等。若患者不能主动伸肘或伸肘时臂丛处出现疼痛,称拜克伯(Bikbles )征阳性,可能为臂丛神经炎或脑膜炎,原因是伸肘对臂丛神经有明显的牵拉作用。
肱骨髁上骨折
髁干角:又称B、O、马普克髁上线。正常的肱骨长轴与内、外上髁连线成直角,如髁上骨折移位或先天性畸形时,此髁干角改变,成锐角或钝角。
桡骨小头骨折
伸直外翻挤压试验,如有疼痛为阳性,见于桡骨小头骨折。
肱骨外上髁炎
l.米尔(Mill)征:嘱患者将肘伸直一腕部屈曲,同时将前臂旋前,如果肱骨外上髁部感到疼痛即为阳性,对诊断肱骨外髁炎(网球肘)有意义。
2.伸肌紧张试验:又称柯宗(Cozen)试验。让患者屈腕、屈指,检查者将手压于各指的背侧作对抗,再嘱患者抗阻力伸指及伸腕关节,如出现肱骨外上髁疼痛即为阳性,多见于网球肘。
肱骨内上髁炎
屈肌紧张试验:让患者握住检查者的手指(示指至小指),强力伸腕握拳,检查者手指与患者握力对抗,如出现内上髁部疼痛即为阳性,多见于肱骨内上髁炎。
Colles骨折 直尺一试验:正常时,置一尺于小指及肱骨外髁,此尺不接触尺骨茎突,当Colles骨折时,尺骨茎突与尺接触。 桡骨下端骨折尺骨茎突骨折
1. 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见腕止三角软骨损伤。
2. 劳吉尔(Laugier)征:桡骨茎突尖端长于尺骨茎突尖端约1. 0--1. 5cm为正常解剖关系,若桡骨下端骨折移位,二者尖端可在同一水平线上,甚至相反,这种现象称为劳吉尔征。
腕三角软骨损伤
腕三角软骨挤压试验:检查者一手握住前臂下端,另一手握紧患手,使腕关节掌屈一和尺偏,然后将患手向尺骨小头方向不断顶撞。若在腕尺侧引起疼痛为阳性,应考虑三角软骨的损伤,尺骨茎突骨折。
颈椎病
1.臂丛神经牵拉试验:又称Eaten试验。此试验之机制是使神经根受到牵拉,观察是否发生患侧上肢反射性痛。检查时,让患者颈部前屈,检查者一手放于头部病侧,另一手握住患肢的腕部,沿反方向牵拉,如感觉患肢有疼痛、麻木则为阳性。若在牵拉的同时迫使患肢作内旋动作,称为Eaten加强试验。
2.头部叩击试验:又称‚铁砧‛试验。病人坐位,医生以一手平置于患者头部,
14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掌心接触头项,另一手握拳叩击放置于头顶部的手背。若病人感到颈部不适、疼痛或上肢(一侧或两侧)痛、酸麻,.则该试验为阳性。
3. 椎间孔挤压试验:又称Spurting试验。让患者取坐位,头部微向病侧侧弯,检查者立于患者后方,用手按住患者顶部向下施加压力,如患肢发生放射性疼痛即为阳性。原因在于侧弯使椎间孔变小,挤压头部使椎间孔更窄,椎间盘突出暂时加大,故神经根挤压症状更加明显。 4. Jackson压头试验:当患者头部处于中立位和后伸位时,检查者于头顶部依轴方向施加压力,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症状加重者,称为Jackson压头试验阳性。
5. 肩部下压试验:患者端坐,让其头部偏向健侧,当有神经根粘连时,为了减轻疼痛,患侧肩部会相应抬高。此时检查者握住患肢腕部作纵轴牵引,若患肢有放射痛和麻木加重时,称为肩部下压试验阳性。
6. 直臂抬高试验: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手臂伸直,检查者站在患者背后,一手扶其患侧肩,另一手握住患肢腕部并向外后上方抬起,以使臂丛神经受到牵拉,若患肢出现放射性疼痛即为阳性。可根据出现放射痛时的抬高程度来判断颈神经根或臂丛神经受损的轻重。此试验类似于下肢的直腿抬高试验。 7. 颈部拔伸试验:检查者将双手分别置于患者左、右耳部并夹头部,轻轻向上提起,如患者感觉颈及上肢疼痛减轻,即为阳性。本试验可作为颈部牵引治疗的指征之一。
8. 转身看物试验:让患者观看自己肩部或身旁某物,若患者不能或不敢贸然转头或转动全身观看,说明颈椎或颈肌有疾患,如颈椎结核、颈椎强直、‚落枕‛等。
9. 头前屈旋转试验:也称Fenz试验。先将患者头部前屈继而向左右旋转,如颈椎出现疼痛即为阳性,多提示有颈椎骨关节病。
10. 伸肘试验:参见肘关节脱位、桡骨小头半脱位及尺骨鹰嘴骨折。
颈椎结核
1. 拉斯特(Rust)征:患者常用手抱着头固定、保护,以免在行动中加剧颈椎病变部位疼痛。颈椎结核患者此征为阳性。 2. 转身看物试验:参见颈椎病。
颈肋深呼吸试验:又称阿德森(Adson)试验。患者端坐凳上,两手置于膝部,先比较两侧桡动脉搏动力量,然后让患者尽力抬头作深吸气,并将头转向患侧,同时下压肩,再比较两侧脉搏或血压。若患侧桡动脉搏动减弱或血压降低,即为阳性,说明锁骨下动脉受到挤压,同时往往疼痛加重。反之,抬高肩部,头面转向前方,则脉搏恢复、疼痛缓解,主要用于检查有无颈肋和前斜角肌综合征。
肋锁综合征1.压肩试验:检查者用力压迫患侧肩部,若引起或加剧该侧上肢的疼痛或麻木感,则表示臂丛神经受压,主要用于检查肋锁综合征。2.挺胸试验:患者立正站立、挺胸、两臂后伸,此时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臂和手部有麻木或疼痛,即为阳性,用于检查有无肋锁综合征,即锁骨下动脉及臂丛神经在第一肋骨和锁骨间隙受压迫。3.肋锁综合征试验:病人坐位,两上肢向下牵拉使双肩向?下、向后伸,如桡动脉减弱或消失、同时在锁骨上、下听到动脉杂音,即为阳性。另一方法是病人立正位、挺胸、两臂后伸,如手麻木或疼痛、桡动脉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表明臂丛和锁骨下动脉在挺胸时压在第一肋骨和锁骨之间。
15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胸廓出口综合征
间歇运动试验:患者两上肢屈肘90°,两肩外展、外旋90°,令手指做伸屈动作、记录时间并观察上肢位置的变化。如病人在lmin之内出现前臂疼痛或上肢因不适无力而逐渐下垂为阳性,见于胸廓出口综合征。
超外展综合征超外展试验:患者取站立位或坐位,将患肢被动从侧方外展高举过肩过头,若桡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即为阳性,用于检查锁骨下动脉是否被喙突及胸小肌压迫,即超外展综合征。
前斜角肌综合征1.前斜角肌加压试验:检查者双手拇指在锁骨上窝偏内,相当于前斜角肌走行部加压。若上肢出现放射痛及麻木感为阳性,提示下颈段颈椎病或前斜角肌综合征。2.深呼吸试验:参见颈肋。
腰背部软组织损伤
1. 普鲁卡因封闭试验:以0.5%一1.0%普鲁卡因10-20m1,做压痛点封闭,有助于对病变作粗略地定位诊断。若注射于皮下疼痛即消失,多为筋膜韧带疾患。若注射于椎板,疼痛消失,则多为肌肉疾患。如果经上述注射疼痛如前,则多为椎管内疾患。
2. 氯乙烷致冷麻醉试验:距皮肤表面30cm处,用氯乙烷直接喷射,喷射线与皮肤成锐角,并逐渐转动方向,每次喷射持续时间不得超过30s,以免冻伤。表面麻醉后,仍有压痛点,往往表示有深在的器质性损害存在。亦有人应用这种方法治疗 运动员比赛期间的软组织损伤。
3. 背伸试验:患者俯卧,两腿并拢,两手交叉于颈后,检 查者固定双腿,嘱患者主动抬起上身,检查者再于背部适当力 压,患者抗阻力背伸,有肌肉和椎间关节疾患时,可发生疼痛 即为阳性。
棘上韧带损伤
棘上韧带损伤试验:患者取俯卧位,于腹部及骨盆下放四个枕头,以使棘突间部裂开,如发现棘突间有一凹陷,说明棘上韧带有损伤或松弛。
肋骨骨折
压胸试验:患者取坐位或站立位,检查者站于侧方,一手抵住其脊柱,另一手压迫胸,轻轻地相对挤压。若在胸侧壁上某处出现疼痛,说明该处肋骨骨折,是诊断外伤性肋骨骨折的重要体征。
椎体压缩性骨折
屈颈试验:参见腰大肌脓肿。
胸段脊髓受压
比弗尔(Beevor)脐征:患者取仰卧位,让患者抬头坐起时,注意肚脐眼位置有无移动或偏向某一侧。正常人脐眼位置不变,若Tio-ii脊髓节段损伤或受压迫等,则下腹壁肌肉无力或瘫痪,在坐起时脐眼向上移动;若一侧腹肌瘫痪或无力,脐向健侧移动,这种现象称Beevor脐征。 腰椎疾病
1. 拾物试验:多用于小儿腰部前屈运动的检查。患儿于地上拾物,患儿屈膝屈髋而不弯腰为阳性,表示患儿脊柱有功能障碍,多半为脊柱结核。
16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2. 体位改变试验:又称阿莫斯(Amoss )征。患者取仰卧位,嘱其坐起,若腰椎有病变时,患者多以手置于身后检查床上支撑下方能坐起。 3. 背伸试验:参见腰背部软组织损伤。
腰大肌脓肿
1. 腰大肌挛缩试验:参见腰大肌挛缩试验。
2. 直腿抬高试验:又称拉赛格(Lasegue)征。患者仰卧,两腿伸直,分别作直腿抬高动作,然后再被动抬高。正常时,两下肢同样抬高80°以上并无疼痛。若一侧下肢抬高幅度降低,不能继续抬高,同时又有下肢放射性疼痛则为阳性,说明有坐骨神经根受压现象,此时记录两腿抬高度数。由于直腿抬高时,坐骨神经更加紧张,从而加剧了神经根的压迫程度,这一试验是各种坐骨神经紧张试验的基本试验,但需排除腘肌和膝关节后关节囊受牵拉所造成的影响。
