满分:120分
考试时间:120分钟
一、语言的积累与运用。(35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拖沓(dá).B.契约(qì).C.监督(dū).D.譬如(bì).
妥帖(tiē).累赘(léi).
安分(fēn).循环(xún).
)
商酌(zhuó).躬行(gōng).达观(dá).
朦胧(méng).
2、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每对读音相同的一项是( )A.怆然/苍白..B.洗濯/灼灼..C.孱头/潺潺..D.绽开/沉淀..
伫立/贮藏..矜持/忍俊不禁..忏悔/歼灭..挣扎/盘虬卧龙..
掠过/仙露琼浆..鼻涕/剃头..祸不单行/字里行间..执着/著我旧时裳..
)
3、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使用不正确的是(
A.班上同学来自全省各地,大家的口语水平参差不齐,这让英语老师们有些头疼。....B.北京红黄蓝幼儿园的孩子被老师扎针、喂不明药品,这样的事情真是骇人听闻。.....C.班会课上,主持人的提议深得人心,同学们都随声附和。.....D.期末考试前的复习应该有科学的计划,切忌眉毛胡子一把抓。........4、下列句子中有语病的一项是( )
A.随着铜仁市交通的日益发达,铜仁人民的出行变得越来越方便了。B.中美贸易之争让世界认识到,我们再也不是任意被列强欺侮的国家。C.鳞次栉比的摩天大厦、潮水般熙来攘往的人群,无不标志着城市的繁华与热闹。
D.大量研究表明,因意外造成脑损伤的患者表现出特殊才能,可能缘于大脑某些区域的活动减弱和某些区域的活动增强。5、下列句子没有使用修辞手法的一项是(
)
A.“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我们应该记住这个真理。
1/9
B.这个可爱的小姑娘长得很像她爸爸。C.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D.走进这片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6、填入下面语段横线处的句子,语序最恰当的一项是(
)
文化影响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调节人与世界的关系。在一个文化厚实的社会里,
;
;
。这样,人方能实现从“小我”向“大我”
的转变,成为一个有文化、有教养的人。
①人懂得尊重自然——他不掠夺,因为不掠夺所以有永续的生命②人懂得尊重自己——他不苟且,因为不苟且所以有品味③人懂得尊重别人——他不霸道,因为不霸道所以有道德A.②①③
B.③①②
C.③②①
D.②③①
7、默写古诗文中的名句名篇。(1)请在下列横线上填写出古诗文名句。
①________________,明月来相照。(王维《竹里馆》)
②________________,散入春风满洛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③________________,寒光照铁衣。(《木兰诗》)④双兔傍地走,________________?(《木兰诗》)⑤________________,惟解漫天作雪飞。(韩愈《晚春》)
⑥韩愈《晚春》中写花儿珍惜最后的美好春光争芳斗艳,尽显生命本色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
(2)默写岑参的《逢入京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文言文阅读。(15分)
晋文公攻原
晋文公攻原①,裹十日粮,遂与大夫期十日。至原十日而原不下,击金②而退,罢兵而去。士有从原中出者,曰:“原三日即下矣。”群臣左右谏曰:“夫原之食竭力尽矣,君姑待之。”公曰:“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遂罢兵而去。原人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归乎!”乃降公。卫人③闻曰:“有君如彼其信也,可无从乎!”
2/9
乃降公。孔子闻而记之曰:“攻原得卫者,信也。”
(选自《韩非子·外储说左上》)
(注释)①原:原国。②击金:敲锣,古代作战收兵信号。③卫人:卫国人。
1.对“原三日即下矣”这个句子朗读节奏划分正确的一项是(A.原/三日即下矣C.原三日/即下矣
B.原三/日即下矣D.原/三日即下/矣
)
2.解释文中加点词的意思。
(1)期(________)(2)去(________)(3)信(________)
3.翻译文中画线句子。
得原失信,吾不为也。
4.晋文公攻打原国为什么只打了十天就撤退了?5.你从这个故事中悟到了什么道理?
