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判断题
1、(√) 2、(√) 3、(√) 4、(√) 5、(X) 6、(√) 7、(X) 8、(X) 9、
(√) 10、(√) 11、(X) 12、(X) 13、(X) 14、(X) 15、(√) 16、(X) 17、(X) 18、(√) 19、(√) 20、(X) 21、(√) 22、(X) 23、(√) 24、(√) 26、(√) 27、(√) 28、(√) 29、(√) 30、(√) 31、(X) 32、(√) 33、(√) 34、(x) 35、(√) 36、(√) 37、(√) 38、(√) 39、(√) 40、(x) 41、(√) 42、(√) 43、(√) 44、(√) 45、(√x) 46、(X) 47、(x) 48、(x) 49、(√) 50、(√) 51、(√) 52、(x) 53、(×) 54、(×) 55、(√) 56、(X) 57、(√) 58、(√) 59、(X) 60、(X) 61、(√) 62、(√) 63、(X) 64、(X) 65、(X) 66、(X) 67、(√) 68、(√) 69、(√) 70、(√) 71、(X) 72、(√) 73、(√) 74、(√)
二、名词解释
1. 细胞周期:细胞从一次分裂开始到第二次分裂开始所经历的全过程。包括一个有丝分裂期和一个分裂间期两个部分 2. 细胞分化:一种类型细胞在形态结构、生理功能和生物化学特性方面稳定地转变为另一
类型细胞的过程。 3. 组织:由一群相同或相似的细胞及其相关的非细胞物质以一定的形式连接而形成的担负
一定的功能的结构。 4. 5. 6. 7.
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系统:在机能上有密切联系的器官,联合起来完成一定的生理机能即构成系统。 体制:动物身体各部分排列的图案或形式。 同律分节:动物的身体除前端2节和最后1节外,其余体节在外形基本相同的分节方式。
8. 血窦:由初生体腔或次生体腔形成的组织间隙,里面充满了血液,具有循环功能的结构。 9. 血腔;由初生体腔和次生体腔相互融合形成,里面充满了血液。
10. 内骨骼:由中胚层形成,位于身体里面,有支撑身体的功能。
11. 寄生虫:一种生物生活于另一种生物体内或题表,并造成伤害而不给于补偿的动物。 12. 逆行变态:动物一般的变态是器官结构由简单变得更为复杂,而海鞘的变态则与一般变
态恰恰相反,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器官,如脊索,背神经管等,形态结构变得比幼
体更为简单,生活方式也由自由生活变为固着生活,我们把海鞘这种独特的变态方式称作逆行变态。 13. 囊胚:胚胎由桑椹胚进一步发育,形成一个中空的细胞球,这个具有空腔的胚胎叫囊胚。 14. 轮器:文昌鱼缘膜边缘由纤毛上皮组成的伸向前方的许多指状突起称为轮器。轮器可以
搅动水流,使流水成为旋涡,以聚集食物。 15. 囊鳃:七鳃鳗等圆口纲动物的鳃。鳃丝由内胚层演变而来,因鳃丝只着生于由鳃裂膨大而成的鳃囊内壁,故称这种鳃为囊鳃。
16. 脊柱:是一条由许多脊椎骨彼此前后串接而成的骨柱,位于身体背部中央,以取代部分
或全部脊索。属中轴骨骼之一,一般由颈、胸、腰、荐、尾椎五部分组成,有支持身体、保护脊髓和主要血管的功能。
17. 初生颌:在软骨鱼类,由于第一对咽弓的部分骨块消失而由剩下的上鳃软骨转化的腭方
软骨和角鳃软骨转化的麦氏软骨组成软骨鱼的上下颌,执行颌的机能。因这种颌在演化上出现最早,故称初生颌。
18. 次生颌:腭方软骨和麦氏软骨失去颌的机能后,由其前方重新形成的前颌骨、上颌骨代替腭方软骨成为上颌,由齿骨、隅骨等代替麦氏软骨成为下颌。这些膜性骨组成的颌,因演化上晚于初生颌,故称次生颌。硬骨鱼及其以上的脊椎动物的颌均属次生颌。 19. 板鳃:软骨鱼类的鳃,鳃间隔发达,鳃丝着生于鳃间隔上、末端不游离,呈板状,故称
为板鳃。 20. 栉鳃:硬骨鱼类的鳃,鳃间隔退化,鳃丝着生于鳃弓基部,鳃丝完全游离,呈梳齿状,
故称为栉鳃。 21. 洄游:鱼类为适应其生命周期中某一环节而形成的一种周期性的、定向的、集群的长距