3. 直腿抬高背屈踝试验:又称布瑞嘎(Bragard)附加试验、西卡(Sicads )征、西盖尔(Cukaps )试验。同上述直腿抬高试验,直腿抬高到最大限度但尚未引起疼痛的一点,在患者不注意的情况下,突然将足背屈,此时坐骨神经受到突然地牵拉更为紧张,而引起患肢后侧放射性的剧烈疼痛即为阳性,借此可以区别由于骼胫束、腘肌或膝关节后关节囊紧张所造成的直腿抬高受限。因为背屈踝只加剧坐骨神经及小腿腓肠肌的紧张,对小腿以上的肌筋膜无影响。 4. 悬吊试验:双手握住单杠的横杆,身体悬空。数分钟后躯干肌即完全放松。若患腿疼痛减轻即为阳性,见于椎间盘突出症幼弱型。因椎间隙开大后,突出的椎间突回缩,减轻对神经根的压力。若为成熟型,突出物不能因悬吊而回缩,此试验则呈阴性。另外,通过悬吊试验,可鉴别姿势性与结构性脊柱侧凸。
5. 腘窝压迫试验:仰卧位,髋、膝各屈90°,一手稳住膝部,另一手托踝,使膝关节伸直到一定角度,引起放射痛时,扶膝手之拇指按压腘窝(压迫胫神经),放射痛加重者为阳性,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
6. 健肢抬高试验:又称法捷兹坦(Fajerztain)试验。做健肢直腿抬高试验,患侧产生腰痛或伴有下肢放射痛即为阳性,中央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此试验常为阳性。患者仍保持挺腹试验,深吸气后停止呼吸,腹部用力 鼓气,约30s,患肢有放射性疼痛者为阳性。在挺腹姿势下,用力咳嗽,有患肢放射痛者为阳性。在挺腹姿势下,检查者用两手加压两侧颈静脉、若患 肢有放射痛为阳性。以上操作依次进行,一旦出现阳性就不必再进行下一步检查。
腰椎间盘突出运动试验:
本试验可帮助判断腰椎间盘突出物与脊神经根的位置关系。(1)突出物尖端位于神经根之前,站立位腰前屈幅度越大, 腰痛越重。如果偏向健侧方向,前屈或侧屈疼痛更加剧烈。若 偏向患侧方向,前屈或侧屈则疼痛减轻或正常。(2)突出物位于神经根内侧,站立位前屈并向健侧旋转时,疼痛加剧。反方向运动时神经根不受牵拉,则疼痛减轻或缓解。(3)突出物位于神经根外侧,疼痛反应与突出物位于神经根内侧者相反。
腰椎滑脱
1. 乌尔曼线:在正常人腰椎侧位片上,自骶骨上关节面前缘画一垂线,L5椎体前下缘应在此线之后约1一3mm。如L5椎向前滑脱,则其前缘位于此线上,或在此线之前方。
17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2. 加兰征:腰椎正位X线片上,L5椎体前下缘在Un-mann线上或在其前方为阳性,表明有脊椎滑脱。
3. 髂间及粗隆间连线:参见髋关节脱位。
坐骨神经痛
1.屈髋伸膝试验:又称克尼(Kernig)征。患者仰卧,检查者使,髋关节尽量屈曲,先屈膝再逐渐伸直膝盖,如此可使坐骨神经被拉紧,如出现坐骨神经放射痛,即为阳性。
2.弓弦试验:令患者坐位伸腿或卧位直腿抬高时,术者以手指挤压腘窝部,如疼痛加重并有放射痛者为阳性,见于坐骨神经痛。
3.床边试验:又称弓弦试验、坐位伸膝试验。让患者坐于床缘或凳上,头及腰部保持平直,两小腿自然下垂,然后嘱患者将患肢膝关节逐渐伸直或检查者用手按压患肢腘窝,再将膝关节逐渐伸直,如有坐骨神经痛即为阳性。此试验等于卧位直腿抬高试验。
4. 坐位压膝试验:又称别赫节列夫(Bexmepeb)征。嘱患者坐于床上两腿伸直,坐骨神经受累之腿即自然将膝关节屈曲,以减少坐骨神经的紧张程度。如果将膝关节向后压被动伸直时,坐骨神经痛加剧即为阳性。
5. 费恩(Fanne)试验:按压坐骨神经走行的部位均会发生疼痛,在腓骨头处捻压腓总神经,亦会产生疼痛,即为阳性。
6. 鞠躬试验:又称奈里(Neri )试验。让患者站立作鞠躬动作,如患肢立刻有放射性疼痛并屈曲,此试验为阳性。
7. 起坐屈膝试验:患者取仰卧位,患肢多自行屈曲,而肢仍伸直,如两侧均有坐骨神经痛,则两膝均屈曲,即为试验性。本试验可在多数患者中出现阳性,因为屈膝可缓解对坐骨经根的牵拉。
8. 林纳尔(Lindner)征:患者取坐位或半坐位,两腿伸工使坐骨神经处于十分紧张状态,然后被动或自动向前屈颈,如现患肢疼痛即为阳性。
9. 迈纳(Minor)征:让患者由坐位到站立位姿势时,患常以一手置于身后,患肢膝关节屈曲,健肢膝关节伸直支持重,维持平衡,患肢如出现疼痛为此征阳性。
10. 万捷特(Vanjetti)征:坐骨神经痛时,虽有脊柱侧弓但骨盆保持水平位。 11. 奈里(Neri )拾物试验:嘱患者俯拾地面物体,可见先屈患肢,然后再弯腰拾取物体,同时诉患肢痛,即为阳性。
股神经受损
1. 展髋试验:患者取健侧卧位,两下肢伸直。将患侧下肢抬起使髋关节外展,
如大腿前侧疼痛,即为阳性,亦提示股神受损。
2. 屈膝试验:患者俯卧位,两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按其骶髂部,另一手握患
侧踝部并将小腿抬起使膝关节逐渐屈曲使足跟接近臀部。若出现腰部和大腿前侧放射性痛,即为阳性提示股神经损害,并可根据疼痛的起始位置以判断其受损的雀位。
3. 股神经紧张试验:又称瓦色曼(Wasserman)征。患者公卧,检查者一手固定
患者骨盆,另一手握患肢小腿下端,膝关节伸直或屈曲,将大腿强力后伸,如出现大腿前方放射样疼痛,且为阳性,表示可能有股神经根(L,、L3-4神经根)受压现象。
4. 梨状肌紧张试验:患者仰卧位,将患肢伸直,并作内收、内旋动作,如坐骨
神经有放射性疼痛,再迅速将患肢外展外旋,疼痛随即缓解即为试验阳性。
18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或让患者取俯卧位,屈曲患侧膝关节,检查者一手固定骨盆,一手握持患肢小腿远侧,推动小腿作髋关节内旋及外旋运动,若发生上述反应,即为试验阳性。
肋髂撞击综合征
肋髂撞击征:令患者躯体向一侧弯曲,当最下肋骨与髂骨接触时,若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股直肌、髂腰肌挛缩 股直肌挛缩试验:髋关节屈曲畸形可由髂腰肌或股直肌痉挛所致。区别的方法是:病人俯卧位、屈膝,若臀部翘起,则为股直肌挛缩;如臀部仍平放,则为髂腰肌挛缩。
骶髂关节疾病
1. 骶骼关节分离试验:又称髋外展外旋试验、盘腿试验、‚4‛字试验、派崔克(Patrick)试验。病人仰卧,健肢伸,患肢屈膝,把患肢外踝放于对侧膝上大腿前侧,检查者将一手扶住对侧骼嵴部,另一手将膝向外侧按压,尽量使膝与床面接近。因为患侧大腿外展外旋,这时骼骨上部被大腿前侧和内侧肌群牵拉而产生扭转并向外分离,若骶骼关节有病变则发生疼痛,但事先应排除髋关节本身病变。
2. 爱来(Ely)征:患者俯卧,一侧膝关节屈曲,使足跟接近臀部。正常者骨盆前倾,腰前凸增大。若骶髂关节有病变,则骨盆离开床面被提起,表示骶髂关节活动受限或髋前软组织挛缩。
3. 内奥霍洛(Nacholos)征:患者俯卧、过度后伸大腿、屈膝,如引起骶骼关节及下肢疼痛即为阳性,表示骶骼关节有病变;如腰部疼痛,则为腰骶关节病变。
4. 足一嘴试验:患者站立,双手捧起一足并尽力向嘴的方向上举,若出现腰骶部疼痛并稍偏向抬足侧,说明腰骶关节可能有疾患;若对侧骶骼关节后部疼痛,可骶为对侧骶骼关节疾患。本试验为腰髋关节屈曲和骨盆旋转运动。 5. 分腿试验:又称床边伸髋试验、盖斯兰(Gaenslen)试验、骶骼关节扭转试验。检查方法:(1)患者仰卧,臀部靠近床边,先将健侧髋膝关节尽量屈曲,贴近腹壁,患者双手抱膝以固定腰椎,患肢垂于床边,检查者一手按压健侧膝关节,帮助屈膝屈髋,另一手用力下压患肢大腿,或检查者双手用力下压垂于床边的大腿,使髋关节尽量后伸,则髋骼关节转动发生摩擦,若在该侧骶骼关节出现疼痛则为阳性,说明骶骼关节有疾患。(2)患者侧卧,健侧在下,将健腿极度屈曲并固定骨盆,检查者一手握住患肢膝部,使膝关节屈曲900,再将患肢向后牵拉,使髋关节尽量过伸,另一手将骶部向前推压,则骶骼关节便向后转动,若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6. 骨盆分离与挤压试验:患者仰卧,两手置于身旁。检查者两手按住两侧骼峪内侧将骨盆向外侧做分离按压动作,然后两手掌扶住两侧骼前上棘外侧并向内侧对向挤压;或让患者侧卧,检查者双手掌叠置于上侧骼峪之外持续向对外侧按压,同法检查对侧。前者使髋骼关节分离,后者使其受到挤压。另外,还可以进行耻骨联合压迫试验,试验过程中,若骶骼关节出现疼痛即为阳性,但此试验阳性发现者较少。此试验还可用于检查骨盆部是否有骨折,若有骨折则可以引起骨折部位疼痛或使疼痛加重。
7. 提腿试验:又称伸镜试验、吉里(Gillis)试验、姚曼(Yeoman)征。患者取俯
19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卧,检查者用手掌压住骼骨,手指触及受累的骶骼关节,另一手将患肢大腿向后提起,使髋关节尽量后伸,此时股四头肌紧张。该侧骼骨发生前倾和旋转动作,骶骼关节受到牵拉,如该关节出现疼痛,即为阳性,表示有骶骼关节病.