三、现代文阅读。(30分)
1、月亮村的月亮
吴小军
①月亮三年没回他那粤北深山里的家了,他已经在邻近深圳的一个小县城安了家,实现了进城的梦想。前几天突然接到村民小组长从家乡的县城打来的电话,说他爸有些不得劲了。月亮决定,趁着中秋请假回一趟,把母亲去世后一直不肯离开村子的老父亲接过去住。要不,还真拿不准啥时才回家。
②一跨上山坳,他就真切地想起了老人讲的月亮村的名是怎么来的了。真是好大个月亮!就这样银光光、亮爽爽、突兀兀地从两座大山坳处撞入他的眼帘,撞入他的心房。
③“我回来了!”坐了几个钟头的火车,坐了一个多钟头的汽车,坐了近一个钟头的小四轮,又走了一个钟头的山路的月亮,忘了所有的疲惫,心里豁然亮堂了起来。
④转过这个坳,是一起做泥水工的广财的家,墙头有的塌了,瓦破了,屋顶
3/9
上露着的椽子黑了。房门上还挂着几片纸,残的,月光虽然很亮,却看不出红白了。广财的孩子在城里上民办学校,前些年他爸也没了,他可能有四五年没回村了。
⑤月亮沿着那条走了三十多年,眼下却觉有些陌生的小路下坳。陌生?是呀,怎么就陌生了呢?是三年没走了?哦,是杂草太盛了,反射着月光,银灿灿的一片,草间这条由乱石铺成的小路,显得瘦了。
⑥下了坳,有一片稍缓的坡地,错落着几座屋子,分别是广发、兴利、黑牛、中坤等人的家,除了兴利是木工,其他几个原先也和月亮一起做泥水工、杂工,后来各自分开,也不知散落到哪处去了。一路上,经过了秋英、亚菊的家,屋子的窗都黑着,想是也没人在屋。这些年,村里的人像蒲公英的种子一样,陆陆续续飘进城里去了,有大城市,也有县城,最差的也到镇上去了。去了,也慢慢扎下了脚跟。大家都不愿意回来。
⑦又转过一个山包,是一大片连着的庄稼地,现在全荒了。转过得水家,月亮看见祠堂了。守祠堂的孤老头七叔公会点香火。都是岁月,都是故事。前些年,祠堂香火很盛,除了年节、醮会,村里红事、白事都在那里上香鸣炮,禀告先人。祠堂,是一个村的中枢,是圣地哩。月亮想起了官厅前面两块石碑上刻着的字:月出满地水,云来一天山。今天是十四,往年这时候,祠堂已经开始祭祀的一些仪式了,而眼下,祠堂一片虚空,分明是一个孤独的老人,正在月光下品着这无边的寂寞呢。
⑧还真有个孤独的人影。一身黑,佝偻着腰,像村民常用的钩刀。一勾一勾地,这个黑影,正从这一汪亮光里走到另一汪亮光里。
⑨“爸!”月亮吃了一惊,“爸,你在这干啥哩?”
⑩黑影稍稍抬起了头,还是钩刀一般站着。又低下了头,将手里一个东西放在祠堂与风水塘前面那块大坪的一汪亮光里。
⑪顺着父亲的手,月亮发现,这一片亮汪汪的全是碗、盘、碟、缸之类的容器,全都装着水,从风水塘前一直排到大坪,整整齐齐地,足足有几千个。天,这是将村里每家的吃饭的家伙都收来了呀?
⑫显然,父亲在用这些东西到塘里盛了水,又摆到了这地上。⑬“爸,你这是干啥呀?”
4/9
⑭“月亮,那么多月亮。”父亲指着那些碗盘碟缸。是啊,每个碗盘碟缸里都有一个月亮!“月亮圆了,我儿子该回来了,全部人都该回来了……”父亲喃喃地说。
⑮月亮一把抱住父亲,一阵心酸:“爸,我回来了!”
