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徽派建筑

来源:知库网


徽派建筑的特色是什么?

徽派建筑的特色主要体现在村落民居、祠堂庙宇、牌坊和园林等建筑实体中。其风格最为鲜明的是大量遗存的传统民居村落,从选址、设计、造型、结构、布局到装饰美化都集中反映了徽州的山地特征、风水意愿和地域美饰倾向。

徽州村落的选址大多严格遵循中国传统风水规则进行,山水环抱,山明水秀,追求理想的人居环境和山水意境,被誉为“中国画里的乡村”。受传统风水“水为财源”观念的影响,寄命于商的徽州人尤其重视村落的“水口”,建构了一些独具特色的水口园林。徽式宅第结体多为多进院落式集合形式(小型者多为三合院式),体现了徽州人“聚族而居”的特点。一般均坐北朝南,倚山面水,讲求风水价值。布局以中轴线对称分列,面阔三间,中为厅堂,两侧为厢房,厅堂前方称天井,采光通风。院落相套,造就出纵深自足性家庭的生活空间。民居外观整体性和美感很强,高墙封闭,马头翘角,墙线错落有致,黑瓦白墙,色泽典雅大方。装饰方面,清砖门罩、石雕漏窗、木雕楹柱与建筑物融为一体,使房屋精美如诗,堪为徽式宅第的一大特色。徽州的祠堂和牌坊也是徽派建筑中的重要建筑形式。村皆有祠,祠一般均规模宏大,富丽堂皇。而散缀各地的各式牌坊,则是古代徽州人文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作为传统的建筑流派,徽派建筑一直保持着其融古雅、简洁、富丽于一体的独特艺术风格。

徽派建筑有哪些工艺特征

徽派古建筑以砖、木、石为原料,以木构架为主。梁架多用料硕大,且注重装饰。其横梁中部略微拱起,故民间俗称为“冬瓜梁”,两端雕出扁圆形(明代)或圆形(清代)花纹,

中段常雕有多种图案,通体显得恢宏、华丽、壮美。立柱用料也颇粗大,上部稍细。明代立柱通常为梭形。梁托、爪柱、叉手、霸拳、雀替(明代为丁头拱)、斜撑等大多雕刻花纹、线脚。梁架构件的巧妙组合和装修使工艺技术与艺术手法相交融,达到了珠联璧合的妙境。梁架一般不施彩漆而髹以桐油,显得格外古朴典雅。墙角、天井、栏杆、照壁、漏窗等用青石、红砂石或花岗岩裁割成石条、石板筑就,且往往利用石料本身的自然纹理组合成图纹。墙体基本使用小青砖砌至马头墙。

徽派建筑还广泛采用砖、木、石雕,表现出高超的装饰艺术水平。砖雕大多镶嵌在门罩、窗楣、照壁上,在大块的青砖上雕刻着生动逼真的人物、虫鱼、花鸟及八宝、博古和几何图案,极富装饰效果。木雕在古民居雕刻装饰中占主要地位,表现在月梁头上的线刻纹样,平盘斗上的莲花墩,屏门隔扇、窗扇和窗下挂板、楼层拱杆栏板及天井四周的望柱头等。内容广泛,多人物、山水、花草、鸟兽及八宝、博古。题材众多,有传统戏曲、民间故事、神话传说和渔、樵、耕、读、宴饮、品茗、出行、乐舞等生活场景。手法多样,有线刻、浅浮雕、高浮雕透雕、圆雕和镂空雕等。其表现内容和手法因不同的建筑部位而各异。这些木雕均不饰油漆,而是通过高品质的木材色泽和自然纹理,使雕刻的细部更显生动。石雕主要表现在祠堂、寺庙、牌坊、塔、桥及民居的庭院、门额、栏杆、水池、花台、漏窗、照壁、柱础、抱鼓石、石狮等上面。内容多为象征吉祥的龙风、仙鹤、猛虎、雄狮、大象、麒麟、祥云、八宝、博古和山水风景、人物故事等,主要采用浮雕、透雕、圆雕等手法,质朴高雅,浑厚潇洒。

