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 的政治倾向,被后人公认为“诗 史”。我们从分析杜甫的诗来 认识他是如何表现诗歌的真实 性的。 一史之乱,携家漂泊,饱尝了颠沛流离的滋味,最后困死旅途。他以“朱 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来写社会的极端不公,以“边亭流血成海 水,武皇开边意未己”来写玄宗开边政策的错误,以“烽火连三月, 家书抵万金”来写在战乱中亲人离散时的心理,以“夜深经战场, 、诗歌的真不同于科学 寒月照白骨”来形容安史之乱给人类带来的灾难。著名的《三吏》、 《三别》对唐玄宗后期的国家动乱和百姓的困苦生活都作了很详尽 的叙述,通过“忆昔开元全盛时,小邑犹藏万家食”与“朱门酒肉臭, 路有冻死骨”的对比,我们便有如亲见一个帝国的衰落。 他的一句没名气的诗“前年渝州杀刺史,今年开州杀刺史”(《三 绝句》)为例,因为这句诗所说的杀刺史之事于史无征,可以说明 的真 诗歌以现实为基础,但更 注重的是“合情”;科学则必 须“合理”,必须剔除感情的 因素。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云 “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 其实天下月是一样的,但是诗 杜甫的诗不但能证史,而且可以补史之不足。 三、诗歌本身具有的特质是作者自我对事物认识还原的一种美 人如是说,我们却深刻的理解 化描写,具有自我主观真实意识叙述的特性。诗是杜甫的心灵史。 了他的思乡之情。杜甫《古柏 行》描写武侯祠前大柏树:“霜 皮溜雨四十围,黛色参天二千尺。”沈括在《梦溪笔谈》里批评道: “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乎?”王得臣批评沈括的批评, 说:“杜子美《武侯庙柏》诗云: ‘……’ (从略)是大四丈。沈 真正的艺术就是使人想起它的一种方式。艺术作品的使命不再 是再现世界,而是表达人的愿望。杜甫的一生,是饱经忧患的一生。 因为获得了这样的生存体验,他的视野就拓宽了,一切都在更大的 背景下被重新审视,生命因为转向这样的关怀而得到了充实和抚慰, 他洞察社会动态,体验民间疾苦,具有民胞物与的高尚情怀。欧阳 修云:“凡士之蕴其所有而不得施于世者,多喜自放于山巅水涯之外, 见鱼虫草木风云鸟兽之状类,往往叹其奇怪;内有幽思感愤之郁积, 兴于怨刺,以道羁臣寡妇之所叹,而写人情之难言。” 杜甫的诗歌,是他的内心世界的忠实表达, 《自京赴奉先县咏 存中内翰云: ‘四十围乃是径七尺,无乃太细长也。’然沈精于算 数者,不知何法以准之 若径七尺,则围当二丈一尺。”(《麈史》) 王得臣委婉地说沈括“不知何法以准之”,黄朝英则明白地说沈括 算错了:“予谓存中性机警,善《九章算术》,独于此为误,何也? 四十围若以古制论之,当有百二十尺,即径四十尺矣;安得云七尺 怀五百字》里那自述品德、怀抱的部分,是一篇最深刻、最透彻的 也?……武侯庙柏,当从古制为定,则径四十尺,其长二千尺宜矣, 岂得以太细长讥之乎?老杜号为诗史,何肯妄为云云也。”(《缃 素杂记》) 诗人的内心世界的剖白。他把自幼树立起来的理想抱负,长安十年 的蹭蹬遭际,完全熔铸在一起,写得沉痛淋漓;他的牢骚不平、愤 激感慨,完全倾注于字里行间,写得深情激荡。同情人民的热肠、 报效皇帝的忠心,一并呈现在读者面前,使我们看到,老杜的灵魂 就是这个样子,他的进步性、局限性,时代风貌、阶级烙印,一切 都清清楚楚。根据这真实的自我剖白,我们可以了解他、敬佩他, 当然也可以据此以批判他。没有虚伪,没有掩饰,说得都是真话、 实话。 “文革”期间,郭沫若出了一本奇书《李白与杜甫》,根据杜 甫的诗“八月秋高风怒号,卷我屋上三重茅”论定杜甫是大地主, 因为“据我所知,四川贫民最多一层草,他有三层草,大地主无 疑……”,又根据“新松恨不高千尺,恶竹应须斩万竿”推定杜甫 有多少亩地,为什么昵?因为非有这么多地,种不下一万竿竹子。 夸张是一种艺术手法,自《诗经》时代就已有之。如“谁谓河 广?一苇杭之”、“谁谓河广?曾不容刀”等。《文心雕龙・夸饰篇》 说:“故自天地以降,豫入声貌,文辞所被,夸饰恒存。……是以 言峻则嵩高极天,论狭则河不容肋:说多则子孙千亿,称少则民靡 孑遗。襄陵举滔天之目,倒戈立漂杵之论。辞虽己甚,其义无害也。” 夸张是诗人的形象思维,是文学与科学最明显的区别。 二、反映客观的真实是诗歌的生命。杜甫的诗是时代的镜子 在中国古代,儒家强调政教中心,所谓现实,主要是指政教得失。 因此,文学与现实的关系,就是反映政教得失,并反转来为政教服务。 杜甫生活在唐王朝由盛而衰的转折时期,早年恰逢开元之治,过了 十多年裘马清狂的漫游生活,打下了良好的创作基础。而中岁步入 天宝年间,君昏政暗,奸臣弄权,国力目衰,危机四伏,他自己十 年长安,仕途蹭蹬,生活窘迫,自然就唱不出治世之音了。待到安 记录史实是历史学家的责任,诗歌是以另一种方式在记录历史, 展示过去如何存在。鲁迅曾说,杜甫是中华民族的脊梁,诗歌的真 实性成为杜诗的生命,它们穿透岁月的迷离,战胜了死亡和遗忘。 杜甫诗歌的真实性从审美意义上给我们提供了切实的感受,而他悲 天悯人的情怀以及对于民族、人民苦难的担当对后世是永远的昭示。 参考文献: [1]张忠纲.选注《杜甫诗选》,中华书局,2005年. [2]韩成武.《杜甫对景物感知过程的真实表述——对杜甫诗 境之“真”的一种解析》,《名作欣赏》,2006年I1期 (马荣娟:1980年生。女,河北保定人,河北大学人文学院. 河北大学硕士在职研究生。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 7 2010年十一月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