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电力系统潮流分析与计算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是电力系统稳态运行分析与控制的基础,同时也是安全性分析、稳定性分析电磁暂态分析的基础(稳定性分析和电磁暂态分析需要首先计算初始状态,而初始状态需要进行潮流计算)。其根本任务是根据给定的运行参数,例如节点的注入功率,计算电网各个节点的电压、相角以及各个支路的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的分布及损耗。
潮流计算的本质是求解节点功率方程,系统的节点功率方程是节点电压方程乘以节点电压构成的。要想计算各个支路的功率潮流,首先根据节点的注入功率计算节点电压,即求解节点功率方程。节点功率方程是一组高维的非线性代数方程,需要借助数字迭代的计算方法来完成.简单辐射型网络和环形网络的潮流估算是以单支路的潮流计算为基础的。
本章主要介绍电力系统的节点功率方程的形成,潮流计算的数值计算方法,包括高斯迭代法、牛顿拉夫逊法以及PQ解藕法等.介绍单电源辐射型网络和双端电源环形网络的潮流估算方法.
4-1 潮流计算方程-—节点功率方程
1. 支路潮流
所谓潮流计算就是计算电力系统的功率在各个支路的分布、各个支路的功率损耗以及各个节点的电压和各个支路的电压损耗。由于电力系统可以用等值电路来模拟,从本质上说,电力系统的潮流计算首先是根据各个节点的注入功率求解电力系统各个节点的电压,当各个节点的电压相量已知时,就很容易计算出各个支路的功率损耗和功率分布。
,如图4—1所示. 和Vl假设支路的两个节点分别为k和l,支路导纳为ykl,两个节点的电压已知,分别为Vk
图4-1 支路功率及其分布
那么从节点k流向节点l的复功率为(变量上面的“-”表示复共扼):
VIV[y(VV)] (4—1) Sklkklkklkl从节点l流向节点k的复功率为:
VIV[y(VV)] (4—2) Slkllklkllk功率损耗为:
S(VV)y(VV)yV2 (4-3) SklSkllkklklklklkl
因此,潮流计算的第一步是求解节点的电压和相位,根据电路理论,可以采用节点导纳方程求解各个节点的电压.
2. 节点功率方程
根据电路理论,要想求系统各个节点的电压,需要利用系统的节点导纳方程。
图4-2 电网络示意图
如图4—2所示的电网络,有N个节点,假如已知各个节点的注入电流源的电流,以及各个支路的支路导纳,那么可以根据节点导纳方程求出电网各个节点的电压:
YVIS (4-4)
其中
Y11Y12YY22Y21YN1YN2Y1NY2N YNN为电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Ykk(k1,2,N)为自导纳,是与k节点所有连接支路导纳之和,Ykl(kl)为互导纳,等于负的连接k和l节点的所有支路导纳之和.
V[V1,V2,,VN]T为各个节点的电压相量,IS[IS1,IS2,,IS,N]T为注入到各个
节点的总电流。 2.1 节点复功率方程
要想计算各个节点电压,除了需要知道系统参数及节点导纳矩阵以外,还需要知道节点的注入电流源的电流。然而电力系统中,节点的注入电流是不知道的,已知的是各个节点的注入功率。这就需要将节点电压方程转化为节点功率方程。
方程4-4中第k(k1,2,,N)个节点的方程可以写作:
YVkll1NNlYVYk1V1k22YkkVkYkNVNISk (4—5)
在方程4-5两端乘以Vk,得到:
VIVkYklVlkSkSSkPSkjQSk (4-6)
l1
假如在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注入复功率都已知,那么就可以用方程4-6组成的方程组求解各个节点的电压。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已知的条件是:有的节点的注入复功率S是已知的,有的节点的电压幅值和注入有功功率是已知的,有的节点的电压和相角是已知的。根据这三种不同的情况,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分为三种类型:PQ节点、PV节点和V节点。
所谓PQ节点,就是该节点的注入复功率S是已知的,这样的节点一般为中间节点或者是负荷节点。
PV节点,指该节点已知的条件是注入节点的有功功率P和该节点的电压幅值V,这样的节点通常是发电机节点。
V节点指的是该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是已知的,这样的节点通常是平衡节点,在每个局部电网中只有一个这样的节点。
当然,PQ节点和PV节点在一定条件下还可以互相转化,例如,当发电机节点无法维持该节点电压时,发电机运行于功率极限时,发电机节点的有功和无功变成了已知量,而电压幅值则未知,此时,该节点由PV节点转化为PQ节点。再比如某个负荷节点,运行要求电压不能越限,当该节点的电压幅值处于极限位置,或者电力系统调压要求该节点的电压恒定,此时该负荷节点就由PQ节点转化为PV节点。
假如全系统有N个节点,其中有M个PQ节点,N—M—1个PV节点,1个平衡节点,每个节点有四个参数:电压幅值V、相位角(用极坐标表示电压,如果用直角坐标表示电压相量则是e和f)注入有功功率PS和无功功率QS,任何一个节点的四个参数中总有两个是已知的,因此N个节点,有2N个未知变量,N个复数方程(即2N个实数方程,实部和虚部各一个),通过解这个复数方程就可得到另外2N个参数。这就是潮流计算的本质。
但在实际求解过程中,由于我们求解的对象是电压,因此,实际上不需要2N个功率方程,对于M个PQ节点,有2M个功率方程(M个实部有功功率方程,M个虚部无功功率方程);对于N-M-1个PV节点,由于电压有效值V已知,因此只有N—M-1个有功功率方程;对于平衡节点,由于电压和相角已知,不需要功率方程。因此总计有2M+N—M-1=N+M—1个功
V,率方程。如果电压相量用极坐标表示,即V(Mkkk则M个PQ节点有2M个未知数
个电压有效值,M个电压相角),N-M-1个PV节点有N—M—1个未知数(电压有效值已知,未知数为电压相角),平衡节点没有未知数,因此未知数的个数也是N+M-1个,与方程数一
ejf,则有2(N—1)个未知数,还需要增加N-M致。如果复电压用直角坐标表示,Vkkk2—1个电压方程,即Vk2ekfk2.
