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社会文化圈与 高校校园文化圈互动关系研究 口 官仲章 摘要:从文化圈的视角研究地方社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之间的互动机制,揭示两者之间分化、融合的现 实路径,对于高校在地方社会文化图视域下构建校园文化圈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地方社会文化圈;高校校园文化圈;互动关系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5968(2o09)06—0062—03 文化圈是一种地理上的文化相关联现象,是随着文化 园文化之间的互动机制,揭示两者之间分化、融合的现实路 发展的不断分化和整合而形成的。由于文化的整合趋势,若 径,对于高校在地方社会文化圈视域下构建校园文化圈具 干文化群落在一定的时间、空间经过交汇、融合,形成以核 有重要的意义。 心文化为轴心,具有某种共性的文化圈。又由于文化的分化 地方社会文化是指一个地方社会在历史发展过程中所 趋势,处于同一文化圈的各个文化群落或群落集团,又有各 创造的物质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地方社会文化圈由地方社 自独立的特点,从而形成具有鲜明个性的亚文化圈。ll_从某 会主文化和地方社会亚文化群构成。地方社会主文化是占 种意义上来说,地方社会文化与高校校园文化都具有文化 主导地位的核心精神文化(在同一行政区域内还包括制度 圈的性质和特征,都是置身于社会大文化圈背景之下的两 文化)。地方社会中广泛存在的阶级和阶层、职业群体、年龄 种亚文化圈。从文化圈的视角研究地方社会文化与高校校 群体、方言地域群体、宗教群体、民族群体创造了丰富多彩 一种社会风尚。我国网民主体是青少年,应该把网络文化教 构建良性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网络文化生态环境。 育纳入到青少年教育体系之中。通过广泛的社会教育,夯实 参考文献: 我们网络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要充分发挥舆论和公众对 【1】程璇.和谐社会构建中的网络文化建设【J】.江西社会科 网络文化建设的监督作用,使网上有害信息、违法信息、不 学,2007,(11). 良信息没有藏身之所,为青少年的健康成长营造良好的网 [2】陶春.浅谈网络文化建iZ[J].理论前沿,2007,(16). 络环境。网络文明的实现同时需要适度的管制。要用现实社 [3】刘正荣.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环境【JJ.嘹望,2008, 会中的合法性标准来要求网络社会,现实社会中为法律所 (6—7). 不容的色情、侵权、盗窃等行为,在网络环境下不应该得到 [4】李泾一.以创新的精神加强网络文化建设和管理[J].求 “宽容”,以任何形式在互联网上传播淫秽色情和低俗内容 是,2007,(8). 都是违法行为。网络内容的部门执法体制与互联网行业主 【5】吴亮,李亚彪等.网络文化冲撞[J].嘹望,2008,(6-7). 管体制之间要统一合作,以实现对网络内容的有效监管,做 [6]严考亮.中国特色网络文化建设的导向与社会控制【J].江 到依法关闭淫秽色情网站不动摇,依法打击网络犯罪不手 西社会科学,2008,(7). 软。同时,要积极运用技术手段在互联网上构筑网络边界和 网络海关,使所有网络连接都要强制性地接受网络边界的 (作者:盐城工学院党委宣传部副部长,副教授 江苏 “边检”和网络海关的过滤检查,最大限度阻止“有害数据” 盐城224051) 进入中国网络文化系统,以达到净化网络文化空间的目的, 实习编辑廖宇婧 2 9 6 学皎党建s思辗教育 密灞辩的亚文化,如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社区文化、企业文化、乡 冲突。表现在:某些校园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与 村文化、地域文化、宗教文化、少数民族文化等等。高校校园 文化是以社会主导文化为基础,以校园为空间,以学生、教 师为参与主体,以精神文化为核心的物质文化、制度文化、 行为文化相统一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21类似于 地方社会文化圈,高校校园文化圈也由校园主文化和校园 亚文化群构成。校园主文化是校园文化圈内的核心精神文 地方社会主文化倡导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范格格不入,成 为地方社会主文化发展的障碍;校园亚文化群中相对先进 的亚文化强烈要求改变社会主文化中的某些观念,而社会 主文化没有相应的提升,由于缺乏地方社会和高校主文化 之间的那种沟通协商机制,两者之间极易发生冲突。 3.地方社会亚文化群与高校校园主文化之间的互动关 系 化和校级制度文化。校园亚文化同社会其它亚文化一样,是 由校园特定群体发明、信奉和推行的一种特有的文化价值 校园主文化通过吸收地方社会亚文化群中的积极方面 体系、思维模式和生活方式。