离迁徙现象,称洄游。 22. 固胸型肩带:无尾两栖类肩带与胸骨的组合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形小而
直,在腹中线紧密相连而不重叠,有的种类甚至愈合成一条狭窄的上乌喙骨,肩带不能通过上喙骨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固胸型肩带。例如蛙。
23. 弧胸型肩带:无尾两栖类肩带与胸骨的组合类型之一。主要特征是左右上乌喙骨形大呈
弓形,在腹中线上不相连而彼此重叠,肩带可通过上乌喙骨在腹面左右交错活动,这种肩带称弧胸型肩带。例如蟾蜍。
24. 动脉圆锥:为心室向前延伸的膨大部分,能博动收缩,协助心室将血液压入动脉,它属心脏本体,存在于软骨鱼类,两栖类。
25. 动脉球:为腹大动脉基部的膨大部分,不属心脏本体,其构造与血管壁的构造一致,不
能博动收缩,只对快速流动的血流起缓冲作用。存在于硬骨鱼类。 26. 次生腭:是由前颌骨,上颌骨、腭骨的腭突和翼骨共同愈合而成的一块覆盖于口腔顶壁
的水平隔板,次生腭的出现,使口腔和鼻腔完全分开,内鼻孔后移至咽部,以解决取食与呼吸的矛盾。
27. 马鞍型椎体:鸟类颈椎的椎体水平切面为前凹型,矢状切面为后凹型,呈马鞍状,故称
这种椎体为马鞍型椎体,又称为异凹型椎体。
28. 迁徙:随着季节变化鸟类周期性、定向性、集大群的在越冬区和繁殖区之间进行的迁飞的现象,称为迁徙。它是鸟类积极主动地适应环境变化的一种本能活动。 29. 候鸟:在不同季节沿固定路线来往于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的鸟类称候鸟。候鸟包括夏候鸟和冬候鸟。 30. 洞角:也称空角、牛角。由表皮产生角鞘和额骨上的骨质角突紧密结合而成,其内中空,
终身不更换,不分叉。如牛角。 31. 异型齿:哺乳动物的牙齿,分化为形态、大小各异,功能不同的牙齿,以适应取食和咀
嚼的需要。依其形态和着生位置不同,分为门齿、犬齿、前臼齿、臼齿四种。 32. 兴奋-收缩偶联――联系肌细胞电兴奋与收缩活动的中介过程。 33. 肾单位――是肾的功能单位,位于肾的皮质和髓质内。每一肾单位均由肾小体和肾小管组成。
34. 体循环――含氧丰富的血液由左心室射出,经主动脉、大动脉、小动脉、微动脉流向机
体各组织器官,经毛细血管进行物质交换后变成低氧血,再经微静脉、小静脉、大静脉、上、下腔静脉,最后流回到右心房,这一循环途径就是体循环。
35. 消化――食物在动物的消化道内被分解为小分子的过程,称为消化。
36. 反射――在中枢神经系统的参与下,机体对内、外环境刺激所作出的规律性。 37. 适应辐射:凡分类地位相近的动物,由于分别适应于各种不同的生活环境,经长期演变终于在形态结构上造成明显差异的现象,称为适应辐射。 38. 生物发生律或重演论:是德国人赫克尔用进化论观点总结当时的胚胎学研究成果而提出
的著名学说。即个体发育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统发育史。但这个观点有一定局限性。
39. 动物区系:指某一地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的,而在现代生态条件下存在的动物群。 40. 生物多样性:指所有来源的活的生物体中的变异性,这些来源包括陆地、海洋和其他水
生生态系统及其所构成的生态综合体,这包括物种内、物种之间和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三、简答题
1. 上皮组织和结缔组织的区别?
上皮组织特点是细胞之间排列紧密,细胞间质少。结缔组织结构特点是细胞数量少,细胞间质多,细胞散于间质中;细胞的种类繁多,功能各不相同,没有极性;有丰富的血管。 2. 原生动物可分为几个纲?每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原生动物分为4纲。鞭毛纲:鞭毛为运动器官。肉足纲:伪足为运动器官。孢子纲:全部为寄生虫,生活史中有孢子生殖现象。纤毛纲:纤毛为运动器官。 3. 蚯蚓有哪些特征与土壤穴居生活相适应?
蚯蚓头部退化;感觉器官不发达;运动器官为刚毛;畏光;有体腔管形成的背孔与体表相通,体表湿润。
4. 珍珠是怎样形成的?