徽州古建“三绝”指哪三种建筑

徽派建筑以祠堂、牌坊、民宅最具特色,号称“古建三绝”。

祠堂有宗祠、支祠、家祠等不同类型,建筑方面有严格的区分,不能随心所欲。一般

都富丽堂皇,气势恢宏。

牌坊以石制为主,仿木结构,有四柱冲天式、八柱式、口字式等多种式样,造型雅致。根据功用可分为旌表坊和题名坊两类。旌表坊必须经朝廷颁旨才能兴建,只有官绩显赫、孝行义举突出的人以及贞女烈妇,才有资格享受。题名坊一般建在府邸、书院、祠堂、墓门道前,作为庄重、权威的标志。

民宅的形式一般俗称为“三间屋”,有明三间、暗三间、回廊三间之别

徽州宅居基本格局是怎样形成的

传统徽州宅居最基本的格局是三间式,一般为三开间、内天井,民间俗称为“一颗印”。平面布局对称,中间厅堂,两侧厢房,楼梯在厅堂前后或在左右两侧。入口处形成一内天井,作采光通风用。在此基础上建筑纵横发展、组合,可形成四合式、大厅式和穿堂式等格局。四合式大多为人口多的家庭居住,也可说是两组三间式相向组合而成,可分为大四合与小四合。大四合式前厅与后厅相向,中间是大天井。前厅是三间式,但地坪较高,为正厅堂;后厅亦为三间式,但进深可略浅,地坪面较前厅低。前后二厅以厢房相连,活动隔扇,楼梯间有设于厢房的,也有设在前厅背后的。内部木板分隔,外墙均为砖墙出山马头墙。天井则根据地形可大可小,也有的在前厅背后再设厢房、小天井。这种大四合式住宅前后均有楼层。小四合式前厅三间与大四合式同,后厅则为平房,也更小,进深浅,一般中间明堂不能构成后厅,而作为通道,两个房间供居住,天井也较小,楼梯均在前厅背后。

大厅式住宅的大厅,主要是用于迎接贵宾、办理婚丧大礼和开展祭祀活动等,也作为日常起居场所,它往往是整座住宅的主体部分。大厅多为明厅,三间敞开,两根圆柱显示

着大厅的气派。也有用活动隔扇封闭的,以便于冬季使用。一般大厅设二廊,面对天井。大厅式住宅可从正中入口设屏门,平常从屏门两侧出入,遇有礼节性活动则由屏门中门出入。也有在侧面开边门出入,天井下方则设客房。还有由正门出入,门两侧设二厢房者。

穿堂式又名回厅,穿堂的位置均在大厅背后,与大厅相连,为由大厅进入内室的过渡建筑。大部分为木地板,小三间与大厅背向,入口则由大厅正面隔屏的两侧门进入。穿堂部分有一明堂,两个小房间,可供客人居住,也可家中人居住。这种穿堂式建筑比正式三间式小,有天井采光。

徽州人有聚族而居的习俗。有的大户人家宅屋成片相连,一百多个天井,但也只是上面几种基本格局的拼接组合而已。

过街楼是怎样一种建筑格式

过街楼是徽派建筑的一种特殊建筑格式,一般建在房屋正厅之外的街道上空,依托街道或巷弄两旁的屋墙,架木铺设楼板筑成,颇为雅致。楼一般高约2米,长约3~5米,宽4~5米不等。纵向街道两侧,楼的下半段砖墙砌在楼板上,上半段为可装可拆的槽板。

过街楼在形制上属大屋的附属建筑,起点缀群居作用。每逢红白喜事,拆下过街楼上段墙板,由喇叭鼓手立楼上奏曲,主人在屋内可依据过街楼上吹奏的不同曲牌,得知客人的身份,确定迎接的礼节。

“五凤楼”是怎样的一种建筑格式?

“五凤楼”原为皇宫建筑,明清时期被徽派建筑用于祠堂门楼建造。

五凤楼的特征是它的屋顶轮廓线不是直线,而是象鸟翼般展开的曲线,建筑学上通称为翼角。五风楼共有10个翼角,而且是成五对展翅,就象五对欲飞的凤凰,所以就称这种建筑为五风凤楼。

根据《新唐书》的记载,唐代就有五凤楼。后梁朱温即位,罗绍威取魏地良材建五凤楼。周翰说,五凤楼高百丈,在半空之中,五风翘翼,所以命名。由于五凤楼高大巍峨,建造工艺极其复杂,非能工巧手不能建。于是后人又把能写文章的人称之为“五凤楼手”。五凤楼这种建筑形式,由于建造难度太大,又耗费金钱,宋以后极其少见。但在徽州,人们为了寻求那种建筑的巍峨气势,寻求凤凰丰富的吉祥内涵,不惜工本,建造五凤楼。不过不再有楼,只存顶的形式。五风楼是皇家宫殿的建造形式,百姓之家是不允许造的。徽州五凤楼一般也只在建造宗祠时,把它作为祠堂的仪门,既增加祠堂的威仪,又寄寓宗族人才辈出的含义。