2.2 用直角坐标表示的电力系统节点功率方程
ejf带对于PQ节点,已知的是注入节点的功率P和Q,将YkmGkmjBkm和Vkkk入节点功率方程的复数表示式中,可以得到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两个方程:
N1N1PSkPGkPLkek(GkmemBkmfm)fk(GkmfmBkmem)m1m1 (4-7) N1N1QSkQGkQLkfk(GkmemBkmfm)ek(GkmfmBkmem)m1m1上式中PSk和QSk为注入到节点k的净功率,即注入和消耗的代数和.PGk、QGk表示注入的功率,PLk和QLk为消耗的功率。
对于PV节点,除了有功功率方程外,因为已知该节点的电压幅值,还有一个电压方程:
2Vk2ekfk2 (4-8)
方程4-7可以抽象的表示为:
Pk(e1,f1,,eN1,fN1)0 (4-9) Q(e,f,,e,f)0N1N1k11方程4—8可以抽象的表示为
Vk(e1,f1,,eN1,fN1)0 (4—10)
因此,对于一个具有N个节点的电力系统,其中M个PQ节点,N-M-1个PV节点,1个平衡节点,有方程如下:
P1(e1,f1,,eN1,fN1)0Q1(e1,f1,,eN1,fN1)02M个PQ节点的方程
PM(e1,f1,,eN1,fN1)0QM(e1,f1,,eN1,fN1)0PM1(e1,f1,,eN1,fN1)0VM1(e1,f1,,eN1,fN1)02(N-M-1)个PV节点方程 (4—11)
PN1(e1,f1,,eN1,fN1)0VN1(e1,f1,,eN1,fN1)0N个节点,平衡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已知,即其横分量和纵分量已知,因此平衡节点不参与计算。N-1个节点的电压的横分量和纵分量为未知数,共2N—2个未知数。2M个PQ节点方程,2(N—M-1)个PV节点方程,共计2N-2个方程。
解这个方程组,就可以得到电力系统N个节点的电压相量,根据各个节点的电压相量和已知的注入功率,就可以计算出各个支路的潮流分布,及各个支路的功率损耗. 2.3 极坐标表示的节点功率方程
V带对于PQ节点,已知的是注入节点的功率P和Q,将YkmGkmjBkm和Vkkk入节点功率方程的复数表示式中,可以得到实部和虚部两个方程:
NPSkPGkPLkVkVm(GkmcoskmBkmsinkm)m1 (4—12) NQSkQGkQLkVkVm(GkmsinkmBkmcoskm)m1上式中,V代表电压幅值,kmkm。
对于PV节点,由于节点的电压幅值已知,因此只有有功功率方程而没有无功功率方程。 同样,方程4-12可以抽象的表示为:
Pk(V1,VM,1,,N1)0 (4-13a)
Qk(V1,VM,1,,N1)0 (4-13b)
因此,对于一个具有N个节点的电力系统,其中M个PQ节点,N-M-1个PV节点,1个平衡节点,有方程如下:
P1(V1,,VM,1,,N1)0Q1(V1,,VM,1,,N1)02M个PQ节点方程
PM(V1,,VM,1,,N1)0QM(V1,,VM,1,,N1)0PM1(V1,,VM,1,,N1)0NM1个PV节点方程 (4-14)
PN-1(V1,,VM,1,,N1)0除了平衡节点外,N—1个节点中,有M个PQ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都是未知数,N—M—1个PV节点的相角为未知数,因此共有2M+N—M—1=N+M-1个未知数,2M+N—M-1=N+M-1个方程。
在方程4—14中,可以把N-1个有功功率方程放在一起,M个无功功率方程放在一起:
P1(V1,,VM,1,,N1)0N1个有功功率方程
PN1(V1,,VM,1,,N1)0Q1(V1,,VM,1,,N1)0M个无功功率方程 (4—15)
QM(V1,,VM,1,,N1)0解上述方程组,就可以得到电力系统中各个节点的电压幅值和相角,进而可以计算出各个支路的潮流分布和损耗。
3. 小结
潮流计算是计算电力网各个支路的功率潮流分布和功率损耗,同时也计算各个支路的电压损耗。首先要求电力网各个节点的电压相量。根据电网络理论,节点电压通常采用节点导纳方程来求解,即已知电网络的节点导纳矩阵和各个节点的注入电流源的电流,求解节点导纳方程。然而通常电力系统各个节点的注入电流是未知的,已知的是各个节点的注入功率,因此需要将节点电压方程转化为节点功率方程。
实际电力系统的节点注入功率并非都已知,有的已知注入有功功率P和无功功率Q称为PQ节点;有的已知注入有功功率P和节点电压有效值V,称为PV节点;有的已知节点电压V和相角d,称为平衡节点或V节点。无论哪种类型节点,每一个节点均含有4个参量P、Q、V、(或e、f)已知的是其中的两个,故而可以利用节点功率方程(4—6)求解出另外两个参量。假设系统有N个节点,必然有2N个未知数,同样有2N个节点功率方程(4—17中的实部和虚部各一个)。
实际上,我们求解的目标是电压,对于PV节点和V节点来说,前者电压有效值已知,
后者电压相量已知,因此不存在2N个未知数,当然也不需要2N个方程。假设系统有N个节点,M个PQ节点,1个平衡节点,对于直角坐标表示的节点电压来说,有2(N—1)个未知数,2M+N-M—1个功率方程,只需要再补充N-M-1个电压方程就可以了;对于极坐标表示的电压来说,只有N-1个未知数,M个V的未知数,因此只需要N+M—1个功率方程就足够了。
无论怎样,潮流计算是解决这样的一组非线性代数方程组:
F(X,C,U)0 (4-16)
其中,X代表系统状态,包括电压V和相角;C代表参数,包括电导G和电纳B;U表示系统激励,即注入的功率。
求解这样的多维非线性代数方程组,需要利用计算机进行辅助迭代计算,即先给定一个初值,然后不断迭代,逼近真实解.方法有:高斯—赛德尔迭代法,牛顿-拉夫逊法和PQ解耦法.
