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浙江省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来源:知库网
 -

浙江省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篇一: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高中物理学业水平考试要点解读

第一章 运动的描述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描述

要点解读 一、质点

1.定义:用来代替物体而具有质量的点。 2.实际物体看作质点的条件: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相对于所要研究的问题可以忽略不计时,物体可看作质点。 二、描述质点运动的物理量

1.时间:时间在时间轴上对应为一线段,时刻在时间轴上对应于一点。与时间对应的物理量为过程量,与时刻对应的物理量为状态量。

2.位移: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的物理量,是矢量,用由初位置指向末位置的有向线段表示。路程是标量,它是物体实际运动轨迹的长度。只有当物体作单方向直线运动时,物体位移的大小才与路程相等。

3.速度:用来描述物体位置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1)平均速度:运动物体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方向和位移的方向相同。

1

-

(2)瞬时速度:运动物体在某时刻或位置的速度。瞬时速度的大小叫做速率。 (3)速度的测量(实验) ①原理:v? ?x?t

。当所取的时间间隔越短,物体的平均速度v越接近某点的瞬时速度

v。然而时间间隔取得过小,造成两点距离过小则测量误差增大,所以应根据实际情况选取两个测量点。 ②仪器:电磁式打点计时器(使用4∽6V低压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大)或者电火花计时器(使用220V交流电,纸带受到的阻力较小)。若使用50Hz的交流电,打点的时间间隔为。还可以利用光电门或闪光照相来测量。 4.加速度

(1)意义:用来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是矢量。 (2)定义:a? ?v?t

,其方向与Δv的方向相同或与物体受到的合力方向相同。

(3)当a与v0同向时,物体做加速直线运动;当a与v0反向时,物体做减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与速度没有必然的联系。

三、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2

-

1.匀变速直线运动

(1)定义:在任意相等的时间内速度的变化量相等的直线运动。

(2)特点:轨迹是直线,加速度a恒定。当a与v0方向相同时,物体做匀加速直线运动;反之,物体做匀减速直线运动。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基本规律 ①速度时间关系:v?v0?at

②位移时间关系:x?v0t?(2)重要推论 12 at 2

①速度位移关系:v?v0?2ax ②平均速度:v? v?v0 2 ?vt 2 22

③做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连续相等的时间间隔的位移之差:Δx=xn+1-xn=aT2。 3.自由落体运动

(1)定义:物体只在重力的作用下从静止开始的运动。 (2)性质: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

3

-

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3)规律:与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的规律相同。 第三章 相互作用 要点解读 一、力的性质

1.物质性:一个力的产生仅仅涉及两个物体,我们把其中一个物体叫受力物体,另一个物体则为施力物体。 2.相互性: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受力物体受到施力物体给它的力,则施力物体也一定受到受力物体给它的力。 3.效果性:力是使物体产生形变的原因;力是物体运动状态(速度)发生变化的原因,即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4.矢量性:力是矢量,有大小和方向,力的三要素为大小、方向和作用点。 5.力的表示法

(1)力的图示:用一条有向线段精确表示力,线段应按一定的标度画出。

(2)力的示意图:用一条有向线段粗略表示力,表示物体在这个方向受到了某个力的作用。 二、三种常见的力 1.重力

(1)产生条件: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产生。 (2)三要素 ①大小:G=mg。

4

-

②方向:竖直向下,即垂直水平面向下。

③作用点:重心。形状规则且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的重心在其几何中心。物体的重心不一定在物体上。 2.弹力

(1)产生条件:物体相互接触且发生弹性形变。 (2)三要素

①大小:弹簧的弹力大小满足胡克定律F=kx。其它的弹力常常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来计算。

②方向:弹簧和轻绳的弹力沿弹簧和轻绳的方向。支持力垂直接触面指向被支持的物体。压力垂直接触面指向被压的物体。

③作用点:支持力作用在被支持物上,压力作用在被压物上。

3.摩擦力

(1)产生条件:有粗糙的接触面、有相互作用的弹力和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 (2)三要素

①方向:滑动摩擦力方向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反;静摩擦力的方向与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②大小:

A.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f=μFN。其中μ为动摩擦因数。FN为滑动摩擦力的施力物体与受力物体之间的正压力,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5