当河蚌的外套膜边缘受到伤害,异物从此进入。外套膜外表皮细胞逐渐内陷入结缔组织中,并将异物包裹起来形成珍珠囊。珍珠囊的细胞分泌珍珠质将异物包在其中,并逐渐长大形成珍珠。
5. 节肢动物可分为几纲,每纲的主要特征是什么?
节肢动物分为7纲。原气管纲:分节不明显,仅有环纹,气管呼吸,具血腔。甲壳纲:水生,少陆生,几乎每节一对附肢,呼吸器官为鳃。肢口纲:海洋生活,附肢基部在口的周围形成咀嚼面,呼吸器官为书鳃。蛛形纲:陆地生活,头胸部有4对步行的附肢。多足纲:陆生,体分头部和躯干部,每节1对足(蜈蚣)或2对足(马陆)。昆虫纲:体分头、胸、腹3部。有运动功能的附肢3对。
6. 昆虫的口器可分为几种?与它们的摄食方式有何联系?
昆虫的口器可分为5种。咀嚼式口器适宜取食固体食物。嚼吸式口器不但能取食固体事物,而且也可吸食液体食物。大颚发达,可咀嚼花粉,其余部分延长可吸食花蜜。舔吸式口器可取食固体或液体食物,取食固体时用唇瓣磨碎食物,用吸喙吸食糊状食物。刺吸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5个部分均延长,末端成为刀片状或锯齿状,可刺入动物的皮肤吸食血液或刺入植物吸食汁液。虹吸式口器取食液体食物,由外颚叶形成,其余退化,可吸食花蜜。 7.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什么?它的结构是怎样的?
神经系统的基本结构和功能单位是神经元。它由细胞体和从细胞体延伸出的、通到其它神经元或效应器的突起组成。
细胞体内有细胞核、线粒体、高尔基体、尼氏体等。胞质中有微管、微丝和神经原纤维共同构成了神经元的骨架。骨架除了保持神经元的形态外,其中微管还有运输物质的功能。神经元的突起分为树突和轴突。树突短而多分支,每支都可再分支成小灌木状。树突及神经元细胞体的表膜都能够通过棘状突起接受刺激。棘状突起与其它神经元的轴突相接连,刺激通过树突传入。轴突从细胞体上伸出,在每个神经元上一般只有一个。一般轴突都比树突要明显长。轴突不含尼氏体,表面也没有棘状突。轴突的功能是将从树突和细胞表面传入细胞体的神经冲动,传出到其它神经元或效应器。轴突的分支末端膨大,与肌肉等效应器相连,或与其它神经元的树突相连。轴突外面包有一种神经胶质细胞叫做施旺细胞,又称神经膜细胞或神经膜,其作用是保护轴突。当神经纤维受到损伤,由于包有施旺细胞,细胞体就能生出新的轴突。施旺细胞可发育为髓鞘包在轴突外,主要成分为磷脂,有绝缘并增进神经传导的作用。一条轴突上顺序围绕着多个施旺细胞,2个施旺细胞之间的相邻处的横缢称为郎飞
氏结。中枢神经系统中的髓鞘不是由施旺细胞形成,而是由少突胶质细胞形成。神经胶质细胞将神经细胞包起来,起着营养、支持、保护、神经递质的代谢以及对受损伤神经细胞的修复和再生等作用。
8. 人消化道的基本结构是怎样的?小肠的结构与吸收的功能有何关系?
包括口腔在内,人的消化道是一长约9 m的消化管道,包括口腔、食道、胃、小肠、大肠等部分,并通过大肠的直肠开口于肛门。
小肠肌肉发达,能作有节律的蠕动,使食物和消化液混匀,还能将消化后的残渣推向大肠。小肠是主要的消化和吸收器官,提供胆汁的肝脏和分泌多种消化酶的胰脏都通入小肠的十二指肠。小肠粘膜有大量皱褶,并有大量绒毛,绒毛表面有一层柱状上皮细胞,在柱状上皮细胞的顶端部,细胞膜突起形成微绒毛,极大地增加了粘膜层与消化道内食物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小肠消化和吸收的效率。 9. 简述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
哺乳动物的循环系统属于完全双循环,心脏分为完全的4个腔。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肺循环和冠状动脉循环。血液循环主要靠心脏的搏动,心房舒张时,含氧少的血液从大静脉进入右心房,来自肺的含氧多的血液从肺静脉流入左心房。然后右心室中含氧少的血流入肺动脉而开始了肺循环,左心室含氧多的血流入大动脉而开始了体循环。另外还存在一个供应心肌自身营养和氧的冠状动脉循环。
10. 哺乳动物血液的基本成分有哪些?它们在循环中的功能是什么?
