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来源:知库网
【精品】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文言文阅读含解析

一、部编七年级语文下册 文言文阅读 1.阅读下面两则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款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选自《孙权劝学》)

【乙】

晋平公①问于师旷②曰:“吾年七十,欲学,恐已暮矣。” 师旷曰:“暮,何不炳烛③乎?平公曰:“安有为人臣而戏其君乎?”

师旷曰:“盲臣安敢戏其君乎?臣闻之,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炳烛之明,孰与昧行④乎? 平公曰:“善哉!”

(选自《说苑》)

【注】①晋平公:春秋时期晋国国君。②师旷:春秋时期晋国乐师。他双目失明,仍热爱学习,在音乐方面造诣很深。③炳烛:点燃蜡烛。④昧行:在黑暗中走路。昧,暗。 (1)解释下列划线的词语。 ①及鲁肃过寻阳________ ②恐已暮矣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语句。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

(3)结合【甲】【乙】两文的内容,请写出你在学习上得到的两点启示。 【答案】 (1)到,等到;迟,晚

(2)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3)①知错就改(吕蒙);②随时可学(师旷)。

【解析】【分析】(1)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做出判断。“及”,等到;“暮”,迟,晚。

(2)重点字词:“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少”,少年时代;“壮”,壮年时代。(3)【甲】文结合“蒙乃始就学”,吕蒙善于接受他人的正确建议,知错就改,在学习上我们是可以学习的;【乙】文的晋平公认为“吾年七十”学习已晚。结合“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得出:我们可以学到学习是不受年龄限制的,只要学习,无论何时都为时不晚,更何况我们还是学生呢? 故答案为:⑴① 到,等到 ;② 迟,晚

⑵ ①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②少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壮年时代喜欢学习,就像正午的阳光。

⑶ ①知错就改(吕蒙);②随时可学(师旷)。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对文言实词含义的辨析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涉及的词语都是常见的文言实词。解答时要联系上下文,根据语境作出判断。 ⑵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⑶本题考查文章的阅读启示, 这类试题要在理解全文的基础上,联系文章的中心作答。要做到观点鲜明、内容具体、条理清晰、头头是道、自圆其说。 【附参考译文】

【甲】当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大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忙来推辞。孙权说:“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当博士吗?只是应当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忙,谁比得上我(事务多)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开始学习。到了鲁肃来到寻阳的时候,(鲁肃)与吕蒙讨论议事,(鲁肃)十分惊奇地说:“以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当年的吴下吕蒙了!”吕蒙说:“读书人离别多日,就要重新用新的眼光看待,长兄知道这件事太晚了啊!”鲁肃于是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然后分别了。

【乙】晋平公问宫中的乐师旷,说:“我已经七十岁了,想要学习,但是恐怕已经晚了。”乐师旷回答说:“为什么不点燃火把呢?”平公说:“哪有做臣子的和君主开玩笑的呢?”乐师旷说:“我是一个双目失明的人,怎敢戏弄君主。我曾听说:少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初升的太阳的光明一样;中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正午太阳的光芒一样;晚年的时候喜欢学习,就像点火把一样明亮,点上火烛和在黑暗中走路哪个好呢?”平公说:“讲得好啊!”

2.阅读文言文,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甚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爱莲说》)

(1)解释下列划线词在文中的意思。 ①鸿儒________

②劳形________ ③甚蕃________ ④鲜有闻________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②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3)简述【甲】、【乙】两文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志向或情操? (4)两篇文章均运用了对比的写作手法,试各举一例说明。 【答案】 (1)大;使……劳累;多;少

(2)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3)《陋室铭》: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4)【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解析】【分析】(1)本题中古今异义词,鸿:大。蕃:多。鲜(xiǎn):少。词类活用词,劳:使……劳累。

(2)本题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斯:指示代词,此,这。是:表肯定的判断动词。惟:只。馨:散布很远的香气,这里指(品德)高尚。可:只能。而:表示转折的连词,相当于“却”,“但是”。亵:亲近而不庄重。玩:玩弄,戏弄。

(3)《陋室铭》集描写、抒情、议论于一体。通过具体描写“陋室”恬静、雅致的环境和主人高雅的风度来表述自己两袖清风的情怀。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情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爱莲说》这篇文章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了莲花坚贞的品格,从而也表现了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

(4)甲文,作者借南阳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雄的旧居来对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说明自己也有他们一样的德操与才能。乙文,运用了对比,反衬的手法,在文中几次以菊、牡丹衬托莲之美;还把菊花的隐逸,牡丹的富贵和莲花的高洁相对比,使“爱莲”之一主题得以加深。 故答案为:⑴大: 使……劳累;多;少

⑵ ①这是简陋的屋舍,只因主人的品德好就不感到简陋了。②(只)可以从远处观赏,却不能靠近去玩弄啊。

⑶ 《陋室铭》:高洁傲岸的情操和安贫乐道的情趣。 《爱莲说》:不慕名利、洁身自好的高洁人格。

⑷ 【甲】文:“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乙】文:“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点评】⑴本题考查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能力。解答本题要借助于平时的知识积累,因此平时要对文言词语归类记忆。如文言实词可从词类活用、古今通假、古今异义、

一词多义等多方面归类。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翻译有直译和意译两种方法。一般要求直译,所谓直译,就是将原文中的字字句句落实到译文中,译出原文用词造句的特点,甚至在表达方式上也要求与原文保持一致。

⑶本题考查概括思想感情的能力,概括作者的思想感情,注意阅读时要逐句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作者的感情,特别要关注文章中抒情和议论的语句,然后再用简洁、恰当的语言进行概括。概括思想感情的格式为:这篇文章通过描写(叙述)……的景色(事件),抒发(表达或赞颂了)……的感情。

