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百家名医临证经验》出版

来源:知库网
浙江中医杂志2018年5月第53卷第5期 绝骨、委中、通里、阳陵泉。此症宜补多泻少。如手足红 肿,宜泻多补少”。血虚生风则麻,选用局部取穴及多气 多血之阳明经穴,“虚则补之”而补多泻少;因热毒壅滞 气血而手足红肿,宜泻多补少。 第四十八条治小腹胀满症载“皆因停饮不化,腹胀。 此症非一,有膀胱疝气,冷筑疼痛;小便不利,胀满疼痛; 大便虚结,胀满疼痛,推详治之。再刺后穴:照海、大敦、 中脘(先补后泻)、气海”;第七十四条治疟载“先热后 寒:曲池(先补后泻)、绝骨(先泻后补)、膏肓、百劳”;运 用针术应掌握深浅方向角度,辨虚实,灵活应用各种补 泄手法,方能获长效。 3重视脾胃,顾护正气 “脾为后天之本”,故脾胃在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中起 重要的作用,脾胃功能的正常与否,常关系到疾病治疗 的各个阶段。杨氏认为“脾胃乃一身之根蒂,五行之成 基,万物之父母,安可不由其至健至顺哉?苟不至健至 顺,则沉疴之咎必致矣”。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 足阳明胃经的足三里用穴47次。《灵枢·五邪》日:“邪在 脾胃,则病肌肉痛;阳气有余,阴气不足,则热中善饥;阳 气不足,阴气有余,则寒中肠鸣腹痛;阴阳俱有余,若俱 不足,则有寒有热。皆调于足三里。”足三里是足阳明胃 经之合穴,主调理脾胃、补中益气、通经活络、疏风化湿、 扶正祛邪,且阳明经乃多气多血之经,脾胃互为表里,调 胃即理脾,脾健则后天元气足,正气不衰,则邪不可侵, 故针足三里具有益后天而养先天、调脾胃而运中州、强 身健体之效n 。 足三里在《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的运用非常广 泛,在各种病证中杨氏都有运用。如第三十五条载“耳内 虚鸣:。肾经虚败,气血耗散,故得此症。复刺后穴:太溪、 听会、三里”;肾为先天之本,先天不足则后天难养,足三 里健脾益气,使后天得以充养,以后天滋先天,正气方 足,配合太溪固肾,听会局部治疗,则病症可愈。第四十 七条治腹内疼痛云“内关、三里、中脘”及第四十八条治 小腹胀满症“内庭、三里、三阴交。对疼痛胀满辨证,中医 认为“不通则痛”“不荣则痛”,且“气为血之帅,血为气 之母”,不论气虚还是血虚,皆可致气机运行不畅而郁 滞,足三里可振奋阳气,配合内关、中脘、三阴交等穴宽 胸理气、和胃健脾、益气养血,则血荣气通病症愈。第七 十七条载“翻胃吐食:中脘、脾俞、中魁、三里”,中医学 认为“翻胃吐食”病机是胃气逆乱,升降失和。脾胃为三 焦枢纽,脾胃失和、气机不调,中脘是胃募穴,八会穴之 腑会,脾俞是脾的背俞穴,脾胃互为表里,脾俞与中脘俞 募合用起健脾理气之功;中魁穴为经外奇穴,是治疗翻 胃、呕吐、呃逆等症的经验有效穴;与健脾和胃,补中益 ·369· 《百家名医临证经验》出版 浙江中医杂志社组织编写的《百家名医临证经 验》,已由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正式出版。《百家名医 临证经验》是将半个世纪以来,在《浙江中医杂志》上 发表的优秀作品,取其精华,浓缩提炼而成,全书共 分为名医真传、临证心法、经验交流、难症释疑、险症 回春、妇科撷菁、儿科集萃、外科经验、诊法求索、医 案医话、针灸聚英、治法探赜、名家用药、学术探讨等 16个部分,收录文章250余篇,计100余万字。 《百家名医临证经验》一书,着力发掘中医学术 底蕴,侧重发挥中医特色优势。尤其在临床经验介绍 方面,不管是名医经验总结、治病经验交流、辨证治 疗体会,还是治法变通拓宽、古方灵活运用、用药独 到经验,均能注重临床实用,强调辨证论治,重视特 色经验,涉及病毒感染性高热、温病神昏、咳嗽、支气 管扩张、痰证、胃脘痛、泻痢、心肌炎、冠心病、不寐、 郁证、癫狂、眩晕、高血压病、慢性肝炎、鼓胀、慢性肾 炎、糖尿病、痹证、甲亢、干燥综合征、中风、阳痿、癌 症疼痛、乳腺癌术后、艾滋病、震颤麻痹、红斑性狼 疮、眼科血症等诸多疑难病证。 《百家名医临证经验》每本60元(含邮挂费),现 有少量珍藏本出售,欲购者请汇款至:310007,杭州 市天目山路132号浙江中医杂志社收。 气之足三里穴合用,四穴配伍共治“翻胃吐食”之症。 杨氏重后天、顾脾胃的思想对针灸临床有一定的指 导意义,同时重后天、顾脾胃的特色也是中医学理论体 系的思想重要内容。 4小结 《针灸大成·治症总要》中的处方用穴是杨氏对临床 治疗的重贡献之一,其病症辨证分析,以证论治,选穴精 练,处方重注针刺手法的运用,并根据病情的特点进行 针药合用,以提高疗效。特别是他十分注重脾胃,以健脾 和胃,扶持人体正气为治疗的第一要务,体出杨氏针灸 处方选穴的特点。 5参考文献 [1]]任秋生,王均炉,倪剑武,等.经皮穴位电刺激合谷足三 里对开胸术患者并发症及预后的影响[J].浙江中医杂志, 2013,48(3):162—163. 收稿日期2017 10—0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