哺乳动物血液的基本成分有血浆和血细胞。血浆:血浆中有白蛋白、球蛋白、纤维蛋白原、酶、氨基酸、糖类、脂类、激素、固醇、抗体、维生素及无机盐离子等多种物质,并溶有氧、氮、二氧化碳等气体。血浆中的蛋白质大分子难以通过血管壁,它们在调节血液和组织液的含水量,保持两者平衡中有重要作用。另外,血浆蛋白质与血细胞中的血红蛋白同为重要的酸碱缓冲剂。当血液通过毛细血管时,血浆与周围组织间通过组织液进行物质交换,完成运输任务。
血细胞:可分为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红细胞是血液中最多的一种细胞。哺乳动物的红细胞都没有细胞核。红细胞含有能携带氧气的血红蛋白,具有运输氧气和少量二氧化碳的作用。白细胞为有核细胞,比红细胞少得多,它不含血红蛋白,不能携带氧。白细胞的功能一是吞噬,二是免疫,以保护身体不受细菌和其它外物侵袭。血小板是由巨核细胞表面脱落下来的碎片形成的,体积小,球形或盘形,没有细胞核,不是完整的细胞。血小板在血液凝固中起重要作用。
11. 软骨鱼与硬骨鱼是如何调节体内水盐平衡的?比较二者的差异。
软骨鱼生活在海洋中。软骨鱼的血液中含有大量尿素,含量达到血液的2%~2.5%,而其它动物的血液中只含0.01%~0.03%。采取将毒性不大的代谢物尿素保存在血液中,使体液的渗透浓度稍稍高于海水,是软骨鱼保持体液平衡的一个特点。由于血液中含2%~2.5%的尿素,这样海洋软骨鱼体内水分不但不会散失,海水还会进入体内。为了保持体液的平衡,它们体内还有一种特殊的直肠腺可以排除过多盐分。
淡水硬骨鱼的血液和体液的浓度都大于它们生活的淡水,这种渗透压的差别使环境中的水不断向鱼体内渗透。淡水鱼的肾脏除具有排泄代谢产物外,一个重要功能就是调节渗透压。它们的肾脏内肾小球数目很多,泌尿量大,可以将多余的水排出体外。另外,淡水鱼吞入的水只是从口流入,从腮流出,而不进入消化道,这也防止了过多的水渗入体液。海洋硬骨鱼的体液和海水比起来是低渗的,所以体内水分是向环境中流失的,这样就会不断增加体液中盐分的浓度。它们在长期的演化中出现了一系列特殊结构和生理功能维持体液的浓度。海洋硬骨鱼全身覆盖鳞片,减少了从体表渗出的水分。另外它们不断吞咽海水,补充体内的水分,吞咽海水同时进入的大量盐分则由腮壁上的一种特殊的泌氯腺排出体外。它们的含氮废物大
多是以NH3的形式从腮排出,而肾脏的肾小球数目很少,有的种类甚至完全消失,所以排尿量很少,这也可以防止失水。
12. 哺乳动物尿的形成有哪几个基本过程?
哺乳动物尿液形成有以下三个基本过程:(1)肾小球的滤过:当血浆流经肾小球毛细血管时,在有效滤过压的作用下,血浆中的部分水分和小分子物质通过滤过膜滤出,进入肾小囊腔中,形成原尿。(2)原尿或小管液流经肾小管和集合管时,其中的大部分成分又被重吸收,重新进入血液,此过程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重吸收。(3)肾小管和集合管还将一些物质分泌或排泄到小管液中,此过程称为肾小管和集合管的分泌与排泄。小管液经过这些过程最后流向集合管远端,形成终尿。 13. 简述神经-肌肉接头兴奋传递的机制
当运动神经末梢处有冲动传来时,在动作电位去极化的影响下,Ca通道被激活并引起细胞外Ca向末梢内流动,在Ca的作用下,末梢轴浆中大量的囊泡将泡内的ACh释放至接头间隙。Ach扩散至终板膜,结合并激活Ach受体通道。该通道的开放允许Na、K作跨膜的易化扩散,造成去极化的终板电位。终板电位以电紧张的形式影响周围的一般肌细胞膜,使其去极化至阈电位并引发动作电位,从而完成信息传递。 14. 简述七鳃鳗原始和特化的结构
无成对附肢,仅有奇鳍;无上下颌,具有口漏斗和具有角质齿的舌;具有原始不分节的肌节;具有特殊的鳃囊和内鳃孔,由特化的软骨鳃篮支持。 15. 何谓鳍式?