⑷本题考查对对比手法的理解和分析能力。对比是文学作品经常用到的手法,运用这种手法,有利于充分显示事物的矛盾,突出被表现事物的本质特征,加强文章的艺术效果和感染力。答题时要结合文章内容理解和分析对比手法的作用。 【附参考译文】

【甲】山不在于高,只要有仙人居住就会出名;水不在于深,只要有蛟龙栖留住就显神灵。这是一间简陋的居室,因我的美德使它芳名远扬。苔藓爬上台阶染出一片碧绿,草色映入竹帘映得漫屋青色。这里谈笑的都是博学多识的人,来往的没有不学无术之徒。平时可以弹奏清雅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繁杂的音乐搅扰听觉,没有文牍公务劳累身心。似南阳诸葛亮的草庐,如西蜀扬子云的草屋。孔子说:“这有什么简陋呢?” 【乙】水里陆地上各种草木的花,值得喜爱的有很多。晋代的陶渊明只爱菊花。自从李氏的唐朝以来,世上的人们很喜欢牡丹。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里长出来却不沾染污秽,在清水里洗涤过,但是并不显得妖媚,荷梗中间贯通,外形挺直,既不生藤蔓,也没有旁枝。香气散播到远处,更加使人觉得清幽,笔直而洁净地立在那里,可以在远处观赏,但不能贴近去玩弄啊。

我认为菊花,是花中的隐士;牡丹,是花中的富贵者;莲花,是花中品德高尚的君子。唉!对于菊花的喜爱,陶渊明之后就很少听到了。喜爱莲花的人,与我一样的还有什么人呢?对于牡丹的喜爱,当然人数众多了!

3.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杨生畜犬

杨生畜一犬,甚爱之。一日,生夜行,堕涸井中。犬吠彻夜,旦日,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 见井中有人焉。生曰:“君若出我,当厚报。”行人曰:“以此犬见与。”生曰:“此犬尝屡次活我,不得与尔。”行人曰:“若不与我,便不出尔。”其时,犬引颈下视井中。生知其意,遂应之。杨生出,行人系犬而去,犬时时顾。后五天,犬夜走归杨生家。

(1)下列加下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犬引颈下视井中/下车引之 B.生知其意/意暇甚 C.犬时时顾/顾野有麦场 D.遂应之/遂成枯落

(2)请用三条“/”给文中画线的句子断句。

有 行 人 过 见 犬 对 井 号 怪 之 往 视 (3)你怎样评价“犬夜走归杨生家”的行为? 【答案】 (1)D

(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3)正——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②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需要我们真诚善待;反——①对原主而言,狗是个忠诚的朋友,但对于新主而言,却是带着欺骗、不诚信的行为。

【解析】【分析】(1)A.伸 / 拉。B.意思 / 神情。C.回头张望 / 环顾。D.都是“于是,就”的意思。故选D。

(2)“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翻译为“有人经过,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过去一看”据此断句为: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3)本题可从正反两方面去作考虑:正面可以从动物有灵性,不要是人类忠诚的朋友,我们要与动物和谐相处的角度来谈;反面可以从狗对于新主的角度来谈,因为这可以说是不诚信的行为。据此理解作答。 故答案为:⑴ D;

⑵ 有行人过/见犬对井号/怪之/往视

⑶ 正——①动物有灵性,不要轻视、小看他们;②狗是人类忠诚的朋友,需要我们真诚善待;反——①对原主而言,狗是个忠诚的朋友,但对于新主而言,却是带着欺骗、不诚信的行为。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字词的理解,注意结合语义理解一词多义。

⑵本题考查文言文的断句。文言文断句首先要读懂句子的意思,根据句子的意思可以准确断句。句子意思读不懂的时候,也可根据虚词、对话、修辞、句子结构成分、文言文固定格式、习惯句式等断句。

⑶本题是开放性试题,答案不唯一,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参考译文】

杨生养了一条狗,特别喜欢它,无论做什么事情都要带着这狗。一天,杨生在夜里行走,不小心掉到一个干涸的井里,狗叫了整整一个晚上。第二天,有人经过,看见狗对着井号叫,感到奇怪。过去一看,看见了井里有人。杨生说:“你如果救了我,我一定会好好报答你的。”行人说:“如果你把你的狗送给我,我就救你出来。”杨生说:“这只狗曾经多次救活我,不能送给你.其他的都行。”行人说:“你如果不把狗给我,我就不救你出来。”这时狗低头看了看井里,杨生明白了狗的意思,于是就答应了。杨生出来了,行人用绳子牵着狗离开了,狗不时的回头看。过了五天,狗在夜里回到了杨生家。

4.阅读

卖油翁

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

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面句中划线的词语 ①陈康肃公善射________ ②无他,但手熟尔________ ③徐以杓酌油沥之________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句子。 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3)结合文中语句简要分析陈尧咨的性格特点。 【答案】 (1)擅长;只是;慢慢地

(2)看见他射得十九八中,只是微微点点头。 (3)骄傲自满但是知错能改。

【解析】【分析】(1)理解常见文言词语在文中的含义。理解文言词语的含义要注意其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词等;平时要多积累文言词汇,要能结合具体语境,弄清句子的意思来辨析推断,揣摩其意思。比如本题中的“善”是“擅长”;“但”是古今异义词,“只是”的意思。

(2)此题考查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求学生在平时的学习注重积累,尤其是重点篇目,要做到熟记。尤其要注意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通假字等特殊的文言现象,重点实词必须翻译到位。同时,还要注意查看有无特殊句式。在此题中,要注意“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的意思,必须翻译出来。

