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能够以科研服务社会,同时还能够以问学精神和学术创新为引领,在科研育人方面体现出巨大潜力与张力。
二、从窗口到桥梁:高校学报的角色功能转换
“现代大学发展要重视资源整合、科教创新和跨学科研究”[4]4-6+11,因此,高校人才培养要考虑如何充分利用校内外的学术资源来丰富和优化本科生教育。高校学报作为一个具有前沿科研成果的发表平台与学校学术水平的展现窗口,与学校的学科建设与教学科研紧密相连,与教师的科研能力和教学内容息息相关。民族地区高校师资水平有限,科研实力不足,这与新时代人才培养的师资需求存在巨大差距。面对这一短板,高校学报可以依据自身的学术资源,积极发挥外引内联、搭建互通桥梁的作用和功能,把学术成果、学术资源经教师传递到课堂中,还可以将编者与作者之间的交流沟通、协作互惠引介到校内的科研育人过程中。
随着学术期刊朝着特色化、专业化、国际化的方向发展,教育部对高校学报的开放办刊予以充分肯定,并对学报进行了重新定位:“学报是高校办的,但是并不意味着作者只是本校教师,读者只是高校学者,这是两个不同的概念。高校社科学报要为高等教育服务,也要为国内外学者服务,为一切对哲学社会科学感兴趣、有需要的读者服务。”[5]5-13在这一新的定义里,把学报的受众一下子拓展到更大的范围,而对“一切对哲学社会科学感兴趣、有需要的读者服务”,在此,高校学生就是这一有需要、感兴趣的最大读者群。
尼采说过,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是一座桥梁而不是一个终点。高校学报在科研育人中也担当着桥梁的作用。首先,在内容上,学报办刊始终关注学术前沿及最新成果,通过教师把这些资源带入课堂,向学生引介最新的思想观念、理论方法和研究成果。同时,高校学报作为一个发表平台,联系着众多勤勉治学的作者和创新发展的思维,每一位作者连接的都是相关领域最新的研究成果。可见,高校学报更重要的意义在于作为一座沟通学界与学校的桥梁。高校学报拥有广阔的作者群体、丰富的科研资源、前沿的科研成果,其学术资源超越了所属学校的范畴,在此背景下,学报积极主动融入“三全育人”,从育人全过程中去认真梳理、积极探索潜在的问题和可以突破和延伸的研究方向,使得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都能够落到实处,达成科研与教学、传播与应用的协同合作、资源共享,共同推进人才培养质量和学科建设水平的有效提升。反之,科122-
研育人的过程中对所发现的问题与开展的探索,也有效促进了学报的创新发展与社会影响。
三、刊研结合:构建“三全育人”的学术生态
现代的人类社会是一个终身学习的社会,尤其是信息技术的全面覆盖和瞬息万变,高校教育不能只仅仅依靠课堂教学和教师传授,而是要激发出学生的文化自觉与探索精神。高校学报在育人时要积极开拓渠道、形成相应机制,营造有科研育人的浓厚氛围。高校学报办刊面向的是全国乃至世界的学术界,其出版周期短,刊发的是最新研究成果,同时文章经过同行评议,并且由于其渠道多元、传播面广、影响力大,在刊物发表后还会引发相关的回应、讨论与商榷,有极强的互动性和延展性。期刊的每一位作者均是个原点,其同行、同门、同好会产生对话、争论与交融互动,营造出一个创新发表与对话互动的良性发展的学术氛围。
(一)创设品牌特色栏目
《百色学院学报》经过多年的探索,凝练为“红色文化+民族文化”的版块。红色文化的栏目有“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研究”(原邓小平早期思想研究),在2019年更名为“区域发展与老区振兴”,重点挖掘与研究中国革命思想与文化资源的历史地位与当代价值,服务国家战略和社会经济文化建设发展。这些文章在全国的影响逐渐扩大,稿源呈现出从校内到校外、区内到全国的一种拓展趋势,并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优质稿件。民族文化栏目有“文学人类学研究”“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研究”“民族学人类学研究”,通过挖掘与弘扬华文化悠久文明和多元民族文化传统,高校学报向外传播中国学术与中国智慧。近年来刊发的文章产生了较大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应,其中《萨满幻象与四重证据法》《维柯的诗性智慧与浪漫主义文学观》《释常人——非索引性、后文化、世界主义的人类行动者》得到《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同属左右江革命老区的《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也积极结合边疆民族地区与师范院校的特性,开创“南方民族研究”等特色栏目,刊发了《<麽经>》灵魂叙事与花山岩画研究》《族群交往与边疆建构——以清代广西龙胜厅汉、僮民的互动为中心》《中越边境少数民族文化的现代转型》等一批高质量、接地气的文章,既普及和呈现了地方的历史与民族文化,同时也增强了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增进了高校学生对革命精神和优秀文化的体悟、践行与传承,具有文化戍边和文化富边的意义与价值。
(二)邀请专家到校讲学
学报依托作者的学术资源、通过外引内联的方
-第36卷 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 mzsfxyxb@163.com(总第127期)