4-2 高斯-赛德尔叠代法
1.基本原理
为了方便理解这个n维方程组的叠代求解方法,先从一元非线性方程的求解开始.假设有一维方程f(x)0,高斯法的基本原理是,先将方程转化为:
xg(x) (4—17)
那么给定一个初值x[0],代入就可以得到一个新值x[1]g(x[0]),第k次叠代的值为:
x[k1]g(x[k]) (4—18)
一直叠代到误差满足要求为止,即
x[N]x[N1] (4-19)
其中为事先设定的允许误差。其计算流程如图4—3所示。
图4—3 高斯迭代法的计算流程
这个解方程的方法称为高斯叠代法。这个叠代求解的过程可以这样来理解:xg(x)的
[0]解可以认为是两个曲线yx和yg(x)的交点的横坐标x,首先给定一个初值x,
g(x[0])与斜线yx的交点的横坐标即为叠代后的新解x[1],g(x[1])与斜线yx的交点的
[2]横坐标即为叠代后的新解x,如此围绕交点往复循环,不断地逼近方程的解,如图4—4所
示。
图4-4 高斯迭代法的几何解释
高斯迭代法可以推广到n维非线性代数方程组,假设n为方程组为:
f1(x1,x2,xn)0f(x,x,x)0212n (4—20) fn(x1,x2,xn)0首先将方程组4-20转化为:
x1x2xng(x1,x2,,xn)g(x1,x2,,xn) (4-21)
g(x1,x2,,xn)[0][0][0]T给定一组初始值X[0][x1,x2,,xn],带入上式,得到一组新值X[1]g(X[0]),
不断叠代,循环往复,第k次叠代为:
X[k1]g(X[k]) (4-22)
其中第j个方程为
[k][k][k]x[jk1]gj(x1,x2,,xn) (4-23)
直到叠代前后的解的最大误差不超过允许的误差为止,即
max{x[jN1]x[jN]} (4—24)
j为了提高高斯叠代法的收敛速度,赛德尔提出将已经叠代出的新值代替旧值参与叠代计算,如在第k次叠代中,第j个方程为
[k1]1][k][k]x[jk1]gj(x1,,x[jk1,xj,,xn) (4-25)
第1至j—1个元素已经叠代出k+1次的值,因此代替第k次的值参与第j个元素的叠代,就可以提高收敛速度。
2.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的高斯-赛德尔迭代法
电力系统潮流计算需要求解节点功率方程,其中第m(m=1,2,…,N)个节点功率方程为:
NNYV2VYVVmYmlVlmmmmmllPSmjQSm (4-26)
l1l1lm如上式变换为xg(x)的形式,可以得到如下的方程:
NPjQ1SmSm) (4-27) V(YmlVmlYmmVml1lm根据高斯-赛德尔迭代法,首先给定电压相量的初值,对于PQ节点,不仅需要给定电压幅值的初值,还要给出相角的初值(设为零).
