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的历史故事
大运河的历史故事
公元581年,北周的外戚杨坚夺取政权,建立隋朝,史称隋文帝,定都长安。589年,隋灭了南方的陈,结束三国两晋南北朝长期分裂的局面,重新统一了中国。此后,社会秩序逐渐安定下来,农业生产得到恢复,南北加强经济文化交流,成为客观形势的需要。
经过短短二十多年的恢复,耕地面积和作物产量,都有较大的增加和提高。隋朝政府征收的粮食、布帛,堆满了国家仓库。手工业有了新的发展,带动了造船技术的提高,宏伟的战舰上建有五层楼,非常壮观。政府把全国几万家富商迁到了东都洛阳,使这里的商业盛极一时。整个封建经济呈现出繁荣景象,对发展南北交通,加强经济文化交流,巩固隋朝政权,提出了更为迫切的要求。于是,开凿大运河就提到日程上来了。
584年(开皇四年),为解决都城长安(当时叫大兴城)的漕运,首先修复了西汉的关中漕渠,名为广通渠。后来为南下平陈,重新疏浚了邗沟,名山阳渎。隋炀帝即位,下令在605年(大业元年)开始修筑大运河。首先开通济渠,从洛阳西苑引穀、洛水入河,又自板渚引河水,向东南至盱眙(在今江苏)对岸入淮。同时重浚拓宽江淮间运河,仍名邗沟。608年,隋朝政府向辽东用兵,开凿永济渠,引沁河东北流经白沟故道,和今南运河接漯水,直达涿郡(今北京)。610年,又开凿自京口(今镇江)至余杭(今杭州)的江南河。这样,从584到610年的二十六年内,开浚了永济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