-

B.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确定。静摩擦力的大小范围为0 三、力的运算

合力与分力是等效替代关系,力的运算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分力为平行四边形的两邻边,合力为两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是矢量运算法则。 1.力的合成:已知分力求合力叫做力的合成。 实验探究:探究力的合成的平行四边形定则

(1)实验原理:合力与分力的实际作用效果相同。实验中使橡皮条伸长相同的长度。 (2)减小实验误差的主要措施:

①保证两次作用下橡皮条的形变情况相同(细绳与橡皮条的结点到达同一点)。 ②利用两点确定一条直线的办法记下力的方向,所以两点的距离要适当远些,细绳应长一些。 ③将力的方向记在白纸上,所以细绳应与纸面平行。 ④实验采用力的图示法表示和计算合力,应选定合适的标度。

2.力的分解:已知合力求分力叫做力的分解。力要按照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 3.力的正交分解:它不需要按力的实际作用效果来分解,建立直角坐标系的原则是方便简单,让尽可能多的力在坐标轴上,被分解的力越少越好。 学法指导 一、弹力的求解

6

-

1.判断弹力的有无

形变不明显时我们一般采用假设法、消除法或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判断弹力的有无。 2.计算弹力的大小 对弹簧发生弹性形变时,我们利用胡克定律求解;对非弹簧物体的弹力常常要结合物体的运动情况,利用动力学规律(如平衡条件和牛顿第二定律)求解。 二、静摩擦力的求解 1.判断静摩擦力的有无

静摩擦力方向与受力物体相对施力物体的运动趋势方向相反。对相对运动趋势不明显的情形,我们可以依据不同情况,利用下面两种办法进行判断。

(1)假设法。假设接触面光滑,看物体是否有相对运动。有则相对运动趋势与相对运动方向相同;无则没有相对运动趋势。

(2)效果法。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主要看物体的加速度,利用动力学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判定。

2.计算静摩擦力的大小

静摩擦力的大小要根据受力物体的运动情况(主要是看加速度)),利用动力学规律(如牛顿第二定律和力的平衡条件)来计算。最大静摩擦力的大小近似等于滑动摩擦力的大小。

7

-

三、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

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是解决力学问题的基础和关键。 1.受力分析的一般步骤:

(1)选取合适的研究对象,把对象从周围物体中隔离出来。 (2)按一定的顺序对对象进行受力分析:首先分析非接触力(重力、电场力和磁场力);接着分析弹力;然后分析摩擦力;再根据题意分析对象受到的其它力。 (3)最后画出对象的受力示意图。高中阶段,一般只研究物体的平动规律,我们可把研究对象看作质点,画受力示意图时,可把所有外力的作用点画在同一点上(共点力)。 2.受力分析的注意事项:

(1)防止多分析不存在的力。每分析一个力都应找得出施力物体。

(2)防止漏掉某些力。要养成按照“场力(重力、电场力和磁场力)→弹力→摩擦力→其他力”的顺序分析物体受力情况的习惯。

(3)只画物体受到的力,不要画研究对象对其他物体施加的力。

(4)分析弹力和摩擦力时,应抓住它们必须接触的特点进行分析。绕对象一周,找出接触点(面),再根据它们的产生条件,分析研究对象受到的弹力和摩擦力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8

-

一、牛顿第一定律与惯性

1.牛顿第一定律的含义:一切物体都具有惯性,惯性是物体的固有属性;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运动不需要力来维持。

2.惯性:物体具有保持原来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做惯性。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量度。 二、牛顿第二定律

1.牛顿第二定律揭示了物体的加速度与物体的合力和质量之间的定量关系。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力的方向相同,加速度随合力同时变化。 2.控制变量法“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实验的关键点

(1)平衡摩擦力时不要挂重物,平衡摩擦力以后,不需要重新平衡摩擦力。 (2)当小车和砝码的质量远大于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质量时,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才可视为与小车受到的拉力相等,即为小车的合力。 (3)保持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一定,改变小车的质量(增减砝码),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质量之间的关系;保持小车的质量一定,改变沙桶和砝码盘和砝码的总重力,探究小车的加速度与小车合力之间的关系。

(4)利用图象法处理实验数据,通过描点连线画出a—F和a—线作出结论。

9

-

3.超重和失重

无论物体处在失重或超重状态,物体的重力始终存在,且没有变化。与物体处于平衡状态相比,发生变化的是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