(3)考查对人物形象的分析。解答要抓住刻画人物的各种描写手法来分析;从叙写的事件上来分析;把人物放到一定的背景环境中去分析;注意对人物的介绍和评价。从“陈康肃公尧咨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康肃笑而遣之”等内容可以看出,陈尧咨是一个射箭技艺精湛且骄傲自满之人,当看到卖油翁的酌油的技艺后,又表现出知错能改的品质。据此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擅长;只是;慢慢地; ⑵看见他射得十九八中,只是微微点点头; ⑶骄傲自满但是知错能改。

【点评】⑴作答本题,重点在于文言实词的积累,同时也可以借助整个句子的意思来判断。学生一要注重平时的积累,结合所学课文语境积累常用的实词的意思和所运用的具体语境以及所属词性或语法功能;二要关注所做试题选文的语境,以及所给比较选项的语境,在具体语境下理解比较,即可得出答案;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是根据具体词句分析人物形象。先要理解具体字词的含义及在文中的作用,再根据文中故事情节以及人物的言行举止具体分析,并从人物的性格和思想品质方面进行概括,找出人物的性格特点。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

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5.阅读下面的文字后,完成下列小题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

①公亦以此自矜________②轻吾射________③笑而遣之________ (2)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②翁曰:“无他,但手熟尔。”

(3)下列对文章的分析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卖油翁对陈尧咨“发矢十中八九”只“微颔之”,这里以极其精练的笔墨提出了矛盾后,在读者心中产生了悬念,自然地引出了下文。

B.本文要表达的意思是,做射箭和酌油等事皆可由手熟练就高超的技艺,而不仅止写射箭。

C.本文描写陈尧咨和卖油翁的方法完全相同,都运用了外貌、动作、语言、心理活动和细节描写等方法。

D.“笑而遣之”既可理解为陈尧咨对卖油的的油技术表示赞许,也可理解为他有点尴尬。 【答案】 (1)自夸;轻视;打发

(2)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②卖油的老头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3)C

【解析】【分析】(1)考查文言实词。先要大致了解文章内容,弄清句子的意思,根据句意和对文言常用词的掌握来判断字词义。解释时要注意辨析词义和用法的变化,根据语境判断字词义。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轻”:动词,轻视。遣:打发。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自矜”作为生僻词的意思,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2)本题考查学生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文言语句是文言文阅读的必考题。直译

讲究字字落实,特别是关键词语的意思必须要呈现出来。文言语句的翻译首先要知道文言词语的意思,把词语放到语境中,根据上下文推断也不失是一种较好的方法。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发矢”:射箭。“但”:只。“颔”:点头。“无他”:没有别的奥妙。“尔”通“耳”,罢了。

(3)本文描写陈尧咨用了语言、神态;描写卖油翁用了神态、语言、动作、细节。没有外貌和心理描写。故选C。 故答案为:⑴自夸;轻视;打发;

⑵①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②卖油的老头说:“没有别的奥妙,只是手法技艺熟练罢了。”; ⑶C。

【点评】⑴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词语意思的能力。文言词语的学习和积累是学习文言文的首要环节,这就要求考生不仅要理解和掌握常见文言词语的基本意义和用法,而且还要注意词语在上下文中的特殊含意和用法,这就要求学生能活学活用;

⑵本题考查翻译语句的能力,答题时应注意,翻译一直译为主,意译为辅,直译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们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结合相关的语句,分析选择即可。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善于射箭,世上没有第二个人能跟他相媲美,他也就凭着这种本领而自夸。曾经(有一次),(他)在家里(射箭的)场地射箭,有个卖油的老翁放下担子,站在那里斜着眼睛看着他,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的老头看他射十箭中了八九成,但只是微微点点头。

陈尧咨问卖油翁:”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高明吗?”卖油的老翁说:“没有别的(奥妙),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陈尧咨(听后)气愤地说:“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就可以懂得这个道理。”于是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把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杓舀油注入葫芦里,油从钱孔注入而钱却没有湿。于是说:“我也没有别的(奥妙),只不过是手熟练罢了。”陈尧咨笑着将他送走了。

6.课内文言文阅读

卖油翁

陈康肃公善射,当世无双,公亦以此自矜。尝射于家圃,有卖油翁释担而立,睨之久而不去。见其发矢十中八九,但微颔之。

康肃问曰:“汝亦知射乎?吾射不亦精乎?”翁曰:“无他,但手熟尔。”康肃忿然曰:“尔安敢轻吾射!”翁曰:“以我酌油知之。”乃取一葫芦置于地,以钱覆其口,徐以杓酌油沥之,自钱孔入,而钱不湿。因曰:“我亦无他,惟手熟尔。”康肃笑而遣之。 (1) 本文作者________(人名),除“醉翁”之外,他晚年又自号“________”。 (2)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语的意思。 ①以此自矜________

②释担而立________ ③但微颔之________ ④笑而遣之________

(3)请结合作者对卖油翁的描写,分析康肃由“问”到“忿然”的原因。 (4)请写出两点卖油老人的过人之处。 【答案】 (1)欧阳修;六一居士 (2)自夸;放;点头;打发

(3)对于自己的射箭技术,卖油的老头不仅不表示出赞叹、惊讶,而是“睨之”“微颔”之,康肃生疑而“问”;当老者说出“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之后,使康肃变得“忿然”。

(4)见多识广;技艺精湛;富有智慧;善于说理……

【解析】【分析】(1)本文是北宋欧阳修所著的一则写事明理的寓言故事。欧阳修:吉州吉水(今属江西)人,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唐宋八大家之一。字永叔,谥号文忠,号醉翁,晚号六一居士(意为:“藏书一万卷、金石拓片一千件、琴一张、棋一局、酒一壶、醉翁一人”这六个“一”)。

