训练5 史学研究方法类选择题
1.《史记》《汉书》均为私家撰著。魏晋以后,朝廷任用史官负责修撰本朝或前朝历史,甚至由宰相主持,皇帝亲自参与,这反映出官修史书( ) A.记载的真实性 B.评价历史的公正性 C.修撰的政治性 D.解释历史的客观性 答案 C
解析 史书修撰由私撰到官修甚至皇帝亲自参与,体现了封建统治者加强思想控制和意识引导的政治目的,有利于维护封建统治,C项正确。史书的编写受编写者的才识和自身观念等影响往往带有主观性,官修的史书在史书中必然会体现统治者的意志,这都决定了其不可能完全真实、公正和客观,故A、B、D三项不准确,排除。
2.(2016·太原模拟)明朝中后期,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至清初,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这些史实反映出当时( ) A.皇帝疏于朝政造成大权旁落 B.决策过程具有一定制衡色彩 C.决策制度僵化官员拘泥规制 D.君主乾纲独断专制达到顶峰 答案 B
解析 依据材料明朝的“内阁首辅掌有对谕旨的‘封还执奏’之权”以及清朝的“内阁进本拟签,经皇帝定后,由学士照签以朱笔批于本面”可知明朝的内阁首辅和清朝的内阁都在一定程度上对皇帝有所约束,故B项正确。
3.有学者认为,中国历史可分为祖先被神灵化的“神话时代”、回归人述但又缺乏可验证性的“传说时代”、有文字可查又有实物验证的“信史时代”。一般认为商朝是信史时代的开始,其理由是( )
A.商朝的历史有甲骨文明确和完整的记载
B.历史研究的根本依据是考古发现,殷墟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文物 C.甲骨文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商朝以前的历史只有口头传说 D.商朝之前的古文献记载必须得到考古文物印证才能被证明是信史 答案 D
解析 甲骨文记载只是反映商朝部分历史,不可能是全部历史,故A项错误;殷墟出土了中国最早的文物,说法错误,故B项错误;商朝以前的历史也有文献记载,故C项错误;历史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研究注重文献和考古的双重作用,但二者必须相互印证,方可采信,故D项正确。 4.伊佩霞所著《剑桥插图中国史》中有这样的叙述,周初是最早有文献流传于后世的时期,《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书中包含了自建周以来的文献,这些文献把周克商描述为正义、高尚的武士对荒淫无道的君主及其谄媚之臣的胜利。该叙述一定程度上体现了( ) A.周人对历史的真实看法 B.儒家经典在周初已经成熟
C.儒家学者否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 D.周人注重寻找权力合法化的依据 答案 D
解析 《书经》对西周灭商的评价,反映了西周统治者的意志,并不代表所有周人的真实看法,故A项错误;《书经》是儒家经典的一种,无法推断儒家经典在周初是否已经成熟,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儒家学者肯定了周克商是历史的进步,故C项错误;周初文献记录的这一评价,实际上是周人论证了西周政权权力的合法化,故D项正确。
5.(2015·江苏单科,2)据秦琅邪石刻,皇帝之土,西涉流沙,东有东海。但西汉学者编写的《淮南子》等书说颛顼帝即已“西济于流沙”,大禹“东渐于海,西被于流沙”,更有“纣之地,左东海,右流沙”。上述差异最能说明( ) A.《淮南子》等书以传说贬抑秦始皇 B.年代久远导致历史记述莫衷一是 C.历史材料的运用首先要辨别真伪 D.石刻与文献形成证据链印证历史 答案 C
解析 秦琅邪石刻和《淮南子》关于国土何时达到流沙的记载不同,说明在史料运用的时候要持慎重的态度,首先要辨别真伪,才能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故C项正确。
6.秦朝设郡的数目,《史记》记载是36郡,后世学者根据其他史料记载又有46郡等说法。新近出土的秦简,进一步印证了秦郡设置的数目前后是有变化的。这说明( ) A.《史记》和出土秦简都是第一手资料 B.出土秦简的史料价值高于文献记载 C.考古资料通常可以验证或补充文献记载 D.新近出土文物史料价值高于以前出土文物 答案 C