(1)超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上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大于重力。 (2)失重:当物体在竖直方向有向下的加速度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小于重力。当物体正好以大小等于g的加速度竖直下落时,物体对支持物的压力或对悬挂物的拉力为0,这种状态叫完全失重状态。 1m

图线,最后通过图 4.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状态是指物体处于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处于共点力平衡状态的物体受到的合力为零。

三、牛顿第三定律

牛顿第三定律揭示了物体间的一对相互作用力的关系: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分别作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性质相同。而一对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力的性质不一定相同。

第五章 曲线运动

10

-

要点解读

一、曲线运动及其研究 1.曲线运动

(1)性质:是一种变速运动。作曲线运动质点的加速度和所受合力不为零。 (2)条件:当质点所受合力的方向与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质点做曲线运动。 (3)力线、速度线与运动轨迹间的关系:质点的运动轨迹被力线和速度线所夹,且力线在轨迹凹侧,如图所示。 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

(1)法则: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关系:一是合运动与分运动具有等效性和等时性;二是各分运动具有独立性。 (3)矢量的合成与分解:运动的合成与分解就是要对相关矢量(力、加速度、速度、位移)进行合成与分解,使合矢量与分矢量相互转化。 二、平抛运动规律

1.平抛运动的轨迹是抛物线,轨迹方程为y? g2v0 2 x 2 、

11

-

B x v

2.几个物理量的变化规律 (1)加速度

①分加速度:水平方向的加速度为零,竖直方向的加速度为g。

②合加速度:合加速度方向竖直向下,大小为g。因此,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 (2)速度 v

①分速度:水平方向为匀速直线运动,水平分速度为vx?v0;竖直方向为匀加速直线运动,竖直分速度为vy?gt。 ②合速度:合速度v?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3)位移 vx?? 2 2y ? 22

v0?(gt)。tan??gt,?为(合)速度方向 v0

篇二: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总结

12

-

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汇编 第一章力学

一、力:力士物体间的相互作用; 1、力的国际单位是牛顿,用N表示;

2、力的图示:用一条带箭头的有向线段表示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

3、力的示意图:用一个带箭头的线段表示力的方向; 4、力按照性质可分为:重力、弹力、摩擦力、分子力、电场力、磁场力、核力等等;

(1)重力:由于地球对物体的吸引而使物体受到的力; (A)重力不是万有引力而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 (B)重力的方向总是竖直向下的(垂直于水平面向下) (C)测量重力的仪器是弹簧秤;

(D)重心是物体各部分受到重力的等效作用点,只有具有规则几何外形、质量分布均匀的物体其重心才是其几何中心;

(2)弹力:发生形变的物体为了恢复形变而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作用力;

(A)产生弹力的条件:二物体接触、且有形变;施力物体发生形变产生弹力;

(B)弹力包括:支持力、压力、推力、拉力等等; (C)支持力(压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并指向

13

-

被支持或被压的物体;拉力的方向总是沿着绳子的收缩方向; (D)在弹性限度内弹力跟形变量成正比;F=Kx (3)摩擦力:两个相互接触的物体发生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时,受到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叫摩擦力; (A)产生磨擦力的条件:物体接触、表面粗糙、有挤压、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有弹力不一定有摩擦力,但有摩擦力二物间就一定有弹力;

(B)摩擦力的方向和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C)滑动摩擦力的大小F滑=μFN压力的大小不一定等于物体的重力;

(D)静摩擦力的大小等于使物体发生相对运动趋势的外力;

(4)合力、分力:如果物体受到几个力的作用效果和一个力的作用效果相同,则这个力叫那几个力的合力,那几个力叫这个力的分力;

(A)合力与分力的作用效果相同;

(B)合力与分力之间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用两条表示力的线段为临边作平行四边形,则

这两边所夹的对角线就表示二力的合力;

(C)合力大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差,小于或等于二分力之和;

14

-

(D)分解力时,通常把力按其作用效果进行分解;或把力沿物体运动(或运动趋势)方向、及其垂直方向进行分解;(力的正交分解法);

二、、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的物理量叫矢量,(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动量、冲量)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的物力量(如:时间、速率、功、功率、路程、电流、磁通量、能量)

三、物体处于平衡状态(静止、匀速直线运动状态)的条件:物体所受合外力等于零;

(1)在三个共点力作用下的物体处于平衡状态者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等大反向;

(2)在N个共点力作用下物体处于`平衡状态,则任意第N个力与(N-1)个力的合力等大反向;