(2)本题中的“颔”名词用如动词,“点头”;“遣”是“打发”的意思。

(3)陈康肃公“尝射于家圃”,而卖油翁看后表现出“睨之”“微颔”的神情,便使得陈康肃产生疑问;当卖油翁对陈康肃的射箭技艺用“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进行回应后,使康肃变得“忿然”。作答时结合语境将陈康肃从“问”到“忿然”的过程概述出来即可。 (4)结合文本内容对人物的特点进行概括即可作答。文章叙写卖油翁酌油时,用“取”“置”“覆”“酌”“沥”等词语,突出了他有娴熟的技能;而用“我亦无他,唯手熟尔”平静坦然的话语,则充分体现了他的朴实沉稳、见多识广;从卖油翁用行动来印证自己的话语并让陈康肃“笑而遣之”,可见其思维敏捷、富有智慧。据此可概括作答。 故答案为:⑴ 欧阳修 ; 六一居士 ⑵① 自夸; ② 放 ;③ 点头 ;④ 打发

⑶ 对于自己的射箭技术,卖油的老头不仅不表示出赞叹、惊讶,而是“睨之”“微颔”之,康肃生疑而“问”;当老者说出“无他,但手熟尔”这样轻描淡写的话之后,使康肃变得“忿然”。 ⑷ 见多识广;技艺精湛;富有智慧;善于说理…… 【点评】⑴本题考查作家作品的把握,注意平时的积累。

⑵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⑶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此题的关键是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根据题目的要求和提示的信息梳理内容,找出相关的语句,概括即可。 ⑷本题考查人物形象的把握,注意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动作描写,分析人物性格。 【参考译文】

康肃公陈尧咨擅长射箭,在世界上没有第二人(能同他相比),康肃公也凭这种(本领)自夸。(有一次)他曾在自己家(射箭的)场地里射箭,有个卖油的老头放下担子,站在场边斜着眼看他(射箭),很久都没有离开。(卖油翁)看见康肃公射十箭能中八九箭,(对陈尧咨的射箭技术)只是微微地点了点头。

康肃公问(他)道:“你也懂得射箭吗?我的箭法不是很精深吗?”老翁说:“(这也)没有别的(原因),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听后)气愤地说道:“你怎么敢轻视我射箭(的本领)呢?”老翁说:“凭我倒油的经验知道(这个)道理。”于是就拿出一个葫芦放在地上,用(一枚)铜钱盖在葫芦口上,慢慢地用油勺舀油注入(葫芦),(油)从钱孔注入,但钱币却未被打湿。(卖油翁)于是说:“我并没有别的(本事),只不过是手法熟练罢了。”康肃公(苦)笑着打发他走了。

7.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甲)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陋室铭》)

(乙)

沧州南一寺临河千,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二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

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柿,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

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顛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

(《河中石兽》)

(丙)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游山西村》)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相同的一项是( ) A.何陋之有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 B.斯是陋室 是非木柿

C.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 D.从今若许闲乘月 卿言多务,孰若孤 (2)解释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的词语。 ①惟吾德馨 ________ ②啮沙为坎穴________ ③可据理臆断欤臆断________ ④拄杖无时夜叩门无时________

(3)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②尔辈不能究物理。

(4)《陋室铭》结尾写诸葛庐和子云亭有什么作用?请你作简要分析。

(5)老河兵最终找到石兽的故事,使你明白了什么道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着什么哲理? 【答案】 (1)C

(2)德行美好;冲刷;主观地判断;随时

(3)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4)采用类比手法,以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作者还自比古贤,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 (5)①遇到问题,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要从实践出发,具体全面地考虑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②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对即可)

【解析】【分析】(1)A. 宾语前置的标志/代词,指学问和事业;B. 判断动词,是/ 代词,这;C. 都译为“只”;D. 如果/像 。故选C。

(2)此题多古今异义词,如“馨”:美好。所以千万不要以今释古。而“臆断”在现代汉语中也有“主观地判断”的意思,所以说理解好上下文内容是作答的关键。

(3)注意下列字词的翻译,如“丝竹”:音乐,乐曲。“案牍”:官府公文。“尔辈”:你们。“物理”:事物的道理。还要注意翻译完之后一定要对句子进行必要的整理,使句意通顺。 (4)“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作者借这南阳的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扬子云的玄亭来类比比自己的陋室,有引诸葛亮与扬雄为自己同道的意思,也表明了作者以这二人为自己的楷模,希望自己也能如同他们一样拥有高尚的德操,突出自己品德高尚。实际上刘禹锡这样写还有另一层深意,即诸葛亮是闲居隆中草庐以待明主出山。而扬雄呢?却是淡薄于功名富贵,潜心修学之士,虽官至上品,然他对于官职的起起落落与金钱的淡泊,却是后世的典范。刘禹锡引用此二人之意,他想表达的意思是:处变不惊、处危不屈、坚守节操、荣辱从容的意思。既不愿与世俗同流合污,又想逢明主一展抱负,若无明主,也甘于平淡的那种志向。这结合刘禹锡官场的起起落落,是比较符合实际情况的。

(5)一问,可抓住重点语句分析。如“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与?”许多自然现象的发生往往有着复杂的原因,我们不能只知其一,不知其二,仅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就根据常情主观做出判断。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实践是检验认识正确与否的唯一标准或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实践中产生和发展起来的认识正确与否,靠人的主观认识本身无法证明,认识对象也不会“自言其明,”只有社会实践才是检验认识是否正确的唯一标准。二问,“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一句既写出山西村山环水绕,花团锦簇,春光无限,另一方面它又富于哲理,表现了人生变化发展的某种规律性。在青翠可掬的山峦间漫步,清碧的山泉在曲折溪流中汩汩穿行,草木愈见浓茂,蜿蜒的山径也愈益依稀难认。正在迷惘之际,突然看见前面花明柳暗,几间农家茅舍,隐现于花木