8. 吊筒柄(pump hardle Test)试验:又称斜攀试验。先试验健侧,检查者一手握住小腿,充分屈曲髋膝关节,另一手按住同侧肩部,固定躯干,然后将大腿及骨盆向对侧推送,使腰骶部及骶骼关节发生旋转。用同样方法再试验患侧,两侧对比,若骶骼关节出现疼痛,即为阳性,说明疼痛侧骶骼关节有病变。
9. 骨盆旋转试验:患者坐于小椅子上,检查者面向患者,以两大腿内侧夹住患者两膝稳定骨盆,再用两手分别扶住患者两肩,将躯干做左右旋转活动。骶骼关节有疾患时,病变侧出现疼痛,即为阳性。
10. 单腿跳跃试验:先用健侧后用患侧做单腿跳跃,如果腰椎无病变,健侧持重单腿跳跃应无困难。患侧持重作单腿跳跃时,若有明显的骶骼关节部位疼痛或不骶跳起,即为阳性,应考虑患侧骶骼关节可骶有病变,但要排除髋关节、脊柱和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响。
11. 卧床翻身试验:骶骼关节炎症的患者,常喜健侧卧位下肢屈曲,向患侧卧时多引起病变部位疼痛。翻身时病变部位疼痛加重,故常以手扶持臀部保护或请旁人帮助才骶翻身。
12. 髋骼关节定位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抱住其两腿膝后部,使髋关节屈曲至90‚位,小腿自然地放在检查者右臂上。检查者左手压住膝部,使骨盆紧靠检查台,患者肌肉放松,然后以双大腿为杠杆,将骨盆向右和向左挤压。一侧受挤压,对侧被拉开,骶骼关节疾患时,向患侧挤压时疼痛较轻,而向对侧挤压时患侧被拉开疼痛较为剧烈。
13. 斯佩(Smirg-peterson )试验:又称葛征维(Goldth-wait )试验。患者仰卧,检查者一手放于病人腰部,做直腿抬高试验。如腰椎部未动即出现疼痛,则病变位于骶骼关节;如果腰椎活动后始出现疼痛,则病变多在腰骶关节。 14. 拉瑞(Larrey)征:患者坐于扶手椅或板凳上,用手撑起躯干,然后突然放手坐下,患侧骶骼关节因震动而引起疼痛,即为阳性。
15. 史密斯一彼特逊(Smith-Peterson)试验:患者直立,将脊柱向左或向右侧倾斜,若一侧骶骼关节有疾患,脊柱倾向健侧的动作多有障碍。
16. 拉格尔(Laguere)试验:患者仰卧,髋与膝关节同时屈曲,然后镜关节外展外旋,骶髂关节若有病变,便可出现疼痛。
中枢运动区损伤 1. 髌阵挛: 2. 踝阵挛:
3. 巴彬斯基(Babinski)征:用钝性物或骨针划足底外缘, 由后向前直到母趾
下,引起母趾背屈,其余各趾呈扇形分开,并 向跖屈为阳性,仅母趾背屈为弱阳性,此试验用于检查锥体束损 害。
4. 贡达征:用力扭转或下压病人第3或第4足趾,引起与 巴彬斯基征相同的反
应。
5. 腓骨反射:用圆形笔杆等物,沿腓骨表面向下划过。若 引起反射性的母趾背
伸动作,即为反射阳性,其意义同巴彬斯基征。
6. 拉米斯特斯(Raimistes)足征: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井损害。
7. Gordon征:以手用力挤压腓肠肌并快速松手,引起研趾背屈者为阳性体征,
20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表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8. 弹指反射征:患者腕略伸,指微屈。检查者以左手托住病人腕部,右手拇、
示二指挟住其中指,用拇指快速地向掌侧弹拔其指甲。阳性者,各指向掌侧屈曲。因少数正常人可出现阳性,故明显阳性或双侧不对称时,方具有临床意义,表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9. 罗索里摩(Rossolimo )征:急促地叩击足趾的跖面引起足趾跖屈,为阳性,
表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10. 拇指随伴运动:又称瓦顿伯格(Wartenberg)反射。检查方法有两种:(1)检查
者一手固定患者前臂,使手掌向上(旋后),另一手四指与患者同手四指互相用力勾拉,观察其拇指动态。(2)患者双手四指勾拉在一条横杆上,观察其拇指动态。正常人拇指无反射性动作,或仅有轻微的屈曲动作。若患者拇指出现明显的屈曲和内收动作,即为反射阳性,说明该上肢可能有上运动神经元损害,此反射有时在锥体束损害的早期即可出现阳性。
11. 下肢钟摆试验:患者取坐位,两小腿自然下垂。检查者将其两小腿举起后突
然放手,使小腿自然下落。正常人两小腿落下后,可继续前后晃荡,如钟摆样摆动,几次后逐渐减小幅度直至停止,两侧相同,同时停止。双下肢肌张力增高者,其摆动时间远较正常人短暂;一侧肌张力增高时,该侧小腿摆动过早停止,表示上运动神经元损害。 小脑损伤
1. 双指试验:又称双臂试验。患者站立或取坐位,闭眼,双 上肢向前水平伸直,握拳并伸出示指。若两手均偏向患侧,提示 迷路病变。
2. 指指试验:嘱患者伸直示指,屈肘,然后伸直前臂以示 指触碰对面医生的示指,先睁眼做,后闭眼做。正常人可准确完成。若总是偏向一侧,则提示该侧小脑或迷路有病变。也可以患者自己双手示指先相对,然后一手不动,另一手外展后又回到原位,与不动的那只手示指相碰,然后双手交换,依次重复做此试验。
3. 指鼻试验:医生先做示范动作,即将前臂外旋、伸直,然后示指触自己的鼻尖,先慢后快,先睁眼后闭眼反复作上述动作。正常人动作准确,共济失调患者指鼻动作经常失误,出现手指偏斜和动作性震颤。如睁眼无困难,闭目则不能完成为感觉性共济失调。睁眼、闭眼皆有困难者为小脑性共济失调。 4. 指指一指鼻试验:此试验为指指试验与指鼻试验同时作,试验结果比单独一个试验结果更明显。
5. 辨距不良试验:小脑半球病变者,取物时,其手展开幅度很大,与该物大小极不相称,而且距离不准,往往将物推翻之后,才能握住,其意义与指鼻试验相同。
6. 菲休(Fisher)试验:又称手指试验。先在患者拇指的指间关节尺侧缘作一标记,然后让患者该手示指尖叩击此点。叩击时要连续迅速,每秒3-5次。示指尖抬高1. 5-2cm,叩击时拇指不准移动。若有小脑疾患,示指叩击动作缓慢,示指抬高幅度小,节律不规则,叩击部位不准确,过早停止,甚至不能作此动作。上锥体系、间脑或基底神经节损伤者,示指叩击动作也缓慢、幅度小,动作僵硬,而拇指的动作较多,甚至腕关节也参加运动。
7. 轮替动作试验:嘱患者伸直手掌并反复作快速旋前、旋后动作,以观察拮抗肌群的协调动作。共济失调患者动作缓慢、笨拙,一侧快速动作障碍则提示该侧小脑半球病变。
8. 反冲力消失征:患者取坐位,用力屈肘。检查者拉其前臂用力使其伸肘(另手按其肩部保护),然后突然放手。正常人手臂仅稍有反冲现象,不会反击自
21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己身上。若有小脑疾患,因拮抗肌肌张力低下,手臂即反击于自己身上,为阳性。
9. 跟一膝一胫试验:嘱患者仰卧,先将一侧下肢屈曲,足跟置于对侧膝部远端,并沿胫骨前徐徐滑下至内踝,睁眼和闭眼各反复试验数次。共济失调患者(小脑或脊髋后索病变)出现动作不稳或失误。
10. 菲休(Fisher)跟胫试验:患者仰卧,双下肢伸直,然后提起一足,以足跟连续叩击对侧胫骨粗隆下方,提跟高度约30cm,每秒叩击2-3次。试验亦可取站立位进行。此试验比跟膝胫试验更敏感,特别是小脑疾患者可出现侧距过远、动作分解和失调。锥体束患者动作缓慢,提高幅度小
11. 昂堡(Romberg )征:又称闭目难立征。测试时,嘱患者两臂向前伸平,双足并拢直立或一足置于另一足跟之后站立,然后闭目,如出现身体摇晃或倾斜则为阳性。仅闭目时不稳提示两下肢有深感觉障碍或前庭疾患,闭目睁目均不稳提示小脑闯部病变。
12. 仰卧起坐试验:患者仰卧于硬板床上,不垫枕,双下肢伸直,双手放置胸前,嘱患者不用手支撑自行坐起。若患侧半身肌张力低下(如一侧小脑疾患),在坐起时,同侧下肢也随之举起,称为臀部躯干联合屈曲征阳性。若一侧大脑疾患,则对侧下肢举起。若为双侧性小脑或大脑运动区病变,则两侧下肢同时举起,如不用双手支撑床面,患者便无法仰卧起坐。正常人在仰卧起坐时可以保持骨盆、下肢不动,膝关节伸直。
骨科知识复习总结
‚Segong‛骨折的解释
Segond骨折是指胫骨平台外侧撕脱骨折,一般在膝关节急性外伤时出现。就骨折本身而言,在临床上并不需要特别的手术治疗,但由于Segond骨折强烈提示前交叉韧带断裂,而前交叉韧带断裂在急诊时常常不容易诊断。Segond骨折位于胫骨平台近端背侧,与外侧关节囊相连。其常合并有前交叉韧带断裂,故将Segond骨折作为诊断前交叉韧带断裂的强有力证据。(有时如果没有胫骨髁间棘撕脱骨折或Segond骨折时,由于血肿和疼痛的影响,诊断前交叉韧带断裂较困难,故可根据以下要点来分析:受伤时是否听到或感觉到断裂声;能否继续从事伤前的活动;受伤后膝关节开始肿胀,并在12小时内肿胀达到最高峰。
颈椎前路手术的并发症
1、植骨不融合 椎间植骨平均2~3个月骨性融合,故术后需用颈托制动3个月。
若术后半年颈椎侧位片仍显示植骨间有裂隙更清晰,颈椎过伸、屈侧位片提示节段不稳,则为植骨不融合。 2、植骨块脱出
3、椎间盘切除不合理
4、植骨区感染 术后4~5天若有伤口疼痛、肿胀、颈活动发僵及高热,应及时检
查伤口是否感染并及时处理;
5.脊髓损伤 器械直接损伤及体位、震荡性脊髓损伤;
6、神经损伤 神经根、喉上神经、喉返神经、交感神经损伤;
22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7、椎动脉损伤;
8、气道通气障碍及继发性脑损害; 9、术式不当;
10、食道损伤 由于拉钩时引起。
胸腰椎前路手术入路指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有五大指征: 1、 椎体肿瘤;
2、 椎体的爆裂骨折,骨折块突入椎管大于1/2(提示后纵韧带破裂); 3、 腰1以上节段的椎间盘摘除或后纵韧带骨化灶清除后需植骨; 4、 胸腰段陈旧性压缩性骨折导致脊髓前方受压者; 5、 椎体结核病灶清除需植骨。
腰骶部移行椎的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腰骶部移行椎的分类
腰骶部移行椎的分类
腰骶部移行椎是脊柱发生过程中一种十分常见的分节异常,主要表现为末节腰椎的一侧或两侧横突增大、并与骶骨形成不完全或完全骨性融合。(如腰椎骶化、骶椎腰化)
腰骶部移行椎的分类:按照Castellvi等标准分4个类型:
Ⅰ型 横突发育异常:横突肥大呈三角形,其宽度超过19mm。再根据其发生于单
侧或双侧分为ⅠA和ⅠB两个亚型;
Ⅱ型 不完全腰(骶)化:横突肥大,形状类似骶骨翼,与骶骨相接触形成关节
样结构。再根据其发生于单侧或双侧分为ⅡA和ⅡB两个亚型;
Ⅲ型 完全腰(骶)化:横突与骶骨发生骨性融合。单侧融合为ⅡA型,双侧融合
为ⅡB型。