假如第m号节点为PQ节点,第k次叠代公式为(第m个节点以前的节点第k次叠代已经完毕,因此用k+1次的值取代k次的值,而在第m个节点以后的节点尚未进行第k次叠代):
N1PSmjQSmm1[k1][k1]Vm(YmlVlYmlVl[k]) (4-28) [k]YmmVml1lm1对于PV节点,给定的初值的电压幅值为给定的电压,相角初值设为零.可是对于PV节点来说,注入该节点的无功功率未知,因此第k次叠代时,首先按照下式计算注入PV节点(假设第m个节点是PV节点)的无功功率:
Q[k]Sm[k]I[k]]Im[[k](YV[k1]YV[k])] (4—29) Im[VVmSmmmllmlll1lmm1N如果在叠代计算过程中,任意节点的电压和无功功率必须满足不等约束条件:
[k]VmminVmVmmax [k]QmminQmQmmax
如果在叠代过程中,PQ节点的电压幅值超出允许的范围,则该节点的电压幅值就固定为允许电压的上限(如果超出上限)或下限(如果越过下限),PQ节点就变为PV节点继续进行叠代.同样,对于PV节点来说,如果在叠代过程中,无功功率Q超出了允许的范围,则PV节点就变为PQ节点继续参与叠代。高斯-赛德尔叠代法的计算过程如下:
(1)第一步:设置初始值,对于PQ节点,由于其电压相量的幅值和相角都未知,因此初始的电压相量的幅值可以设定为各个点的额定电压,相角选择为零;对于PV节点,由于其电压相量的幅值已知,因此幅值用已知的设定电压,初始相角设定为零。
(2)第二步:对于PQ节点,直接将设定的初始值代入,用4—28求得下一次迭代的电压值,然后判断是否电压越限,如果越限,则用其限值(越过上限用上限值,越过下限则用下
限值),该节点在下一次迭代过程中转化为PV节点;对于PV节点,则首先利用式4-29求出注入的无功功率,然后校验无功功率是否越限,如果越限则采用上限值或者下限值,下一次迭代时该节点转化为PQ节点,将求得的注入无功功率和已知的有功功率代入4—28求解下一次迭代的电压相量值。
(3)第三步:判断误差是否满足要求,用第k次迭代的结果和k—1次迭代的结果进行比较,如果其最大的误差满足事先设定的误差要求,则输出计算结果,如果不满足要求,则返回第二步继续迭代.其计算流程图如图4-5所示。
图4—5 高斯赛德尔迭代法求解电力系统潮流的计算流程图
4—3 牛顿-拉夫逊法
1。 牛顿-拉夫逊法的基本原理
先考虑一个一元非线性方程f(x)0的求解问题,假设x0是该方程的近似解,与真实解之间的误差为x,那么有:
f(x0x)0 (4—30)
将之展开成一阶泰勒级数:
f(x0x)f(x0)f(x0)x0 (4—31)
可以计算出近似解x0与真实解之间的误差近似为:
xf(x0) (4—32)
f(x0)
因此,可以得到这个一元非线性方程的求解步骤为:首先给定解的初值x公式4—32求出初始值的修正值x[0][0],然后根据
,由此可以得到该方程的新的解x[1]x[0]x[0],
[N].迭代计算流程如图4-6所示。 如此反复叠代,直到误差满足要求x
图4—6 牛顿拉夫逊法计算流程
其迭代求解过程的几何意义如图4-7所示。
图4-7 牛顿拉夫逊法的几何解释
可以把上述求解一元非线性代数方程的方法推广到n维非线性代数方程(如4—20)的求解.非线性代数方程组4-20可以表示为矩阵形式:
F(X)0 (4-33)
同样假定X0是该方程组的近似解,与真实解之间的误差为X,在X0处展开一阶泰勒级数:
F(X0X)F(X0)JX0 (4—34)
其中:
f1x1f2dF(X)J|XX0x1dXfnx1f1x2f2x2fnx2f1xnf2 (4—35) xnfnxnXX0被称为雅克比矩阵。4—34称为修正方程,修正方程可得到修正值X:
XJ1F(X0) (4-36)
[0][0][0]T计算过程与一维方程的牛顿法求解类似,首先给定初值X[0][x1,x2,,xn],并
计算出在初始值处的雅克比矩阵J0,利用4-36式计算初始值的修正值
1X[0]J0F(X[0]),根据这个差值可以得到修正后的解X[1]X[0]X[0]。如此循环
1[k]往复,在第k次叠代时,计算雅克比矩阵Jk,根据4—34计算修正值X[k]JF(X),k[k1]X[k]X[k],得到第k+1次修正后的解:X重复上述过程,直到误差满足要求为止。
可见,牛顿拉夫逊法的关键在于求解雅克比矩阵J,由于直角坐标表示和极坐标表示电
压相量的节点功率方程有所不同,因此其雅克比矩阵也有很大的差异。
2.直角坐标节点功率方程的牛顿-拉夫逊法
仍然假设系统有N个节点,其中M个PQ节点,N—M-1个PV节点,1个平衡节点.则M个PQ节点方程为(假设1号节点至M号节点为PQ节点):
NNPPSkek(GklelBklfl)fk(GklflBklel)0 kl1l1 (4-37) NNQkQSkfk(GklelBklfl)ek(GklflBklel)0l1l1k1,2,,M。
N-M-1个PV节点的方程为(假设第M+1号节点至第N—1号节点为PV节点):
NNPkPSkek(GklelBklfl)fk(GklflBklel)0 (4—38) l1l1222 VkVkekfk0 kM1,M2,,N1。
其中,Vk只代表一个函数,并非代表电压差;PSk和QSk为注入到节点k的净功率,即注入到该节点的发电功率减去该节点的负荷功率。
PQ节点的方程是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方程,PV节点方程有功功率方程和电压方程,平衡节点为参考节点,电压已知,没有方程,但其电压参与节点功率方程中计算。未知变量是除了平衡节点外的各个节点的电压相量的横分量和纵分量,共有2(N-1)个未知数,2(N-1)个方程。
其修正方程为:
P1N11Q1M11PmNm,1QmMm,1 PNm1m1,1H11L11Hm,1Lm,1Hm1,1N1mH1m|M1mL1m||Nm,mHm,m|Mm,mLm,m||Nm1,mHm1,m|N1,m1H1,m1M1,m1L1,m1Nm,m1Hm,m1Mm,m1Lm,m1Nm1,m1Hm1,m1N1,n1H1,n1e1fM1,n1L1,n11Nm,n1Hm,n1emMm,n1Lm,n1fm Nm1,n1Hm1,n1em1Vm1Rm1,1Sm1,1Rm1,mSm1,m|Rm1,m1Sm1,m1|Pn1NHn1,1Nn1,mHn1,m|Nn1,m1Hn1,m1Vn1,1n1Rn1,1Sn1,1Rn1,mSn1,m|Rn1,m1Sn1,m14—39)
其中:
NkjPkeGkjekBkjfk (jk) jNPkn1kkeGkkekBkkfk(GklelBklfl) kl1HPkkjfGkjfkBkjek (jk) jPkn1HkkfBkkekGkkfk(GklflBklel) kl1MkkjQeGkjfkBkjek (jk) jQkn1MkkeBkkekGkkfk(GklflBklel)
kl1LQkkjfBkjfkGkjek (jk) jLQkn1kkfGkkekBkkfk(GklelBklfl)
kl1RVkkje0 (jk) jRm1,n1Nn1,n1Rn1,n1Sm1,n1fm1Hn1,n1en1Sn1,n1fn1(
RkkVk2ek ekSkjVk0 (jk) fjVk2fk fkSkk基于直角坐标的牛顿-拉夫逊法求解潮流计算的步骤如下:
(1)第一步:设定初值,对于PQ节点,其电压幅值的初值设定为该点的额定电压,而相角设定为零,因此,电压实部设定为额定电压,而虚部设定为零。对于PV节点,电压幅值已知,因此该节点的电压相量实部设定为已知的电压幅值,虚部也设定为零。
(2)第二步:求出PQ节点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增量P及PV节点的有功功率和电压幅值的增量P阵J(k)(k)(k)、Q(k)(公式4-37),以
和V(k)(公式4—38),同时求出雅克比矩
(k)。
和f(k)(3)第三步:求解修正方程4-39,得到电压的实部和虚部的修正值e根据修正值修正设定的电压初始值。
.并
(4)第四步:判断误差是否满足要求,如果满足要求,则输出计算结果,否则就令
kk1,转入第二步继续迭代。
3。极坐标节点功率方程的牛顿-拉夫逊法
仍然假设系统有N个节点,其中M个PQ节点,N—M—1个PV节点,1个平衡节点。则M个PQ节点方程为(假设第1号节点至第M号节点为PQ节点):
NPPSkVkVl(GklcosklBklsinkl)0 kl1 (4-40) nQkQSkVkVl(GklsinklBklcoskl)0 l1k1,2,,M
N—M-1个PV节点只包含有功功率方程(假设第M+1号节点至N—1号节点为PV节点):
PkPSkVkVl(GklcosklBklsinkl)0 (4—41)
l1N其中PSk和QSk为注入到节点k的净功率,即注入到该节点的发电功率减去该节点负荷功率。PQ节点既有有功功率方程,也有无功功率方程,未知数为电压幅值和相角;而PV节点则只有有功功率方程,未知数只有电压的相角。因此,极坐标下的节点功率方程共有2M+
(N—1-M)=N+M-1个未知数和方程.
把上述方程调整一下顺序:把N—1个有功功率方程放在一起,M个无功功率方程放在一起,方程可以写作:
P(,V)0 (4—42) Q(,V)0TT,,[1,2,,N1]T,Q[Q,Q,,Q]P[P,P,,P]12M12N1V[V1,V2,,VM]T。
其修正方程为:
P11P1Pn1Pn11Q1Q11QmQm1P1n1Pn1n1Q1n1Qmn1|||||||P1V1Pn1V1V1Q1V1V1QmV1V1V1P1Vm1Pn1VmVmn1 (4-43) Q1V/V11VmVmVm/VmQmVmVmVm上式中,为了使得雅克比矩阵的各个元素具相似性,并为PQ解藕法作铺垫,将雅克比矩阵中对电压的偏导元素乘上电压值,后面电压增量上除上电压值,根据矩阵的知识不难发现,经过上述处理后修正方程没有发生什么变化。将上面的修正方程中的矩阵分为两部分:
PNHQMLV/V (4—44) V/V[V1/V1,,Vm/Vm]T,并非是矩阵相除;分块矩阵N为
(N1)(N1)阶矩阵,H为(N1)M阶矩阵,M为M(N1)阶矩阵,L为
MM阶矩阵.上述分块矩阵的元素分别表示如下:
NkkPkVkVl(GklsinklBklcoskl)QskVk2Bkk klkPkVkVj(BkjcoskjGkjsinkj) (jk) jPkVkVl(GklcosklBklsinkl)2Vk2GkkVk2GkkPsk VklkPkVkVj(GkjcoskjBkjsinkj) (jk) VjNkjHkkVkHkjVjMkkQkVkVl(GklcosklBklsinkl)Vk2GkkPsk klk
MkjQkVkVj(GkjcoskjBkjsinkj) (jk) jQkVkVl(GklsinklBklcoskl)2Vk2BkkVk2BkkQsk VklkQkVkVj(BkjcoskjGkjsinkj) (jk) VjLkkVkLkjVj基于极坐标下的牛顿-拉夫逊法的潮流计算过程如下:
(1)第一步:设定初值,对于PQ节点,其电压幅值的初值设定为该点的额定电压,而相角设定为零;对于PV节点,电压幅值已知,因此只设定相角的初值,设定为零。
(2)第二步:求出PQ节点有功功率和无功功率增量P以及PV节点的有功功率和电压幅值的增量P(k)(k)、Q(k)(参见式4-40),
(参见式4—40),同时求出雅克比矩阵
(k)J(k).