扶疏之间,诗人顿觉豁然开朗。表现了诗人与众不同的思维与精神——在逆境中往往蕴涵着无限的希望。诗人描述了山水萦绕的迷路感觉与移步换形又见新景象的喜悦之情;人们可以从中领悟到蕴含的生活哲理——不论前路多么难行,只要坚定信念,勇于开拓,人生就能“绝处逢生”,出现一个充满光明与希望的新境界。在遇到困难一种办法不行时,可以用另一种办法去解决吗,通过探索去发现答案。 故答案为:⑴ C;

⑵① 德行美好 ;② 冲刷 ;③ 主观地判断 ;④ 随时 ⑶ ①没有世俗的乐曲扰乱心境,没有官府公文劳神伤身。 ②你们这些人不能探求事物的道理。

⑷ 采用类比手法,以两个历史名人的名室和自己的陋室作比,说明陋室不陋的原因是主人品德高尚。作者还自比古贤,表明自己要做一个品德高尚、受人敬仰的君子。

⑸ ①遇到问题,不能仅根据自己的一知半解主观臆断,要从实践出发,具体全面地考虑探究,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②在困境中坚持下去,也许会出现豁然开朗的转变,世间事物是消长变化的。(意对即可)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言虚词的用法,要梳理归纳教材中常见虚词含义、用法,结合语境准确辨析。

⑵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解答此类题目,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解释词语,尤其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特殊情况。

⑶本题考查文中重点句子的翻译。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⑷本题考查鉴赏文章写作技巧的能力。注意类比方法的赏析。

⑸本题考查归纳文章主旨的能力。其实文章的主旨文中已经有所揭示,只要找出主旨句,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出来即可。 【参考译文】 (一)译文:

不在于高,有了神仙就出名。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显得有了灵气。这是简陋的房子,只是我(住屋的人)品德好(就感觉不到简陋了)。长到台阶上的苔痕颜色碧绿;草色青葱,映入帘中。到这里谈笑的都是知识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佛经。没有奏乐的声音扰乱双耳,没有官府的公文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亭子。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二)译文:

沧州的南面有一座寺庙靠近河岸,庙门倒塌在了河里,两只石兽一起沉没于此。经过十多年,僧人们募集金钱重修(寺庙),便在河中寻找石兽,最后也没找到。僧人们认为石兽顺着水流流到下游了。于是划着几只小船,拖着铁钯,(向下游)寻找了十多里,没有找到石兽的踪迹。

一位讲学家在寺庙中教书,听说了这件事笑着说:“你们这些人不能推究事物的道理。这(石兽)不是木片,怎么能被暴涨的洪水带走呢?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泥沙的性质松软浮动,石兽埋没在沙上,越沉越深罢了。顺着河流寻找石兽,不是(显得)疯狂了吗?”大家

信服地认为(这话)是精当确切的言论。

一位老河兵听说了讲学家的观点,又笑着说:“凡是落入河中的石头,都应当在河的上游寻找它。正因为石头的性质坚硬沉重,沙的性质松软轻浮,水流不能冲走石头,水流反冲的力量,一定在石头下面迎水的地方侵蚀沙子形成坑洞。越激越深,当坑洞延伸到石头底部的一半时,石头必定倾倒在坑洞中。像这样再冲刷,石头又会再次转动,像这样不停地转动,于是反而逆流朝相反方向到上游去了。到河的下游寻找石兽,本来就(显得)很疯狂;在石兽沉没的地方寻找它们,不是(显得)更疯狂了吗?”结果依照他的话去(寻找),果然在上游的几里外寻到了石兽。既然这样,那么天下的事,只知道表面现象,不知道根本道理的情况有很多,难道可以根据某个道理就主观判断吗?

8.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小题。

竹似贤,何哉?竹本固,固以树德,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找者。竹性直,直以立身;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竹心空,空以体道;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竹节贞,贞以立志;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夫如是,故君子人多树之,为庭实焉。

(节选自《养竹记》)

(1)借助下面材料理解,“竹本固”中“本”的意思为________。

《说文解字》:本,树的下部“本”。宇形采用“木”作边旁,指事符号“一”表示位置在树的下部。

(2)君子们多将竹作为“庭实”,是因为竹子的四种美德:即:善建不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根

(2)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

【解析】【分析】⑴结合《说文解字》及句意理解,本,树的下部。树的下部就是树根。“竹本固”的意思是竹子的根稳固。故这里的“本”是根的意思。

⑵“君子见其本,则思善建不找者”“君子见其性,则思中立不倚者”“君子见其心,则思应用虚受者”“君子见其节,则思砥砺名行,夷险一致者 ”,这是有修养的人分别从竹子的根、身、心、竹体悟到到美德,分别从中筛选出表现竹子美德的词语: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就是本题的答案。 故答案为:⑴本:根。

⑵中立不倚;应用虚受;砥砺名行,夷险一致

【点评】⑴本题考查汉字的理解。解答此题关键要将文章的内容和注释结合起来进行分析理解。

⑵本题考查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时要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题干的提示,答案的特点归纳,在文中能够找到准确的要点进行回答。 【参考译文】

竹子像贤能的人,为什么呢?竹根深固,根本深固有利于培养德操,有修养的人看到它的根,就会想到善于树立德操坚贞不拔的人。竹身剐直,刚直不阿有利于立身,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身,就会想到立身刚正不偏倚的人。竹心虚空,内心虚空有利于体察天地之道,