Ⅳ型 混合型:双侧横突肥大,一侧与骶骨相接触为Ⅱ型表现,另一侧与骶骨形
成骨性融合为Ⅲ型
人工全膝关节置换术的适应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原则上,60岁以上的老年人,膝关节X线片上有严重的骨质破坏,因关节有畸形和/或孪缩、不稳定而发生显著疼痛、站立或行走功能障碍者,都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适应症者;
2、手术的目的,首先解除疼痛,其次是改善膝关节的稳定性和活动度。根据病人的病情、年龄、职业、体重、精神状态等情况,确定手术适应症;
3、原发性骨关节病、类风湿关节炎、创伤性关节炎及其他一些非化脓性关节病的后期;
4、40~60岁的男性骨关节炎患者,如果必须从事体力劳动,适于行截骨术或关节融合术。同样年龄的类风关患者,由于疼痛和畸形而活动障碍,为改善生活质量,也是人工膝关节置换术的手术适应症;
5、股骨远端或胫骨近端的骨肿瘤,有条件保存肢体者,可以在作瘤段切除后,
23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用特殊假体作人工膝关节置换术。
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指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全髋关节置换术时应考虑:
1、全身健康状况:有无心脏、肺、脑系统的并发症,能否承受手术; 2、年龄:目前有放宽手术年龄的趋势;
3、职业:对强体力劳动者。最好不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4、病人要求:原则上以解除疼痛,纠正畸形,改进功能为目的; 5、髋部骨质质量;
指征:首先解除髋关节疼痛,其次是改进髋关节功能;
1、陈旧性股骨颈骨折:头臼均已破坏并疼痛,影响功能者;
2、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包括外伤性、特发性、可的松式酒精中毒引起的股骨头缺血性坏死;Ⅰ、Ⅱ期可行头颈部钻孔减压、粗隆区旋转截骨等手术,对于Ⅲ、Ⅳ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股骨头已塌陷、变形、髋臼已有破坏者,可行全髋关节置换术;
3、退行性骨关节炎:多见于老年人,对于有严重疼痛的骨关节炎,人工股骨头置换效果不佳,应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4、类风湿关节炎及强直性脊柱炎:多见于较年轻的患者,由于: 1)、不可耐受的髋部疼痛或因强直而活动严重受限; 2)、髋关节的畸形常引起其他关节的并发畸形; 3)、由于髋部关节囊及肌肉等软组织挛缩和纤维化,关节活动范围小,病人虽然年龄较轻,但其生理年龄老化应放宽年龄限制,提早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5、髋关节强直:髋关节痛是最主要的手术指征。单侧髋关节生理位置强直而无疼痛者不是手术指征;未完全骨性强直的髋关节,而有疼痛及畸形的可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6、慢性髋关节脱位:主要包括先天性髋关节脱位,髋臼发育不良以及因创伤感染导致的陈旧性脱位;髋关节半脱位并有髋关节创伤性关节炎,病人疼痛或失去功能,45岁以上的患者可考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
7、关节成形术失败病例,包括截骨术后,头颈切除术后以及双杯人工股骨头及全髋关节置换术后病例。再置换手术的主要指征是髋关节疼痛,关节活动度差或为了调节肢体长度并不是手术适应症,而进行再置换的手术指征是: 1)、假体松动引起的髋关节疼痛; 2)、假体柄部折断; 3)、假体脱位,手法复位失败者; 4)、假体造成髋臼磨损而致中心性脱位并有疼痛者;
手术造成假体柄穿出股骨干者,如无疼痛者是手术相对适应症;
8、骨肿瘤:位于股骨头颈部或髋臼的低度恶性肿瘤,如:骨巨细胞瘤、软骨肉瘤,可考虑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如病变波及大粗隆,则应用特制的人工髋关节。
痛风的诊治
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
24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一、概念
因嘌呤代谢异常引起的代谢性疾病。主要表现为,血尿酸升高,反复发作的急性关节炎,以第一跖趾关节常见,关节周围有单钠尿酸盐沉积。 二、发病机制
尿酸升高是标志,但非所有痛风患者都尿酸升高;正常人血尿酸指标: 男性:5.75mg/dl(城市),5.58 mg/dl(农村);女性:4.67 mg/dl(城市),4.48 mg/dl(农村);儿童:3.5~4.0 mg/dl。
当男性血尿酸>7.0 mg/dl,女性>6.0mg/dl时,有痛风形成。 三、临床表现 分四个阶段:
1、无症状的高尿酸血症期;2、急性痛风关节炎期;3、痛风发作间隙期;4、慢性期。 表现为:
1、 有痛风的急性痛风关节炎是常见症状;
2、 第一跖趾关节是痛风的常见关节部位(占75%),其次膝关节占27%; 3、 多在夜间发作,剧痛而惊醒,类似脱臼样疼痛;
4、 受累关节常红、肿、热、痛;类似静脉栓塞炎、蜂窝组织炎;
5、 痛风发作,痛如脱臼样疼痛;有时不治疗,3-7天后也可消退,关节处有脱
皮现象,治疗数月、数年后可反复发作,发作症状步步增加; 6、 间隙期无症状,关节液穿刺抽吸有单钠尿酸盐(MSU),以此可明确诊断; 7、 X线检查:急性期无异常征象,在慢性期或发作期可有骨质缺损、圆形囊肿、
骨质硬化、关节间隙变窄; 四、实验室检查
1、 关节液查到有MSU;
2、 血尿酸水平升高,但不能作为诊断依据; 3、 MSU形态为结晶状或针形; 五、治疗
1、 急性期预防再次发作及痛风石的形成
常用秋水仙碱(抑制PMN)+非凿体类消炎药(NSAID):秋水仙碱片剂即刻1.0mg po st ,2~3小时后以0.5 mg po st,有疼痛缓解或胃肠症状出现后停药;或注射秋水仙碱3 mg iv st,然后每日注射1.5 mg iv(注意防止溢出到静脉,而出现组织坏死)。
2、 目前比较安全方法首选NSAID,年龄较大患者关节内注射类固醇类药物(甲
基强的松龙);
3、 预防痛风关节炎及痛风石
小剂量秋水仙碱0.5 mg,每日一次,同时用丙磺舒0.5 mg,每日二次,别嘌呤醇10 mg,每日二次; 4、 饮食可帮助尿酸排出。
椎弓不连与脊柱滑脱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椎弓不连与脊柱滑脱症
Wlilan1854年首先提出脊柱滑脱症表明上位脊椎在下位脊椎之上滑移。而椎弓不连又称椎体峡部裂。 Wiltse分类法:
25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Ⅰ度、发育不良型 为骶1上关节突或腰5椎弓有先天缺损; Ⅱ度、峡部型 病变在关节突间部(峡部),其又分为三类 1.关节突间部的应力性骨折,骨折部有骨质吸收; 2.关节突间部的延长,但仍完全无骨折; 3.关节突间部的急性骨折。
Ⅲ度、退变型 继发于长期存在的退变性关节炎,因关节突关节和椎间盘的不稳定性而发生滑脱;
Ⅳ度、创伤型 椎弓根、椎板和关节突(不包括关节突间部)的急性骨折; Ⅴ度、病理型 继发于全身性疾病,(如成骨不全和畸形性骨炎的椎弓根病损)。
神经损伤的5度分类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神经损伤的5度分类法
宁波二院 汤涛 1950年 Sunderland提出神经损伤5度分类法:
性质 常见病因 临床表现 预后 早期手术缝合或神经
Ⅴ度 神经完全断裂 非常严重损伤 神经所支配的功能完全丧失 移植术,但术后不一定恢复
Ⅳ度 仅神经外膜连续存在, 严重牵拉伤, 神经所支配的功能完全丧失 同上 余全部断裂 注射性损伤
Ⅲ度 神经内膜损伤,束膜、 较重外伤 感觉运动不同程度障碍, 手术或保守,但功能
外膜均正常 Tinel征阳性 的恢复不完全
Ⅱ度 轴索中断,神经内、 闭合性牵拉 感觉运动不同程度障碍, 功能恢复完全,每天
束、外膜均正常 损伤 Tinel征阳性 约恢复1-1.5mm
Ⅰ度 神经布分区域发生传 止血带性麻痹 多为运动肌麻痹,很少有感 一过性损伤,3个月
导阻滞,神经连续性 周末综合证等 觉功能障,无Tinel征 内完全恢复
脊柱的三柱理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3年Denis提出三柱分类概念,提出脊柱的稳定性有赖于中柱的完整,而并非决定于后方韧带复合结构。
Denis提出三柱分类将脊柱分为前、中、后三柱。 前柱:前纵韧带、椎体的前1/2、椎间盘的前部; 中柱:后纵韧带、椎体的后1/2、椎间盘的后部; 后柱:椎弓、黄韧带、棘间韧带。
1984年Ferguson完善了Denis提出三柱分类概念,认为椎体和椎间盘的前2/3属前柱,后1/3属中柱,这是目前比较一致公认的三柱分类概念,凡中柱损伤者
26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属于不稳定性骨折。
法国的Roy-Camille、Saillant的三柱概念略有不同,他们认为中柱除椎体和椎间盘的后1/3以外,尚应包括椎弓根、关节突。中柱的范围较广,而后柱仅指关节突后方的椎弓,包括椎板、横突、棘突,但任燃主张中柱损伤属于不稳定性骨折,因此判定中柱损伤是分类的基础。
目前,骨折分类主要应用Denis和Ferguson的分类方法。
继发性腰椎狭窄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继发性腰椎狭窄症也称获得性腰椎狭窄症。 一、病因
后天致病因素:退变、外伤、失稳、畸形、新生物、炎症及其他因素。例如:创伤、退变、畸形性骨炎、脊柱结核、脊柱化脓性感染、肿瘤、腰突症、脊柱滑脱、医源性腰椎狭窄症。 二、分类
1、 中央椎管狭窄; 2、 侧隐窝狭窄; 3、 神经根管狭窄; 4、 混合性狭窄。 三、病理变化
1、椎体后缘骨质增生、脊后韧带肥厚骨化、椎间盘突出等导致中央管前后径变
小或侧隐窝狭窄;
2、关节突肥大导致侧隐窝狭窄;
3、椎弓根短缩或内聚造成椎管矢状径或横径狭窄; 5、 椎间隙狭窄,盘黄间隙卡压神经根,神经根扭曲; 6、 硬膜外病变,粘连、囊肿。 四、临床表现 (一)、症状
1、 年龄大于40岁;