(3)处于平衡状态的物体在任意两个相互垂直方向的合力为零;

第二章 直线运动

一、机械运动:一物体相对其它物体的位置变化,叫机械运动;

1、参考系:为研究物体运动假定不动的物体;又名参照物(参照物不一定静止);

2、质点:只考虑物体的质量、不考虑其大小、形状的物体;

15

-

(1)质点是一理想化模型;

(2)把物体视为质点的条件:物体的形状、大小相对所研究对象小的可忽略不计时;

如:研究地球绕太阳运动,火车从北京到上海; 3、时刻、时间间隔:在表示时间的数轴上,时刻是一点、时间间隔是一线段;

例:5点正、9点、7点30是时刻,45分钟、3小时是时间间隔;

4、位移:从起点到终点的有相线段,位移是矢量,用有相线段表示;路程:描述质点运动轨迹的曲线; (1)位移为零、路程不一定为零;路程为零,位移一定为零;

(2)只有当质点作单向直线运动时,质点的位移才等于路程;

(3)位移的国际单位是米,用m表示

5、位移时间图象:建立一直角坐标系,横轴表示时间,纵轴表示位移;

(1)匀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位移图像是一条倾斜直线; (3)位移图像与横轴夹角的正切值表示速度;夹角越大,速度越大;

16

-

6、速度是表示质点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1)物体在某一瞬间的速度较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段时间的速度叫平均速度;

(2)速率只表示速度的大小,是标量;

7、加速度:是描述物体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1)加速度的定义式:a=vt-v0/t (2)加速度的大小与物体速度大小无关; (3)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速度为零加速度不一定为零;加速度为零速度不一定为零;

(4)速度改变等于末速减初速。加速度等于速度改变与所用时间的比值(速度的变化率)加速度大小与速度改变量的大小无关;

(5)加速度是矢量,加速度的方向和速度变化方向相同;

(6)加速度的国际单位是m/s 2 二、匀变速直线运动的规律:

1、速度:匀变速直线运动中速度和时间的关系:vt=v0+at

注:一般我们以初速度的方向为正方向,则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1)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17

-

(2)作匀变速运动的物体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平均速度,等于初速度和末速度的平均;

2、位移:匀变速直线运动位移和时间的关系:s=v0t+1/2at 2

注意:当物体作加速运动时a取正值,当物体作减速运动时a取负值;

3、推论:2as=vt-v0 22

4、作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物体在两个连续相等时间间隔内位移之差等于定植;s2-s1=aT 2

5、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前1秒,前2秒,??位移和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时间的平方比;第1秒、第2秒??的位移与时间的关系是:位移之比等于奇数比; 三、自由落体运动: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高处静止下落的物体所作的运动; 1、位移公式:h=1/2gt 2 2、速度公式:vt=gt 3、推论:2gh=vt 2 第三章 牛顿定律

一、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一切物体总保持匀速直线运动状态或静止状态,直到有外力迫使它改变这种做状态为止。

1、只有当物体所受合外力为零时,物体才能处于静止

18

-

或匀速直线运动状态;

2、力是该变物体速度的原因;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物体的速度不变,其运动状态就不变)

4、力是产生加速度的原因;

二、惯性:物体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状态的性质叫惯性。

1、一切物体都有惯性;

2、惯性的大小由物体的质量唯一决定;

3、惯性是描述物体运动状态改变难易的物理量; 三、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跟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跟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的方向跟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1、数学表达式:a=F合/m;

2、加速度随力的产生而产生、变化而变化、消失而消失;

3、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一致时,物体加速;当物体所受力的方向和运动方向相反时,物体减速。 4、力的单位牛顿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加速度的力,叫1N;

四、牛顿第三定律:物体间的作用力和反作用总是等大、反向、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的;

19

-

1、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变化、同时消失;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根本区别是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作用在两个相互作用的物体上,平衡力作用在同一物体上;

第四章 曲线运动 万有引力定律

一、曲线运动:质点的运动轨迹是曲线的运动; 1、曲线运动中速度的方向在时刻改变,质点在某一点(或某一时刻)的速度方向是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2、、质点作曲线运动的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与其运动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且轨迹向其受力 方向偏折;

3、曲线运动的特点:

4、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5、曲线运动的加速度(合外力)与其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6、力的作用:

(1)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一致时,力改变速度的大小; (2)、力的方向与运动方向垂直时,力改变速度的方向;