在分类上,用各鳍英文名称的第一个字母表示各鳍,即D:背鳍,A:臀鳍,C:尾鳍,P:胸鳍,V:腹鳍。用大写的罗马数字代表鳍棘数,用阿拉伯数字表示鳍条,来表示鳍的方式,称为鳍式。 16. 何谓骨鳞?
为真骨鱼类所常见的鳞片,也由真皮形成。由真皮细胞骨化的骨质板所成,骨板外覆有一层角质化了的物质,骨板薄而软并略有弹性,一端插入真皮之内,另一端露于体外,突出部分两面都被表皮覆盖,彼此重迭成覆瓦状排列。骨鳞因形状不同分为圆鳞和栉鳞,前者后端边缘光滑,后者后端边缘有细齿。
17. 简述鱼类的生殖方式。
其生殖方式极其多样化,可归纳为下列三种基本类型:卵生、卵胎生、假胎生。卵生有两种情形,一是体外受精体外发育。二是体内受精体外发育。卵胎生:卵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滞留在子宫内靠自身卵黄发育完全后产出,如棘鲨。假胎生:卵子在体内受精,受精卵在子宫内靠自身的卵黄发育,但发育后期,卵黄囊与母体子宫壁相连形成卵黄囊胎盘,由母体供给后期营养,如星鲨。
18. 两栖动物登陆面临的问题是什么?
干燥的陆地与水环境是完全不同的两种栖息地。主要有浮力的改变,呼吸介质的改变,含氧量不同,温度变化的不同,陆地环境的多样性。 19. 羊膜卵出现的意义。
由于羊膜卵的出现,使脊椎动物完全摆脱了在个体发育中对水的依赖,从而真正适应陆生生活,成为完全的陆生动物。是脊椎动物进化史上的第三次飞跃。
20. 列举爬行动物首次出现的结构。
羊膜卵、颞窝、胸廓、次生腭、肋间肌、皮肤肌、支气管、后肾、新脑皮
21. 恒温的意义
恒定的体温,可使动物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增强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扩大动物分布范围。
+
+
2+
2+
2+
22. 鸟类繁殖行为的有哪些过程?
求偶,占据巢区或领地,营巢,孵卵育雏。 23. 简述反刍胃的结构。
反刍胃一般由四室组成,即瘤胃、网胃、瓣胃和皱胃。其中前3个胃室为食道的变形,只有皱胃分泌胃液,瘤胃与盲肠作用一样。哺乳类小肠高度分化,小肠粘膜富有绒毛、血管和淋巴管,加强了对营养物质的吸收作用。 24. 简述胎生、哺乳的意义。
胎生和哺乳对后代的发育和生长具有完善的有利的保护,使后代的成活率大为提高。 25. 何谓胎盘?
胎盘是由胚体的绒毛膜之绒毛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形成的胎儿与母体交换营养物质和代谢废物的场所。
四、论述题
1、 试述鱼类适应水生生活的特点。
从外形和内部结构两方面进行叙述。包括体形、游泳器官、保护器官、侧线器官、呼吸器官、鳔等多方面论述。
2、 试述整个动物进化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
至少述及单细胞到多细胞动物、三胚层的出现、脊索的出现等最为重要的几个事件。 3、 消化道的结构和消化方式在无脊椎动物中是怎样演化发展的?
要述及无消化道的胞内消化,不完全消化道和完全消化道的胞外消化,以及相应的类群。 4、 神经系统在无脊椎动物中是怎样演化发展的?
要述及无神经系统、网状神经系统、梯式神经系统、筒式神经系统、链式神经系统、环状神经系统及其代表动物类群。
5、 试述神经系统内突触传递的过程及原理。
神经系统内的突触传递可分为化学性突触传递和电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的传递:动作电位扩布到突触前神经末梢,使膜对Ca2+通透性增加,Ca2+进入突触小体,递质释放到突触间隙,发挥生理效应。电突触的传递:因神经元之间接触部位间隙狭窄,膜阻抗低,故与神经纤维的传导原理相同,也是通过形成局部电流来进行传导。 6、 试述鸟类适应飞翔的特征。
从增强动力、减小阻力、减小比重、以及保护装置等方面加以总结论述。也可以从外到内依各个系统进行论述。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