解析 根据材料提供的信息可知,史书关于秦朝设郡数目的记载有多种说法,而出土的秦简也印证了秦朝的郡的数目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知考古发现可验证或补充文献史料的记载,故C项正确。A、B、D三项均与题意不符,故排除。
7.“史实”“史论”“史识”是构成史学的三大要素。史实即历史事实;史论即对历史事件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和历史人物的评论;史识即是以科学的史观作指导,分析大量的史实,然后得出科学的结论。下列对郡县制的叙述属于“史识”的是( ) A.它分郡县两级,一郡之内又分若干县 B.郡县制是中央对地方政权进行有效控制的制度 C.郡县制开中国单一制国家组织结构先河,影响深远 D.郡守和县令、县长都由皇帝直接任命 答案 C
解析 A项是对郡县制“是什么”进行描述,是史实,故A项错误;B项是单纯对郡县制的评论,属于史论,故B项错误;史识是在分析大量的史实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C项涉及中国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形式,显然是在科学研究中国历朝历代国家组织结构的基础上得出来的结论,属于史识,故C项正确;D项属于史实,故D项错误。
8.(2016·江苏南通、扬州三模,2)2016年3月,考古专家确认江西南昌海昏侯墓主身份为“汉废帝”刘贺。据史书记载,刘贺在当皇帝的27天里做了1 127件荒唐事,从而留下了“荒淫迷惑,失帝王礼仪”的罪名。但刘贺墓出土了编钟、琴瑟、大量的竹简和孔子圣贤像,诸多学者据此认为刘贺是知书达理、情趣高雅的人。上述对刘贺的不同评价说明( ) A.文献史料真伪难以辨别 B.历史研究需要注意史料的互证 C.历史人物评价难有定论 D.历史记载要经过考古发现证实 答案 B
解析 孤证不立, 多种史料的互证更能接近历史的真相,与材料中“考古专家”“据史书记载”相符,故B项正确。
9.《起居注》是职业史官记录皇帝言行的档案。汉时,皇帝不允许观看《起居注》。唐朝开了观看《起居注》的先例,到了宋朝,皇帝观阅成了惯例。清朝康熙帝甚至以“记注官泄密”为由,停止编撰《起居注》。这最能说明( ) A.中央集权不断得到强化 B.皇权呈现出不断加强的趋势 C.清代君主权力不再受到制约 D.记注官的设立削弱了相权 答案 B
解析 史官记录皇帝言行并传之后世,对皇帝日常行为有一定约束作用,但到后来,皇帝干涉《起居注》的编撰甚至停止编撰,说明史官对皇帝的制约逐渐消失,皇权不断加强,故B项正确。
K12小学初中高中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10.武则天是学界和社会大众关注、热议的历史人物,墓前的无字碑引得千年评说。唐人史著对其事迹记载比较客观,宋明以来,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下列说法中最为合理的是( )
A.史家主观认识影响史事客观评价 B.历史人物评价永远难有定论 C.多数人的意见更能反映历史真相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答案 A
解析 对武则天的评价,由“唐人史著”较为客观的记载,到宋明“在理学思想影响下史家评价逐渐发生变化”,说明主观意识会影响对史实的客观评价,故选A项。
11.(2017·江苏省扬州市高三期末)杜甫是唐代历尽沧桑的“苦难诗人”和时代歌手,他的诗作被称为“诗史”。如果以杜甫的诗歌作为研究唐代历史的资料,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①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 ②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 ③诗歌体现了杜甫的主观情志,不具有客观性 ④在引用杜诗证史之前,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 A.①②③④ C.①④ 答案 C