式邀请名家到校内进行学术指导、举办学术讲座、学术论坛、工作坊与沙龙等,指导学生的创新创业课题、毕业设计或考博考研咨询等等。《百色学院学报》以学术期刊为平台,联结了国内外知名学者,通过邀请校外专家学者来学校讲学、推介学界前沿研究成果,给学生举办学术讲座、指导论文选题与考研,传授给他们科学研究与解决问题的理念与方法。这些著名学者在讲座过程中,与学生共同探讨学术与社会,这些都大大有助于开阔学生视野、提升人文素养、激发创新意识、增强实践能力,真实有效地提高了人才培养质量。如邀请厦门大学彭兆荣教授到百色学院举办主题为“家园遗产与现代旅游”的学术报告。彭教授首先以国际背景切入,指出文化遗产是当今世界最热的公共事业,但很多人对文化遗产的概念内涵并不清楚,中国学者更不能照搬西方,应该有责任将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挖掘出来,贡献给全世界,与国际学界对话。接下来,彭教授对遗产、旅游、家园等三个关键词分别进行了学术谱系的梳理和中外文化的比较,在此基础上将三者进行打通与互视,提出了西方旅游借助全球化进入中国、国人如何守护传统家园以及修炼自己的旅游文化等问题。讲座反响热烈,大家纷纷就非遗与旅游的关系、民族乡村旅游“空巢化”、少数民族非遗传承人制度和学者在遗产保护与遗产研究的价值与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三)媒体融合推进传播互动
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和普及,网络已成为高校大学生的获取信息和生活娱乐的重要方式,但很多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学报仍然存在观念滞后、对媒体传播认识不够的问题。[6]128-132因此学报的微信公众号也可以面向学生推送,甚至聘请感兴趣有志向的学生进行编辑与维护,由一个公众号还可以链接其他相关研究领域的微信公众号,例如“文学人类学”“人类学民族学”“边疆时空”“少数民族文学”等其他转载学报所刊发文章的微信公众号。这样以点带面,通过便捷生动的方式去贴近、激发和引导学生的好奇心与探究欲。学生通过搜索、关注、点赞、评论等微信功能来及时了解最新的科研成果,进行阅读、思考、讨论、传播等学习活动,从而真正深入思想内核,化为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但目前因人力和财力的局限,《百色学院学报》和《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均未能很好地激发出微信公众号的使用效力,应尽快加以施行。只有与时俱进,采用微信公众号等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与学生进行互动,才能深入地推进科研育人,也可以为学术成果的应用推广推波助澜。
由是观之,高校学报正是依托发文的知名学者、采用栏目主持人制以及审稿专家和资深主编等学术资源,并通过品牌栏目创设、邀请专家讲学、媒体
融合互动等协同路径为地方高校科研育人构建出一个良性互动与可持续发展的学术共同体。如此边疆民族地区的高校学报,才能弥补硬件之不足,联系、吸纳、聚拢国内外相关研究领域的学术力量,共同担负起边疆民族地区高校在学术创新与科研育人方面的重任。
四、德智并举:高校学报与“三全育人”之闭环
当前,高校学术体制和评价机制的现状造成了学术生态的种种隐忧,功利化、形式化和碎片化的不良学术作风也延伸到课堂上。在高校人才培养的过程中凸显和加大政治思想教育的做法势在必行。中国育人传统讲究传道授业解惑,更强调从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感化,彰显榜样的力量。唯有文化的自信与自觉,人才方能做到自立与自强。因此,在“三全育人”的过程中,必须要把科研能力的提高与思想品德和人文修养的提升结合起来,构建刊研结合、德智并举的学术生态,形成学报办刊与科研育人的协同互动的学术共同体,如图所示:
高校学报“三全育人”学术共同体
学术研究最新成果著名学者刊研学术(通识)讲座德研究平台高校学报教学智结品牌(特色)栏目师生并合举地方历史文化资源创新创业(一)修炼健全人格,筑牢思想政治
在中国文化传统中,人们对于教育有很多经验智慧,既强调因材施教,也提倡“有教无类”,大学是“在明明德”,讲求“立德树人”“自强不息”,追求“止于至善”的境界。加塞特也认为,整个高等教育的核心是“文化的教学”,需要通过广博的文化教育培养“全人”。而文化(观念体系)是每个时代赖以指导其生存的观念,它涉及当代世界和人类的基本认识、对事物本质的认识等,[7]408要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指导和道德修养,不要求在短时期内要求学生在学术上有多大建树,而是通过学术探讨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高校学报的栏目主持人,在学术界有着极大的学术影响力与公信力,不仅具有前瞻的学术视野、高端的科研能力,最重要的是他们身上凝聚着强烈的使命担当、严谨的治学精神、创新的学术思想。通过这些学者亲临学校讲学,学生对地方历史文化有更深的体悟,在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基础上对学生进行言传身教,如此,道理和文明便能如春风细雨化育
-123-
2019年第6期 黄 玲 高校学报参与三全育人路径探析12月25日出版
人心,理想信念和道德品质的熏陶与培养自然水到渠成。新时代的人才培养不仅要要求勤勉谦逊、求真求实,而且对社会还应具有反思意识和人文关怀。只有基于这样的品性思想,才能够在平常中发现非凡,在常识中凸显问题,也才有所谓的科研突破与创新。