(3)、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既不垂直,又不平行时,力既搞变速度的大小又改变速度的方向; 二、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20

-

1、判断和运动的方法:物体实际所作的运动是合运动 2、合运动与分运动的等时性:合运动与各分运动所用时间始终相等;

3、合位移和分位移,合速度和分速度,和加速度与分加速度均遵守平行四边形定则; 2

三、平抛运动:被水平抛出的物体在在重力作用下所作的运动叫平抛运动;

1、平抛运动的实质:物体在水平方向上作匀速直线运动,在竖直方向上作自由落体运动的合运动;

2、水平方向上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上的自由落体运动具有等时性;

3、求解方法:分别研究水平方向和竖直方向上的二分运动,在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和运动;

三、匀速圆周运动:质点沿圆周运动,如果在任何相等的时间里通过的圆弧相等,这种运动就叫做匀速圆周运动; 1、线速度的大小等于弧长除以时间:v=s/t,线速度方向就是该点的切线方向;

2、角速度的大小等于质点转过的角度除以所用时间:ω=Φ/t

3、角速度、线速度、周期、频率间的关系: (1)v=2πr/T; (2) ω=2π/T; (3)V=ωr;(4)、f=1/T; 4、向心力:

21

-

⑴定义: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受到的沿半径指向圆心的力,这个力叫向心力。

(2)方向:总是指向圆心,与速度方向垂直。 ⑶特点:①只改变速度方向,不改变速度大小 ②是根据作用效果命名的。 (4)计算公式:F向=mv/r=mωr 5、向心加速度:a向= v/r=ωr 四、开普勒的三大定律:

1、开普勒第一定律: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说明:在中学间段,若无特殊说明,一般都把行星的运动轨迹认为是圆; 2、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同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

3、开普勒第三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 公式:R3/T2=K;

说明:(1)、R表示轨道的半长轴,T表示公转周期,K是常数,其大小之与太阳有关;

(2)、当把行星的轨迹视为圆时,R表示愿的半径; (3)、该公式亦适用与其它天体,如绕地球运动的卫星;

四、万有引力定律:自然界中任何两个物体都是互相

22

-

吸引的,引力的大小跟这两个物体的质量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二次方成反比. 1、计算公式:

2、解决天体运动问题的思路:

(1)、应用万有引力等于向心力;应用匀速圆周运动的线速度、周期公式;

(2)、应用在地球表面的物体万有引力等于重力; (3)、如果要求密度,则用:m=ρV,V=4πR/3 第五章机械能

一、功: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的位移的乘积; 1、计算公式:w=Fs;

2、推论:w=Fscosθ, θ为力和位移间的夹角; 3、功是标量,但有正、负之分,力和位移间的夹角为锐角时,力作正功,力与位移间的夹角是钝角时,力作负功; 二、功率:是表示物体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32222 1、求平均功率:P=W/t;

2、求瞬时功率:p=Fv,当v是平均速度时,可求平均功率;

3、功、功率是标量;

三、功和能间的关系:功是能的转换量度;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换的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发生了转化;

23

-

四、动能定理:合外力做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 1、数学表达式:w合=mvt/2-mv0/2

2、适用范围:既可求恒力的功亦可求变力的功; 3、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优点:只考虑物体的初、末态,不管其中间的运动过程;

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

(1)、对物体进行正确的受力分析,求出合外力及其做的功;

(2)、确定物体的初态和末态,表示出初、末态的动能;

(3)、应用动能定理建立方程、求解

五、重力势能:物体的重力势能等于物体的重量和它的速度的乘积。

1、重力势能用EP来表示;

2、重力势能的数学表达式: EP=mgh; 3、重力势能是标量,其国际单位是焦耳;

4、重力势能具有相对性:其大小和所选参考系有关; 5、重力做功与重力势能间的关系

(1)、物体被举高,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加; (2)、物体下落,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 (3)、重力做的功只与物体初、末为置的高度有关,与物体运动的路径无关

24

-

五、机械能守恒定律: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的情形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重力势能、弹簧的弹性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

1、机械能守恒定律的适用条件: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例:

2、机械能守恒定律的数学表达式:

3、在只有重力或弹簧弹力做功时,物体的机械能处处相等; 例: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的解题思路 (1)、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

(2)、分析研究对象在研究过程中的受力,判断是否遵受机械能守恒定律;