(3)第三步:求解修正方程4-43,得到电压幅值和相角的修正量V修正值修正设定的电压初始值。
(k)1、V(k)2。如果满足要求,(4)第四步:判断误差是否满足要求,即和(k).并根据
则输出计算结果,否则就令kk1,转入第二步继续迭代。
4—4 PQ解藕法
通过上面的分析和论述,可以发现,牛顿-拉夫逊法的收敛速度很快,但计算量很大,因为每一次迭代都必须重新计算雅克比矩阵,并求解修正方程.因此,为了减少计算量,根据基于极坐标的牛顿-拉夫逊法的特点,建立了PQ解藕法的潮流计算方法。
首先,我们来观察一下基于极坐标下的牛顿拉夫逊法潮流计算过程中的电压修正方程中的雅克比矩阵的情况。根据电力系统在稳态运行时的实际情况,可知,GkjBkj,kj0,
PskVk2Bkk,QskVk2Bkk,因此,我们可以近似的认为:
NkkLkkVk2Bkk;NkjLkjVkVjBkj;HkkMkk0;HkjMkj0
这就是说,各个节点电压相角的变化主要与注入净有功功率的变化有关,各个节点电压幅值的变化主要与注入的净无功功率的变化有关:PN;QLV/V,将这两个修正方程可以表示为:
V1B12V2P1V1B11V1PVBVV2B22V222211PNVN1BN1,1V1VN1BN1,2V2V100B110V0B221B00VN1N1,1上面的方程可以进一步表示为:
V1B1,N1VN11V2B2,N1VN12VN1BN,N1VN1N1B12B1,n1V100VB22B2,n12BN1,2BN1,N1000102VN1N1(4—
45)
B11P1/V1BP/V2221P/VN1N1BN1,1可以简单的表示为:
B12B22BN1,2B1,N1V11VB2,N122 (4-46)
BN1,N1VN1N1P/VB(V) (4—47)
其中,矩阵B为全系统除了平衡节点以外的节点电纳矩阵。注:P/V和V表示不是很严谨,它们仅代表由Pk/Vk和Vkk组成的列向量。
同理可得:
Q/VB(V) (4-48)
其中,矩阵B为所有PQ节点以外的节点电纳矩阵。注:Q/V仅代表由Qk/Vk组成的列向量。
这样,我们在求解修正方程4-49和4-50的时候,只需要提前将节点电纳矩阵B和B利用高斯消去法变换成上(或下)三角矩阵,并记录变换过程就可以了。与牛顿-拉夫逊法相比,每一步的迭代过程都大大减少了工作量。
PQ解藕法的潮流计算步骤如下:
(1)准备工作,形成全系统(平衡节点除外)的节点电纳矩阵B,以及其子矩阵--全部PQ节点的节点电纳矩阵B,然后利用高斯消去法形成上(或者下)三角矩阵并记录变换过程。
(2)赋初值V(0)和(0);将全系统的PQ节点的电压V设置为额定电压,全系统的节
(k)点的相角(平衡节点除外)设置为0。令迭代次数k=0。
(3)根据设置的电压和相角值计算[P/V]电压初始值。
(k)1、V(k)2。如果满足要求,则输出计(4)判断误差是否满足要求,即以及[Q/V](k)(k),并根据节点导纳矩阵的
上/下三角矩阵求解修正方程4-47和4—48,得到和V(k)。并根据修正值修正设定的
算结果,否则就令kk1,转入第二步继续迭代。
PQ解藕法简化了每一步的迭代的计算量,每一步的迭代出的修正值与牛顿-拉夫逊法的修正值相比误差要大,因此,PQ解藕法虽然每一步的迭代计算量减少了,但换来的代价是增加了迭代次数。但其最终的计算精确度是不受影响的,因为计算的精度取决于最终的误差要求1和2,如果误差要求和牛顿-拉夫逊法是一样的,那么PQ解藕法最终的计算结果和牛顿-拉夫逊法的计算结果的精度就是一样的。
4-5 潮流计算的手工估算方法
大约半个多世纪以前,数字计算机还没有出现的时候,潮流计算都是采用手工的计算方法。虽然潮流计算的本质是解电力系统的节点功率方程,然而手工的计算方法是不可能用解上述节点功率方程的方法来进行潮流计算的.手工潮流计算是根据一个简单支路的电压和功率传输关系,将较为复杂的电力系统分解为若干个简单支路来进行潮流计算的。因此任何复杂的潮流计算都是从一个简单支路的潮流分布和电压降落的计算开始的。对于环形网络,首先将其解开为双端电源网络,然后双端电源从功率分点解开,成为两个辐射网络,进行近似的潮流估算。
1。 简单支路的潮流分布和电压降落
如图4—8所示的简单支路,节点1和2之间的阻抗ZRjX为已知;两端的电压
,阻抗消,从节点2流出的功率为S和V,从节点1注入该支路的复功率为S分别为V2112。根据电路理论,V和V这四个变量,任何两个变量已知都可以、S、S耗的功率为S2112求出另外两个变量。
图4-8简单支路示意图
1。1已知一侧的电压和功率求另一侧的电压和功率
,可知道流过该支路的电流为: 和流出的功率S假设已知节点2的电压V22S2 (4—49) IV2作为参考相量,阻抗Z引起的电压降落和功率损耗分别为: 如果以V2(RjX)(P2jQ2) (4—50) VV22P22Q22 (4—51) SIZ(RjX)V22
因此另一端节点1的电压为:
VV(VRP2XQ2)jXP2RQ2 (4-52) V122V2V2流过节点1的复功率为:
SS (4—53) S12为参考相量)两端电压的关系还可以从如图4—9所示的相量图中得到(以V,为末2端电压和电流的夹角,称为功率因数角。从相量图中,不难得到阻抗Z引起的电压降落的横分量和纵分量分别为:
VxRIcosXIsinRV2IcosXV2IsinRP2XQ2 (4—54a) V2V2XV2IcosRV2IsinXP2RQ2 (4—54b) V2V2VyXIcosRIsin可得到首端的电压幅值和相角分别为:
V1(V2Vx)2Vy2 (4—55)
1arctgVyV2Vx (4-56)
如果已知首端(节点1)的电压和功率,求末端的电压和功率,其基本原理同上,读者可以自行推导分析。
V1 jXII V2RI
图4—9 两端电压相量示意图
1.2 已知一端的电压和流过另一端的复功率
为参考相量)以利用两端电压的关系以及两端功率的关系列出如下方程组(以V: 122PQ22SS(RjX) (4—57) 122V2,要求首端的功率S和末端的电压V和末端的功率S,我们可假如已知首端电压V2112XP1XQ11RQ1(VRP (4-58) V)j21V1V1
直接求解上面这个相量方程组是很麻烦的,可以通过迭代法来求解:先给定一个末端电
,然后再利压的初值,这个初值可以设定为该节点的平均额定电压,然后将之代入4-57,得到S1根据4—58得到V,重复上面的过程,直到误差满足要求为止。 用S12由于潮流计算通常是在电力系统的稳态运行条件下,此时节点电压与平均额定电压差别不大,因此,在手工近似计算中,将上述的迭代过程只进行一次。即先设定未知的电压为平均额定电压,利用4-51式,根据末端的功率计算支路的功率损耗,然后利用4—53式计算出首端的功率,再利用首端的功率和首端的电压计算系统的电压损耗,最后计算出末端的电压。
2。 辐射型网络的手工潮流计算方法
所谓辐射型网络就是单电源供电的非环形网络,系统中所有的负荷都由一个电源供电,辐射型网络是由若干个简单支路树枝状串级联接而成的.对于辐射型网络中的接地支路可以做如下处理:
(1)将对电力系统中的接地支路等效为该支路消耗的功率,对地支路的电压用额定电压来替代,例如,对地支路的导纳为GjB,那么这个对地支路的消耗的功率
2; S(GjB)VN(2)将同一节点消耗的功率进行合并.
通过这样处理,辐射型网络就化减为若干简单支路的级联,可以利用简单支路的潮流和电压计算方法逐级进行潮流计算。辐射型网络的手工潮流计算一般从系统末端开始,因为通常辐射型网络的末端的负荷为已知,首先计算潮流的近似分布,然后再从电源端开始根据潮流分布计算出各个节点的电压。因此,辐射型网络的手动潮流估算仅包含三步:
第一步,根据电力系统各个元件的电机参数,建立电力系统的等值计算电路;然后将对地支路等效为支路消耗的功率,并将各个节点消耗的功率进行合并.
第二步,首先将系统中各个节点的未知电压设为系统平均额定电压,然后从辐射型网络的末端开始,依次计算各个支路的功率损耗,最后得到潮流在辐射型网络中的近似分布。
第三步,根据估算出的潮流分布,从电源端开始,根据前面简单支路的电压计算公式依次计算各个节点的电压。
通过一个实例来说明潮流计算的过程,如图4—10所示的辐射型单电源的简单电力系统,已知节点1(发电机节点)的电压VA和各个节点的负荷SL1、SL2、SL3、SL4,求该系统的功率和电压的分布.
图4-10 单电源辐射型电力系统
已知电力系统的各个元件的参数如下所示:
变压器T1:额定容量SN,额定变比kT1VNI/VNII,空载损耗P0,空载电流百分数
I0%,短路损耗Pk,短路电压百分数Vk%;
输电线路L:每公里长的正序阻抗z1,每公里长的对地电纳b0,线路长度L;
变压器T2:额定容量SN,额定变比kT1VNI/VNII,空载损耗P0,空载电流百分数
I0%,短路损耗Pk,短路电压百分数Vk%。
第一步作出等效电路及其参数:
首先做电力系统的等值电路,根据上述各个元件的参数,我们可以得到各个元件的等效电路及其电路参数,等效电路如图4-11所示。
在计算等值电路中各个元件参数之前,先选择功率和电压的基准值SB,VB1,VB2,VB3。
变压器T1(根据等值电路,变压器参数都归算到高压侧):
22PkVNIIVk%VNIISBSB;;zT1*RT1*jXT1*; XT1*222100SNVB2SNVB2RT1*GT1*I%SNP0VB22kT1VNI/VNII;BT1*0;; yGjBk2T1*T1*T1*T1*2100VNIIkBVB1/VB2VNIISB输电线路:
zL*SBVB22 z1L2;bL0*b0LSBVB2变压器T2(根据等值电路,变压器参数都归算到高压侧):
RT2*22PkVNIVk%VNISBSB;;zT2*RT2*jXT2* XT2*2100SNVB22SNVB22GT2*I%SNP0VB22kT2VNI/VNII;BT2*0;; yGjBk2T2T2*T2*T2*2100VNIkBVB2/VB3VNISB
图4—11 等值电路I
第二步,将对地支路简化为对地功率损耗:
如果电压基准值的选取与变压器的实际变比相匹配,那么kT1*kT2*1,如果不匹配,则需要将变压器的变比的标么值等效到电路中,把变压器的阻抗支路,变为PI型等效电路(参见第二章,2。3节第四部分)。
为了说明问题,我们假设电压基准值选取与变压器实际变比匹配,或者忽略非标准变比的影响。对地支路假设为对地损耗功率,其对地支路的损耗用该点的额定电压来计算,等效电路变为如图4—12所示.