(二)挖掘地方知识,增强文化自信
2017年国家将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纳入国家战略高度,在此时代语境下,积极倡导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并向世界传播中国影响力,成为学术期刊义不容辞的责任。而文化自信的根源,来自于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理解、体悟与弘扬。《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与《百色学院学报》同属于左右江革命老区,在新的区域发展中也纳入了中国-东盟和“一带一路”的区域范畴。这一区域是我国中南、华南和西南与东南亚陆路大通道结合部,是我国乃至世界的文化多样性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边疆历史”栏目也是以史为鉴,郑维宽《族群交往与边疆建构——以清代广西龙胜厅汉、僮民的互动为中心》一文探讨了清王朝通过边缘族群的互动交往进行边疆建构的生动实践,指出了多族群互动为新的社会运行机制和基层社会特色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契机,共同促进了边疆民族地区的内地化进程。[8]1-6《百色学院学报》“西南边疆语言与文化研究”栏目曾刊发对国际知名语言学家、台语著名专家哈德曼先生的访谈《国际台语教学科研引领人——西南边疆语言文化专家访谈之“哈德曼专访”》,同时还刊发了他的文章《亚洲稻作文化传播中的台语民族角色:基于地理信息系统的解释》,文章以历史比较语言学理论为指导,探寻了栽培稻的起源,认为稻田灌溉技术在大约2000年前的原始台语时期已经发展相对完善;原始台语起源可以追溯到黔桂地区,壮傣民族稻田灌溉技术,包括修理运河和水坝的技术也是起源于那里,而非云南。哈德曼先生通过跨学科研究台语历史语言及文化对推动东南亚语言文化发展做出了积极的贡献,对我们了解壮侗语族语言文化与区域文化交流起到了厘清与阐明的作用。
(三)培育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
在高校育人的过程中,如果只是专注于专业教学和技能培训,不注重道德修养和人文素养的培育修为,极易产生“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真正的科研育人的话,是在育人过程中彰显精研学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问学精神和诚实正直、求真务实、刻苦钻研的学术正义,同时还要锻炼学生具备跨越学科、创新协作、共同攻关的团队意识。当前,科研育人对高校学报而言,既是目标也是动力,唯有诚心正义、脚踏实地、求真务实,方能在学问求索124-
与科学研究上有所突破与建树。育人与科研的双向互动,必将使得高校学报的办刊质量与学术内涵不断提升。《百色学院学报》“左右江革命老区发展研究”栏目从实际出发,探讨了如何利用民族地区丰富的革命历史文化和地方文献资源为高校特色学科的建设及当地社会文化发展提供有益的借鉴。这些文章对学生了解左右江革命根据地的发展历程以及当代的社会实践具有极强的历史经验与现实指导意义。所刊发的文章均结合革命传统、区位优势、民族政策资源环境来集中探讨地方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机遇与挑战、问题与举措。这样的科研成果,能够引发高校学生进行自发思考、自己动手、自主探寻,从而真正实现科研育人中培育创新思维、提升实践能力的效果。
结 语
学术创新与科研育人的协同是高校学报参与“三全育人”的契合点,高校学报通过挖掘地方资源禀赋与历史文化,依托品牌(特色)栏目和栏目主持人的学术影响,积极构建学术共同体与涵养学术生态,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服务,也为国家战略、区域发展与地方经济文化建设服务。如此,学术期刊所刊发的学术成果才能更好地得到推广与应用,实现其社会价值,在世界学术界发出铿锵有力的中国话语。
参考文献:
[1]周光礼,马海泉.科教融合:高等教育理念的
变革与创新[J].中国高教研究,2012(8).[2]周光礼.高校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深层次探索
[J].中国高等教育,2012(10).
[3]许丽梅.学术期刊引领学术生态[N].社会科学
报,2009-05-14(004).
[4]马海泉,任焕霞.科教融合与全面提高高等教
育质量——北京师范大学校长钟秉林访谈录[J].中国高校科技,2012(5).
[5]袁贵仁.新世纪新阶段高校社科学报的形势和任
务——在全国高校社科学报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J]. 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2(6).[6]谢雪莲.媒体融合背景下高校学报网站建设——
以广西民族师范学院为例[J].百色学院学报,2019(3).
[7]单中惠,杨汉麟.西方教育学名著提要[M].南昌:
江西人民出版社,2000.
[8]郑维宽.族群交往与边疆建构——以清代广西
龙胜厅汉、僮民的互动为中心[J].广西民族师范学院学报,2018(4).
责任编辑:谢雪莲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