2、 中央型椎管狭窄有腰骶痛或臀部疼痛,少有放射痛,神经性间隙性跛行; 3、 侧隐窝狭窄及神经根管狭窄有放射痛症状,为持续痛,可放射至腿部。 (二)、体征 1、 少有;
2、 晚期出现感觉、运动、反射减退。 五、诊断
X线片上:正位:两侧椎弓根之间距离小于18MM,椎管狭窄;
侧位:椎板后缘到椎板与脊突交界处的距离小于13MM,椎管狭窄。 六、治疗
根据狭窄的不同以减轻不稳定,重建椎体稳定性。
恶性骨肿瘤保肢的指征
27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手术指征:
1、 首先病灶解剖上是局限的,可通过扩大切除术祛除原发病灶(ⅡB以下); 2、 患者愿意接受化疗(需18个月,每月一次); 3、 重建的肢体功能优于截肢后假肢的功能。 二、相对反指征:
1、 肿瘤病理性骨折,瘤细胞扩散到组织外;
2、 青少年骨骺未成熟,尤其当肿瘤切除范围包括下肢长骨生长板,要有可延长假体。
三、绝对反指征:
当肿瘤侵蚀到骨外组织无法进行大块切除的。 四、保肢术方法: 1、 关节融合术;
2、 遗体关节移植术; 3、 瘤段灭活在移植术; 4、 金属假体置换术; 5、 遗体+金属复合假体; 6、 小腿旋转成形术。
骨盆骨折的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Tile根据骨折稳定性提出分类: (一):A型:稳定骨折
A1型: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如骨盆边缘撕脱骨折。
A2型:移位较小的稳定骨折,如一侧耻骨上下支骨折、骶骨纵形骨折、单纯髂骨翼骨折(Duverney)。
A3型:未波及骨盆环的骶骨和尾骨横断骨折。 (二):B型:旋转不稳定、垂直稳定骨折 B1型:分离型骨折,仅髂骨外旋不稳。
B2型:侧方挤压损伤,半侧骨盆内旋不稳。 B3型:双侧B型骨折。 (三):C型:旋转及垂直均不稳定骨折 C1型:单侧损伤失稳。
C2型:双侧损伤失稳。一侧为C型,对侧为B型损伤。
C3型:双侧C型骨折。临床上骨盆环破裂合并髋臼骨折也称为C3型损伤。 骨盆骨折的分类 葛志斌
骨盆骨折的分类
Tile根据骨折稳定性提出分类: (一):A型:稳定骨折
A1型:不影响骨盆环完整的骨折,如骨盆边缘撕脱骨折。
A2型:移位较小的稳定骨折,如一侧耻骨上下支骨折、骶骨纵形骨折、单纯髂骨翼骨折(Duverney)。
28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A3型:未波及骨盆环的骶骨和尾骨横断骨折。 (二):B型:旋转不稳定、垂直稳定骨折 B1型:分离型骨折,仅髂骨外旋不稳。
B2型:侧方挤压损伤,半侧骨盆内旋不稳。 B3型:双侧B型骨折。 (三):C型:旋转及垂直均不稳定骨折 C1型:单侧损伤失稳。
C2型:双侧损伤失稳。一侧为C型,对侧为B型损伤。
C3型:双侧C型骨折。临床上骨盆环破裂合并髋臼骨折也称为C3型损伤。
颈椎不稳的特殊X线测量方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颈椎不稳症的病因:
1、先天性发育异常2、局部炎症3、解剖因素(超过椎管矢状径的1/3)4、外伤5、血供因素6、其他(颈椎退行性变、手术、肿瘤等)
上颈椎不稳的X片特点:对上颈椎不稳者除常规X正侧位片外,应强调: 1、 开口位(以颈1、2为中心的正位点片)
2、 颈1、2为中心的侧位屈曲点片 除观察有无颅底凹陷症、颈椎有无先天性畸形及测绘颅底各条连线(常用的有Mc Gregor线 、Chamberlain 线、Fischgold 线和Metzger线)外,尚应测量寰齿间的前后距离以判定有无寰枢脱位并推断有无脊髓受压。(正常情况下,寰椎前弓后下缘与齿状突前缘的间距〈ADI〉为2~3mm〈女性偏小〉,前屈时稍宽,仰伸时则窄,如超过4 mm属异常。亦可同时测量寰椎后弓前缘与齿状突后缘的间距(SAC),并求出两者比值即齿状突后方椎管比率。 3、 其他 在正常情况下齿状突后方椎管比率占62%~63%,小于则表示异常。 下颈椎不稳的X片特点:对下颈椎不稳者除常规X正侧位片、斜位片外,应强调拍过伸及过屈动力性侧位片,可清晰的显示出椎节移位的方向及程度。
颈椎及腰椎失稳症的X线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颈椎失稳症:
X平片:骨刺 真空 椎间隙狭窄
动力性拍片:椎体间角度>11°,相对移位>3.5 mm,以体重1/3重牵引下椎间隙>1.7 mm。 (二)、腰椎椎管狭窄症:X平片见
1、横径<18 mm(双椎弓根之间的距离);矢状径<18 mm。 2、造影剂时<10 mm。 (三)、寰枕不稳:
Powers比例:成人>5 mm不稳;小儿>10 mm不稳。 (四)、腰椎不稳诊断:
1、 有多发性腰腿痛,起病急,腰椎伸屈活动受限,卧床休息或腰围固定后症状可减轻。有时腰椎轻微活动可出现‚卡住‛并伴疼痛。 2、 腰椎前部或后部结构有破坏。
3、 腰椎过伸及过屈位X片示椎体滑移≥3mm。
29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骨肿瘤的X线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骨肿瘤的X线诊断 骨肿瘤X线二次定性 1、良恶性;
2、细胞学定性。
一、良恶性肿瘤的定性 1、软组织肿块影; 2、骨膜反应;
3、皮质连续性(良性肿瘤皮质是连贯的,但可膨胀;恶性肿瘤皮质破坏,连续性中断);
4、髓腔(良性较干净)。
恶性肿瘤破坏和修复同时进行,密度高的说明恶性度低。 二、细胞学定性
年龄大的可为转移性肿瘤,原发型肿瘤多发生20岁以下,根据部位来决定细胞学定期。
1、骨骺线附近
骨骺线生长活跃,过度生长,表示良性;肿瘤无抑制生长,表示恶性; 1)、破骨性——骨巨细胞瘤;2)、软骨性——软骨肉瘤; 2、干骺端附近,骨肉瘤偏心生长;
3、干骺端远端,纤维性肿瘤偏心生长;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脊髓损伤ASIA神经功能分类标准 宁波二院 赵守军 (2001-7-6)
Frankel五级评定方法(1969年) A B C D E A: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及运动消失;
B: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仅存某些骶区感觉),运动丧失;
C: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无效运动(即无有用功能存在),肌力小于3级; D:损伤平面以下感觉存在,有效运动,肌力大于3级,可扶拐行走; E:感觉及运动正常,大小便功能良好,病理反射存在。 A级(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无任何运动及感觉功能保留;
B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包括S4-S5(鞍区)有感觉功能保留,但无任何运动功能保留; C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但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有一半以上的关键肌肌力小于3级; D级(不完全损伤):脊髓损伤平面以下,有运动功能保留,且脊髓损伤神经平面以下至少有一半的关键肌肌力大于、等于3级; E级(正常):感觉和运动功能正常。
不完全损伤定义:感觉不完全损伤,且保留有肛门括约肌自主收缩或脊髓损伤运动平面以下三个节段以上残存有运动功能。
肱骨外髁骨折的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0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肱骨外髁骨折也称肱骨小头骨骺骨折,约占小儿肘部骨折的10%~20% 一、 骨折线位置分类(Milch分类)
Ⅰ型:骨折线近侧起于外侧干骺端,向内向远侧经小头滑车沟抵滑车,骨折线穿过外髁骺板和骨骺中心。较稳定。
Ⅱ型:骨折线始于干骺,然后向外髁骨骺延伸,但不穿过骨骺显露骨骺的骨化中心,止于滑车沟间关节面。此型十分不稳定。 二、 骨折移位分类(Rulherford分类)
Ⅰ型:不完全骨折,形成关节软骨绞链,允许肘关节有一定的外侧成角,一般会愈合,骨折稳定。
Ⅱ型:外髁完全骨折,但最初的外侧移位很少。骨折块向近侧、外侧、旋转移位,可能发生延迟愈合或不愈合。
Ⅲ型:完全骨折,骨块向外移位,并作180°的旋转,除非复位,否则不愈合。 三、 X线分类(Badelon分类) Ⅰ型:无移位骨折。
Ⅱ型:可见骨折线,有轻度移位。 Ⅲ型:移位大于2mm。
Ⅳ型:移位严重,骨折缘完全分离。
骨性关节炎的诊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应用Kellgren和Lawrence的放射学诊断标准,将骨性关节炎分为五级: 0级:正常;
Ⅰ级:关节间隙可疑变窄,可能有骨赘; Ⅱ级:有明显骨赘,关节间隙可疑变窄;
Ⅲ级:中等量骨赘,关节间隙变窄较明显,有硬化性改变;
Ⅳ级:大量骨赘 ,关节间隙明显变窄,严重硬化性病变及明显畸形。 二、病因
骨性关节炎与年龄有关,40岁以下较少,女性>男性;与性激素及种族有关,白人髋关节炎17%-25%,黑人则为1%-4%;肥胖是膝骨关节炎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肥胖与骨性关节炎的相关性在于增加了关节的负重,导致软骨退化;关节急性或重度损伤也是发生骨性关节炎的一个危险因素。
Barton骨折的概念及分类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838年Barton J.R.描述过一种腕关节半脱位伴随桡骨远端关节的骨折。Barton骨折很少见,目前一般将桡骨远端背侧缘、掌侧缘骨折,合并腕关节半脱位者统称Barton骨折。其分为两型:1、前缘(掌侧缘)2、背缘(后缘)。 1、Barton背缘骨折 多为跌倒,腕背伸而前臂旋前,腕骨冲击桡骨远端关节面的背侧缘造成骨折。骨折块三角形,包括了关节面的1/3,腕关节呈半脱位状。牵引下易于复位,通常复位后以短臂石膏托固定于腕关节中立位,以防止再移位,应避免固定于掌屈位。4周后去固定,活动关节。
如果有不稳定倾向或再移位时,应考虑手术治疗,螺钉或克氏针内固定。 2、Barton前缘骨折 多为摔倒时手背着地,应力延腕骨冲击桡骨远端的掌侧缘造成骨折。
其骨折块较小,可按Smith骨折方法复位,或手术以托状钢板内固定。