⑯祠堂的侧门咿呀一声开了,出来一个黑影,像月亮父亲一样的钩刀般的身子,是村里的五保户七叔公,他就住在祠堂的侧房。他吃力地张了张嘴:“呀,是月亮回来了。”
⑰七叔公说:“村里就剩我们俩了。”他望着天上的大月亮,“你带他走吧,就剩我和它了……”
⑱银子似的月华笼罩着村庄,梦一般美丽。⑲月亮不由泪流满面。
(有删改)
(1)请用一句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2)请根据括号里的提示,赏析下面两个句子。
①转过这个坳,是一起做泥水工的广财的家,墙头有的塌了,瓦破了,屋顶上露着的椽子黑了,房门上还挂着几片纸,残的,月光虽然很亮,却看不出红白了。(从描写角度)
②祠堂一片虚空,分明是一个弧独的老人,正在月光下品着这无边的寂寞呢。(从修辞方法角度)
(3)请说说文章的标题“月亮村的月亮”有何妙处。
(4)请结合文章内容,联系现实生活,对文中人物月亮、广发、兴利、秋英等说说你的心里话。
2、秋天的黄昏
丁立梅
城里是没有黄昏的。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乡下的黄昏,却是辽阔的,博大的。它在旷野上坐着;它在人家的房屋顶上坐着;它在鸟的翅膀上坐着;它在人的肩上坐着;它在树上、花上、草上坐着,直到夜来叩门。
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
5/9
选一处河堤,坐下吧。河堤上,是大片欲黄未黄的草。它们是有眼睛的,它们的眼睛,是麦秸色的,散发出可亲的光。它们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这是草的暮年,慈祥得如老人一样。你把手伸过去,它们摩挲着你的掌心,一下,一下,轻轻地。像多年前,亲爱的老祖母。你疲惫奔波的心,突然止息。
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这个时候,庄稼收割了,繁华落尽,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你很想知道田野在想什么,得到与失去,热闹与寥落,这巨大的落差,该如何均衡?田野不说话,它安静在它的安静里。岁月枯荣,此消彼长,焉有得?焉有失?不远处,种子们正整装待发,新的一轮蓬勃,将在土地上重新衍生。
还有晚开的棉花呢。星星点点的白,点缀在褐色的棉枝上,这是秋天最后的花朵。捡拾棉花的手,不用那么急了。女人抬头看看天,低头看看花,这会儿,她终于可以做到从容不迫,稻谷都进了仓,农活不那么紧了。她细细捡拾棉花,一朵一朵的白,落入她手里。黄昏下,她的剪影,就像一幅画。
你的眼睛,久久落在那些白上面,你想起童年,想起棉袄、棉鞋和棉被。大朵大朵的白,摊在屋门前的篾席上晒。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玩着玩着,会睡着了,睡出一身汗来——棉花太暖和了啊。
最开心的事是,冬夜的灯下,母亲把积下的棉花搬出来,在灯下捻去里面的籽儿。你也跟在后面捻,知道有新棉鞋新棉袄可穿,心先温暖起来。那时,你的世界就那么大,那时,一个世界的幸福,都可以被棉花填得满满的。
人生因简单因单纯,更容易得到快乐。你有些惆怅,因为,现在的你,离简单离单纯,越来越远了。
竟然还见到老黄牛。不多见了啊。人和牛,都老了。他们在河堤上,慢慢走。身上披着黄昏的影子。人的嘴里哼着“呦喝”“呦喝”——歌声单调,却闪闪发光。牛低着头,不知是在倾听,还是在沉思。你想,到底牛是人的伙伴,还是人是牛的伙伴?——相依为命,应该是尘世间最不可或缺的一种情感吧。
鸟叫声在村庄那边,密密稠稠,是归巢前互道晚安呢。村庄在田野尽头,一排排,被黄昏镀上一层绚丽的橙色,像披了锦。炊烟升起来了,你家的,我家的,在空中热烈相拥,久久缠绵。还是村庄好,总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设
6/9
防。
突然听得有母亲的声音在叫:“小雨,快回家吃晚饭啦——”你忍不住笑,原来不管哪个年代,都有贪玩的孩子。
周遭的色彩,渐渐变浓变深。身下的土地,渐渐凉了,你也该走了。再贪恋地望一眼这秋天的夕阳,它一圈一圈小下去,小下去,像一只红透的西红柿,可以摘下来,炒了吃。
1.本文写景以什么为序?请找出表明顺序的词或短语。
2.说说文章第1段中“街道的灯,早早亮起来,生生把黄昏给吞了”中“吞”字的含义和作用。
3.文章第7、8段插叙了童年时关于棉花的回忆,有什么作用?