[31 一、地方社会文化圈与高校校园文化圈的互动关系 地方社会文化圈与高校校园文化圈的互动主要表现在 文化融合与文化冲突两个方面。地方社会和高校的主文化 和亚文化群都是在社会大文化圈中的主文化主导之下的亚 文化。主导文化上的一致性,是各种文化融合的基础。各种 文化又具有各自的文化优势,为实现文化融合提供了可能。 作为亚文化,他们又有各自鲜明的个性特点,这是产生文化 冲突的原因。从互动类型上看,地方社会文化圈与高校校园 文化圈之间的互动可分为以下四种: 1.地方社会主文化与校园主文化之间的互动关系 地方政府和高校党政领导班子是地方社会主文化与校 园主文化的主导者。随着地方政府与高校之问沟通协商机 制的日益健全,以及高校日益突出三大功能之一的社会服 务功能,地方社会主文化与校园主文化之间的冲突日益减 少,文化融合日趋紧密。主要表现在:高校根据地方社会的 实际需求,确立人才培养模式;高校科学研究与地方社会需 求相衔接,实现产学研互动;高校通过选举区人大代表、推 荐党外人士参政议政等,积极参与地方政治文明建设;高校 发挥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的引领辐射作用,为地方精神文 明建设作贡献;地方政府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等方 面给予优惠支持高校建设。 2.地方社会主文化与高校校园亚文化群之间的互动关 系 与地方社会主文化和校园主文化之间的互动不同,地 方社会主文化与高校校园亚文化的互动方式是间接的、潜 在的。两者的融合表现在:地方社会主文化通过与校园主文 化的互动,影响校园主文化,进而通过校园主文化影响校园 亚文化群;地方社会主文化通过一定的物质环境和精神气 氛,使生活在其中的个体有意无意地在思想观念、心理素 质、行为方式、价值取向等方面认同既定的文化,从而使各 种校园亚文化与其一致,如温州地区浓厚的创业氛围,使 “敢为人先”的温州创业精神逐步融人到在温高校的校园亚 文化中;校园亚文化群中的某些先进文化也会对地方社会 产生示范和导航作用,从而丰富和发展地方社会主文化的 内容。地方社会主文化与高校校园亚文化群之间也存在着 并发扬光大,从而实现两者之间的文化融合。如高校通过开 展诸如民俗文化、民间艺术、居住文化、茶文化、革命文化等 方面的研究,在弘扬和提升这些文化的同时,积极吸收其中 的文化精化成为校园主文化的一部分;某些地方社会亚文 化通过与高校的合作,在发展共赢的同时实现文化融合,如 企业文化与校园主文化之间,通过校企合作使企业文化慢 慢地渗透到校园主文化中,从而为学生提供一种特定的文 化环境。 某些地方社会亚文化的消极因素深刻影响校园主文化 的发展,并与校园主文化发生冲突,甚至威胁校园主文化的 主导地位。如大众文化作为以丧失对深刻内涵的追求为代 价的快餐式文化,诱使大学生放弃了对理性层面的思考,使 他们在沉浸于感官体验的消费中日益低俗化、世俗化,并表 现为行为和成功观念上的功利性[41;网络文化中的消极因素 对校园主文化带来严重威胁与挑战,威胁最大的是网络信 息的意识形态欺诈和文化欺诈,直接影响着校园主文化在 校园网络文化中的主导地位,从而影响青年学生世界观、人 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4.地方社会亚文化群与高校校园亚文化群之间的互动 关系 地方社会亚文化群对高校校园亚文化群影响比较深刻 的是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社区文化。 大众文化是以大众传播媒介为手段,按商品市场规律 运作,目的是使大量普通市民获得感性愉悦的日常文化形 态。嘲它已经扩展到校园亚文化群当中,深刻影响着校园亚 文化的活动形式和内容,如有些院系文化活动、社团文化活 动、文体活动、实践活动等都模仿大众文化的市场操作而具 有功利性色彩。大众文化也常常从校园亚文化那里汲取灵 感和资本,进行复制和大量生产,制造流行时尚。 网络文化是指由于使用信息网络所形成或改变的心理 状态、思维方式、知识结构、价值观念、道德修养、审美情趣 和行为方式等,它通过作用于人的知识结构、想象力、情感、 意志等思想要素,从而最终影响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 观及整体素质。【q社会网络文化深刻影响着校园网络文化中 的意识形态、法制道德观念、人际交往方式和时尚休闲文化 等方面。这种影响具有两面性,一方面社会网路文化有利于 2009.6 学校党建与慝韫教育 莺灞 提高大学生的信息素养,丰富大学生的业余生活,另一方面 也造成部分大学生人生价值观混乱、法制道德观念薄弱、人 际交往障碍、沉迷于低俗文化的问题。同时,校园网络文化 的传播与发展,使自身逐渐融人到社会网络文化中,成为社 会网络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社区文化是一定区域内社会共同体所反映出来的有关 人的行为模式、社会习俗、生活方式、价值观念、思维定向、 地域心态等文化现象的总和,它包括社区人文精神、社区教 育、社区科普、社区文娱、社区体育等。(71社区文化与校园亚 文化群的互动表现在:高校所在社区的商业文化、休闲文化 反映着校园流行文化、休闲文化的需求,同时也引导校园流 行文化、休闲文化趋势,进而产生新的需求;高校各级团学 组织通过社会实践、社区志愿服务、学生干部挂职锻炼等方 式,营造各具特色的院系文化、社团文化、实践文化等校园 亚文化,进而促进社区文化的发展。 