有修养的人看到竹心,就会想到谦冲虚静处世的人。竹节坚贞,坚贞有利于树立志向,有修养的人看到竹节,就会想到磨砺自身名节在顺境逆境中都保持一致的人。像这样,所以有修养的人大多喜欢种植它来充实庭院。

9.文言文阅读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司马光《孙权劝学》)

【乙】汪克宽,字德一,祁门人。祖华,受业双峰饶鲁① , 得勉斋黄氏之传。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后从父之浮梁,问业于吴仲迂,志益笃。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②见黜

③ , 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选自《明史·列传》)

【注释】①饶鲁:南宋著名理学家。字伯舆,一字仲元,号双峰,门人私谥文元。②伉直:正直、刚直。③黜,降职或罢免,这里指落第。 (1)用“/”给乙文中画线处断句,限断两处。 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解释下列句中加词语的意思。

①后从父之浮梁(________ ) ②志益笃(________ ) (3)用现代汉语写出下面句子的意思。 ①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②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4)吕蒙和汪克宽各用了什么学习方法?你从中获得了怎样的启示? 【答案】 (1)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去,到……去;专一,坚定

(3)①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②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

(4)读书的方法很多种,吕蒙只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而汪克宽“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我们读书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

【解析】【分析】(1)首先要理解句子的意思,然后再根据句意及句子的语法结构断句。这句话的大意是:克宽十岁时,父亲教他学习双峰饶鲁的著作,能即刻有所领悟。据此可知这句话正确的断句方法是: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2)根据平时对文言词语的积累及句意理解词语意思,注意“之”做动词用, 去,到……去。

(3)翻译文言文句子,首先看是否为特殊句式,然后再把关键词语翻译准确,最后再根据现代汉语的规范翻译。①但:只,仅。当:应当。涉猎:粗略地阅读。见,了解;往事,指历史。耳:语气词,表示限制语气,罢了。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②乃:于是,就。句读:断句。专勤:刻苦专心的程度。异:不同。

凡儿:一般的儿童。 故此句可以翻译为: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

(4) 【甲】文根据“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可知吕蒙的学习方法,结果是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乙】文根据“乃取《四书》,自定句读,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 可知汪克宽 的学习方法,结果是元泰定中,举应乡试,中选。会试以答策伉直见黜,慨然弃科举业,尽力于经学。 由此可知读书的方法很多种,我们应该寻找到适合自己读书的方法,不能千篇一律。

故答案为:⑴ 克宽十岁时/父授以双峰问答之书/辄有悟。 ⑵去,到……去;专一,坚定

⑶ ①只是应当测览群书,了解历史罢了。②于是就读《四书》,能自己断句,日夜学习,其刻苦专心的程度是别的儿童所难比拟的。

⑷ 读书的方法很多种,吕蒙只是“但当涉猎,见往事耳”;而汪克宽“昼夜诵习,专勤异凡儿”。我们读书的方法应该因人而异不可能千篇一律。

【点评】⑴本题主要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做这样的题,首先要掌握文言断句的一般方法:从特殊标志词切入: 1.句首标志词:①发语词或叹词:夫、盖、若夫、嗟夫等;②时间词:是时、昔者、既而等;③谦词:下官、窃、寡人等;④人称代词或指示代词:吾、余、予、尔等;⑤疑问词:何、孰、安、胡等;⑥复音虚词:然则、是故等。2.句中标志词:以、于、为、而、则等连词。3.句尾标志词:①语气词:者、也、矣、哉、耳、乎等;②复音虚词:而已、奈何、也夫、矣哉等。4.对话标志词:曰、云、语等。 ⑵此题考查对文言词语的理解能力。文言词语的考查以实词居多。考查的词语,一般为通假字、多义词、古今异义词、词性活用词等。学习中要注意理解,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错、易混词要加以积累。

⑶本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能力。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落实重点字词,不能遗漏,句意要通顺连贯;还要注意通假字、古今异义、词类活用、一词多义等特殊用法的词语,以及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等特殊句式的翻译。

⑷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以及概括文章所获启示的能力。学生解答这类习题时要先读懂题意,然后根据题意要求,到文章中找出相应的答案。解答从文章中获得什么启示或感悟这样的题,不可能面面俱到,只要能扣住人物、内容和主旨从一两个侧面谈自己的感悟或启示即可,切忌脱离文章内容和主旨进行空谈。

10.阅读下面的文段,回答问题。

螳螂捕蛇

张姓者,偶行溪谷,闻崖上有声甚厉。寻途登觇① , 见巨蛇围②如碗,摆扑③丛树中,以尾击柳,柳枝崩折。反侧倾跌之状,似有物捉割之。然审视殊④无所见,大疑。渐近临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⑤不可去。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⑥已破裂云。

(选自蒲松龄《聊斋志异》)

【注释】①觇(chān):察看,窥视。②围:指蛇的身围。③摆扑:扭动摔打。④审:仔细。殊:极,很,完全,非常。⑤攧:同“颠”,跌、摔。⑥额(é)上革肉:头顶的皮肉。

(1)下列各项中,加下划线词语意思不相同的一项是( ) 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 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 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 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 (2)请用三条“/”给下列句子断句。 久之蛇竞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

(3)结合选文,说说小小韵螳螂为什么能置巨蛇于死地。 【答案】 (1)D

(2)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解析】【分析】(1)A.闻崖上有声甚厉/但闻燕山胡骑鸡啾啾(“闻”的意思均为“听见,听到”);B.寻途登觇/寻十余里无迹(“寻”的意思均为“寻找,寻觅”);C.渐近临之/沧州南一一寺临河干(“临”的意思均为“靠近,面对着”);D.则一螳螂据顶上/可据理臆断欤(“据”的意思分别为“占据”“根据”)。据此,答案为D。