(3)、恰当选择参考平面,表示出初、末状态的机械能;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立方程、求解; 第六章 机械振动和机械波

一、机械振动:物体在平衡位置附近所做的往复运动,叫机械振动。

1、平衡位置:机械振动的中心位置;

2、机械振动的位移:以平衡位置为起点振动物体所在位置为终点的有向线段;

3、回复力:使振动物体回到平衡位置的力;

25

-

(1)、回复力的方向始终指向平衡位置;

(2)、回复力不是一重特殊性质的力,而是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

4、机械振动的特点:

(1)往复性; (2)、周期性; 22

篇三:高中物理会考知识点公式考点总结【超全超实用】 物理学业水平测试复习要点 第一章运动的描述 一、知识脉络

??做法:纵轴代表速度,横轴代表时间?速度-时间图像??意义:速度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定义:速度的变化跟发生这一变化所用的时间的比值? ??v-v?vt0?单位:m/s2?表达式:a==?tt?加速度??意义: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在v-t图像中加速度是图像的斜率? 二、说明 1、质点:

(1)质点是一种科学抽象,是一种理想化的模型. (2)一个物体能否看成质点,取决于它的形状和大小在所研究问题中是否可以忽略不计,而跟自身体积的大小、质量的多少和运动速度的大小无关.

2、参考系:为了确定物体的位置和描述物体运动而被选作参考的物体或物体系。

26

-

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的结果往往是不一样的 3、路程和位移: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小于路程,只有物体做单向直线运动时,位移的大小才等于路程。 4、速度与加速度:

速度V反映了物体运动的快慢和方向,而速度变化量ΔV则反映了速度在某段时间内的变化的大小和方向,加速度a则反映了速度变化的快慢,三者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 4、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

1、电磁打点计时器:交流电源,电压6V以下,频率是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2、电火花打点计算器:交流电源,电压220V,频率是50 Hz时,每隔0.02 s打一次点.

3、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思想方法,用某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粗略代表这段时间内的某点的瞬时速度.所取的时间间隔越接近试点,这种描述方法越准确. 第二章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研究 一、知识脉络 匀 变 速 直

27

-

线 运 动

速度和时间的关系: v?v0?at 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平均速度公式: ?v?v0 主要关系式:位移和时间的关系: 位移和速度的关系: 1x?v0t?at2 222v2?v0?2ax 意义:表示位移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位移-时间图象 应用:①判断运动性质(匀速、变速、静止)②判断运动方向(正方向、负方向)③比较运动快慢④确定位移或时间等 意义:表示速度随时间的变化规律 速度-时间图象 应用:①确定某时刻的速度②求位移(面积)

③判断运动性质④判断运动方向(正方 向、负方向)⑤比较加速度大小等

图象 定义: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从静止开始下落的运动

特点:初速度为零、加速度为g的匀加速直线运动 自由落体 运

动 自由落体加速度(g)(重力加速度) 定义:在同一地点,一切物体在自由落体运动中的加速度都相同,这个加速度叫做自由落体加速度 数值:在地球不同的地方g不相同,在通常的计算中,g取/s2,粗略计算g取10m/s2

28

-

注意: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基本公式及推论都适用于自由落体运动,只要把v0取作零,用g来代替加速度a就行了

二、知识点说明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特点:

沿着一条直线运动,且加速度大小和方向都不变 2、伽利略的科学研究方法

对现象的一般观察 → 提出假设 →运用逻辑得出推论 →实验进行检验 → 对假设进行修正和推广 →…… 3、运动规律的推论:

1、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两个重要结论

(1)在某段时间内中间时刻的瞬时速度等于这段时间内的平均速度 v0?vt 2

(2)在连续相等的时间内(T)内的位移之差为一恒定值(又称匀变速直线运动的判别式) v = v? ?x?aT2 第三章 相互作用 一、知识脉络 力

重力 ①大小:G=mg ,g=/kg ②方向:竖直向下 ③等效作用点:重心 大小:由物体所处的状态、所受其它外力、形变程度来决定 弹力 方向:总是跟形变的方向相反,

29

-

与物体恢复形变的方向一致 滑动摩擦力:大小,F??FN;方向,与物体相对滑动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大小,0?F?Fm;方向,与物体相对运动趋势方向相反 基本规则:平行四边形定则,F1?F2?F?F1?F2 一个常用方法:正交分解法 摩擦力 力的合成与分解 知识点说明 一、重心:

1、一个物体的各部分都要受到重力作用,从效果上看,可以把物体各部分受到的重力作用集中于一点,这一点叫做物体的重心。

2、重心的位置跟物体的形状和质量分布有关,质量分布均匀,形状规则的物体的重心的位置在其几何中心。 二、弹力:

1、弹力产生条件:① 直接接触 ② 发生弹性形变 2、弹力方向

(1)压力和支持力:方向都垂直于接触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2)拉力:绳的拉力沿着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3、弹力大小:

(1)弹簧弹力:胡克定律F = k x

(2)其它弹力:由物体受其它力和运动状态求解 三、摩擦力:

30

-

1、产生条件:(1)接触且接触面粗糙(不光滑) (2)接触面间有弹力

(3)有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的趋势

2、方向:沿着接触面,并且跟物体相对运动或相对运动趋势的方向相反

静摩擦力和滑动摩擦力都不一定跟物体的运动方向相反。

3、大小:

(1)静摩擦力:随外力的变化而变化,但是有一个限度。当物体刚开始相对运动时静摩擦力达到最大值 fmax 0 (2)滑动摩擦力:大小跟接触面间的弹力N 的大小成正比。即 f = μ N 四、力的合成

1、合力与分力的关系是“等效替代”。

2、平行四边形定则:不在一条直线的两个力的合成时,以表示这两个力的线段为邻边做平行四边形,这两个邻边之间的对角线就代表合力的大小和方向。 3、合力与分力的大小关系:

(1)合力大小范围︱F1 - F2︱ ≤ F ≤ F1 + F2 合力不一定比分力大

(2)在两个分力F1、F2大小不变的情况下,两个分力的夹角越大,合力越小。

31

-

(3)合力不变的情况下,夹角越大,两个等值分力的大小越大。 五、力的分解

1、力的分解有确定解的几种情形

(1)已知合力和两个分力的方向,求两个分力的大小 ,有唯一解

(2)已知合力和一个分力的大小方向,求另一分力的大小方向,有唯一解

(3)已知合力F、一个分力F1的大小及另一个分力F2的方向,求F1的方向和F2的大小, 可能有两解,可能有一解,可能无解。 2、矢量和标量

(1)矢量:既有大小,又有方向,相加时遵从平行四边形定则或三角形定则。

如:力、位移、速度、加速度等

(2)标量:只有大小,没有方向,求和时按照代数相加。

如:质量、时间、路程、速率等 六、共点力作用下物体的平衡 (1)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2)平衡条件:合外力为零

二力平衡: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

32

-

三力平衡:任意两个力的合力与第三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直线上 第四章 牛顿运动定律 一、 知识脉络 牛顿第一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 牛顿运动定律 的应用

.惯性:保持原来运动状态的性质,质量是物体惯性大小的唯一量度 2.平衡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3.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即 1.内容:物体运动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加速度方向与合外力方向一致 2.表达式: F合= ma 3.力的瞬时作用效果:一有力的作用,立即产生加速度 4.力的单位的定义:使质量为1kg的物体产生1m/s2的加速度的力就是1N 1.物体间相互作用的规律: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2.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同时产生、同时消失,作用在相互作用的两物体上,性质相同 3.作用力和反作用力与平衡力的关系 1.已知运动情况确定物体的受力情况 2.已知受力情况确定物体的运动情况 3.加速度是联系运动和力关系的桥梁 二、知识点说明:

33

-

1、 牛顿第一定律:

(1)说明了物体不受外力时的运动状态是匀速直线运动或静止;

(2)一切物体都有惯性;质量是惯性大小的量度 (3)外力是迫使物体改变运动状态的原因. 2、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

(1)实验中采取的科学方法:控制变量法 (2)数据处理:图像法 画a-F图像和a-1/m图像 3、牛顿第二定律:

(1)内容:物体的加速度与所受的合外力成正比,与物体的质量成反比,其加速度的方向与合外力的方向相同。 (2)应用牛顿第二定律求解问题的一般步骤是: ①确定研究对象;

②分析物体的受力情况和运动情况,画出被研究对象的受力分析图;

③国际单位制统一各个物理量的单位;

④根据牛顿运动定律和运动学规律建立方程并求解. 4、牛顿第三定律:

(1)内容:作用力和反作用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作用在同一条直线上。

3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

Top