二、地方社会文化圈视域下的高校校园文化圈构建 地方社会文化圈与高校校园文化圈之间的互动关系, 决定了高校既要主动加强与地方社会主文化的联系,承担 起引导地方社会文化,形成良好的地方社会主文化的责任 和义务,又要吸取地方社会亚文化群中的积极因素,丰富高 校校园文化圈的内涵。 1.以统一性和多元化为目标,建设以校园主文化为核 心、校园亚文化群蓬勃发展的校园文化圈。首先,发展校园 主文化,坚持其主导地位,增强校园文化圈的向心力。校园 文化圈作为社会大文化圈的一个亚文化系统,必须保持与 社会主文化性质、方向和目标上的一致性。我国当今社会的 主文化,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包含四个方面:马克思 主义指导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爱国主义的民 族精神和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社会主义荣辱观。[81高校要 以这个主文化为核心内容,吸收地方社会主文化,结合高校 自身特点,建设和发展校园主文化。要坚持校园主文化的主 导地位,使校园亚文化群在性质、方向和目标上与校园主文 化保持一致。其次,支持和引导校园亚文化群的健康发展, 实现校园亚文化的多元化发展。多元化是现代文化的基本 特点之一,校园文化圈建设必须遵循多样化的原则,积极支 持和引导校园亚文化群的健康发展,按照个性化人才培养目 标,照顾学生不同的成才需求,发展多种形式的校园亚文化。 2.通过校地合作,加强校园文化圈与地方社会文化圈 的核心联系。学校既要凭借自身的教育、文化、科研、人才等 方面优势,提高为地方社会服务的能力,又要争取地方政府 的支持,充分利用政府资源促进学校发展。首先,利用学校 教育资源优势为地方社会进行各种教育培训,广泛开展在 教育、教学等领域的全方位合作。其次,发挥学校的文化底 蕴优势,将现代化的高校文化融入地方文化特色,打造地方 文化新亮点,为提高地方民众整体素质和文化品位作出贡 29o9 6 学校党建s恳根教育 献,从而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再次,充分依托地方 政府的宏观规划、产业结构进行自我定位、自我规划,积极 创建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与人才支撑平台,以实现学校与地 方经济和市场的有机融合。最后,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在办学 经费、校园建设、人才引进、校园周边环境治理等方面的支 持,与地方政府形成合作服务、共生共荣的良好关系。 3.吸收地方社会亚文化群的积极因素,丰富校园文化 的内涵。对民间文化、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等,要通过文化研 究、文化传承促进文化保护,吸收其精华,使其成为校园文 化圈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待大众文化,不能采取简单排斥的 态度,而要使其融入校园高雅文化。所谓使大众文化融入高 雅文化,是指在当前大众文化步步紧逼的情况下,无论在校 园文化的理念还是原则上,在校园文化活动的内容还是形 式上都要坚持校园文化的高雅性。 对于社会网络文化的挑 战,要通过建设主流校园网络文化,积极引导学生,如利用 学生对网络的热情和网络交流的互动特点,构建网络思想 政治教育平台;沟通、联络校园BBS版主等“强势人群”,有 效调控引导校园网络文化等。对于社区文化,尤其是其中的 商业文化和休闲文化,要认识到其既反映了大学生休闲需 求现状,又反映了校园闲暇文化建设的不足,因而要充分调 研大学生的休闲需求,加强校园闲暇文化建设。 参考文献: 、 【l】孙慕天,刘玲玲.文化圈的规定和东北亚文化圈的研究fJ]. 学术交流,1991,(6). [2】史洁,冀伦文,朱先奇.校园文化的内涵及其结构[J].中国 高教研究,2005,(5). [3】刘浩.大学亚文化现象分析及其对策研究[J1.中国电力教 育,2008,(7). [41陈洪林,辛彬.多元文化背景下高校和谐校园文化建设 的策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8,(1). 【5】包学松.大众文化的兴起与和谐社会建设『J].中共杭州市 委党校学报,2008,(1). [6】高晓钟.网络文化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J].思 想战线,2008,(4). f7】张华.浅议校园文化与社区文化的互动[J].黑龙江高教研 究,20o3,(6). 【8]郑杭生.关-t-. ̄导思想和共同理想的几点思考[J].学术研 究,2oo6,(12). 『91吴新悦.浅析多元文化冲击下大学校园文化建设fJ].新学 术,2008,(2). (作者:温州医学院团委副书记,讲师,硕士 浙江温州 325035) 责任编辑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