31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Maisonneuve骨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定义:该骨折1840年由法国医师Maisonneuve首先报道,系指内踝骨折(或三角韧带断裂),下胫腓韧带损伤合并有腓骨的近1/3骨折。后多数人认为此是一种旋前外旋型损伤。
二、创伤病理:一般内踝骨折多有分离,骨折处于踝关节水平之下为撕脱所致。如果未发生内踝骨折,则三角韧带断裂。下胫腓前韧带断裂。骨间膜有不同程度的损伤,其断裂超过8CM时,下胫腓关节出现分离,极不稳定。
三、临床表现:伤后踝部迅速肿胀,疼痛,以致不能行走和活动该关节,若骨间膜损伤严重,则小腿前外方肿胀亦明显,肿胀及压痛水平常代表骨间膜损伤水平。腓骨近段亦有压痛,肿胀。X线检查应包括踝关节及小腿上段,以免漏诊。
四、一般可以闭合复位,石膏托固定。但从早期活动,最大限度保存功能考虑,仍以早期手术内固定为宜。内踝骨折可用螺钉或张力带固定,如无骨折仅为三角韧带断裂,应修复三角韧带;腓骨上段可用钢板螺钉固定。下胫腓水平应以位置螺钉横穿固定。但由于正常时,踝关节伸屈时,踝穴存在微量的‚开‛、‚合‛运动,故下胫腓水平位置螺钉在骨折愈合后应尽早除去。
全髋置换术(THR)术后并发症异位骨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Brooker将异位骨化分为四度:
Ⅰ度:在髋关节周围软组织内存在骨岛。
Ⅱ度:骨盆侧和股骨侧异位骨化间距>1cm。
Ⅲ度:骨盆侧和股骨侧异位骨化间距<1cm。
Ⅳ度:间距消失,髋关节完全强直。
其中,BrookerⅢ度发生率为11、7%,BrookerⅣ为2、5度%;认为Ⅰ度、Ⅱ度、
Ⅲ度异位骨化对髋关节功能影响不大。Ⅳ度则严重影响髋关节功能。
儿童骨折治疗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应熟知骨骺板的特殊手术解剖,几乎所有的骨骺板都是沿着关节形状而起伏 走行的,不是一条直线。
2、 术中尽可能将骨折片及关节软骨解剖复位,这样可预防骨桥的形成和关节面 的不平整。
32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3、 内固定材料易于取出。 4、 克氏针固定较螺钉固定好,克氏针不要交叉穿过骨骺板,而应与骨骺板平行。
5、 应用可吸收的缝合材料缝合。
6、 避免不必要的钻孔,以免引起医源性的病理骨折。
腰椎间盘分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按照国际腰椎研究会(ISSL)和美国矫形外科学会(AAOS)诊断分类方法。将腰椎间盘分五型。 1、退变型(degeneration);2、膨隆型(bulg);3、突出型(protrusion);4、脱出型(extrusion);5、游离型(sequestrution)。
骨与关节结核的治愈标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一般健康情况较好,食欲佳,血沉正常;
2、 局部不痛,不肿,无脓肿,无窦道;
3、 影象学检查,病灶部位无死骨,有新生骨出现或相邻的骨融合,未有软组织
肿块出现;
4、起床正常活动一年,未见局部复发者。
与股骨头坏死及后期塌陷的有关因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年龄因素 年龄越轻,塌陷率越高。
2、骨折线部位 骨折线越高,坏死率越高。
3、骨折移位程度 移位越大,坏死率越高。
4、关节囊压力 压力越大,坏死率越高。
5、及时准确的复位 未及时复位,坏死率越高。
6、坚强有效合理内固定 固定越好,坏死率越低。
7、复位质量 对位、对线不良,塌陷率越高。
33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8、术后负重 早期适度负重可刺激骨折愈合,修复期负重将导致塌陷率升高。
9、修复速度 如果坏死率轻,年轻人修复速度快,可减轻塌陷程度。
孟氏骨折的分型及治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氏骨折是指尺骨近侧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Ⅰ型:占60%,尺骨任何水平的骨折,向前侧成角,合并桡骨头前脱位。 Ⅱ型:占15%,尺骨干骨折,向背侧成角,合并桡骨头后脱位。
Ⅲ型:占20%,尺骨近侧干骺断骨折,合并桡骨头的外侧或前侧脱位,仅见于儿童。
Ⅳ型:占5%,桡骨头前脱位,桡骨近1/3骨折,尺骨任何水平的骨折。
1.孟氏骨折饶神经深支损伤是常见的合并症,应检查相应的神经功能。一般不需探查,桡骨头复位后几乎都能自行恢复。
2.治疗上趋于一致的意见是桡骨头脱位并无手术的必要,1,2,3型骨折闭合复位不能达到要求时尺骨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对于4型骨折,应早期切开复位,尺桡骨均行坚强的内固定。
3.术后长臂石膏托固定制动4~6周,1,3,4型骨折固定于前臂旋转中立位,屈肘110度。2型骨折固定于屈肘70度位。
赖特综合征(Reiter's Syndrome)的临床表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发生于肠道感染后,主要有尿道炎,结肠炎,和多发性关节炎三大主症,三者可同时或先后出现,可单一或全部出现。 X线表现:
1. 多累及胸腰椎交界处,椎体边缘及间盘韧带和椎旁组织骨化,多位于侧方或偏后,呈节段性分布,双侧不对称。前纵韧带骨化和椎间新骨形成少见。
2. 骶髂关节 20%~76%的赖特综合症病人有低髂关节异常,较脊柱受累更为常见。低髂关节单侧或双侧受侵,对称或不对称。关节面下方骨质侵蚀破坏、模糊不规整,继而硬化,最后发生骨性强直。关节前或上缘增生,骨质形成。
3. 四肢关节 急性期膝、髁和足部小关节肿胀,邻关节骨骨质疏松,可伴有跟腱或髌腱炎。跖骨、近节趾骨干、跟骨跖面及胫腓骨近关节处骨膜增生。骨赘被认为具有特征性。半数病人有关节间隙变窄。慢性期,跟骨在跟腱或跖筋膜附着处有糜烂和骨赘形成,常为双侧性,足部小关节和膝、髁关节可出现小的关节边缘侵蚀和关节间隙变窄,甚至关节强直。 CT表现
1 CT可更号地显示低髂关节受累的部对称性和关节面边缘骨赘 鉴别诊断:
1 牛皮癣关节炎 有牛皮癣病史。主要侵犯远端指(趾)骨和指(趾)间关节。可有指(趾)骨末端骨吸收。无尿道炎和结肠炎。缺少跟骨下缘的绒毛样骨赘和骨质疏松。
2 强直性脊柱炎 少数赖特综合症病人出现与强直性脊柱炎相同的韧带骨化时,主要应根据临床症状、实验室检查和四肢关节改变进行鉴别。
34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TKA并发症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感染:近来报道感染率约1%,处理:术前术中使用抗生素,负压引流,可明显降低感染率。对于明确关节深部感染,应果断切开冲洗和清创。假体未松动可保留,若假体因感染而松动,清创同时取出,二期置换,少数病例无法进行二期TKA,采用融合。
2. DVT和PE:TKA较THA发生机会更多,40%,PE虽少见,但可致猝死,DVT一般发生在术后3-4天,或2周前后。预防:术后早期活动,不用止血药,预防性使用抗凝药(克塞,速避凝)
3. 腓总神经损伤:发生率1~5%,多为操作损伤或牵拉伤。预防:外侧松解时,近可能暴露腓总神经,并加以保护,术后防止包扎过紧,或石膏压迫。
4. 骨折及髌韧带撕脱:对手术操作不当或患者骨质条件较差的患者,手术操作避免粗暴,可行保守治疗,若骨折不稳定可行内固定,髌韧带撕脱发生胫骨结节附着,避免过度剥离,若完全撕脱可行内固定治疗。
5. 髌骨并发症:髌骨半脱位,脱位,髌骨骨折髌骨假体磨损和松动,多数学者主张对退变,磨损严重的髌骨进行置换。TKA术中将髌骨假体稍偏外安装,并将外侧支持带松解,对顺髌股轨迹,防止脱位有效,髌骨假体置换时保留足够厚度,选择大小合适假体,骨水泥确切固定。
6. 关节不稳:周围韧带和肌力缺陷,术中软组织平衡不当,以及对关节稳定条件差而又选择非限制性假体等因素引起。
7. 假体松动,磨损,断裂,原因同THA,但较THA重
骨肉瘤的治疗进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大剂量综合化疗:
1. 多种药物联合化疗原则:MTX,ADM,CDP,IFO 2. 剂量强度原则 3. 新辅助化疗原则 二、 保肢术
1. 术前规范化疗 2. 肿瘤外科分期
保肢疗法最佳适应症是ⅡA期,ⅡB期是相对适应症。 3. 肿瘤切除缘:近可能的行根治性切除或广泛性切除。
4. 合并症:局部复发,一般是化疗效果欠佳;或肿瘤切除范围不够。晚期感染:假体或异体骨周围存在潜在的腔隙,造成积液;化疗后一过性骨髓抑制,白细胞减少,抵抗力下降;假体或异体骨的排异反应。 三、 肺转移清扫术 适应症:
1. 原发瘤已彻底切除
2. 术后经过一定时间的严密观察和周密的全身检查,肺以外其他脏器无转移。 3. 肺转移瘤已经全部萌发出来,至少肺片上数目不在增加
4. 肺转移瘤的数量、大小、部位能用简单的局部切除术清扫干净。 5. 肺功能不受明显损害。 四、免疫治疗
35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与老年性骨质疏松症有何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者均属于原发性骨质疏松
绝经后骨质疏松症称骨质疏松I型,绝经后妇女,50岁左右,主要是由于体内内分泌变化,雌激素减少所致,雌激素对骨代谢的影响主要是促进降钙素的分泌,间接抑制破骨细胞的功能,减少骨吸收。
老年性骨质疏松又称骨质疏松Ⅱ型,发病年龄在70岁左右,老年女性也可发生,主要是组织器官的衰老与功能减退:
1老年人成骨细胞功能衰退,骨形成减少;肾脏功能减退,25(OH)D3在肾脏内转化为1,25(OH)D3的量减少;影响钙的吸收;
2小肠粘膜上皮细胞功能减退,形成钙结合蛋白不足,或其活性减退,影响肠道对钙的吸收;
3多种蛋白质合成功能减退,影响骨基质的形成。 4雄性素的减少也是一个因素。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深静脉血栓形成原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人工关节置换术患者多属高龄,常合并多系统,多器官的生理性退变或器质性病变而使血液呈高凝状态.