解析 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故①正确;杜甫的诗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但不能说杜甫的诗歌是那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真实记录,不可以拿来直接证实历史,故②错误;杜甫的诗作具有现实主义风格,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反映历史真实,具有一定的客观性,故③错误;文学作品作为史料使用,必须要甄别研究,与其他史料相互印证,故④正确;选择C项符合题意。
12.(2016·浙江温岭检测)安徽省淮北市柳孜隋唐运河码头遗址被评为1999年全国十大考古新发现之一。2012年的第二次考古发掘,原码头遗址的认定被推翻,遗址被重新确认为桥梁遗址。从史学研究的角度看,判断“码头遗址被重新确认为桥梁遗址”的最有力证据是( ) A.走访柳孜码头遗址附近居民 B.研究实地考古发掘的成果 C.文献资料与考古发掘相结合 D.查阅专家学者的相关论著 答案 C
解析 确认遗迹、遗址需要的是史料,而最有力的史料证据是接近或直接在历史发生当时所产生,可较直接作为历史根据的第一手史料,A项是现代人的讲述,不属于第一手史料,与问题不符,故A项错误;B项是第一手史料,但C项把文献史料和实物史料相结合可以使证K12小学初中高中
B.①②④ D.②③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据更加充分,B项不够全面,故B项错误,C项正确;D项是经过后人运用一手史料所作的研究及诠释,不属于第一手史料,与问题不符,故D项错误。
13.(2017·北京文综,14)唐代思想家、文学家柳宗元虽仕途失意,但在唐宋时期,他的思想和文学成就均得到极高评价。明代“唐宋八大家”提法出现后,世人则多将他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据此得出的认识,正确的是( ) A.对其思想评价受到明代通俗文学左右 B.政治成败决定了对其文学成就的评价 C.对其成就评价受制于特定历史条件 D.明代对其成就的评价比唐宋更加全面 答案 C
解析 明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对思想文化领域控制加强,程朱理学占据主导地位,故在明代柳宗元的思想不受重视,C项符合题意。题干未涉及明代通俗文学的影响力,排除A项;政治成败不能决定对柳宗元文学成就的评价,排除B项;明代世人多将柳宗元视为文学家,对其思想成就关注较少,D项不符合题意。
14.(2017·课标全国卷Ⅲ,27)关于宋太祖驾崩前夜宋太宗(时为晋王)的活动,北宋时期有不同记载。《续湘山野录》记载,宋太宗当晚曾与其兄宋太祖在宫中饮酒,并宿于宫中;《涑水记闻》则称,那晚宋太宗并未进宫。这反映出( ) A.历史事实都是通过历史叙述呈现 B.同一历史事实会有不同历史记载 C.历史叙述不能客观准确再现历史事实 D.综合多种历史叙述即可确认历史事实 答案 B
解析 题干中两个文献对宋太宗的行踪出现了完全相反的记载,说明B项正确。历史事实可以通过多种方式呈现,A项叙述过于绝对化。C、D两项中的“不能”“即可确认”都是犯了过于绝对化的错误。
15.(2017·天津文综,4)1821~1850年,清代史籍著述出现重大变化:由校勘古籍转向研究本朝掌故,寻求经世之道;随着边患加剧,着意边疆地理研究;伴随西方殖民者东来,重视研究外国史地,译介西方书刊。这种变化主要反映了人们( ) A.关注社会现实及世界形势 C.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 答案 A
解析 材料反映出道光年间,面临国势日衰、内忧外患,一些知识分子开始面向社会现实,关注世界,寻求经世之道,A项正确。材料体现了古人史学研究内容和方向发生的变化,并没有体现研究方法的改变,B项错误。C项“转向对本朝边疆史地研究”只是材料中晚清史学K12小学初中高中
B.改变了传统治史方法 D.挣脱了文字狱的枷锁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研究三大变化之一,片面。文字狱盛于清初,至乾隆四朝贯穿整个清代250年左右,D项错误。
16.(2016·浙江文综,13)《明太祖实录》有一段圣旨:“今天下已定,而民数未核实,其命户部籍天下户口,每户给以户帖。”而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为:“说与户部官知道,如今天下太平了也,止是户口不明白俚(哩)。教中书(省)置下天下户口的勘合文簿、户帖,你每(们)户部家出榜,去教那有司官将他所管的应有百姓,都教入官,附名字,写着他家人口多少。写得真,着与那百姓一个户帖。”这说明( ) A.《实录》与《户帖》,都是第二手史料 B.官方原始记录与口述史料,需仔细甄别使用 C.第一则材料是文献史料,更具有历史的实录感 D.第二则材料是实物史料,更能反映历史的原貌 答案 D