4.文章很多句子富有诗意美。请从修辞赏析的角度给第7段中“你在里面打滚儿,你是驾着白云朵的鸟”这句话作批注。
5.秋天的黄昏富有诗情画意。文章第3段作者认为“而一年四季中,又数秋天的黄昏,最为安详与丰满”。这是为什么?
四、写作题(4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成长路上,我们不断迎接挑战,努力完成各式各样的作品。这些作品或有形或无形,都是我们成长的印迹,也许其中就有自己心中最好的作品,也许最好的作品还在追寻的路上。
以上文字给你什么联想和感悟,请以“最好的作品”为标题,写一篇记叙文或议论文。
要求:自定立意符合文体;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少于60字,文中不能出现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等。
7/9
参考答案:
一BBCBBD
(1)①深林人不知⑤杨花榆荚无才思
②谁家玉笛暗飞声
③朔气传金柝
④安能辨我是雄雌
⑥百般红紫斗芳菲 (2)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
凭君传语报平安。
干。马上相逢无纸笔,二1.A
2.(1)约定(2)离开(3)诚信、信用
3.得到了原国而失去了信用,我不做(这样的事)。
4.因为“吾与士期十日,不去,是亡吾信也。得原失信,吾不为也”。(或用自己的话回
答亦可)。
5.示例:我们要做一个诚实、言而有信的人,这样我们身边才会有更多的朋友,才会有更
多拥护自己的人。
三
【答案】(1)月亮村的月亮回乡接父亲一路上的所见所感。(2)①这个句子是对乡村的环境描写,形象地表现乡村一片破败的凄凉之景,反映乡村因人们外出谋生而逐渐败落的社会现实。②这个句子用了生动的比喻,将祠堂比作是一个孤独的老人,一语双关,即象征了乡村老人的孤苦,又暗示了乡村如同老者走向末路,一片萧条。(3)①一语双关,题目中的后一个“月亮”,既指山村的月亮,也指“月亮”这个人。②线索作用,“月亮”贯穿全文,以月亮这个人的行踪为线索,也以“月亮”这一物为线索。③新颖奇特,吸引读者阅读,激发阅读兴趣。④揭示主旨,暗示作者渴盼山村月圆人也圆的美好愿望。(4)示例:月亮、广发、兴利、秋英,你们在城里住的很开心吗?城市繁华、拥挤,比不上你们曾经居住的乡村吧。国家关注民生,对农村人的农业生产、居住、医疗等有许多的新举措,乡村也是发家致富的好地方。你们回去吧,想念凭你们的勤劳、坚强,一
8/9
定会将乡村建设的更加美丽,也一定会在乡村那片富饶的土地上走向富裕,实现“中国梦”。
1.以空间方位为序;河堤;从河堤往下看,能看到大片的田野;河堤上;村庄在田野尽头。
2.“吞”写出了城市灯光亮得之早,灯光之亮,与下文写乡下的黄昏形成对比。3.用联想手法,回忆美好童年,赞美秋天带来的收获和对母亲的怀念。4.比喻;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棉花的洁白与柔软;表现童年的欢愉。
5.因为秋天的黄昏秋草淹在一片夕照的金粉里,相依相偎,相互安抚,慈祥得如亲爱的老祖母,可以止息疲惫奔波的心;繁华落尽的大片的田野陷入令人不可思议的沉寂中,从不计较得失;晚开的棉花可以幸福一个世界。四
9/9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