(2)语句“久之蛇竟死视额上革肉已破裂云”的意思是: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据此,正确的句读是: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3)从本文叙写的故事看,螳螂虽小,但在与大蛇搏斗中占据了有利的位置,且抓住了蛇的要害全力以赴刺杀。这可从“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可以看出来。据此理解分析作答即可。 故答案为:⑴D

⑵久之/蛇竟死/视频上革肉/已破裂云。

⑶示例:“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据顶上”说明螳螂很机智,占据了有利位置;“以刺刀攫其首”,螳螂攻击的是蛇的要害部位,表明螳螂能以己之长攻敌之短;“攧不可去”说明螳螂的前足上的利刺刺入之深,以及螳螂杀蛇的毅力之坚定,与蛇相搏,全力以赴。

【点评】⑴本题考查的是对常见文言实词意义的理解及知识的迁移能力。解答此题注意结合句子的意思进行分析,词义可根据掌握的知识的积累结合原句进行推断。

⑵本题考查文言语句的断句。考生在平时要增强文言阅读,培养文言语感。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有语句的理解,根据对语句的理解就能判断句子的停顿。要注意的是题干的限制要求。

⑶本题考查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考生要熟读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抓住关键语句的理解而得出答案。 【参考译文】

一个姓张的人,偶然在山谷中行走,听到山崖上发出很大的响声。他找到一条小路攀上

去,偷偷地看。只见一条碗口粗的大蛇,在树丛中扭动摔打,用尾巴乱打柳树,柳枝噼里啪啦纷纷折断落下来。看(蛇)那翻转跌倒的样子,好似有什么东西捕捉制住了它。但是细细一看,完全没什么东西,(他)感到十分疑惑不解。(他)便慢慢地向前靠近蛇,只见一只螳螂紧紧地占据在蛇的头顶,用它那刀似的前足刺入蛇头,(蛇)竭力甩动着头(想把螳螂摔下来,但)总也摔不下来。过了好半天,蛇终于死了。看它头顶的皮肉,早被撕裂开了。

11.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黄琬巧对

黄琬①幼而慧。祖父琼,为魏郡太守。建和元年②正月日食。京师不见而琼以状闻。太后诏③问所食多少。琼思其对④而未知所况。琬年七岁,在旁,曰:“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琼大惊,即以其言应诏,而深奇爱之。

(选自《后汉书·黄琬传》)

【注释】①黄琬:东汉人。②建和元年:建和元年为公元147年。③诏:皇帝的命令。 ④对:回答。

(1)解释文中加下划线词的含义。 ①为魏郡太守 为:________ ②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 未:________ (2)请将文中画线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

(3)幼时黄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请举例说明。 【答案】 (1)担任;不

(2)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时的月亮呢?

(3)幼时黄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思路开阔,思考问题另辟角度,如在回答太后诏问时,他用月亮初升时的样子来描述日食的状态。

【解析】【分析】(1)“为魏郡太守”的意思是“担任魏郡太守”,“为”的意思是“担任”;“琼思其对而未知所况”的意思是“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未”的意思是“不”。

(2)本题翻译句子时,要注意重点词语,一定要翻译到位,切忌漏翻关键词语。如:“言”“余”“初”。

(3)解答此题需要先疏通文意,了解内容,概括人物性格从言行入手,学会从原文中找到依据。由“何不言日食之余如月之初”一句,可以看出黄琬才思敏捷,把日食剩下的部分比喻成月牙。

故答案为:⑴① 担任 ;② 不

⑵ 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就像初升时的月亮呢?

⑶ 幼时黄琬是一个聪明的孩子。他思路开阔,思考问题另辟角度,如在回答太后诏问时,他用月亮初升时的样子来描述日食的状态。

【点评】⑴本题考查理解文言实词含义的能力。理解词语的含义时要注意文言词语的特殊用法,如通假字、词类活用、一词多义和古今异义;能结合具体语境来准确辨析即可。

⑵本题考查重点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特别是文言特殊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

⑶本题考查人物个性的把握,注意抓住能表现人物个性的事件明确突出表现的性格。 【参考译文】

黄琬小时候就聪明。祖父黄琼是魏郡太守。建和元年正月发生日食,京城里看不到那次日食情况,黄琼把他听到的情况报告朝廷,皇太后询问他日食的情况。黄琼思考该如何回答太后的询问却又不知道当时的情况。黄琬当时7岁,在旁边,说:“为什么不说日食剩下的像刚出来的月亮?”黄琼恍然大悟,立即按照黄琬说的回答皇太后,觉得黄琬与众不同并十分喜爱他。

12.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下列小题。

(甲)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孙权劝学》)

(乙)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谷年十有五,谏①父曰:“祖育女生儿,勤俭终身,岂有老而捐之者乎?是负义也。”父不从,作舆② , 捐祖于野,谷随,收舆归。父曰:“汝何以收此凶③具?”谷曰:“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父惭,悔之,乃载祖归养。

(《原谷谏父》)

(注释)①谏:规劝。②舆(yú):手推的小车。③凶:不吉利。 (1)解释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思。 ①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________ ②但当涉猎,见往事耳________ ③谷父母厌憎,欲捐之________ ④父不从 ________

(2)下列句中划线词的意义和用法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 ) 例句: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 A.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 B.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C.友人惭,下车引之 D.何陋之有

(3)将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 ②是负义也。

(4)请用“/”给文中画线语句断句,每句限断一处。 ①大 兄 何 见 事 之 晚 乎

②谷 年 十 有 五

(5)规劝别人,需要运用智慧。孙权和原谷的直接规劝均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于是(甲)文中孙权采用现身说法,以“①________”打动了吕蒙,自此发奋读书;(乙)文中原谷采用迂回战术,以“②________”让其父感到惭愧,从而“载祖归养”。