徽派建筑是怎样形成的

徽派建筑的形成过程,受到了徽州独特的历史地理环境和人文观念的影响。

这里原来是古越人的聚居地,其居住形式为适应山区生活的“干栏式”建筑。中原士族的大规模迁入,不仅改变了徽州的人口数量和结构,也带来了先进的中原文化。中原文明与古越文化的交流融合,直接体现在建筑形式上。早期徽派建筑中典型的“楼上厅”形式,楼上厅室特别轩敞,是人们日常活动休憩之处。这是因为山区潮湿,为了防止瘴疠之气,而保留了越人“干栏式”建筑的格局。同时,由于大量移民的涌人,人稠地狭,构建楼房也成为最佳选择,但多依山就势,局促一方,为解决通风光照问题,中原的“四合院”形式又演变成为适应险恶的山区环境,既封闭又通畅的徽州“天井”。而山区木结构的房屋又易于遭受火灾,为了避免火势的蔓延,便又产生了马头墙。早期的徽派建筑形式,正是

外来移民与原住民文化交融的产物。

明朝中叶以后,徽商崛起,雄据中国商界。致富后的徽州商人,将大量资本返回家乡,其中重要的一项就是对建筑的投入。他们修祠堂,建宅第,造园林,竖牌坊,架桥梁,盖路亭,给徽州乡村面貌带来了巨大变化。由于“贾而好儒”的特点,具有很高文化素质的徽商们在建筑中注入了自己对住宅布局、结构、内部装饰、厅堂布置的看法,促使徽派建筑逐渐形成风格独特的建筑体系,使徽派建筑不仅具有实用性,还蕴含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徽州园林有哪些特色

徽州园林多在紧邻住宅的有限面积里,结合地形,运用各种造园手法,布置得山石玲珑,水面迂回,建筑小巧,显得清新淡雅,幽静曲折。同时因传统营造方法、造园材料、花木品种不同,更受生活习俗、文化风情、生产方式等影响,使之形成不同于其他园林流派的独具特色的徽派园林艺术。

徽州山水迤逦、丘陵起伏,往往制约着徽州园林的范围、格局、体式。因此,依山者则靠山采形,傍水者则就水取势,顺应自然,就成为徽州园林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的精髓就是师法自然,即依据徽州地理环境因地制宜,就地取材,重视工巧,以便更好地发现和拓展造化的天性。

徽州园林处于地少形狭、山高水长的皖南丘陵地带,必须充分利用自然环境的优势。其空间虽较小,但构筑上要求小中见大、以一当十,即从广度、体积上施展其功能,以质优发挥其效应。徽州民居往往利用置于前庭、后院或楼两侧的庭院巧妙设置小巧玲珑、布局紧凑、即步可吟,充满诗情画意的庭园小品。其代表作为黟县西递村的“西园”。庭园以墙分隔成前园、中园和后园。园与园之间通过用青石做框,以青砖砌成长方形漏窗,相连

通的圆月形、秋叶形、八边形门洞,使得整个庭园景物处在“隔而未隔,界而未界”之间,墙上的松梅石雕,达到虚实结合,情景交融的境界。徽州园林大都荫蔽在偏远宁静的农村乡间,静谧空寂,闲雅野逸,富于泥土气息。乡民安闲、愉快地品味着田园风光,观赏着水口园林和私家庭园,具有“天人合一”的独特享受。

徽州园林在“巧于因借,精在体宜”方面有着其地域环境的优势。因而在长于远借名山胜水之景装点自己之外,也擅于就近取景以使本园增色。青松翠竹,花木山石,绿嶂遮目,碧水映帘。这些独特的天然景色,为徽州所独有,故园林中所借之景乃他方所绝无。婺源的宋代朱氏园林,小池澄净,有亭翼然,青山峨峨,杨柳依依,凭栏观照,美景悉收眼内。黟县之培筠园、歙县之醉园等,均不乏近借之景。

其实,徽州乡村到处都富有园林化的意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