2. 患者术前多因髋,膝关节病损,下肢活动明显减少,甚至长期卧床.
3. 心肺及血管瓣膜生理功能退变或器质性病变,胸腔负压减少及心输出量减少,静脉回流减慢。
4. 术中长时间被动体位,术中止血带的使用,过度旋转和牵拉下肢及骨水泥聚合产热使邻近血管损伤的几率大大增加。
5. 术后因伤口疼痛,麻醉反应也使下肢活动明显受限。
足踝主被动运动对下肢静脉回流的影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目前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DVT发生率高达45~82%,发生原因1.大手术本身激发体内凝血机制,血液凝聚性增加。2.术中制动,术后卧床及膝后垫枕。3.骨水泥热聚反应及拉勾等医疗器械损伤血管壁。预防:1.规范操作。2.全身应用抗凝药物(仍有1/3患者发生DVT)。3.机械性广泛措施包括足底静脉泵,弹力袜、早期活动。
早期膝髋关节活动可能导致患髋疼痛,无力,脱位,关节不稳定,诱发或加重创口内出血。所以有人研究踝关节运动对静脉回流的影响。来预防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DVT)的形成
选择15名健康的受试者,用彩色多普勒血液动静脉在静息状态的血液回流情况. 测定足踝不同方式的主被动运动状态下静脉血流的峰速度和平均速度,活动以20~30次/分为标准 血流增加20~30次/分 被动活动 主动活动 屈伸 14.1% 40.5%
36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内外翻 12.6% 32%
环转(屈,内翻,伸,外翻) 33.9% 69%
足底静脉泵压力 50mmHg 125mmHg 200mmHg 静脉血流增加量 21% 32% 38.5%
足底静脉泵压力与静脉血流增加量关系
建议术后疼痛较重,体力差的患者早期活动踝关节被动环转→主动屈伸→主动环转踝关节,以预防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形成。
脊柱转移肿瘤的手术治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治疗目的:
1.稳定脊柱,解除肿瘤或骨折块对脊髓的压迫。
2.切除转移灶,能增加转移灶周围卫星灶对放疗的敏感性。
3.明确病理诊断,特别对原发灶不明的肿瘤,能指导进一步检查和治疗。
手术适应症:
1.脊柱不稳.脊柱转移瘤引起的脊柱不稳,不同于外伤性脊柱骨折脱位.有以下三项之一者表明有脊柱不稳:X线显示椎体有压缩性骨折或中后柱有骨质破坏;CT示骨小梁严重破坏,有压缩性骨折倾向;站立和活动时疼痛加重,而不能行走者. 2.疼痛经放疗后不能缓解者,或放疗 化疗后复发或继续加重者. 3.进行性脊髓或神经功能受损者.
4:原发肿瘤不明或组织病理诊断不明,在冰冻活动的同时施行手术.出现以上情况估计患者的生存期可超过6个月者.
下尺桡关节半脱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常为骨折的后遗症,亦可为单纯下尺桡骨关节脱位。
稳定性:常由下尺桡掌侧韧带,下尺桡背侧韧带及三角纤维软骨盘维持。前臂旋前,下尺桡背侧韧带及三角纤维软骨盘的背侧缘紧张,旋后时,反之。 背侧或掌侧韧带的断裂,就会发生半脱位。
治疗:尺骨头向背侧半脱位,旋后位短臂石膏脱固定5~6周
尺骨头掌侧脱位,麻醉下复位,前臂旋后位,牵引,向背侧推压脱位的尺骨头,复位时弹想,复位成功后短臂石膏托固定于旋前位5~6周。
下胫腓联合损伤治疗进展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手术指征:1.术中向外牵拉腓骨远端,分离>3CM,并伴有内踝(三角韧带)损伤; 2.下胫腓联合损伤伴腓骨近端骨折和内踝损伤.由于手术并不复杂,大多数学者推荐如果术中发现下胫腓分离>2~3MM,即应进行手术内固定. 术中应注意以下几点:
1. 固定部位应在下胫腓联合的近侧,距关节水平2~3MM,勿直接穿过联合;
37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2. 固定时踝关节应处于最大背屈位;
3. 固定螺钉应与下胫腓联合平行,并前倾30度,螺钉应穿过三层皮质骨固定。 术后注意事项:
1. 目前广泛接受的观点是,下胫腓联合分离不应当行坚强内固定,行坚强内固定将限制腓骨相对胫骨干的位移和旋转,从而影响踝穴对距骨运动顺应性的调节。
2. 关于取钉问题,如无局部问题(如异物感,皮肤激惹)可不取钉。如果要取钉,至少12周以后再取,过早取钉,尤其是腓骨骨折尚未完全愈合时取钉这将影响踝穴的稳定性,从而导致取钉后下胫腓联合再次出现分离。
腰椎间盘突出再手术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 首次手术定位节段不准,患者症状无好转,体征仍明显,复查CT、MRI未见手术疤痕。
2. 原位椎间盘复发,症状好转一段时间后,因下地过早,外伤,症状又出现,复查CT,MRI及术中可以从原手术节段取出椎间隙,取出髓核组织,有压迫神经根。
3. 神经粘连,疤痕组织,术后双下肢直腿抬高活动锻炼较少。 4. 另外椎间盘再发突出,症状同以前不一样。
5. 神经脊髓内病变,如骶椎管内囊肿,胸腰段椎管内肿瘤
6. 椎间盘突出手术中,切除后路结构太广泛,累及小关节,致腰椎不稳或滑脱。 7. 极外型椎间盘
8. 合并椎管狭窄症,未做椎管扩大成型术
开放骨折的Gustilo分型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Ⅰ型:伤口长度小于1,一般为比较干净的穿刺伤,骨尖自皮肤内穿出,软组织损伤轻微,无碾挫伤,骨折较简单,为横断或短斜形,无粉碎。
Ⅱ型:伤口超过1 ,软组织损伤较广泛,但无撕脱伤,亦无形成组织瓣,软组织有轻度或中度碾挫伤,伤口有中度污染,中等程度粉碎性骨折。
Ⅲ:软组织损伤广泛,包括肌肉,皮肤及血管、神经,有严重污染。
ⅢA型:尽管有广泛的撕脱伤及及组织瓣形成,或为高能量损伤,不管伤口大小,骨折处有适当的软组织覆盖。
ⅢB型:广泛的软组织损伤和丢失,伴有骨膜剥脱和骨暴露,伴有严重的污染 ⅢC型:伴有需要修复的动脉损伤。
定制式人工髋假体设计制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标准人工假体有一定的尺寸系列,它是通过测量大量的人体骨骼样本数据后得到的统计结果。手术时根据病人的X线片或CT扫描结果,选择一个最接近病人实际尺寸的假体。这中间的误差使得假体与病人骨骼之间不能很好匹配,难以保证人工关节的长期稳定,因此经常发生人工关节松动,导致病人关节疼痛和功能障碍,不得不再次进行手术。
还有一些病人,骨骼呈先天性畸形,如髓腔过细等;或由于骨骼病变(如骨肿瘤)
38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造成骨骼或关节大面积损坏,其骨骼关节与正常情况有明显不同,这些病人显然不可能选用标准人工假体作关节置换。而不得不按其特殊个体,定制人工关节。 鉴于上述问题,有必要对病人的置换关节进行特殊设计和制作,这就是定制式人工关节。
定制式人工关节采用现代先进技术,对病人骨骼进行三维重建,通过CAD/CAM(computer asistanted design, CAD/computer asistanted manufacture, CAM)技术,为每一位病人进行特殊设计和制作,这样的人工假体可以提高关节与病变骨骼的匹配度,提高人工关节的长期稳定性,有效防止关节松动。而且由于有病人骨骼情况的详细三维模型,对病人的病情诊断、手术方案确定及手术过程均有很大帮助。
定制式人工关节的设计制造过程涉及CT技术,计算机数字图像处理技术,快速原型技术,CAD/CAM/CAE(compeuter asistaned engineering CAE)技术,综合了医学、计算机和现代制造领域的最新技术,是现代多学科技术交叉合作、相互支持的典型范例
骨延迟愈合的原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技术因素 1. 感染
2. 治疗不当 A. 过度牵引 B. 固定不当
C. 肌肉收缩导致骨折分离
D. 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导致骨缺损 E. 骨折端对位不当导致异物间隔 生物学因素
1. 骨痂形成障碍 2. 骨痂钙化障碍
3. 区域性加速现象低下 4. 异常分化 5. 骨改建异常 6. 骨塑形异常
7. 力学对骨塑形的影响 联合因素
椎板切除术后颈椎后突畸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病因:
1.对术前已存在的颈椎的生理弧度的改变未引起重视 2.术中对颈椎后结构的切除,破坏其栓系能力。 3.颈部肿瘤在放疗时对局部栓系结构的破坏。 临床表现:
术后最初的一段时间内,颈椎逐渐变直,头部不断前移,并使颈后肌肉组织失去代偿,颈项部疼痛,肌肉痉挛并出现神经功能影响,严重时出现脊髓病症状。 X线:X平片,过伸过曲位片,MRI检查有无脊髓损伤,评价椎体融合部位邻近节
39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段椎间盘的退变情况。 外科治疗:
目的:解除脊髓压迫,矫正畸形,
原则:以后纵韧带作为铰链,延长前柱,后柱。 A:前路:减压矫形在一次手术中完成 B:后路:内固定 矫正手术失败的常见 1. 植骨失败
2. 内固定失败。 3. 术前颈椎不稳定
4. 选择内固定的方法不当。
脊髓型颈椎病和脊髓空洞症的鉴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脊髓型颈椎病 脊髓空洞症
年龄 》50多见 青壮年多见 感觉分离 少见 多见
肌萎缩症 少 明显,尤以手部 下肢椎体束症 多 多无 Hoffmamn症 (+) (-) x平片 失状形狭窄 无殊 MRI 脊髓受压 中央管扩大
跟腱牵引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跟腱牵引治疗陈旧性跟腱断裂
陈旧性跟腱断裂是临床常见的损伤。传统的治疗方法很多,但都存在手术切口长、跟腱吻合术后局部粗大的瘢痕粘连,因而影响踝关节活动等缺点。陈旧性跟腱断裂采用跟腱牵引治疗,效果满意。 手术方法
一、切除瘢痕 患者俯卧位,于硬膜外麻醉下沿跟腱内侧做一长约3~4cm的切口,切除断裂跟腱间瘢痕,并完全松解跟腱近端粘连组织,修整两断端。用28号钢丝行Bunnell抽出缝合,在顺跟腱近端力线与跟腱附着处的交点处,用尖刀做小切口,切开皮肤组织,拉出钢丝,然后缝合。
二、跟腱牵引 患者被送回病房后继续行钢丝牵引,重量为2~3kg。每日测量拉出体外钢丝的长度,直至与术中测量的两端之间的间隔距离相等时即停止牵引。牵引过程中作好皮肤护理工作。
三、吻合跟腱 在原切口稍下方处做短切口,显露跟腱两断端。用钢丝行Bunnell缝合。保留原牵引钢丝,将其固定于跟骨节的螺钉上。术后第二天行功能锻炼,术后6周抽出钢丝。
髋臼骨折的分度及处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度:运动中心无变化,轻度洞状骨质缺损,和股骨头接触面积≥90%
40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处理:少量植骨
二度:运动中心上移<2㎝,顶部结构破坏、溶解。接触面积60~90% 处理:适量植骨
三度:运动中心上移>2㎝,顶部溶解,接触面积<60% 处理:结构性植骨,运用防内凸金属环
骶骨骨折的分类及临床意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83年Denis根据CT分析将骶骨骨折分为三区:
Ⅰ区:骶骨翼骨折,腰5神经从其前方经过,骨折可损伤神经根,引起相应症状, Ⅱ区:骶管孔区骨折,骶1、2、3孔区连续性中断,可损伤坐骨神经,但一般无膀胱功能障碍
Ⅲ区:骶管区骨折,骶管骨折移位可损伤马尾,表现为骶区及肛门会阴区麻木及括约肌功能障碍。
髋关节骨折伴髋关节后脱位与坐骨神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坐骨神经损伤的临床特征
髋臼骨折伴坐骨神经损伤常发生于髋关节后脱位。 临床上分为:单纯腓总神经损伤、腓总神经及胫神经联合损伤、单纯胫神经损伤。腓总神经分支的纤维素少于胫神经,但腓总神经纤维素的直径大于由少结缔组织中分离出的条索,故创伤时腓总神经束吸收的创伤能量要多一些。我们分析其原因可能为:腓总神经在坐骨大切迹与腓骨颈处相对固 定,而胫神经仅固定于坐骨大切迹处,故作用于腓总神经上外力的相对缓冲程度较胫神经小,所以腓总神经受损的机率大。髋臼骨折致坐骨神经损伤主要是神经轴索断裂。 二、医原性坐骨神经损伤
髋臼骨折治疗时所致的医原性性坐骨神经损伤占髋臼骨折脱位合并坐骨神经损伤的5%~12%。因手术中过度牵拉坐骨神经所致。行髋臼骨折内固定术时,髋关节前屈或内收位时坐骨神经易受损。此外,使用牵开器时脱位插入坐骨大切迹挤呀压神经、转孔器穿透、持续同侧膝关节伸直位牵引等均可导致医原性坐骨神经损伤。手术时保持患侧屈膝60度及髋关节后伸,可以减少坐骨神经张力,降低神经损伤机率,亦可改善坐骨神经局部的血液循环。 三、坐骨神经损伤后的预后
坐骨神经腓总神经分支严重伤的恢复不理想,常遗有腓总神功能障碍,足下垂畸形。
颈椎内固定手术并发症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一、 椎动脉损伤
椎动脉解剖结构异常,手术操作技术不正确,前路减压偏离中线,后路手术钻空方向不正确。
二、 神经组织损伤
1、 喉返,喉上神经损伤
41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C1、2跨关节螺钉和前路减压都有可能损伤椎动脉及根动脉。 2、 喉返神经、喉上神经损伤
颈椎前路手术暴露时,牵拉、误夹和误切是喉返神经和喉上神经损伤的原因。 3、 脊神经根损伤
下颈椎前路减压手术时损伤C5神经根已有多篇报道,这与减压喉脊髓移位致C5神经根被动牵拉有关,而C5节段常常是减压的中心节段。
脊神经根损伤的临床表现为术后剧烈的患侧根性疼痛和神经功能受损。 4、 舌下神经损伤
舌下神经损伤多见于C1、2跨关节螺钉手术中,原因是螺钉太长,达枕骨髁前方,挫伤舌下神经 三、 周围重要组织脏器损伤 1、 吞咽困难及食管瘘
前路手术牵拉、损伤食管,术后内置物刺激食管是造成患者术后吞咽困难的主要原因,临床报道发生率1%—7.3% 2、 呼吸道损伤
呼吸道损伤与手术前患者呼吸功能,术中牵拉刺激、麻醉插管有关。 四、 内置物失败
内置物失败包括内置物的松动、移位和断裂。术者对颈椎的解剖结构不熟悉、术中操作不正确造成内置物位置不理想使其失去生物力学功能,导致内置物和骨融合的失败。 五、 相邻节段关节退变
颈椎内固定尤其是大范围坚强固定后相邻节段的负荷加重,而颈椎坚强内固定并未完全消除原有的颈椎不稳定因素,相邻节段退变加快是必然的后果,但目前还没有引起人们足够的重视。发生率为2.8%—35.7%,出现时间为手术后5—32个月。 六、 植骨融合失败
临床报道融合失败率为C1、2跨关节螺钉融合失败率为0.6% 七、 其他并发症 1、 术后疼痛与畸形 2、 切口血肿与感染 3、 供骨区并发症
4、 颈椎内固定手术相关死亡
生物学内固定(BO,Bio-logical osteosynthesis)的内涵及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内涵:充分重视局部软组织的血运,固定坚强而无加压。 原则:
1. 远离骨折部位进行复位,以保护骨折局部软组织的附着;
2. 不以牺牲骨折部的血运来强求粉碎骨折块的解剖复位,如必需复位的较大的骨折块,也应尽力保存其供血的软组织蒂部
3. 使用低弹性模量,生物相容性好的内固定器材
4. 减少内固定物与所固定骨之间的接触面(皮质外及髓内)。 5. 尽可能减少手术暴露时间。
腰椎间盘突出症俯卧位及侧卧位手术比较
42
骨科常用知识总结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8例单纯性LDH行开窗或半椎板摘除椎间盘。 结果:
组别: 例数 体位耐受 手术时间 出血量 俯卧位 38 12 140 386.3 侧卧位 30 30 80 80 讨论:
1. 脊柱静脉系统由椎骨内静脉,椎管内外静脉相互交通,无静脉瓣的静脉网组成,俯卧位时腹部衬托物放置不当或容易滑动变位,易形成静脉压迫,高压所致术中出血量增加,影响视野,而致手术时间延长。
2. 俯卧位使胸廓和膈肌活动受限呼吸肌的有效性减退,易致麻醉意外,胸廓及肋部受压易致难以忍受的疼痛。
3. 侧卧位可有效的屈髋,屈膝,可松弛紧张的神经根,减轻神经激惹痛,有利于神经根的游离,再可加大腰椎的后侧间隙,有利于黄韧带的切除和手术操作。
孟氏骨折的分型及治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孟氏骨折是指尺骨近侧1/3骨折合并桡骨头脱位
Ⅰ型:占60%,尺骨任何水平的骨折,向前侧成角,合并桡骨头前脱位。 Ⅱ型:占15%,尺骨干骨折,向背侧成角,合并桡骨头后脱位。
Ⅲ型:占20%,尺骨近侧干骺断骨折,合并桡骨头的外侧或前侧脱位,仅见于儿童。
Ⅳ型:占5%,桡骨头前脱位,桡骨近1/3骨折,尺骨任何水平的骨折。
1.孟氏骨折饶神经深支损伤是常见的合并症,应检查相应的神经功能。一般不需探查,桡骨头复位后几乎都能自行恢复。
2.治疗上趋于一致的意见是桡骨头脱位并无手术的必要,1,2,3型骨折闭合复位不能达到要求时尺骨切开复位,坚强内固定,对于4型骨折,应早期切开复位,尺桡骨均行坚强的内固定。
3.术后长臂石膏托固定制动4~6周,1,3,4型骨折固定于前臂旋转中立位,屈肘110度。2型骨折固定于屈肘70度位。 Q角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定义:髂前上棘和髌骨中点的连线与髌骨中点和胫骨结节连线的交角,通常为15度
意义:Q角增大,提示不稳定,易致髌骨外移,脱位。 旋前圆肌综合征 旋前圆肌综合征
正中神经走行至肘窝处,受到附近结构的压迫而出现症状。压迫因素:①肱二头肌腱膜扩展部。②旋前圆肌异常纤维带。③指浅屈肌的弓状缘。
表现:肘窝附近疼痛,活动后加重。正中神经支配区感觉减退,肌力广泛减弱,包括手内在肌和外在肌。临床上最多的是骨间掌侧神经,肘关节伸直时抗阻力旋前可加重症状。用生理检查发现感觉和运动神经传导速度均减慢,波幅降低。 治疗:手术解除压迫因素,效果好。
4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