【答案】 (1)当涂:当道,当权;但:只,只是;捐:抛弃,丢弃;从:听从 (2)C

(3)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博士)吗! ②这是违背道义的。

(4)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 ②谷/年十有五

(5)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解析】【分析】(1)本题考查对文言实词的理解能力。平时注意多积累归纳,加强对文言文中重点实词、重点虚词、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通假字等现象的理解与识记,并学会迁移运用。“但”,古今异义,只;“捐”,古今异义,抛弃,丢弃。做题时要结合语境,认真分析,确认词义。

(2)例句:原谷有祖,年老,谷父母厌憎,欲捐之:之,代词。A. 的; B. 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C. 代词; D. 宾语提前的标志;故选C。

(3)本题考查的是理解并翻译句子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此句中重点的词有:①岂,难道;经,儒家经典。②是,这。此句为判断句。

(4)本题考查文言断句的能力。文言文断句的前提是对文意的领会。首先通读全文,了解文意,依据语境断句。可借助标志性词语断开比较明显的地方,分清谓语动词的界限,注意对称句式,常见虚词的位置及词性,也可借助文段的一些特征巧妙断句,比如借助句式,借助对话词“曰”、“云”等。①句的意思是: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因此断为: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句的意思是:原谷十五岁。因此断为:谷/年十有五。

(5)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甲文,现身说法是指用自己的亲身经历来劝导,文章提到孙权自己的句子是“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卿言多务,孰若孤?”这是明摆着的事实,“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用自己的亲身感受来劝导吕蒙。整个对话之中,孙权丝毫未摆当权者的架子,不以威压的方式逼迫吕蒙去读书,这一番娓娓道来的谈话却更令人信服。他的谈话是亲切的,朋友式的,具有长者而非王者的风范。打动了吕蒙,自此发奋读书;乙文,原谷直接劝谏父亲没有成功,因此把小推车收了回来,并且说“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意思是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这样器具,因此现在先收起来。让父母换位思考,因此其父感到惭愧,从而把祖父接回来赡养。

故答案为:⑴当涂:当道,当权;但:只,只是;捐:抛弃,丢弃;从:听从 ⑵C

⑶ ①我难道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学官(博士)吗!②这是违背道义的。 ⑷ 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谷/年十有五

⑸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他日父母老,无需更作此具,是以收之

【点评】⑴此题考查文言实词含义的理解和识记能力。文言实词的理解,重在平时积累,但也不能死记硬背,记忆时要结合句意,注意归纳通假字、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等,对课文注释中有明确注明的字词要加强记忆。答题的方法有“结构分析法”“语法分析法”“形旁辨义法”“套用成语法”“套用课本法”,但这些方法都需要一定的文言功底,最好方法是把所给的词义代到原文中去,看语意是否通顺来确定答案的正确与否。

⑵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词语一词多义现象的掌握情况。一词多义指的是同一个词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不同意义这样一种语言现象。一词多义是语言的普遍现象,是词义演变的结果。做题时需要在理解词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结合句子具体分析,避免死记硬背,并做到重点突破。对于易混、易错的词要加以积累。课文注释中提到的文言字词考到的频率相当高,不可不记,做题时一定要按照注释中的字词解释答题。

⑶此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文言文句翻译首先要做到直译为主,意译为辅,一定要字字落实,尤其是句中重点字词,如:实词中的通假字、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等。翻译重点语句是一项综合能力的体现,不仅要求学生具有丰富的文言词汇知识储备,还要有一定的古汉语语法知识,同时要求语言表达流畅与优美。

⑷此题考查学生对文言文断句能力。句子间的停顿要注意:1.要通读全文,仔细体会词、短语以及句子之间的联系;2.要先易后难,把会断的句子先断开,逐步缩小范围,直到把所有的句子都断开;3.要重视内容,断完后根据句子的含义、文章的内容再核对一遍。据此分析,该句可断为: ①大兄/何见事之晚乎。②谷/年十有五。

⑸本题考查学生把握文章内容要点、筛选文本重要信息的基本能力。解答此类题目需要学生准确翻译理解文言内容,特别是侧重于对文章要点的具体把握,这是解答本段文字的关键所在,在解答的时候要突出这一点内容。 【参考译文】 甲:

起初,孙权对吕蒙说:“你现在当权掌管政事,不可以不学习!”吕蒙用军中事务繁多的理由来推托。孙权说:“我难道是想要你研究儒家经典成为传授经书的学官吗?只是让你粗略地阅读,了解历史罢了。你说军中事务繁多,谁能比得上我呢?我经常读书,自认为有很大的好处。”吕蒙于是就开始学习。等到鲁肃到寻阳的时侯,和吕蒙论议国家大事,鲁肃惊讶地说:“你现在的才干和谋略,不再是以前那个吴县的阿蒙了!”吕蒙说:“与读书的人分别几天,就要用新的眼光来看待,兄长怎么认清事物这么晚啊!”于是鲁肃拜见吕蒙的母亲,与吕蒙结为朋友才分别。 乙:

原谷有祖父,年纪大了,原谷的父母厌恶他,想抛弃他。原谷十五岁,规劝父亲说:“祖父生儿育女,一辈子勤劳节俭,哪里有父亲老了就抛弃的人呢?这是违背道义啊!”父亲不

听从(他的劝告),做了一辆手推车,把爷爷抛弃在野外。原谷跟随在(父亲)后面,把小推车收了回来。父亲说:“你为什么收回这不吉利的器具?” 原谷说:“等将来你们老了,我就不需要再做这样器具,因此现在先收起来。” 父亲感到惭愧,为自己的行为感到后悔,于是把祖父接回来赡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