图4-12 等值电路II
22其中:ST1*VN2*yT2*;SL1*VN2*(jbL0*/2);
22;SL2*VN(jb/2)SV3*L0*T2*N4*yT2*;
第三步,节点功率合并:
然后,将1、2、3、4各个节点上的所有功率合并,如图4-13所示:
图4-13 等值电路III
其中:S4*SL4*;S2*SL2*SL1*ST1*,S1*SL1* S3*SL3*SL2*ST2*;第四步,从末端开始,根据末端功率计算功率分布:
先用各个节点的额定电压以及流出支路的功率来计算各个支路损耗以及功率分布:
2*S4*S4*S4*;S3S4S3 S4*2(RT2*jXT2*);S4VN4*2*S3*S3*S3*;S2S3S2 S3*2(RL*jXL*);S3VN3*2*S2*S2*S2*;SAS2S1 S2*2(RT1*jXT1*);S2VN2*这样,就求得了功率的分布和节点1的注入功率SA.
第五步,从首端开始,根据首端电压计算电压损耗和各个节点的电压:
P2P2*RT1*Q2*XT1**XT1*Q2*RT1*VV; ;VV2*j2*1*2*V1*V1*RL*Q3*XL*XL*Q3RL*P3*P3*VV ;VVj3*3*2*3*V2*V2*P4P4*RT2*Q4*XT2**XT2*Q4RT2*VV ;VV4*j4*3*4*V3*V3*3。 环网的手工潮流计算方法
与辐射型网络相比,环形网络的供电可靠性要高,在环形网络中,任意一条线路断开后,不会中断任何一个负荷的供电。
环形网络的手工潮流计算方法是建立在辐射型网络潮流计算方法之上的,首先需要将环形网络解开成双端电源网络,然后再将双端电源网络在某个节点分开成两个辐射型网络,这个节点称为功率分点,功率分点一般为功率的汇集点。从这个节点开始,向两边计算两个辐射型网络的潮流和电压分布。功率分点的确定,需要首先估算网络的潮流近似分布。 3。1双端电源网络的近似功率分布
、。和E源分别为E在该系统中的功率分布S2如果忽略系统中的阻抗的功率损耗,1S2和S31如何计算?
和S,两端电如图4-14所示的双端电源供电系统,节点3和4的负荷功率分别为SL1L2
图4—14 简单双端电源供电系统
和I,那么根据叠加原理,很容易计算首先,考虑节点3和4流出的电流分别为IL2L1出各个支路的电流:
I1I2EZ2Z3EZ212 (4—59) IL1IL2Z1Z2Z3Z1Z2Z3Z1Z2Z3EEZ121Z2Z3I (4-60) IL1L2Z1Z2Z3Z1Z2Z3Z1Z2Z3如果不考虑各个支路的功率损耗,即认为各个节点的电压均为额定电压,只需将上面的两个式子取共扼后乘上额定电压,就可以求出各个支路的近似功率分布:
S1S2Z2Z3Z2E1E2V (4—61) SL1SL2NZ1Z2Z3Z1Z2Z3Z1Z2Z3Z1Z1Z3SE1E2V (4-62) SL1L2NZ1Z2Z3Z1Z2Z3Z1Z2Z3就可以求出S、S,SSS,这样就可以求出忽略支路损耗后,很显然,求出了S2131L13全系统的各个支路的功率分布。可以将这个功率分布的计算推广到任意多个负荷节点的双端
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是两个电源的和S电源系统中.观察功率分布的公式就会发现,S21环流功率,另一部分是负荷功率的分支,是负荷功率乘上电流分布系数得到。因此对于N个负荷节点的双端供电系统,第一个支路和最后一个支路的近似功率分别为:
S1Zk1jkNNjSLkZ (4-63) SSNZk1j1NkjSLkZ (4—64) SNE其中,SVN为环流功率,ZZk为总的支路阻抗之和。 Zk1根据上述公式可以求出任意个负荷节点的双端电源供电系统的近似功率分布,两端支路
和S都注入的实际功率都注入的节点称为“功率分点”。如果计算出的实际功率分布为S23节点4,那么节点4就设为功率分点.有时候,有功功率的功率分点和无功功率的功率分点不一致,分别称为“有功功率分点”和“无功功率分点”. 3。2环形网络的潮流手工估算方法
找到功率分点后,可以从功率分点处将双端电源网络解开成两个单端电源网络.如果有功功率分点和无功功率分点不一致,就从无功功率分点解开.因为无功功率分点是无功功率的注入点,是全系统电压最低点,工程计算经验和理论分析证明,从电压最低点解开环网计算误差最小。然后按照单电源辐射型网络的计算方法,先计算各个支路的功率损耗,再计算潮流分布,然后根据潮流分布计算各个节点的电压。
环形网络的潮流手工估算方法可以归纳为如下几个步骤:
(1)首先在环形网络的某个节点将电力系统展开成一个双端电源网络;
(2)然后根据双端电源网络中的负荷估算各个支路的近似功率分布,找到功率分点,在无功功率分点处将之分解为两个单电源网络;
(3)最后利用单电源的潮流估算方法计算各个支路的功率损耗以及各个节点的电压.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