解析 第一则材料是官方进行润色修改后的,属于文献史料,不是历史实录,第二则材料是明代户帖原件所录圣旨,相比第一则材料更能真实地反映历史,故D项正确。
17.(2016·10月浙江新高考,26)有历史学者曾以忧时伤世的感情袒露自己在抗战孤岛——香港,读宋人著作的心灵感受,对两宋交替之际“汴京围困屈降诸卷,所述人事利害之回环,国论是非之纷错,殆极世态诡变之至奇。……乃取当日身历目睹之事,以相印证,则忽豁然心通意会。”这说明( )
A.问题意识有助于廓清扑朔迷离的历史与现实是非 B.家国情怀往往影响对历史与现实相关事件的理解 C.历史学家的历史观往往贯穿于对现实的把握与选择 D.历史学者需坚守自己的专业范围不为现实利害所扰 答案 B
解析 此题难度较大,材料信息是得分唯一依据;“忧时伤世”凸显家国情怀,“作者个人面对民族生死存亡之际的经历增加了对宋代文献的理解”是材料的大意,故答案选B。 18.(2017·江苏南通、扬州、泰州二模,6)鸦片战争之后的《道光洋舰征抚记》等史著皆谓林则徐在广东防备严密,英军无隙可乘,遂北犯定海。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英军有着制胜的武力,绝非害怕林的武备”。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
A.时人记载更为接近历史的真相 C.历史研究应基于史料客观考证 答案 C
解析 材料中“在研究中英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认为”表明其方法上更易于接近历史的真相,故A项错误;探讨很难有定论,与材料中“在研究中英军事实力、军事行动后”的“最K12小学初中高中
B.历史原因的探讨很难有定论 D.时代愈近历史的评价愈客观
小初高试卷教案类
为合理”不符,故B项错误;材料中“研究中英军事”表明更加全面地基于史料客观考证,故C项正确;时代愈近并非关键,如材料中“当代史学家茅海建在研究中英军事”发现更多史料证据,才能更客观,故D项错误。
19.(2017·湖北荆州、荆门、襄阳、宜昌四地七校考试联盟高三2月联考,30)1934年10月初,勃沙特在贵州被转战中的红军第六军团当作“间谍”扣留,其后他随同红六军团一起参加了长征。1936年4月,他被红军释放。根据这段经历,勃沙特撰写了回忆录《神灵之手》。该书( )
A.是间谍写的诋毁红军长征的书 B.是研究红军长征的第一手资料 C.是第二手资料对研究长征意义不大 D.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 答案 B
解析 勃沙特不是间谍,没有诋毁红军长征,故A项错误;当事人的回忆录是研究该历史事件的第一手资料,故B项正确;当事人的回忆录是研究长征的重要资料,意义重大,故C项错误;《神灵之手》是外国人报道中国革命最成功的著作之一没有定论,故D项错误。 20.(2017·湖南望城、浏阳、宁乡一模,30)在历史学习中,我们经常会碰到“历史阐释”“历史现象”与“历史结论”的区别问题。”“历史结论”是在对历史现象的理性认识和基本判断基础上形成的结论。下列属于“历史结论”的是( ) A.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
B.“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 C.为了克服国内危机,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 D.在2016年总统选举活动中,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新一届总统 答案 B
解析 “三民主义指的是民族主义、民权主义和民生主义”属于历史阐释,故A项错误;“‘一五’计划的完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奠定了初步基础”符合历史结论的定义,故B项正确;“为了克服国内危机,戈尔巴乔夫先后进行了经济改革和政治改革”属于历史现象,故C项错误;“在2016年总统选举活动中,特朗普当选为美国新一届总统”属历史现象,故D项错误。 K12小学初中高中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